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

2020-03-01 21:44:5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1.相关基础知识

生字

昳(yì)丽 间(jiàn)迸 窥(kuī)镜 期(qī)年 朝(zhāo)服衣冠(cháo)于齐

通假字

有,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例句:邹忌修八尺有余 孰,同熟,仔细,周详。 例句:徐公来,孰视之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面:当面 例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古今异义

明日 古义:这以后的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例句:明日,徐公来。

私 古义:偏爱 今义: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入朝(cháo) 朝

地方 古义:土地方圆。地,土地、地域;方,纵横、方圆

今义: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本地、当地

例句:今齐地方千里

左右 古义:侍从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

例句:宫妇左右

一词多义

修 修长 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建 乃重修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冠 guān 帽子 朝服衣冠

guàn 戴帽子 诸客冠儒冠来者 (来的人戴着儒生的帽子)

朝 zhāo 早晨 朝服衣冠

cháo 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朝见 皆朝于齐(市朝:公共场所)

孰 疑问代词,用作比较,哪一个,哪一样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仔细,周详 孰视之

之 的 齐国之美丽者也 臣之妻私臣

代词,指客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代词,指徐公 孰视之

代词,指妻、妾、客都说“我”美这件事 暮寝而思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吾妻之美我者 王之蔽甚矣!

代词,指齐国广纳谏言,修明政治这种情况燕、赵、韩、魏闻之

美 漂亮,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赞美,认为„„美 吾妻之美我者

于 向 欲有求于我也

在 能谤讥于市朝

到 皆朝于齐

比 皆以美于徐公

间 jiān 夹缝、间隙、空隙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御:赶车的人) jiàn间隔、间断、偶尔 时时而间进

以 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用 以钳搏之 特殊句式

倒装句

(1)疑问代词提前

例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疑问代词“孰”提前

正常语序应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译文: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

(2)宾语前置

例句:忌不自信

正常语序应为“忌不信自”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3)状语后置

例句:皆朝于齐。 介词结构“于齐”作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皆于齐朝。

译文:都到齐国来朝见。

例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介词结构“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译文: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的国家。

判断句

例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表判断语气

译文: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句:朝服衣冠 承前省略主语 译文:他穿戴好衣帽

(2)省略主语、宾语

例句:与坐谈 省略主语“邹忌”,宾语“客”

译文:邹忌跟他坐着聊天

(3)省略宾语部分

例句:自以为不如 省略宾语部分“徐公美”

译文: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

2.内容理解

解题

本文选自《战国策》,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很激烈。为了富国强兵,战胜其他的诸侯国,各国国君都很重视治国的策略。《战国策》就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军事、外交、政治等活动以及谋士献策的策略和主张的。课文记载了邹忌向齐威王献策的故事,应该注意的是,作者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

《战国策》一书的作者已不可考,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和讽刺不同,这里指邹忌用自身的事例设喻,规劝齐王。齐王:齐威王(齐国有胆略善决策的国君,在他治理下,齐国很强盛)。纳:接受。谏:臣子向国君提意见。

作者资料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它主要记录了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也就是战国游士)为代表的人物的思想言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等等,同时也记载一些历史事实。全书共33篇。其中历史记载部分有些是民间传说;并不完全是信史。在不少纵横家的游说之辞中还保存了一大批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之类,且数量已经大大超出一般史书中的比重,使得它不像史书,反而接近诸子散文。

《战国策》作为史书,它的重点不在于历史事件,真实性大可怀疑。它的重点在于记载那些纵横家的活动及策谋。可信度较低,史学价值有限。所以,可以说《战国策》是一部介乎子、史之间的古书。

从写法上来看,《战国策》表现出由历史向文学的大幅度倾斜。入选中学教材的《触龙说赵大后》、《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典型的例子。前者的核心是触龙说服赵大后派长安君去齐国作人质这一事件。后者的核心是邹忌说服齐威王纳谏这—事件。按照史书的写法,只要将两者的道理概括地说清楚就行了。而《战国策》则不惜笔墨,从很远处的闲话说起,说了将近一半或者大半的闲话,然后才转到正题。这种以很大的篇幅写中心事件外围的陪衬,以较少的篇幅写中心事件的写法,如果以史书的标准来衡量,可以说是本末倒置,但这恰恰体现出《战国策》的特点。

《战国策》又名《国策》、《短长》、《国事》、《事语》,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人物介绍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修订法律,监督官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后与田忌不和,迫使奔楚。

齐威王,战国时齐国国君,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任用贤才,拜邹忌为相,孙膑为军师,田忌为大将,修明政治,使齐国成了最大的诸侯国,“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课文分析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这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邹忌之美。先说明邹忌是个高大美丽(“八尺有余,形貌昳丽”)的男子,再通过他和妻、妾、客的三问三答,印证了他的美丽,而且三者的回答都说他比齐国的美男子徐公更美。第二层,记叙邹忌和徐公实地比较的情况。邹忌深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因此在比美中颇有自知之明,他怀疑妻、妾、客同声肯定他比徐公美是一种阿谀。他要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正确的答案。通过“孰视”“窥镜”,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于是引起他的深思“暮寝而思之”,在晚上认真思考这件事,最后悟出妻、妾、门客阿谀自己的原因:凡偏爱自己,畏惧自己,或者有求于自己的人,在自己面前都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不会指出自己的缺点。

第二段,写邹忌入朝进言。邹忌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将治国安邦之道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令人折服。这一段体现了邹忌的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

第三段,写齐威王接受了邹忌进谏,以行赏激励全国上下的人进谏。本段虽没有写群臣受赏的情况,也没有写威王对待意见的情况。但是,从越来越没有人提意见和越来越提不出意见的情况就暗示了齐威王不仅听取意见,而且虚心接受意见改革了政治。

第四段,写由于齐王纳谏,齐国出现了政治修明,国势强盛的局面。也从侧面表现了邹忌的精明能干、治国之才。本段写到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时期燕、赵、韩、魏是齐国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国力和齐国相若,后来都比齐国弱小。而秦、楚则是齐国西方和南方的大国,文章只提到了燕、赵、韩、魏,没提秦楚,还是比较符合当时实际形势的。最后一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点出全文的主旨。说明只要去蔽纳谏,使内政修明,就能“战胜于朝廷”。

上述四段在结构上可以分三部分:

(1)从开始到“欲有求于我也”是第一部分,写邹忌从妻、妾、客三人都谬赞自己比城北徐公还美这件事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一段文字虽然不多,但用了铺陈和对比的手法,最后点明道理,是一则情节非常生动的故事。

(2)从“于是入朝”到“王曰:‘善’”是第二部分,写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深刻认识到—个统治者听到真话之不易。在齐国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揭示了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并以此来讽喻齐威王纳谏去蔽。为了使齐王能接受谏言,先述说自己的生活体验,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先给齐王一个清晰的印象,然后再以齐王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经历作比较,指出齐王受蒙蔽的严重。这样现身说法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3)从“乃下令”到结束是第三部分,写齐威王听取邹忌的规劝下令求谏和群臣在一年中进谏的情况。齐威王欣然接受了邹忌的劝告,下令奖励臣民向他进谏。齐威王纳谏结果是提高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很多诸侯的尊敬。

3.形式把握

A.文章的结构层次别致

文章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至此找出了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当然,作者这样的写法不见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总之,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重要。层次的安排应适应文章主体的需要,层次数量适中。结构层次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到对称美,一般而言是排比、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入)。

B.刻画人物形象具体生动

文章中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但邹忌的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有才有谋的形象却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首先,刻画人物具体形象。写邹忌,先是“朝服衣冠,窥镜”,然后是问妻、问妾、问客;见到徐公,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再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最后是“暮寝而思之”;人物的动作心理,无不刻画入微。其次,文章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来表现人物形象。第

一、二段,在妻、妾、客的赞美中,邹忌没有陶醉于溢美之词,而是亲自与徐公相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如徐公美。并思考其中的道理,将其和治国之道相比,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在朝廷上用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的语言,向齐王进谏。这是对邹忌的正面描写。第

三、四段,通过写齐王纳谏和齐国在政治上取得的威望,对邹忌的形象进行了侧面描写。

4.语言揣摩

本篇语言简练生动,本文篇幅不长,语言简洁生动,包含的内容丰富。 语言的简洁:如齐王听了邹忌的进谏以后,只说了一个“善”字,但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又如,写纳谏的效果,只写邻国的动态,而略去国内的情况。这些都称得上简洁有力。

语言的生动: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意思基本一样,句法却各不相同,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文字错综,毫不呆板。妻、妾、客的答话并不雷同,反映各自的心理,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使用设喻讽谏的方法。

邹忌见威王,并没有单刀直人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公开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而且以自己的亲受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具有强烈的说服效果。语言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
邹忌讽齐王纳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