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规范语言传承中华文明.

2020-03-03 17:13:1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使用规范语言 传承中华文明

责编:程丽芸 陈莉

编者按:近日,普通话水平考试和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已结束,不少考生走出考场后表示:一测试才知道,一些常用字存在误读和误写,而且对字的文化涵义知之甚少。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中华文明和规范语言遭到了网络语言的挑战。网络语言对规范语言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正确使用规范语言?本版几篇文章的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

从辞典中学习使用规范语言

人文学院副院长

陈立新

规范的语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到底是由谁来制定的?在印刷媒介时代,新词往往较早地出现在报章,然后会出现在书籍,最后被收录到辞典里。也就是说,新词条要被出版周期较长的词典收录,需要时间的积淀,需要得到权威语言学家的认可。因此,语言规范化的工作是由语言学家来承担的,最后是以辞典的形式公之于众的。

然而,当我们跨入电子媒介时代,因特网上出现了“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爱词霸”等无时不被更新改写的百科全书和辞典,仿佛所有网民都是权威的语言学家。语言的规范性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往日的辞典还会有规范语言的功能吗?近日出版发行的《辞海》第六版,增收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萨达姆、叶利钦、下岗、黑哨、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网民、网络营销、电子商务、3G、MM、博客、闪客”等一万多新词条,而像“超女、PK、雷人、山寨、囧”等使用频率很高的网络流行语却被挡在门外。对此,我们并不感到意外,年轻人在追逐流行,而上了年纪的人却在怀旧感念。当我们揭开纳西族东 1 巴文化的神秘面纱时,才发现是古老的东巴文字——“斯究鲁究”让时间凝固,是古老的东巴经典让人与自然真正和谐,是古老的东巴习俗让丽江古城绽放着她独有的魅力。不言而喻,语言的教化作用是其规范性的重要内涵。

因此,在考察语言的规范性时,要兼顾语言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既要照顾到沉淀下来的书面语,又要照顾到口语(包括网络社交流行语)。十年一修的新版《辞海》在秉持传统的同时又体现了现代性,特别强调对新词条作出既准确又科学的阐释。

毋庸置疑,纸质媒体的权威性还是凌驾于电子媒体之上的,但是由于我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发生了极大程度的改变,敲击键盘取代了书写记录,阅读纸质媒体的时间是少之又少,那些权威的辞典只能静静地躺在图书馆里。最近东莞、深圳街头出现的“图书馆ATM”使得市民接触图书更为便捷。当然,我们更期待《辞海》电子版的早日问世,只要打开手机就能随时在线查阅,让人们能更便捷地学习更权威、科学、严谨的汉字。

2,

上海应带头说好普通话

大学语文教研室主任

郑闽江

在上海当了一段时间的老师,一个突出的感受是上海市普通话的普及程度和受重视程度是其他城市远远不能比的。40年前,能说好普通话的上海本地人不多,所以侯宝林的相声《戏剧与方言》专门把上海话里最容易被误会的语言说出来,足足笑倒了全中国。现在到上海不用担心听不懂上海话,年轻人的普通话早就克服了不会翘舌音的弊病,只是在舌根音的发音上还有些缺陷。而年纪大一些的老叔叔老阿姨和你聊天时的普通话基本上是巩汉林的戏剧小品水平,没什么听不懂的。可以说,普通话在上海的普及程度和运用水准在全国非北方方言区名列第一。

上海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极易接受新事物,注重参考和借鉴“外来语”,不断地从中衍生出形象生动的新词汇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方言,

2 夹杂着英语和电脑用语是这个城市话语的特点。上海一些聪明的年轻人似乎很乐意创造,每天都会有新的语言派生出来:无论是从开埠时期十里洋场一直流传至今的词汇“司伯灵锁”(英语spring,弹簧锁)、“水门汀”(英语cement,水泥或混凝土)、“派克大衣”(英语parka,风雪大衣)、“派司”(英语pa,证书)、“老虎窗”(英语屋顶为roof,屋顶上的窗子英译为老虎窗),还是当今网络时代层出不穷的新名词“立升”、“拗造型”、“发调头”等等,无不显示出海派文化极大的包容性。

上海作为正在建设中的国际化大都市,如果能正确地运用普通话和标准汉语,不仅能保证其对中华文化的引领,也表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修养和水平档次。相反,如果不使用标准汉语语音和高水平文字,在语言中带着俚语土话,夹杂英语和不规范的电脑用语,最终会贻笑大方。一位美国外教对我说,为什么在美国被视为垃圾语言的电脑话语在中国这么流行?一位台湾游客说,你们在国语中夹杂英语和我们30年前差不多。口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社交的招牌,文化水准、受教育程度均在其中。所以,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汉字,对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及个人的内涵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3,

只求意会不重言传的E时代语言

本报记者 陈 莉

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网络语言生动形象,与时代接轨,具有亲合力的特性使其被迅速广泛地运用于当下年轻人的日常口语表达之中,成为各色“潮”人们的关注焦点。那么,到底是什么赋予了网络语言独特的魅力让其在年轻人中如此受宠?那些貌似生硬难懂的个性化表达方式都有怎样的特点呢?

首先,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在网络语言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词汇的变化最为显著,旧词新译,汉语新词,甚至是一些网络符号的出现都给形式丰富的网络语言奠定了多样化的表达基础。例如“青蛙”,“恐龙”,“贤惠”,“灌水”这些词都早已摆脱原先的含义,依次转变成了 3 “丑男”,“丑女”,“闲在家里什么都不会”,“随便乱发文章的意思”;而像BF(boyfriend=男友),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栏系统),CU(see you=再见)这样的英文缩写也是使用率极高的表达方式。网上聊天时单一文字表达显得有些单调,网民们就创造出了表示表情或语气的“象形文字”,即将几个标点符号组合在一起的图形。由此可见,丰富多彩的新兴词汇是网络语言的第一大特点。

网络语言的第二大特点就是超越常规语法所导致的口语化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影响理解沟通的前提下,网民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将各种材料信手拈来,随意组合,例如英汉混杂,符号和字母混用等等,而语序的变异和奇特的句式诸如 “兄弟我闪先”、“我还真有点舍不得的说”更是造成了网络语言很大的随意性。另外,语气词、方言词的过多使用也使得网上即时沟通的效果更显口语化。

最后,网络语言也因为主体性的隐蔽而带有着不可避免的粗俗化的特点。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谁,多大年纪,什么身份,你可以扮演你想要扮演的任何角色,随心所欲地说你所想。为了放松而上网所用的语言一般都很通俗很随便,不讲什么语言规范性。还有一些人上网是为了发泄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或是满足自己的低级趣味,他们在没有现实交际原则的束缚下,多少会显得有些肆无忌惮。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网络语言文化的阴影。

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的语言文化,使用者是数量众多的网民。然而网民不仅活跃在互联网上,而且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因此网络语言就会很轻易地迁移到现实中来。不难想象,网络语言在某种程度上的不规范性及其与现实生活的愈加贴近,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现代规范语言的发展,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4,

我身边的奇“语”怪“形”

本报记者 赖嘉炜

前几天,闲来无事去论坛转转的时候,发现自己又落伍了,帖子里面有网友说某一个卡通人物“好萌”,一时不理解,去百度一下才知道,“萌” 4 就是可爱的意思。

这就是网络用语。平日里时常会听见周围同学蹦出“酱紫”、“表”、“小白”、“雷”这样的词。老师们可能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可是它们已被我们使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些网络用语的出现与学生和网络的相伴密不可分,经常上网聊天、看帖子就会不经意间把网络用语带入日常生活中。

举例说,上文提及的“酱紫”就是“这样子”的缩略版,“表”就是“不要”的意思,小白是指新手、菜鸟,被“雷”就是被震惊到。网上聊天时如果对方打出“==”,不要以为对方输错了,这个长等号就是“稍等”。网络用语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繁琐的打字输入,也让网络聊天的气氛更轻松愉快。

有一段时间“OTL”或者“orz”这几个英文字母很是流行,在各大论坛上出现频率颇高,最早我也不清楚这是什么意思。打问过后才知道,其实这几个英文字母就是象形图案。再一联想,别说,还真像一个小人两手撑地,双膝跪地的样子,通常用在表达对他人无比崇拜或者是被震惊倒地的情绪。

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语言不得不说是广大网民智慧和幽默的体现,它让屏幕上的文字更诙谐更富有活力。于青年人而言,这是一种流行。而对网络语言有大致了解,可以让自己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的通行更加方便。然而,网络语言有一定的使用范围,不能太泛滥,否则会带来尴尬或误会。记得有一次课堂上,一位同学评价美国某一参赛者的表现时,他来了一句:“我被完全‘雷’到了”。在座的同学笑了,老师却困惑了,继而是一阵沉默。还有学生同老师的交流、写作业、考试做答卷或写论文等这些不可怠慢、正规严肃的场合,网络语言也不能随意使用。它再怎么诙谐幽默,也只能存活在网络和密友中。学习使用规范语言才能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5,

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规范用语

本报记者 程丽芸

5 11月底,在我校被认定为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考点之后,我参加了这次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校一直十分重视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通过专栏、开展各种诗歌朗诵活动等形式,以增强学生的规范语言文字意识。而这次通过这样一个测试,我才深有感触。

普通话考试对字词的读音要求很高,字与字之间的音节要分清楚。然而有一些很常见的词语却被我们忽视了。比如,周围的人常会将“不要”两个字连起来读成“表”音,我也经常犯类似的错误。因为平时在网上和人聊天交流,为了加快打字速度,会习惯性地将一些词语连读后用相似发音的字作为代替。久而久之便习惯了这样的读法,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沿袭了过来。

考试的最后一部分是要求自己发挥,根据话题说满3分钟。这是考验标准普通话的水平。也许我们会觉得这一道考题很简单,其实不然。因为我们会一不小心说出那些“不规范”的字词,如“偶在暑假的时候和父母出去旅游了”,“路上看见一个打扮很古怪的人,我好汗”,“在那里我看到了好多我好喜欢的东东”等。这些夹杂了不准的发音和网络用语的口语,都是在平时生活中无意养成的。同学间交流的时候都大量使用这样的网络词汇,不规范地用着一些常用词句,时间长了就成为一种习惯。这势必会对我们步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后规范用语的使用产生影响。

经历了普通话水平测试之后,我深刻地意识到,大学生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就开始注意使用正确的规范用语,避免不规范用语的泛滥,让我们做不规范用语的终结者。

中华文明我传承

传承中华文明征文1500字

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学习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传承中华文明诗朗诵《爱》

对讲机使用语言规范

传承中华文明 倡导礼仪新风

传承中华文明 诵读国学经典

走进历史故事 传承中华文明

《使用规范语言传承中华文明..doc》
使用规范语言传承中华文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