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观后感

2020-03-02 00:39:0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观《辛亥革命》,感革命之程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11电信实验班

公子禛

本次的近代史课程题目正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时,故此我组选择以观赏电影《辛亥革命》、感受革命过程、思考中国发展作为课题,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与变革。

中国近代史中,辛亥革命不得不提,正是辛亥革命让中国历史步入了崭新的阶段。

以前,辛亥革命这个名词总是在历史书中看到或是在新闻中听到。至于对它的了解也只是从历史老师的口中得知而已。辛亥革命这个名词在我脑中很平面,没有立体、鲜活的感觉。但是《辛亥革命》这部影片不似其他任何一部主旋律电影,它兼顾艺术欣赏性和历史的客观性鲜活的展现了辛亥革命这段历史。

《辛亥革命》中有一句孙中山说的话让我记忆犹新:“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回顾历史,1911年前后,那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政权摇摇欲坠,人民深受压迫。革命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改变命运,更好的生活;对于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家来说是历史赋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他们要为天下人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黄花岗烈士序》中写道:“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而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林觉民、方声洞、喻培伦等七十二烈士为了革命一个一个倒下,我不禁想问:为什么要革命呢?牺牲了那么多性命的革命是不是太激进了?看了《辛亥革命》才对革命者的选择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其实,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也不想这样。只是1911年清政府的改革方案太令人失望了,说是要让大清帝国变成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朝廷在组织内阁的时候过半数都是皇族和满人。让人看不到一点儿清政府推行宪政的诚意。所以孙中山等人要革命。只有革命才能改变命运,才能为天下人谋取永久的幸福。

翻开中国近代史,有个强烈的感觉是代沟特别明显。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整整四代人,就是整整四派。洋务派与传统派刚刚论战,维新派又与洋务派论战,才论战了一代人,革命派又找维新派论战。社会思潮如此激进,以至任何早慧者大一圈生肖后马上就沦为落伍者。曾国藩如此,康有为如此,严复、章太炎还是如此。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却未能破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天演论”。

这便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复杂性。清朝只有经过逐步升级的变革来轮番冲击,才能最后毁灭。鸦片战争以来,国家任人宰割,中国人当初极力求索的不会是如何推翻清朝,而是如何使国家富强,直到出了个孙中山,人们才知道“扶清”与“灭洋”是矛盾的,推翻清朝才是强国的必由之路。这才把斗争矛头对准清朝,这才酝酿“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且,人们这时要推翻的不是一个普通的王朝,而是一个末代王朝,即一口气要消灭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这个历史任务重不重?这场革命该不该复杂呢?

公元1857年,在许多中国最敏锐的思想家尚未认识到清朝须灭亡的时候,欧洲一位伟大人物却看清了历史的路标。他说:“中国的南方人(指太平天国)在反对外国人的斗争中所表现的那种狂热态度本身,显然表明他们已觉悟到古老的中国遇到极大的危险;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这位伟人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逝世十六年后,清朝灭亡。继之而起的中华民国,正是整个亚洲第一个试图走向共和的国家。

为了埋葬清朝,孙中山和他的同仁不知准备了多少年,战斗过多少次。他的哲学是“知难行易”。这是从百折不挠的革命生涯中总结的心里话。难的是找不到方法,看不到捷径。“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孙中山心里特别着急。武昌起义前,他亲自领导或策划了十多次起义,除一次发生在湖南,其余皆发生在两广或西南边陲,对大陆腹地形不成足够的震撼。哪里才是清朝统治的薄弱地区呢?哪里才是清政权的罅隙呢?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不如在清政府看家护院的正规军中发展革命党。辛亥年,曾是湖广总督林则徐禁烟试验地、太平军湘军必争之地、张之洞办洋务根据地的武汉三镇部分正规军终于起义,革命顿时“九省通衢”。

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人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现实中中华民族复兴的 大趋势已是不可逆转的,而在辛亥革命 100周年,在这一刻,我们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 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是激烈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在电影开始时秋瑾的话: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 过血,当从我秋瑾开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革命是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 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展现出了她誓死捍卫革命的决心, 也很好的诠释了革命的定义,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的伟大! 当我们看到广州起义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便开始沉重起来, 虽然朝廷打出的是 一颗一颗子弹,扔出的是一个一个的手榴弹.,但击中的是千千万万的革命者的心,革命烈士的生命。在这次战争中让我们为之感动的画面,为之震惊的画面太 多太多,记得在战争中,黄克强在扔手榴弹时手指被击中,他当时的痛我们可想 而知,可是他却很坚强,强忍着痛苦,以大局为重,不但不让战友管自己,把他 拽开,让他快冲,而且自己还忍痛继续作战,这是多么伟大的革命精神;张鸣岐 在审判林觉明时, 虽然此时的林觉民身负重伤, 可是他没有忘记革命者的傲气, 他毅然站起来,其实他已站不稳了,而且他的鲜血还在滴下,但他任理直气壮的 审问起了张鸣岐,并断然拒绝了张鸣岐给你苟活的机会,最后壮烈牺牲了,这是 多么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最让人痛心的是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会员冒死收 72 烈士尸骸是的时候,真的是惨不忍睹,这种悲伤用语言根本无法表达...........

以前,我一直想不明白孙中山为什么要将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使得他复辟帝制,窃取革命果实。但我在《辛亥革命》中找到了答案。因为孙中山希望中华民国这个共和体制的政体可以完整,所以他承诺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令清帝退位的人。虽然说孙中山不该让位于一个满脑子封建思想的军阀,但看了《辛亥革命》之后,我理解了孙中山此举的无奈。但孙中山这样做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的生活境遇,但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后发生的两次帝制复辟都没能成功。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

虽然辛亥革命没有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遭遇, 但它扫除了 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黄帝制,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这一点是值 得我们肯定的。 辛亥革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受到洗礼,我们也深深的体会到我们今天 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是值得我们尊敬的革命战士用鲜血换来的, 用生命换来的, 我们将会铭记这一切,并以此来激励自己。

《辛亥革命》 观后感

《辛亥革命》观后感

辛亥革命观后感

《辛亥革命》观后感

辛亥革命观后感

《辛亥革命》观后感

辛亥革命观后感

辛亥革命观后感

辛亥革命观后感

辛亥革命 观后感

《辛亥革命观后感.doc》
辛亥革命观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