藤野先生

2020-03-01 19:35:1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藤野先生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线索。

2、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明确文中的典型事件并理解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和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明确作者感激、回忆藤野先生的原因以及文中贯穿始终的浓郁的爱国情感。

课前预习:

1、字词摘记:

绯红

烂熳

油光可鉴

芦荟

不逊

畸形

匿名

诘责

瞥见

抑扬顿挫

2、文学常识:

《藤野先生》作者

,原名

,本文出自他的散文集

,我曾经学习过他的

。说说你对他的认识(从作品或者经历抑或思想):

3、圈点出文中感兴趣的语句,在其旁适当添加批注。

第一课时

时代背景

1902年初,饱尝了社会的冷酷和虚伪的鲁迅,以优异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被派往日本留学,先进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和科学知识。1904年6月,鲁迅申请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希望走医学救国的道路。当时正值日俄战争爆发,鲁迅在幻灯片上看到中国人因为替俄军做侦探被日军砍头,而围观的同胞却流露出麻木的神情,他深受刺激,决心弃医从文,拯救中华民族的灵魂。1906年3月,鲁迅返回东京,开始从事文艺活动。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仁教。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导入新课: 一个过早地感受到人世间的势利、冷酷、蔑视甚至是欺凌,在生活中屡屡遭受到歧视和冷遇的人,一旦遇到温情,感受到真诚和尊重,那他定会倍感珍惜,而且会将这份难得的热度永远珍藏。敏感如鲁迅者定然更会如此。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看看给了鲁迅平等、自尊令他感念一生的人物——藤野先生。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受形象:

1、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回忆,分别从外貌和事件两方面着手。首先考虑一下作者运用什么手法,着重介绍了藤野先生的哪些方面的特征,勾画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人物的言行举动,透露出人物的精神世界。试概括总结课文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情,各自都体现了人物何样的精神品质。

二、速读课文,合作探究:

1、藤野先生在没有任何既得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前提下,敢冒全校之大不韪,对我的理解和尊重,表现在什么地方,他这样做的思想根源何在?

2、我作为一个“弱国国民”,在学校中也遭受了歧视,饱经了精神方面的打击,最终导致了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试作分析?(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超过中国,从此又对中国采取极端鄙视的态度。称当时的中国人为“戴猪尾巴的家伙”,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很多类似“爱国青年”的人„„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药节选)

三、主题触探,作业布置: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试着分析一下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为文的目的。(鲁迅原本家庭优越,但在父亲死后,家庭继而衰落,跟着便受到了讥笑、嘲弄,家乡让他憎恶和痛恨,“那么,走吧!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走进学堂,在南京,又碰到满足少年投来的石块和辱骂。留学日本,一面是同胞不成器的丑态,一面是同学的白眼,即使是偏僻的仙台,报纸上的也尽是辱骂中国人的言论。遇到的人中只有一个藤野先生例外。)

第二课时

一、理清线索,触摸感情:

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流溢于字里行间,试作分析。

二、把握全篇,寻疑解难:(合作学习)

学者须先会疑!从文中找出有疑问的话或者有深意的语句,提出来发表评论或者大家讨论。 例句:如何理解作者在仙台医专所受到的优待? “对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作何解释?

三、知识巩固,阅读训练: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个分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3、“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说明

; “这一声”指

;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

4、“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的含义是

;其中“何尝”的词性是

,对表达句义的作用是

5、“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的“那时那地”具体指

; 联系全文,“我的意见”是指

;“变化了”的具体内容是

, 表现了鲁迅

的精神。

6、“呜呼,无法可想”后的感叹号传达出

的感情。

7、“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中国人”指

8、这段文字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

四、迁移拓展,一展风采:

1、鲁迅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他思想的深刻,文笔的犀利,无人企及。尤其对国民劣根性的挖掘阐释,譬如自轻自贱,自欺欺人,譬如卑怯懒散,譬如自私自利,毫无凝聚力等等令人警醒。并将社会比作为“染缸”,他说“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什么东西去,都变成漆黑”。而刚不久离世的柏杨老先生更出书名为《丑陋的中国人》,他言:中国是一个很受伤很深的民族,脏、乱、差,窝里斗„„对于中国的国民性你是如何来看待的。

2、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两件事都和“爱国青年”有关,现在请分析一下他们的这种行为,是怎样的一种爱国行为,是否可取?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一、

1、白描手法;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衣着”等,活画除了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2、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对工作认真负责;为“我”改正解剖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关心解剖实习——对“我”的关心;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二、

1、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之心,人道主义精神。

答案:

1、看电影事件

2、没有,是为了揭露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愤慨的感情

3、这种现象带有普遍性,拯救民族的灵魂迫在眉梢,刻不容缓;“万岁”;伤害了民族自尊心

4、生命看热闹的人完全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副;医学救国

5弃医从文;爱国主义

6、不可压抑的激愤

7、即将被日军枪毙的中国人及围着的一群中国人和课堂里的“我”

8、记叙、议论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doc》
藤野先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