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感评

2020-03-03 01:10:1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有关于鲁迅先生的《伤逝》

先读了一遍,感觉有点晦涩难懂。于是结合写作背景,再读一遍,便知道先生想说的话。我想从几个方面来点评这篇著作:

这是“五四 ”退潮后依然浓重的封建的背景中所发生的故事。透过子君与涓生的悲惨命运,来寓示人们的个性解放。

其一,是涓生子君与当时环境的对比。他们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他们为了恋爱而争取拼搏。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其中子君曾高傲的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无疑是子君对于封建的战斗宣言。她和涓生同居,也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而涓生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对当时的统治阶级怀有不满,但又不能与社会决裂。他嘲讽自己:我在教育局里做事,就像鸟贩子手里的小鸟„„我很怕日子久了,翅子麻痹,将来忘却了飞翔。这些都是与当时封建这个大环境的强烈对比。他俩无视社会的嘲讽和流言蜚语,毅然结合在一起。生活条件虽不优裕,但两颗心却沉浸在爱情中,还有过短暂的幸福生活。这是涓生子君与当时黑暗环境的强烈对比。

其二,是理想主义恋爱的现实差异的对比。用涓生的话来说,这是“盲目的爱”。涓生对子君的爱情只是源于她的果敢,她的思想进步和与众不同。也许是两人之间的默契,让彼此走在一起,这或许是理想主义恋爱。可经过时间的磨练,经过社会无尽的压迫,与生活的逼迫,最终让子君棱角磨平。当他们建立起小家庭以后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及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性格,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当涓生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子君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随后子君选择随她的父亲离开。子君对涓生的爱是那样专注深至,可现实却又是那么令人无奈,于是这便成为一种“盲目的爱”。从后文可以得知,当子君死后,涓生陷入极度悲哀与悔恨之中,他谴责自己是一个卑怯者,痛斥自己不该让子君负着重担在绝望中走尽人生的旅程。涓生在哀伤子君去世后,坚定地表白:“我要向新的生活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理想主义恋爱是那样的脆弱,最终埋葬起来成为爱情的坟墓。

其三,便是婚姻与自由的对比。两人的结合,导致他们人际关系的疏远以及对于自由性的丧失吧。心中便有这样一种了然认定的观点:婚恋就是自由的对立物。“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交来往,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便是放掉阿随,也何尝不如此。但子君的识见却似乎只是浅薄起来,竟至于连这一点也想不到了。”涓生为了生计而不断奔波。为了生活不断向社会低头,最终疏忽了生活的全盘要义,以前的自由性也随之丧失。爱情在平淡的婚姻中湮灭。

其四,便是先生这篇小说的手法。它采用的是“手记”的方式,用诗一样的语言抒写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于事实的缕述。有追忆中的内心独白与倾诉,也有回想里的细节点缀与刻画,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小说大体上是按照会馆——吉照胡同——会馆这样回顾式结构进行描述的,在具体事件回顾中,作者没有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而是根裾主人公的情感,有详有略,跳越式的追述。在叙述中抒情,如 “在一年前,在寂静和空虚中并不是这样,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这些细腻的文笔轻轻的叙述着一种悲情,那种人去楼空的空虚与寂寞。读起来,那种凄惨无奈不由使人心酸,鲁迅先生曾说:“人生最苦痛的事莫过于梦醒了无路可以走。”我想便是这样吧。先生的笔法就具这种功效。

涓生与子君的爱情算是时代的悲剧吧,原本为了爱情而拼搏努力,最终还是被大环境的所吞噬。子君最终在旁人的冷眼下死去,而涓生对子君的去世无比自责与哀伤。所幸,涓生无比懊恼之后还是踏向前方: “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

愿他一路走好吧„„

伤逝后感

感评

伤逝

伤逝

《伤逝》

伤逝

伤逝抒情散文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

伤逝有感

《《伤逝》感评.doc》
《伤逝》感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