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初探

2020-03-02 08:36:0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初探

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中学------泽学钦

学校教育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在寄宿制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应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学校的显性教育包括建筑、设施和所营造的文化学习氛围。我校经过这几年里的努力,显性教育的内容基本达到,学校以“静思自强 文雅 友爱 协作 创新”为核心着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办学宗旨。学校已经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我认为,作为寄宿制学校,学校更应注重隐性教育。尤其注重养成教育。学生中存在的绝大部分问题是由于学生的习惯不好造成的。究其原因,我认为: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生活习惯、品德行为和学习习惯三个方面,部分学生品德行为、学习、生活习惯较差,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与下列因素相关 :

(一)、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相关

1、调查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和别人交流中还没形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尤其是课后和校外,造成这种结果,一方面由于家庭环境,使用礼貌用语要求意识浅薄;另一方面家长自身不良行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较差。对此我们要加大宣传、监督力度。

2、由于家长事物繁忙,缺乏与孩子的交流,孩子缺乏人际交往,唯我独尊,脆弱娇气,同学之间缺少热情。还由于家长自身修养水平参差不齐,常有同学之间发生一点小冲突家长却不能正确对待的现象,因此“孩子好了,大人恼了”的事情屡见不鲜。树人树德需要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为了使孩子明天更美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紧密配合,同步发展,不断提高家长素质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学生习惯养成与家庭的经济条件有关

调查中发现有课外阅读习惯和自学习惯的学生仅占62%,学生自我主动学习意识薄弱。究其原因,与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有关。经济条件好的,讲究享受;经济条件不好的,无力购买课外书。造成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还与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有关,教师中或多或少存在着重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忽视学生习惯的培养,重视优生评价,忽视差生评价的现象,这些现象与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因此倡导新课改理念,转变学生观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三)学生习惯养成与学校常规教育相关。

调查中发现有5%的学生做错事不承认,3%的学生发现教学楼赃物装作没看见,虽然教师经常说教往往收效不大。究其原因是学校在进行矫正教育中往往是堵的多,疏导的少。说教批评多,引导少。长此以往,导致学生说谎话,不诚实,自我约束能力差。良好行为习惯是做人的基础,如果学校能有效抓好学生常规教育,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诚信习惯,对提高教育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多种途径 抓好学生养成教育

所谓的养成教育,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而且特别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来看,养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养成教育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养成的一种教育模式。

因此,养成教育是各级学校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特别是寄宿制学校更应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

1、少年期是养成教育的最佳期时期。

养成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少年儿童。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都提出过少年儿童个体发展的所谓“最佳期”理论、我国古代就有“人看从小,马看蹄”的说法,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强。在这一时期的少年儿童个体处在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正是人的潜能开发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好阶段。教育者若能给予恰当的带有启蒙性、准备性、基础性的引导和帮助,少年儿童的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乃至影响其一生。所谓“子训始稚”,“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汉书•贾谊传》),“养正当始于蒙”,“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都正确地指明“养成正确的习惯当从儿童开始。“儿童少年是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未来,对他们的教育应该“从小抓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养成教育也是一种人格和人的行为品质培养的基础工程。

2、寄宿制学校加强养成教育是学生成长规律的内在要求。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和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多,学生生活在学校,学习在学校,活动在学校,学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生活实践的空间。但如果寄宿生的吃、住、行、生活得不到一个妥善的合理的管理,那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无从谈起,所以无论从人的成长规律要求,还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寄宿制学校必须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3、寄宿制学校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弥补了家庭教育的缺陷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在他们的身上倾注了太多的爱,学生在家里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让他们吃最好的,穿最好的,更为可怕的是家长把孩子的一切劳动都包下来了,帮他们洗衣服、洗脸、喂饭、叠被子„„,这样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差,孩子不懂自己做饭,不会洗衣服,不会料理自己的起居和安排自己的生活的情况。缺乏必要的独立生活能力,有的孩子虽然知识丰富,头脑发达,但因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就成了由人供奉的“天才”。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引出的一系列问题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该面对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要切底改变这种状况 ,就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作为学校,主要是通过课堂学科教学渗透养成教育。寄宿制学校对学生来说,首先面临的是生存的挑战,逼着他每天需要自主参加生活实践,寄宿制学校进行养成教育有其潜在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弥补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的缺陷。

4、寄宿制学校加强学生养成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强调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任务决定的,中小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健体”。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条件。曾有一家世界著名的新闻媒体采访了十几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问他们影响他们成功的诸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大多数获奖者都说到是小时候学校老师告诉自己不乱吃零食,饭前要洗手,手帕要叠整齐,做事要有条理„„因此,最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是成才的前提条件,当然也就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其次,养成教育也是全面贯彻方针的需要。我们的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养成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加强养成教育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一个民族的素质所包含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但是在评价一个民族的素质时,往往首先是通过这个民族多数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而获得感性认识的,例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人的文明礼貌及爱护环境的卫生习惯,德国人守时和办事严谨、负责的习惯等等,因此抓好养成教育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三、我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具体实践

针对上述调查及分析我校应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月月抓,天天抓,时时抓。上下形成合力,常抓不懈。根据学校实际,我们制订《实验中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竞赛记分表》进行每日行为规范记录,紧紧围绕“一日常规”展开训练,并着重从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方面作了的探索和实践。

(一)、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生活能力”是指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生存能力、劳动能力、交往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等等。初中生生活能力的养成及其教育的内容应以“温”、“饱”自理能力的某些指标作为标准,而以学习独立生活和在“特定”条件下能够独立生活作为上限,以使他们将来走向社会,不会产生特别的障碍,具备了必要的心理准备、生活知识准备和生活劳动及生活综合能力的准备。

1、寄宿制本身就是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

学生在家里大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现在到学校后一切都得自己料理,刷牙、洗脸、叠被、系鞋带、清理房间、蒸饭、洗餐具、洗澡、洗衣服,妥善保管自己的东西,要合理安排好自己一周的零花钱,还要适应学校的食膳。在长达五六年的寄宿生活中所养成的生活自理能力为未来走向生产劳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寄宿制学校中师生上几百人在一起学习生活,犹如一个小社区,拓宽了小学生的群体交往,通过班级组织、寝室小集体及兴趣小组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交往,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关爱他人,加速社会化的进程。

2、实行目标管理

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是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出于这一考虑,我们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内容,结合我校的实际拟订了《寄宿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寄宿学校文明示范班级评比标准》、《文明住校生标准》、《文明寝室评比制度》、《寄宿学生训诫》,使学生个人、班级集体、寝室集体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制度全面,基本包括了中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学生无论走到哪,无论什么时候,都有规范约束他们的行为,学生行为都有所依。而每一种制度规范,要求都具体细致、丝毫不得马虎,如宿舍卫生,我们应要求学生将毛巾、牙刷摆放有统一样式,地面干净,要花纹清晰,无污水。正是由于规范具体明确,所以既便于执行,又便于检查。

3、开展各种活动,强化训练学生的自理能力

1)“爱我寝室,美化寝室”评比活动

放开手,让学生自由地去美化自己的寝室,我们不注重美化的结果如何,我们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热爱集体的观念,感受分享劳动成果的快乐。

2)开辟种植园地

学校基地划片包班,在“责任田”中实践,草地的维护和花草的种植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如果有疑问再讨教老师,种“责任田”虽小,但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却是深远的。

3)让学生参与管理

寄宿生刚入校,有些学生把一周的零花钱带来,结果不是丢了,就是乱花光了,还有被偷窃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各班成立“小银行”,各班由两位能干的学生当管理员,不但要管理好“存取”业务,还要督促学生一周有计划、合理地用钱。另外,在每个寝室中选拔社长,在全校学生中抽出“精兵强将”组成监督岗,让学生参与管理,从自理能力上升为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工作能力。

(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但体现了小学生的文明程度,而且还影响整体素质。特别是我校地处山区,由于学生的卫生意识不高,卫生习惯不好。因此,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搞好校园卫生是我校一贯来的优良传统,自从寄宿制学校建校以来,学校更加重视对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1、学校加大卫生设施、资金投入

要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为此,学校在教室的走廊放置了掷纸篓,让学生养成不乱丢果皮纸屑的良好卫生习惯;在学校方便的地方装是拖把架、扫把柜给学生一个整洁的环境,养成爱整洁的习惯。

2、通过宣传,提高认识

1)、利用集会、红领巾广播站播音时间,结合最近发生的由不卫生而致病的活生生的例子,提高警惕,认识讲卫生的重要性。

2)、校卫生室进行《预防流感》、《怎样保护牙齿》、《预防中暑》以及《预防红眼病》、《预防沙眼》等有关卫生方面教育。

3、寓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于活动之中

1)、开展以卫生知识、文明举止、保护环境等为主题的班队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要求各班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以良好卫生行为习惯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如“爱我学校,美化校园”、“讲究卫生,从我做起”,把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同美化整个校园环境联系起来,并且通过班队活动引领学生自觉地实践。

2)、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示范班级评比活动。通过评比活动,有力地调动寝室、班级、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卫生认识上升为卫生行为表现。

3)、建立校监督岗和班监督岗。

学校成立了校“监督岗”和班“监督岗”,负责全校卫生监督工作和班级卫生包干区的监督工作,并且进行记录讲评,和文明班级评比挂钩,通过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督促全校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管理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校园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4)、开展个人卫生检查

由学校负责卫生工作的教师和各班卫生委员组成检查组,对各班学生进行逐个检查,结果记入《日常行为规范竞赛记分表》并成为每学年一次的文明示范班级评比的依据。进行个人卫生检查使卫生工作细致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也利于监督、指导、查漏补缺,最终使学生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总之,养成教育需要不断地优化育人环境,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进行管理,更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只有使学生的认识和实践齐头并进,才能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由于在寄宿制之下,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紧密结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取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015年4月

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

寄宿制学校管理

如何管理寄宿制学校住校学生

寄宿制学校学生安全管理研究方案

寄宿制学校学生安全与管理

寄宿制学校学生请假条

寄宿制学校学生请假条

寄宿制学生管理心得

崇尔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方案

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的几点做法

《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初探.doc》
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初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