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2020-03-03 05:45:1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第一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探究和交流中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2.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从学生的练习来看,大多数的学生能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方法,但有部分学生不够熟练地进行笔算,原因是有个别的口决不过关,有些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在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是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如:本课在探究新知中学生很快就用竖式算出了结果,没有出现预想中的用加法计算,这可能跟学生曾预习过有关,也可能因是这学期第一堂课,前面复习的时间稍多些,以至没有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时间有关。当时我很快地进行因势利导,直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交流,理清小数乘整数的算法和算理。之后的十几分钟用于练习。学生说出1.5元就是15角,算出积后再“缩小10倍”就可以了。引号中准确说应该是“缩小到它的1/10”,连我自己也忽略了,因此没有提醒学生纠正过来,今后将特别注意数学语言的准确表达。学生的概括能力不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学生留有足够述说的时间。

第二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在探究和交流中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一般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2.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从学生练习的情况来看,有部分学生对小数乘小数的方法掌握,但不能熟练和准确的进行笔算。原因和小数乘整数的一样。

这节课我做到不足的地方是,对学生的预测有偏差。在教学中,我忽略的一个点,就是小数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学生在计算中出现将小数点对齐相乘的情况。这应是受到了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影响,因为小数的加减法学生掌握较好,因此使计算的质量受到了影响。这时我才深刻体会到“备学生”的重要性。

在学生的作业本中我还发现当积的末尾有零时,个别学生就干脆不写,或涂掉。在教学中我在黑板上书写示范,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可能跟以往的书写习惯有关。

第三周教学反思

由于今年我第一次教五年级,在练习题中出现了一道这样的判断题使我很困惑不知道对还是错。这道题是:一个两位小数乘一个两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 )

这题有的老师认为是错的,也有老师认为是对的。

A老师认为错的理由是:“一个两位小数乘一个两位小数,积不一定是四位小数。”如0.01X0.02=0.0002,那么积肯定是四位小数,但0.25x0.04根据小数的性质,0.25X0.04=0.01,那么0.01是一个两位小数。所以认为‘一个两位小数乘一个两位位小数,积一定是一个四位小数。’这句话是错的。

B老师认为“一个两位小数乘一个两位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这句话是对。因为“根据书中的计算法则是这样说的‘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末位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那么0.25X0.04=0.0100, 0.0100是一个四位小数,而0.25x0.04=0.01则是对乘积进行再处理即化简后的结果,是为了书写简便,我们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小数末尾的零省去,但“省略”不等于“没有”。

我也认为B老师说的有道理,点完小数点后,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积的小数末尾的0。但小学基本意义是从小数大小是否改变上去叙述的,并未指出意义上的可以等同。例:0.0100可以写作0.01大小不变,但0.0100的计数单位与精确度与0.01明显不同。因此,我觉得‘一个两位小数乘一个两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这句话更加的精确。所以我认为这句话是对的。

我也不知道我的看法是否正确,所以这道题使我很困惑。

第四周教学反思

在教学“一个小数除以整数”这节课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上课时能够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将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解决”中去,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发生、发展的过程。如;“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问: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在探究新知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计算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并小组内试举简单的例子试算,然后小组汇报方法,学生分别说出了三种计算方法,然后老师再出示习题,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计算,在汇报计算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最后总结出小数除以整数的最通用的方法。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都是有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是:对学困生照顾不到,练习时,出现商的小数点错位的问题。还有学生在说出三种计算方法后,我没能很好的做到引导他们去比较不同方法的特点

第六周教学反思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又是难点, 它是学生在学习完一个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我对在课堂的落实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

教学本节课时我把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把握定位在关键处,如:例题7.65÷0.85教学时引导学生思为什么要把除数0.85变成85?”,“为什么被除数7.65也要跟着移动相同的位数呢?”。“计算小数除法时,为什么要把除数变成整数?”,这个为什么就是让学生知道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已有的知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然后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这样做的目的让学生知道利用商不变性质把除数转化成整数,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除法来做。

这样的方法教下来自己感觉还可以。但在学生练习是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1)有个别同学以为把被除数和除数都要化成整数。(2)有个别同学小数点忘记点。所以感觉上在练习中对学生出现的几种错的情况加以总结,以便练习时加以强调。

第七周教学反思 《 循环小数》这节课上课一开始,我先讲了《从前有座山》的故事,然后根据这个故事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有学生马上直接说出:说出“循环”一词,而我也给这个学生及时评价,没有让学生自己去说说循环的意思,而是按我的教学设计继续引导学生去说:依次 不断重复等词语,如果当时能够让学生自己说说循环的意义的同时说出:依次 不断重复。我认为能让学生自我去体验循环的意义,也许效果会更好。

让学生感知循环现象。在探究循环小数特征时,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充分感知数学中的循环现象。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中的一种,为了让学生自己体验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区别,我设想了一组算式,

1)1.332÷4 (2)1.7÷1.6 (3)32÷6

(4)2.7÷11

(0.333)

(1.0625)

(5.33······)

(0.24545······) 这里面算出的商一半是有限小数,一半是无限并且循环的小数,为了节约时间我让四组学生分别计算这四题,这样一来时间是用得少了,可让学生体验的意图就流于形式了。因为每个学生只做了一题,不能充分体验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区别;更不能在此基础上自己归纳出循环小数的含义,所以最终循环小数的含义是由老师给出的,而不是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后由学生自己的经验所获得的。

以上反思的问题,是第二次实践要改进的地方。

第八周教学反思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学生已经接触过,本节课是在已有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一步,在教学中,主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情景创设的趣味性和需求性

教学情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服务的,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本课开始,教师创设了“扑克牌”这一情境,这使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在探究阶段,教师引入趣味性的游戏“说说青蛙”一方面,学生在游戏中都很投入,在观察、猜测、交流、争论、反思等活动中逐步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体会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简洁性。

二.给学生创设思考空间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的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你能把所有的购买方案都表示出来吗?”还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商量,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因此学生出现了用省略号表示,用文字表示,用符号表示和用字母表示等多种新的宝贵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和潜在的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合作交流”作为新的学习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了很大的优越性,与以往的学习不同,交流能促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沟通,取长补短,从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由于长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影响,仍有相当数量的同学表现比较被动,参与少,发言少,思考少,他们还是在期待着老师的讲解,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从作业反馈来看却不怎么好。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省略乘号写出各式子问题较大。如b×1应该简写成b,而学生却常常会写成1b,没想到1乘任何数还得原数;x×x应该简写成x,可学生却往往习惯于只省略乘号写成xx或是否2X,这个原因可能是我自己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和孩2子讲解好2X和X底表示什么,下次要是再教学,这里一定要多强调一下。还有如(a+b)×2应该简写为2(a+b),而学生却常常会写成(a+b)2,忘记将数字放在字母的前面。

第九周教学反思

在教学《方程意义》时提问:“同学们看,方程是等式的一种,那什么是方程呢?”“同学们想一想,一个式子要想成为方程,必须具备几个条件?”老师这里有很多数学式子,现在就用我们的火眼金睛去辨别一下哪些是方程?出示幻灯片进行判断。谈对方程的认识。现在,我们对方程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了,那你认为什么是方程呢?(小组讨论)

《方程的意义》这节课我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提供合适的数学情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掌握了所学基本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等能力。

第十周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如:天平图案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白解方程是利用与天平同理的等式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新课奠定了基础。在突破重难点时,我

2设计借助天平理解解方程的过程,当学生根据例1图意列出方程X+3=9时,我把皮球换成方格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问学生:“要得出X的值,在天平上应如何操作?”由于问题提的不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连忙纠正问道:“天平左边有一个X和一个3,怎么让方程左边就剩下X呢?”学生马上回答:“减去3。”师:“天平右边也应该怎么办?”生:“也减去3.”师:“为什么?”生:“天平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我因势利导地使学生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及书写格式。学生很快就理解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种关系解决的方程。

解简易方程这个单元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书本上没有出现X前面是减号或除号的方程题,如:45-X=23,12÷X=3等类型的题目老师要补充,但学生利用天平同理的等式来解决很难理解。以上就是我教学的困惑。

第十一周教学反思

解稍复杂的方程这部分内容烦琐乏味,我在教学中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好方程的内因。如:在教学“2X-20=4”这个复杂的方程,在引入时,我采用出示实物﹙足球﹚,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让生观察足球的特点,学生兴趣高昂,是他们很快进入到新课学习的状态中来。能大胆放手学生探究新知。在本节课的难点处,即找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时,采用画线段图的数形结合,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等方法,想不到学生一下子列出了4种数量关系式:﹙1﹚ 黑色皮块数×2—4=白色皮块数﹙2﹚黑色皮块数×2=白色皮块数+4 ﹙3﹚ 黑色皮块数×2—白色皮块数=4

﹙4) 黑色皮块数=﹙白色皮块数+4﹚÷2 本节课也不足之处:在做练习时,出现以少减多的现象,解方程时,个别同学左右两边不是同时进行的同一运算。

第十二周教学反思

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稍复杂的方程”这部分内容共有三道例题。它们的共同点是每道例题都担负着教学列方程和教学解方程的双重任务。是本单元的难点。通过几节课的教学后,感到这样的安排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为学生对有关方程的认知几乎是空白的。在学习了一节列方程解应用题之后,我发现绝大多数孩子的思维还陷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思路中,在列方程时出现两种现象:

(一)用算术方法列式,然后把未知数独立放在方程的一边;

(二)找不到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正确关系,列出的方程是完全错误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我个人的困惑。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品德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doc》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