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陶艺的体会

2020-03-03 11:05:0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陶艺之旅

艺术创作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材料的理解和使用,在熟知了材料的特性之后才能更好的驾驭它,从而完成对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小孩子都喜欢捏泥巴,但那在大人眼里来看那可能就是些无意识的玩闹而已,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天性才有了对创作的渴望。记得年幼时常常会在河边上的沙堆里和小朋友们在那嬉戏玩闹,我们用取自自然的产物来进行我们的小创作。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可能就是在小时候养成的吧,虽然自己当时并不知道那是艺术,仅仅认为是种天性的解放和快乐。 每个周的陶艺课我们都会很早赶到陶艺工作室来完成我们的每件小作品, 在这几周的时间里我相继完成了几个作品,其中的乐趣只有自己能深深体会到啊,但我们大家都对彼此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因为大家不同的想法做出来的东西都合适不同,其中都赋予了同学们不同的思想,对我们来说那些小东西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更会认真的对待。 学陶艺的人绝对是耐心一流,创意无限,能把一块不是干硬就是软弱一滩的泥块捏出表面光滑、软硬适中、厚薄均匀、布局合理、别致新颖、无裂痕、无气泡、无杂质的陶艺作品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坚持和不断的思考好的作品是一定会被创作出来的。

最后几周我们去了工厂,所获良多。

在7周的陶艺学习,我受益匪浅。在文才方面和艺术审美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熏 陶,不仅在这些方面有所收获,在平时生活和学习方面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陶艺是一门集艺术审美, 设计, 动手能力于一身的科学。陶艺科学能静心,能审美,能设计,能把人带入大自然的怀抱。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 我了解到其实生活中就有好多设计好多创意, 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总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好的设计元素来供我们设计。他能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提升人的品位。能把人带入大自然的怀抱。 经过陶艺课的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不管是从做人还是团队合作的大方面还是从 生活修养生活习惯方面都是受益匪浅。陶艺雕塑的语言,不只是形体,而是以形体为基础的 造型、色彩、光泽、肌理纹饰等互相作用,融于一身的综合性语言。如果说一般雕塑在完成 了形体塑造之后, 便已基本上显示出它最终形体的雕塑形象面貌的话, 那么陶艺雕塑则大不 一样。也就是说,现代陶艺雕塑在进行艺术塑造的同时,还须介人相应的成型、施釉、烧成 等因素,并使这些因素同雕塑造型的审美表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成为完美雕塑形象的必 要成分。总之,陶艺雕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篇二:对陶艺的感悟 对陶艺的感悟

在很小的时候,用一些胶泥制作一些小动物或者厨房里的应有尽有的东西。当时只是把它当做一种游戏。上高中的时候看一些书上的有关陶艺的图片。 对于陶器的喜欢就此产生。我喜欢它身上那种远古的气息的红色,就像沉淀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气息。也许是由本人的性格决定的吧,喜欢古老的事物,那种老老感觉的东西对我的吸引力最大,因为那是历史的沉淀,也是记录历史的唯一的见证历史的东西。

当我知道有陶艺这门课的时候,简直欢喜的不得了。因为我还没有真正的接触过陶艺,仅仅只是在电视上做陶艺的过程,是那么的令人向往。自从上了陶艺课,我才真正地了解到和领悟到陶艺的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灰陶、磁山文化的红陶、仰韶文化的彩陶、悠久历蛋壳黑陶、商代白陶、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旧时的陶器只是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欣赏价值。但是随着制陶业的发展,制陶技术的提高,以及文化的日益提高,制造出来的陶器具优美的造型,各个朝代各个时期,都具有当时的文化内涵。因此对于现代人说,陶器也不再仅仅是具有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文物价值,以及历史价值等等价值。

当然对喜欢陶艺的人来说,如果没有动手做一件陶艺作品的话,那将是一种感受和经验的流失。因为那样,你永远体会不到陶艺的魅力所在。也许初次去接触泥土的话,会有种不接受的感觉,因为在我们映像中,泥土是脏的,含有细菌的。不过对于来自农村的我来说,那是轻车熟路。譬如说要做罐子,泥盘条罐子,那是需要耐心的,泥条要搓的均匀,并且保证泥里的水分要正好,不要太硬,也不要太软。太硬或太软的话对,会导致泥条本身的粘度不好或是容易塌陷。就如做人一样,不温不火,才是智慧的人。 制作东西的时候,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没有一点头绪,当然间接地说,也是由于对陶艺的有关的事情是不太了解的。再者就是造型基础的不好,当然,陶艺课正是要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刚开始做面具的时候,只是拿着泥摔了又摔,因为不知道要怎么做,通过同学之间的了解,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要做的是什么,只是随做随想的那种,做到哪种程度便是哪种程度。首先声明,我不喜欢这样的做法,没有头绪的,在做之前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要做什么的话,是很痛苦的。当然,这是和个人的知识认识深浅的问题有关。因此,所学专业的知识还是必须要深入理解的。

陶艺课和其他艺术类的东西都有相同之处,譬如说整体性,画画也是讲究整体,设计也是讲究整体。当我在做陶罐颈脖的时候,老师说:你停下来,把陶罐旋转一下,看看整体,是否美丽。结局可想而知,我自己在意的是瓶颈的局部,没有去看整体,导致整个陶罐的优美感荡然无存。而这也不仅仅只是学习上,在生活中也是应该看到整体的局面,如果只是盯着一个小小的局部,那你是永远也上不了高台的。

陶艺课给我带来很多乐趣,比如说,我会做一些我喜欢的人物,或者动物,当做完时,会有一种成就感,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其实有时候,做陶

艺也就是在做人,不紧不慢,有条不紊,用自己的大脑塑造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就像人用思考,用行动来制造自己的人生一样。篇三:陶艺制作心得体会

陶艺制作心得体会

盘条———个性绽放

问了一下旁边的同学,原来是我的盘条粗细不得当造成的,下面应该粗一些,上面越来越细才好,而且收口也应该越来越小才好。于是觉得还是中规中矩的比较容易成功。第二件作品是一个很普通的圆口杯子,不过这件作品也没保存下来,杯身和杯底分离,又犯了一大

忌讳。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不容易的。此时眼看看就要下课了于是取了一个块状泥,做了一个小脚丫的形状,因为和我的名字谐音所以意义不同,题了字,自我感觉良好。

拉坯——旋转的舞蹈

第二次制作课我就学乖了,先不从心理上藐视那些泥巴。后来我发现我是很对的,因为我根本无法藐视它。当它们在老师的手里时,温顺的像只小绵羊,而到我手里,它们就变成了我的主人,而我只是那身不由己的奴隶。被这些泥巴给藐视了,这应该算是我最大的悲哀了吧。好不容易把那些泥巴揉成长长圆圆的形状,该往拉坯机上“砸”了,要求是砸到正中间,可在我砸了两次之后,我发现它就爱往拉坯机边缘上粘,我该怎么砸,唉最后还是在老师的帮助下,终于让它比较稳固的粘在拉坯机上了。那就开始拉坯吧。那泥巴随着拉坯机转啊转,我的手就推啊推,大约用了半个小时,那泥巴的位置终于可以入眼了,我跟泥巴战斗期间,是何其惨烈,泥巴带着我手上的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啊甩,个子不算矮,那围裙穿着和没穿差不多,我的裤子就无处躲闪了,可想而知,我虽是战斗的胜利者,可代价也是惨痛的。总算到中间了,可以拉了吧。刚开始有个小碗的雏形时,我满怀信心能把它做成平时吃饭用的碗,可当它又长大了一倍时,就不协调了,全身上下不是一起运动的,结果就在下面转的快,上面追不上的情况下,碗消亡了,变成杂乱无章的泥片了,它是这场战争的见证者,也是这场战争的牺牲品,不得已只能把它放进泥桶。接下来 我的要求降低了些,我把杯壁(或者碗壁、瓶壁)做的厚一些,之所以不确定是什么的壁,是因为不确定能做出什么,最后就只能做出什么就叫它什么了。嗯,这次不错,做出了一个很小的坛子。这节课也算是在我的胜利中谢幕了吧。看看双手,真不敢相信这是我的胜利啊,当成拉坯机胜利了也是有道理的。

第三节课,还是拉坯课。我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作品总是有点歪斜以及厚度控制不好。于是请教了女老师,老师说歪斜主要是我扶正不到位导致的,而厚度呢,大致差不多就可以了,修坯的时候还可以修改,另外要把表层的软泥给完全去除,还要注意不要有气泡。老师还给我演示了一遍,自然老师的作品,我就收入囊中啦。这两节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心平气和,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很有几次做的时候都很急,当然结果就是作品失败,完全不成形状。所以,总结出一个经验,除非十分熟练的情况下,还是要一步步、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 修坯——最用的上心的时刻

第四节课和第五节课都是修坯课。上课之前就听老师说到多数的作品都是在这个阶段损坏的,心里不禁有点惴惴然。从架子上取出自己之前做的产品,一看,都太厚了。桌子上的工具很齐全,不过还是担心自己在打薄时会把作品弄破,那是我花了很长时间做出来的,所以特别珍惜这硕果仅存的几件作品。将已经干了的作品进行修坯,也就是刮、修、掏。可能因为太小心了,修了好长时间,发现别人都修了好几件了,自己还在修那一件。于是加快了速度,不想被拒

就这样发生了,我的作品的底部被修穿了,得不偿失。一旁的同学打趣道:“就叫一米阳光好了.”又觉得欣欣然,艺术嘛,终究讲究一些特殊的意义的。

上釉——华丽的收尾

第六节课是上釉课。总共数了一下,有九件作品,不过老师说了,只允许每人六件进窑,不得已,舍弃了一部分,总的来说,还不错耶,心情愉快。盘条阶段设计的东西不知道是已毁还是乍得,就是找不到,有几个大小很尴尬的杯子或烟灰缸。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坦克,实话说来,又不像坦克,装在了坦克的履带,却有跑车的前沿,华丽吧,我在上面用颜料上了一些简单的花纹然后上了透明油,应该是非常的靓丽的。可是后来,老师却勒令我挂掉所上的底釉,可能烧不出来吧。还有一个很大的造型也不错的烟灰缸,我把它放在了琥珀蓝的可选专柜里大海蓝的颜色觉得很安静的颜色适合抽烟的时候用。在这其中看到不少同学在刮底的时候将作品弄坏,实在算是非常的可惜。陶艺还是一个很细致的艺术的,我觉得要细心、安静的去做才能够做的好。

感触:

在课堂上经常听老师说道很多中国古代的陶艺制造方法现在已经失传了,很多的制造工艺现在看来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每当听到这这些时,我的心里是半喜半忧。一半为中国有这么高超的陶瓷工艺而自豪骄傲。另外不经又为现在的陶艺失传而觉得失落。陶艺

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它曾经的辉煌成就另外国人一提到陶瓷就会想到中国,可以说,陶瓷已经是中国的另一张名片。但是现在国人对陶艺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是这次才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陶瓷的,我想像我这样的应该不在少数,或者有的还没接触过。而在国外,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而且许多家庭建成了陶艺作坊,还出现了一些个人经营的陶艺工作室,许多休闲场所也摆放陈设着陶艺家的作品。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应该加大对陶艺的重视程度,应该从小孩就开始抓起,向公众提供更多接触学习陶艺的机会,不然我们的陶瓷艺术真的会一代不如一代了。

我的建议:

陶艺欣赏课:内容丰富精彩,将中国陶艺的发展历程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出来,从起源到现代发展状况都有涉及。并重点介绍了其中各个时期的名品。使我这个之前对中国陶艺基本一窍不通的也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炫耀了。老师讲课风趣,从老师口中时不时蹦出另全班爆笑的话语。采用ppt与视频共同教学,使得课堂不在变得富有活力。 陶艺制作课:老师亲自教授制作技巧及细节。使得我们这些对制作基本上从零开始的也能够很快上手。另外制作时放上音乐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觉得这样的课堂轻松愉快,很有意思。 当然,老师讲课的特色肯定不止上面我所概括的这些,要不然我也不会苦思两天毫无战果。不过老师你说,提建议很有加分的可能,篇四:陶艺心得体会

浅谈陶艺心得

桑柳

经过学校组织的陶艺学习,我受益匪浅。在文才方面和艺术审美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熏陶,不仅在这些方面有所收获,在平时生活和学习方面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陶艺这门课不仅仅是玩泥巴,它包括很多的方面,从最初的碎石经过和泥再到出泥,每个过程都是检验一个人的实力, 每个过程都是漫长的学习过程。

在学习的第一天,张小军老师先带我们碎石,一袋袋的泥石被我们拖出去杂碎。简简单单的碎石,我们却得到了很多。在简简单单的碎石中,我们生龙活虎并快乐着,几个人一组杂碎一袋石头。整个过程虽然很漫长,但是我们通过团队的合作,高效率的完成了既定的任务。接下来的任务则是将碎的石倒入泥盆里, 再进行用机器和泥, 拥有机器可是人才是最重要的作用,必须要有人看着,而且还要添加热水。添加热水可是其中重要部分,因为热水的量的多少可能会导致出的泥的软硬。 这挑战了一个人的耐心。首先老师先给我们讲解了陶艺的第一种方法,条状成型。条状成型,顾名思义,就是用条状的泥巴堆积起来一个物件的形状。这个方法比较简单,老师也简单的给我们示范了一个比较有意义的东西。 接下来就是我们自己动手。我思索了一下,做了一个外张的成花瓣状的立方体,确切的说是底下是由立方体状延伸到上面的花瓣状。大概第一天的工作就是这么完成的。这一天我知道了条状成型的方法,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的房屋,其实他们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叠加、堆砌。 经过了一个星期的学习,

我慢慢对陶艺有了一定了解。 陶艺是一门集艺术审美, 设计, 动手能力于一身的科学。陶艺科学能静心,能审美,能设计,能把人带入大自然的怀抱。 接下来的陶艺方法是块状成型。块状成型则是通过泥块来陶艺。这种方法简单,但要 有好的创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发觉和反思, 思路打开了开始有了一些好的创意。就是通过对古建筑的那种大气元素来设计,我设计了一个宏伟的建筑大门景观, 凸显了建筑的宏观伟大。 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 我了解到其实生活中就有好多设计好多创意,

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总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好的设计元素来供我们设计。 第三种陶艺方法是捏制成型。就是通过捏制来捏出生动的动物或人的头像。开始前, 老师给我们演示了一个捏制成型的作品。 颇有感触。 我参观了一些老师的以前的作品。 发觉他们的作品是那种自然美却不失高雅, 但很多作品却是我们现实中看过的或用过的, 只是陶艺把他们艺术化、抽象化了,更显得有美感。

接下来第四种方法是泥板成型,再就是拉胚成型。 自我感觉这两种方法是最难且是最有意义的方法。 泥板成型需要实现把泥杆平, 然后经过一天后再制作,通过泥板成型可以做正方体类、圆柱体类的一些东西。还可以在外表面雕刻一 些花纹图案等。我通过提取古代中国风元素,做了一个圆柱形物体,再在其表面雕刻了一条 中国龙,因为我觉得中国元素中的龙最能代表中国的特色。而拉胚成型在中国历史上就有, 它的历史悠久, 是中国传承古代做瓷器之类物件时遗

传下来的。 我对它也感觉有一种无比的亲切感。 拉胚成型的步骤中重点是定中心, 只有找准了中心才能在这基础上拉胚出各种各样 的陶罐。通过这个我也了解到做事的关键点就是要找重点和关键点。 陶艺是一门很特别的科学,陶艺雕塑有别于其它雕塑形式的一个十分特殊的方面表 现在以陶土为材料的材质审美效应上, 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经过艺术家的系列加工而创造出的现代陶艺雕塑形象, 由于釉色、烧成等因素的物质转化作用而赋予其体表独特的形式特色、艺术格调与审美效果,带来的装饰性、趣味性、多彩性,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自然“天成” 的效果。

经过陶艺课的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不管是从做人还是团队合作的大方面还是从生活修养生活习惯方面都是受益匪浅。陶艺雕塑的语言,不只是形体,而是以形体为基础的造型、色彩、光泽、肌理纹饰等互相作用,融于一身的综合性语言。如果说一般雕塑在完成 了形体塑造之后, 便已基本上显示出它最终形体的雕塑形象面貌的话, 那么陶艺雕塑则大不一样。也就是说,现代陶艺雕塑在进行艺术塑造的同时,还须介人相应的成型、施釉、烧成 等因素,并使这些因素同雕塑造型的审美表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成为完美雕塑形象的必要成分。 也许没有一种雕塑像现代陶艺雕塑这样, 在形象的构成涉及这么多层次的语言成分, 而后它们之间又是如此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总之,陶艺雕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篇五: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心得

陶艺欣赏与制作报告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专 业

陶艺学号 2011-12-25 陶艺欣赏与制作报告

目 录

一、前言概述

二、陶艺作品欣赏

1、奴隶制社会陶艺的发展

2、战国以及大一统秦国的陶艺发展

3、隋唐时期陶艺技术的发展

4、宋元明清的辉煌灿烂

5、台湾莺歌镇陶瓷

三、陶艺作品制作

1、泥塑

2、拉坯

3、修坯

4、上釉

四、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感想

一、前言概述

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中国古代瓷器闻名遐迩无与伦比而在世界上被当做中国的代名词。然而这种传统文化现在似乎只能够在专题纪录片里面看别人在制作和分享陶艺的乐趣,我内心充满了崇敬和向往。盼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够亲身实践,看看我这个玩泥巴长大的孩子对于泥的驾驭能力究竟如何。得知在大学我们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之后我变欣喜若狂,毫不犹豫的在大一下半年选了这门课,不过由于这门课着实火爆地大,而我的人品也没有爆发,我第一次便落选了。 在大二那年有幸去了景德镇,当时在那些作坊里也曾亲自感受过那些陶艺人的匠心独运,鬼斧神工。但当时也是受制于客观条件限制,人家不允许游客去体验那制作的乐趣,我那美妙愿望也便铩羽而归。而后又由于种种方面的原因第二次选这门课时已经是大三了,呼呼。

说真的,这门课火爆自有它火爆的原因。课堂上老师讲解的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历史的生动以及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至今仍旧有感觉。另一方面,也不禁又被中国古代的陶瓷艺人超越现代人的卓越智慧儿由衷感叹! 最后,我最想说的是,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发展中的瑰宝,陶艺需要我们后辈去不断探索实践,继承和发扬壮大。然而由于种种方面的原因,陶艺离我们却越来越远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复兴,我们需要陶艺知识与技术的普及,弘扬中华文明,引领世界潮流!

二、陶艺作品欣赏

1、奴隶制社会陶艺发展 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陶瓷艺术,不过那时的并不能称作瓷,而是陶。我们的祖先一直对美食比较感兴趣,其他种族还在吃生食的时候,我们祖先就发现了熟食比生食更加健康并开始吃熟食。接着便发现熟食的做法不只是烤,还有炖。其炊具有刚开始的找天然石头变成了制作炊具。于是陶器便应运而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泥质和沙质胎体居多,其制陶工艺,尤其是彩陶工艺的发明,标志着我国古代的生产发展和艺术发展发生了重大的飞跃。

(图一:彩陶瓮)

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花纹的陶器,它的彩是在陶胚打磨以后、未烧以前用毛笔蘸红色、黑色颜料画上去的,烧成后彩纹固定在陶器表面不易脱落。彩陶以黑色为主,亦兼用红色。这些作品主要代表有仰韶文化彩陶,器烧成温度是在九百到一千之间。图一为彩陶瓮,高35厘米,颈短腹鼓,浑圆饱满,瓮口内例为弧线纹,外侧是齿形纹饰,俯视时,黑色的菱形格子纹组成了向四周放射的纹样。穿耳而过的一圈波纹,犹如涟漪,造型优美,别具一格。

(图二:白陶鬶)

商周时期的陶艺主要代表有:白陶、釉陶。白陶是以高岭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的胎质洁白细腻的陶器,这种陶器泥质洗练精细,造型工整富丽,纯白无暇,花纹宛转繁茂。商代晚期达到了高峰。釉陶是以某些天然矿物和植物涂抹在陶胚上经烧制而形成陶釉的陶器,这种陶胎质灰白、坚硬致密、表面上挂有一层透明的青釉的釉陶。图二为白陶鬶,是一件典型的龙山文化代表,类似今日锅的用途。此鬶造型独特,如同引颈长鸣的鸟。三只袋状足成鼎立之势,口部高高昂起的长嘴,不仅便于倒物,又使整个器形有挺拔之气势,还有那提梁像翘起的尾巴,设计得既实用又巧妙。它复杂的结构和饱满有趣的造型给人以雄浑、昂扬的美感。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实可成为后人进行陶艺创作借鉴的典范。

2、战国以及大一统秦国的陶艺发展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战国时由于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贵族们渐渐用陶礼器代替青铜礼器,随葬用木俑或陶俑代替人殉。这是的陶器只要是仿青铜礼器。主要有鼎、壶等,制作精良,磨光、暗花、朱绘线刻等装饰广为应用。战国陶俑的主要特点是:体小,火候很低,制作粗劣,有些身体上还留有明显的削刮痕迹,带有很大的原始性。战国时期的艺术陶制品不多,但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却也留下了不可或缺的一笔。 秦朝时期,最大的陶艺制品就属闻名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了。这些兵马俑与真人真马大小相等,共有七千多件。兵马俑包括将军佣、武士俑、战车俑、战马俑等。秦始皇兵马俑的制作讲究对佣像的各个部位都进行细腻的表现,以尽可能表现出佣像的完整风貌。秦始皇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编排精细,从艺术方面也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堪称艺术精品。其艺术特点首先是 它的高度写实性,俑坑所展现的军队阵容是完全按照当时秦军的实况设计的,带有明显的肖像性和写生性的特征。陶俑一般身高1.8米左右,最高者可达2米,均为彪形大汉。陶马一般身长2米,与真马大小相等,形体比例准确,形象栩栩如生,且均为青壮时期马。秦兵马俑的写实并不只是简单的按照现实摹刻下来,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不同的人物外形,不同的官阶,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精神面貌,这些都体现在了兵马俑的身上,造型不仅形似不且达到了神似。请用的头部刻画最为精致,有的眉宇凝聚,端庄肃穆;有的面庞清秀,微微含笑;有的带有皱纹,一脸老成。另外让我们惊奇的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兵马俑其实并不是他的本来面目,它其实是彩绘的,只不过由于火烧和自然的破坏,今天我们已经见不到它色彩绚丽的样子了,但是所幸仍有一部分陶俑和陶马身上有残存颜色的痕迹,这些颜色的种类有红、绿、蓝、白、黑、黄等多种。 (图三图四:秦始皇兵马俑)

3、隋唐时期陶艺技术的发展 隋唐是我国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唐三彩艺术陶在今天的河南洛阳、巩县都有大量出土,其制品一般都是放在墓葬中的随葬品。其造型主要为人物、马和骆驼,其中以人物佣占多数。人物佣有男佣和女佣之分,其中女佣较男佣少。男俑多为商贩、武士等,女佣主要是仕女佣。

学做陶艺

做陶艺 400字优秀作文

陶艺

做家务体会

陶艺课程设计

陶艺作业

陶艺教学大纲

陶艺计划

陶艺课件

陶艺发展史

《做陶艺的体会.doc》
做陶艺的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