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

2020-03-01 18:52:0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我是谁?为了谁?

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创造性地运用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力求学习深一步,切实把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把握准、理解透。笔者认为,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起码要弄清这么几个问题:为了谁?依靠谁?联系谁?我是谁?这些基本问题搞清楚了,就能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为了谁?“为人民服务”

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都有自己的方向目标和价值追求。为谁立命、为谁谋利始终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到全部的奋斗实践中。从打土豪、分田地,到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的利益。

1944年9月8日下午2时,张思德烈士的追悼大会在延安举行,毛泽东在会上致悼词。正是在这次讲话里,毛泽东概括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随后,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阐发。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他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也是在这个报告中,毛泽东指出:“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这句话如果和司徒雷登在总结国民党失掉大陆的原因时说的一段话对读,就更能显示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深远意义。这位美国驻华大使说:“整个来讲,不论是对中国的民众(特别是农民),或者是对国内国外的观察家,共产党都能给他们这样一种印象:她是全心全意致力于人民事业的,她真正希望促进中国的民主事业,希望中国在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中获得一个真正独立而强有力的地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对广大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按照党的十八大的统一部署,当前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在解决作风不实、不正、不廉上取得实效,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取得实效。

依靠谁?“一切依靠群众”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反复告诫党员干部:“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可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

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曾为郏县县委题词“站在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这其中隐藏着一段艰苦岁月中催人泪下的故事。当时胡宗南大兵压境,郏县是国民党军队伸入解放区的一根“钉子”,必须坚决拔掉。

要打仗,3万多西北野战军将士就要吃饭。郏县之战前,上级给该县的任务是,要准备够3万军队吃3天的粮食。郏县只有10多万人口,土地贫瘠,粮食本来就很困难,下派这样的任务,可以说是勉为其难。但是,郏县人民义无反顾,没有丝毫讨价还价,接下了这个任务。全县老百姓把自己的口粮和已经坚壁清野的能够找到的粮食都拿出来,供军队吃了一天;第二天,把田里没有成熟的青苗割了,又供军队维持了一天;第三天,实在没有办法了,就把养的羊和驴都杀了,又维持了一天。老百姓相信共产党,把粮食都给了部队,自己只能吃“观音土”,最后一天,郏县被打了下来。

毛泽东把“一切依靠群众”概括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具体到我们的工作实践中,这就是要有真心、诚心和虚心的态度,要真正尊重群众,拜群众为师,向群众请教,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激发群众的创造,从群众中找到创新思路、改进工作的源头活水。

联系谁?“密切联系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也是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我们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非常融洽,犹如血肉关系、鱼水关系。井冈山时期有一首民谣传唱至今:“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和平建设时期、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干群关系、党群关系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密切联系群众显得尤为迫切。联系群众有个方式方法问题,如地方党政干部下村包户与群众实行“五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进步),部队团以上领导和机关干部下连当兵与连队官兵实行“五同”(同吃、同住、同学习、同训练、同执勤)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增进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只有在感情上同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融为一体,时刻明白自己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时刻想着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装着群众的冷暖疾苦,时时处处为广大群众谋大事、谋难事,办实事、办好事,才能真正把“为群众服务”落到实处。

1980年7月10日,邓小平到四川省成都市簇桥公社五大队第二生产队视察沼气建设。在生产队的沼气动力房,他向当地干部一一询问沼气池的修建、管理方面的问题,随后又来到社员吴绍清家。站在吴家的沼气灶前,邓小平仔细地观看了炉灶、炉具,还弯腰仔细研究沼气管是如何通到灶里去的,然后和吴绍清拉起了家常。他先问,烧一锅开水要多长时间,能不能炒菜,吴绍清都一一作答。谈话中,邓小平突然提了一个问题:“嗨,你这个火炒腰花行不行?”吴绍清回答:“炒份把还可以,炒多了不行。”邓小平听后笑了。

只有亲自下厨房做饭的人才能明白邓小平这一问的含义。腰花要大火爆炒才好吃,邓小平其实是用这一问了解沼气火力有多旺,究竟合不合农民的需要。如果花钱费力建了沼气,农民却连个腰花都不能炒,那这个沼气就不能算合格。

不真正了解农民,不真正心里装着人民,是问不出“炒腰花行不行”这样的问题的。而人民看我们的政策,看我们的干部,也是从一件件“炒腰花行不行”的实效中积累起来的。

我是谁?“既是学生,又是先生”

强调坚持群众路线,并不是否认领导者的作用。恰恰相反,党员领导干部在坚持群众路线中,肩负着教育引导群众、组织凝聚群众、影响激励群众的重大责任。在“我是谁”的问题上,党员领导干部还要确立“既是学生,又是先生”的理念,要有来自群众、高于群众的责任意识。这是因为,群众的历史认识与实践创造往往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和分散的,需要领导者把群众的活动统一和协调起来,把自发的创造活动上升到自觉的高度,把不系统的活动系统化,把分散的活动集中起来。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观点,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要坚定地依靠群众。但在另一个方面,群众的力量只有通过干部才能组织起来、开发出来和凝聚起来。有了党员干部的领导,群众才知道往哪里走,跟谁走。所以,毛泽东强调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他还说:“任何有群众的地方,大致都有比较积极的、中间状态的和比较落后的三部分人。故领导者必须善于团结少数积极分子作为领导的骨干,并凭借这批骨干去提高中间分子,争取落后分子……无论是执行战争、生产、教育(包括整风)等中心任务,或是执行检查工作、审查干部和其他工作,除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以外,都须采取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方法。”

在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脱离群众的命令主义倾向,一种是跟不上群众要求的尾巴主义倾向。要通过思想政治领导、政策法规引导、自身形象引导、依靠典型引导、依靠舆论引导等方式,弘扬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把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把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出来。

我是谁

我是谁

我是谁

我是谁

我是谁

我是谁

我是谁

我是谁

我是谁

“我是谁”

《我是谁.doc》
我是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