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集

2020-03-02 07:52:3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草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

1、2 自然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 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二 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 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2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 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洒脱、迂回、拘束 二 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 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 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 渲染 勾勒 低吟 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二、由景及人, 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1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2 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3 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4 同学们 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 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三、情感升华 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 品味全篇 总结写法 1 直抒胸臆: 2 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 不加雕琢: 五 回顾情境 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3.白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教师板书:白杨 二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 ) 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高大挺拔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 (3) 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 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 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三 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 剖析实质 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 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 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 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2 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三 再现希望 体会写法 1 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2 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 体会写法

四 感情朗读 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2. 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9*.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 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 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过程: 一 。学习《我想》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二)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师随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

2.生个别回答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三)赏析诗句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2.欣赏交流佳句。 3.感情朗读。

(四)鉴赏写法

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交流感悟。 3.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4.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5.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6.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三。总结延伸

10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3个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13 打电话

教学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能对相声感兴趣,喜欢听相声,试着说相声。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求或希望。

二、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边浏览课文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

3、边看课文边思考:相声有什么特点?

三、默读课文,体会相声中人物说话的特点

1、默读课文,相声中的那个人是怎样打电话的?找出“打电话”的句子。

2、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有什么感受,举例说明?

3、联系生活的具体情境,思考如果生活中说话啰嗦,会有什么后果。

四、熟读课文,尝试表演相声

1、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练习朗读。

2、自由组合,学说相声。

3、听听其他的相声选段。

14 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发兴趣

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

(2)学生汇报: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 (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读:

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

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

(二) “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1)句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1)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 (2)评读。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2)激情配乐朗读: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反问句。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

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

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 4.交流评析。

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 3.创设情境引读。

四、小结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15*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

三、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2、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A.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B.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A.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B.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A.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B.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3)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A.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B.指导朗读

(4)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B.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C.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5)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A.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B.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C.指导分角色朗读。

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深情朗读中心句。

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同学们练习后复述。

18.将 相 和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1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3.板书课题。

4.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

(3)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三、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

2、选读重点句段,自主感悟人物。

(1)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吗?

(2)请同学们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细细去读,感悟他的个性想法。

四、交流感悟,情境促读

课文中关于蔺相如的哪些细节描写,引发了你对他的进一步了解,请谈一谈。 学生讨论,交流: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4、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五、置留问题,激发研读兴趣

1、蔺相如的出色表现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下读一读有关于他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下来。 2.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

二、研读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1.“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卓越表现令赵王对他刮目相看,于是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引发了廉颇的不满,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2.研读人物,体会表达

(一)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3.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课件出示: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文中哪儿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b.你怎样理解蔺相如的这段话?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二)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1、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2.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

②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板书:爱国

19.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2.简介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1)指读课文,正音

(2)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 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a.课件出示: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b.讨论、交流:

4.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5、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6.分角色朗读

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出示题目) 2.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知天时

1、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 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 ②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二)懂地利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1、“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2、“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3、“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

4、“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三)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1、“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2、“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怎样理解诸葛亮的笑?”

3、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4.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四、链接诗句,扩展文本

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诸葛亮全转》、《三国演义》的46等相关章节。

22 .人物描写一组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导语:你们看了《小兵张嘎》后,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嘎与胖墩儿摔跤比赛的情景。老师出示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正音3.思考:文章的主要写了什么 4.组内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 1.再读课文

2.播放小嘎子与胖墩摔跤的电影片段让学生观看。 3.再次模仿小嘎子的动作

4.谈谈:读了课文,小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课文又是通过什么方法塑造这一形象的。

出示重点语句:

①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一搂。

②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③两个人走马似的转了三四圈,„„小嘎子摔了仰面朝天。 小组交流,这些语句体现了小嘎子什么样的性格,全班交流。

四、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1.组内进行朗读,各组推荐最佳选手进行比赛。 2.体会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五、拓展

阅读《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

1、你们读过《儒林外史》吗?谁能说说这部书主要写的是什么?

2、补充资料。

3、简介吴敬梓

二、导入课文

1.一个人,在临死时,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2、我们看看吴敬梓是怎样描写临死地主的?揭示课题,板书:临死前的严监生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2.指名学生朗读,正音 3.交流:短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想象人物外部形象

1.师范读课文,生想象画面: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 2.交流,达成共识 出示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学生反复读这句,思考:他可能说什么?心理想些什么 3.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读读评评,直到读好为止

四、体会写法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和《临死前的严监生》两篇短文都刻画了人物形象。前者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后者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得注意如下几点:

(一)要注意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

(二)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要同行动和语言描写相结合

神态描写要结合在人物行为或语言叙述中,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五、拓展

阅读《儒林外史》

24 金钱的魔力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出示课题“金钱的魔力”。

2、自由读课文,思考:从课文的描写中看,金钱到底有怎样的魔力?

3、课堂交流。

二、再读课文,谈谈感受

1、默读课文,思考:

(1)读了课文,你对托德和老板有什么感受? (2)你的这种感受来自于什么地方?

2、小组讨论,形成组内意见,推选人员代表小组发言。

3、课堂交流,谈谈感受。

4、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厌恶或讨厌他们呢?托德和老板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概括。

三、研读重点,体会语言

1想一想:在这篇课文中,你觉得托德和老板这两个人,哪一个描写得更加传神?

2、交流各自的观点,展开讨论。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等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德国风光片,导入新课:

2、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自学生词新词。 4.自学检测: A、认读生字与写字。

B.认读词语,体会词语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时,教师可相机展示重点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收集你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2、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读回顾,再感“美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感悟境界。

1、引读第三自然段,学习第三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到相关答案时,教师相机展示重点句: (1)自由朗读。

(2)谈谈读后的感受。)

(3)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4)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6)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语言: (7)理解“颇耐人寻味”。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德国人爱花,还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

(2)理解句子:“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在家庭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学校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社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26、威尼斯小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威尼斯风光片)(画面停滞在扩大的小艇画面上)大家看后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小艇的样子吗?(学生口述)

2、板书:

26、威尼斯的小艇

二、整体感知,抓住重点。 1.听录音, 整体感

2.自由放声读课文,看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思考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理请文章的叙述顺序。 4.简单交流读后的感受。

5、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读准字音。

三、合作研读,学习写法。

1.自己读第

一、二自然段,把你认为和小艇有关的句子画下来,并用笔画出小艇的简图。 2.汇报

3.威尼斯的小艇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呢?

4.让我们目睹小艇的样子。(出示图片)找出课文中写小艇样子的第二自然段,自由读,指名读。 5.(教师出示对比句) (

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再和同桌讨论讨论,然后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6.你能用读的方式表示对小艇的喜爱吗?练习读,指名读,引导背。

四、发挥想象,体会情景。

1.说说人们坐上小艇后可以干些什么?感觉又如何?

2.发挥想象,谈一谈,如果你也乘上了这样的小艇,饱览着威尼斯水城两岸秀美的风光,会产生哪些新奇的想法? 3.带着这美好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坐在小艇里的情趣。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背诵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2.同学们课下可以查阅有关威尼斯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一、交流收集,激发兴趣。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威尼斯的资料。

2.回顾: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子的?坐在小艇里有什么感觉?谁来说说。

二、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在哪里呢?

3.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演示,边体会。

4.作者为什么能把船夫的驾驶技术写得这样精彩呢? 5.教师引读:

6.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

五、六自然段

1默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文中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然后填表: 4.我们一起去看看晚上的威尼斯。出示威尼斯夜景图。 5.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威尼斯的夜景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6.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请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喜爱之情。

四、总结

师:学完《威尼斯的小艇》这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发言)

五、布置作业,扩展活动

1.熟练背诵课文前四个自然段,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阅读《威尼斯之夜》。

小学五年级下册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全册教案集【推荐】

小学五年级下册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全册教案集【推荐】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全册整套教案集【推荐】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集5(新课标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集4(新课标人教版)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集【全册】(推荐)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整套教案集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集.doc》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