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学设计

2020-03-02 14:50:0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吆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品味吆喝词,分析总结吆喝技巧。

2、学习吆喝技巧进行吆喝词的创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吆喝人的精神品质及作者内在的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吆喝词,感受当地民俗文化,并能通过模仿结合本地特色创作吆喝词。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本地吆喝声

2、准备创作吆喝词的道具。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霸王别姬》中小孩听闻吆喝冰糖葫芦后飞奔而出的画面,师问:卖冰糖葫芦的商贩通过什么方式吸引了高墙内的孩子?

生答:吆喝

师过渡:通过大声的叫卖,吸引顾客的注意,从而完成自己的生意,这就是吆喝的作用。印象中这只是一种民间的贩卖手段,能登大雅之堂吗?萧乾的《吆喝》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整体感知

师问:(幻灯显示)“整体感知:作者如何形容吆喝这一叫卖手段?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全文。

生1答: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里作者将吆喝称为是声乐。

生2答: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歌剧一词给予了吆喝者极高的评价。

生4答: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称吆喝是一种艺术。

(板书:声乐、歌剧、艺术)

师过渡:同学们看,在作者眼里这哪是一群贩卖商品的商贩,根本就是民间艺术家呀。

三、研讨探究

1、师问:那这些民间艺术家是通过哪些方式使自己的吆喝词具备了艺术性?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文中的吆喝词总结吆喝技巧。

生答:“馄饨喂——开锅”,“烤白薯哇真热乎”“卤煮喂,炸豆腐哟”这些吆喝词都有运用到了一些语气词,来增加吆喝的趣味性。(板书:妙加语气词)

生答:“馄饨喂——开锅”是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工作或玩乐到现在,大家肚子都很饿了,吆喝人抓住了这个时间段人们的心理喊出这样的吆喝词,可以说正中下怀。类似的还有“葫芦儿——刚蘸得”,小朋友们一听肯定垂涎三尺。还有“烤白薯哇真热乎”,大冬天的吃一个刚刚出炉的烤白薯真是其乐无穷。(板书:善于抓心理)

生答:作者说了,这些吆喝者在喊吆喝词时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所以对再简单不过的吆喝词他也不是用我们正常的说话声调来吆喝的。比如说:乞丐的吆喝词,作者形容他是“凄厉动人的,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这个乞丐利用声调变化来达到表现自己生活悲惨,博人同情的目的。类似用法的还有卖荷叶糕的商贩。(板书:适时变声调)

生答:像“喝了蜜的大柿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来体现柿子十分甜的口味。“小玩艺儿赛活的”用了对比的手法体现这个玩具的好玩程度。“葫芦儿——冰塔儿”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体现冰糖葫芦晶莹剔透的外形。 (板书:巧用修辞法)

师小结:小小的吆喝词里却有这么大的学问,难怪作者称吆喝为声乐歌剧艺术了。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很到位,那能不能来吆喝一吆喝呢?来试试吧。请同学们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吆喝词,30秒准备后来为全班同学吆喝一下。(请

5、6位同学起来吆喝)

2、师小结:看来老北京商家云集呀,有浦口的,有黄岐的,有城关的,还有正宗北京人的,真是趣味无穷,下面让我们来听听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好不好?(幻灯片播放硬面饽饽、乞丐、馄饨的吆喝)

3、师问: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只是一群小商贩,这样的吆喝声在北京城里是此起彼伏,那他们的生活处境如何呢?何以见得?请同学们快速跳读,勾画相关的词句。

生答:他们的生活很艰辛。大家看,卖馄饨的都是半夜三更出来工作,卖冰棍的一根才三分钱,还有卖烤白薯的是在冬天孩子们上学时鼻涕眼泪冻成冰的情况下出来卖,可见时间非常早,而且天气非常冷。(板书:生活艰难)

4、师问:从中体现了作者对吆喝人怎样的情感?

生答:深切的同情。(板书:同情)

5、师问:只有同情吗?(不是)那还有什么?

生答:敬佩。(板书:敬佩)

6、师问:敬佩什么?

生答:勤劳能吃苦的工作态度。(板书:吃苦耐劳)

7、师问:请同学们看文中插图部分,这个人在卖馄饨。文中对这部分内容有具体描写,说说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吆喝人?

生答:我从“皮儿要薄,馅儿要大”中看到了一个真诚实在的吆喝人。(板书:真诚实在)

8、师问:面对艰辛的生活,他们不失诚信,把吆喝声喊得那么嘹亮动听,从中你还能读出什么?

生答:对生活的热爱。(板书:乐观豁达)

师总结:其实拥有这种质朴、诚信、热情、乐观生活态度的人绝不只一个,你看卖馄饨的真诚实在,卖硬面饽饽的质朴厚道,就是生活没有着落的乞丐,也能用一种轻松的自嘲来面对生活的困窘。他们讲究日子再苦也要过得有滋有味、有腔有调,处境再难,也绝不失生意人的本分,做人的根本。所以,我们投递给他们的目光绝不单是同情,而是同情中饱含着深深的敬意。作家萧乾曾这样说:“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它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幻灯显示)品读吆喝,我们不仅读出了老北京人艰难困苦的生活状态,更读出了老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这境界就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板书:民俗文化) ?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我们这有听过什么吆喝吗?(幻灯播放学生的吆喝)是呀,这吆喝不是正宗的吆喝,是我们的同学帮忙录音的。我记得在我儿时,也像文中的作者所描述的这样,吆喝人到处走街串巷,卖各种物品,但现在我们却很少听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件物品,用我们的方言来创作一则吆喝”(幻灯显示),也为家乡的吆喝做点贡献吧。

五、作业布置

1、拓展延伸若时间不允许,则作为作业予以完成。

2、预习30课诗五首,背诵其中两首。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 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doc》
《吆喝》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