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常见乐曲名解读

2020-03-01 20:41:4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古诗词中常见乐曲名解读

古诗词中常出现一些乐曲名称,这些乐曲往往有特定的寓意,表达出诗人特定的情感。因此,了解诗中常见的乐曲名对欣赏古代诗词是很有帮助的。

2002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即就此命题: (2002年全国)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分析:有些考生把“折柳”理解为一个动作,由此谈细节描写等,关键是不理解“折柳”是一种乐府曲调。如果了解“折柳”是一种乐府曲调,也叫“折杨柳”,多写伤怀离别之情,即可感悟出“折柳”的含义。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下面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乐曲名称进行简要解说:

《杨柳曲》:汉乐府古曲,有时也作《折杨柳》《怨杨柳》《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杨柳》曲勾起了征夫的离愁,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又因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而不能,离情更苦。 《关山月》:乐府曲调,也称《关山》,多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之情。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诗中“关山”即《关山月》曲调,诗人借此表达了征戍者的离家思归的别情。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此句只用《行路难》一曲就表现了在“天山雪后海风寒”的恶劣环境中将士们行军的艰苦。

《霓裳》:唐代著名乐曲,是《霓裳羽衣曲》的省称。本传自西凉,经唐玄宗润色修改而成,是演奏难度很大的大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里的“霓裳羽衣曲”即借代唐玄宗得到杨贵妃后终日沉湎歌舞酒色中的生活。后多指美妙的乐曲。如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表现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六幺》,唐代著名乐曲,也称《灵要》《绿腰》,后泛指美妙的乐曲。如欧阳修《浣溪纱》:“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觥筹交错的场面,词人沉醉其间的神态跃然纸上,其中也暗含了词人借嗜酒耽乐以排遣苦闷的感慨。

《梅花落》,简称《梅花》《落梅》,笛曲名,曲调悲凉,常表达怀乡的主题。诗中运用时多作双关,既指梅花飘落,又指梅花落曲调。如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同时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这就表达了战士的思乡之情。

《阳春》《白雪》,古琴曲名,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后用以指高雅深奥而不易为一般人所能欣赏的文艺作品,或喻指知音难觅,或形容人的才能出众。如李白《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李白以《白雪》比喻自己的志向情操,他对青蝇一样的势力小人十分厌恶,虽无可奈何而又觉得无需同他们计较,抒发了自己在烦恼中自得清高的志士情怀。

《玉树后庭花》,又称《后庭花》《后庭遗曲》,相传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反映宫廷淫靡生活的乐曲,后人视为亡国的靡靡之音,诗中多用来讽刺统治者沉湎声色、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寄托吊古伤今的感慨。如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面对统治者不以国事为怀,反以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的现状,诗人用婉曲的笔调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

《凉州》,也称《梁州》,原是凉州民歌,唐玄宗时的西凉都督郭知远进献给朝廷。当时的演出遭到许多人反对,说能引起“悖动之事”“播迁之祸”。如杜牧《河湟》:“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诗人抓住那些富贵闲人陶醉于原从河湟传来的轻歌曼舞这样一个细节,将唐末统治者的醉生梦死之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桃叶歌》《竹枝词》,《桃叶歌》本是晋代王献之为爱妾桃叶所作的歌,后用以表达美好的爱情;《竹枝词》是巴渝一带的民歌,声调婉转动人,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表达的多是怨苦之情。如刘禹锡《堤上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诗人巧妙地借当地人民爱唱的民歌,表达了自己遭贬谪、受打击的无限怨情。

《梁甫吟》,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诸葛亮躬耕归隐时曾以本曲吟咏“二桃杀三士”故事,通过对死者的伤悼,谴责谗言害贤的阴谋。如刘克庄《汉宫春》:“遥知垂弧甲第,置酒华堂。且吟梁甫,谁管他冶子田强。”作者借诸葛亮好吟《梁甫吟》故事,以示躬耕归隐之志,并寓有忧谗惧祸之意。

《何满子》:是唐代歌唱家何满临刑时制成的歌,他被玄宗皇帝赐死前作歌以赎死,终不得免。所作之歌声音凄惨,催人泪下。白居易作《何满子》诗一首:“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调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这首歌后来就起名《何满子》,广为传唱。如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表达了宫女被夺去幸福和自由的怨情。

三叠阳关 【汉语解释】:即《阳关三叠》。琴曲。琴谱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后泛指送# 即《阳关三叠》。琴曲。琴谱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

古诗文中鸟的意向

鹃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蜀魄等。《华阳国志·蜀志》载:“古有蜀王杜宇,号望帝,后禅位出奔,其时子规鸟鸣,蜀人思念杜宇,故觉此鸟鸣声悲切。”也许因此,人们总是把杜鹃声与“悲伤”、“思归”的情绪联系在一起。如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来未抵人间离别。”词人用杜鹃来惋惜百花凋零,春已归去的伤感之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子规声声,仿佛呼叫着“不如归去”,然而,迁客却仍要远行,这是令人何等的伤情?作者正是借子规的啼声,来衬托自己的愁心。表达了对友人受贬的无限同情。 燕 成双成对的燕子,总使人想起团圆或离散。“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诗经·谷风》),成双成对的燕子,引起有情人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燕子依旧,物是人非,更易使人产生时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感叹。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而最让人伤感的,莫过于像燕无家可归一样,成了无根之人。南唐后主、亡国之君李煜,眼看燕子归来,和泪写下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千古名句。

鸿雁 是大型的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如欧阳修《戏答元稹》:“夜闻归雁生相思,病人新年感物华。” 赵嘏《长安望秋》:“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秦观《减字木兰花》:“困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鹧鸪 鹧鸪,在古人眼里,叫声凄切、清长,如说“行不得也,哥哥”。在诗词中,鹧鸪声仿佛是哀怨、凄清的化身。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对着江边的暮色无限惆怅,深山里又传来鹧鸪鸟悲苦的叫声。黄升《月照梨花》中:“不知郎马何处,烟草凄迷,鹧鸪啼。”“行不得也哥哥”,是鹧鸪的叫声,也是少妇的心声。“鹧鸪啼”,含蓄地表达了情系郎君,翘首盼郎归的心情。

乌鸦 乌鸦全身黑色,人们对它常有厌恶之感,常用来描写衰败荒凉的景象。如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辛弃疾《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过去的事情不堪回首,今天,飞集在敌人庙里的乌鸦争食剩余祭品,祭鼓频敲。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收复中原的不满。 黄鹂 黄鹂声脆,易使人喜。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人欢愉开朗的胸怀闻黄鹂声便知;晏殊“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农家春游之乐跃然纸上。

古诗词中常见乐曲名及寓意解读(上课用)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

解读古诗词中月亮意象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优秀)

《古诗词中常见乐曲名解读.doc》
古诗词中常见乐曲名解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