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逃课问题新探

2020-03-03 02:39:2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大学生逃课问题新探

王艺宝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逃课现象逐步走向“流行”,成为了各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得不面对的“通病”和难以有效根治的“顽疾”,并由此引发了关于逃课现象是否合理的纷争。因此,本文将系统地提出拒绝大学生逃课的缘由,并针对如何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矫正和规范大众思想行为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缘由;选课制;导师制

一、前言

所谓逃课,“是指学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没有按照既定的时间和地点去上课的一种旷课行为。①”逃课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逃课一般指学生在未请假或者请假未遂的情况下,没有按照既定的时间和地点上课的一种不良行为;而隐性逃课指的是学生人虽在课堂,但却做与课堂无关事情的一种兼具心理和行为的特殊表现形式。

2008年1月4日晚,中国政法大学的一名教授在上最后一节选修课时,因不满逃课学生太多而与一名正欲“逃离”教室的女大学生发生肢体冲突,此事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并成为了各大报刊及门户网站头条。2011年3月23日,湖北楚天都市报在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校进行关于“大学生翘课”的问卷调查,统计发现,九成以上大学生翘过课,其原因有一半以上属于学生私人原因。这一系列事件集中发力,并引发了关于“大学生是否应该逃课”的巨大争论,其中,有一大部分的人在不同程度上认为学生逃课是一种合理现象,甚至认为反对逃课是一种以消灭文明的行为来解决文明中出现的问题的愚蠢行径。但笔者认为,如果世人因为它的“流行”或者对此的无可奈何而认同它的合理性,那无疑是在做一件以毁灭文明的方式来创造一种垃圾产物的愚蠢之事。

一、拒绝大学生逃课的缘由分析

(一)教育成本加重

“逃课现象是经济行为人在课程市场信号传递强度及逃课成本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行为。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投资—效益—回报”的期望行为,如果把高校抽象为一个独立经营的企业,那么学生来于此就是为了进行教育消费而获得来自高校的最佳服务。在这里,学生付出的不仅仅是货币成本、物质成本等显性成本,而且还要付出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和精力成本等在内的隐性成本,这笔高昂投资足以让一个农村家庭走向举步维艰的窘境。所以,大学生逃课就相当于扔一笔巨款随波逐流,自己付出了购买力却放弃了对商品的拥① [前苏联]M·N·季亚钦科.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24.② 李武江.市场信号传递、逃课成本和人才度量费用——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J].嘉兴学院学报,2006(3):113.有权,而且,在他放弃享受自己既得利益的时候又必将要为他将来重复学习这一内容而重新投资,而这一投资成本同比也必然会有所增加。同时,在他自己放弃自己的所得资源时,其同等级别的人却在获得那一份资源,为了缩小这个差距,自己又必须增加投资成本来做本来就可以和他人在同一起步线上完成的事情。

(二)利益关系失稳

逃课现象究其根本是师生之间利益关系协调不稳而出现的课堂异化现象,是师生利益冲突而难以达成共识的结果。虽然教师这个职业是依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的,没有学生也就没有教师的地位和生存空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应当成为学生的附庸,就应当成为所谓的权利人随意驱使和左右的对象,相反,这是一种利益共存、权责相依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为了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情感体系,而教师是为了生存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因此,这种利益冲突如果是以承认另一方的合理化,或者说以利益绝对倾向化的手段来解决,那必然会导致利益关系的进一步失稳和紧张化,甚至会造成师生关系崩盘的惨剧。所以,学生不该以这种沉默的极端反抗形式来拒绝课堂,而应当把眼光放在寻求如何提高教师或者学校的服务水平上。

(三)学习行为失范

从社会学和管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逃课是一种学习行为失范的表现,这种失范行为是“行为失范者的价值观念与教育主导观念相背离,而力图诋毁或者改变教育主导观念而违背教育规范所造成的一种越轨行为倾向③”,应该受到规则的惩罚。大学生逃课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规则体系执行力和约束力的弱化,从而导致学生无视规则所可能带来的惩罚而选择更大利益的行为取向。当前的高校普遍实行宽进宽出政策,实行学生教师满意度评价体系,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师不敢过严管教学生行为的局面,进而使得一部分学生以此作为自甘堕落的借口,出现越轨和失范行为。所以,大学生逃课是一种违反教育规则的社会性问题,应当受到学习规范的约束或处罚,而不是被授予“承认”的光荣称号。

(四)个性认识扭曲

当前的教育理念特别是新课改都十分尊重和促进学生主体性和个性的发挥,把学生的地位提到了从古至今罕有的高位上,而相对地,教师的地位就从古老的决断者角色沦落为学生个人发展的“附庸”。因此,这种毫无自发演变性的计划模式就使得别有用心者(特别是恶意逃课者)借此来为学生的逃课行为“开脱罪行”,认为学生应当有充分的自由,认为自己不满意教师的服务水平时可以随时支配自己的时间,从而无视学校和课堂的有序管理,所以这种行端是一种对个性认识偏颇而产生的强制自我安慰行为。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也没有绝对的自由,个性自由应当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则和道德基础上的,否则,提倡个性自由便会异化为学生的主观随意,学生的个性发挥也势必要承担来自与规则和道德相冲突的压力,最终只会因脱离群体而走向自我消亡。

(五)行为归因紊乱

我们知道,当前的教师已把教育人当作是一种习癖,以致往往把那些在孩子们自己本来可以学得更好或者自己已经明解的东西也拿去教他们,可是却忘记要他们学习只有我们才能教他们的事情。因此,教师因素就被认为是导致学生逃课的最主要原因,然而,如果我们把学生不满意的教师都换成教授来统一授课,那么学生是否就不会出现逃课现象,是否就会配合教师的课堂管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很多学生逃课很明显是由于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冷漠和对学习缺乏兴趣③ 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110.而选择的错误行为判断,是一种违背父母期望、挑衅约束者的伦理异位冲动,而且,专业类别又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更何况教师的个性、教学风格、教学内容等并不可能完全适应大班教学中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当然这里并不否定教师是主要的行为诱发因素。所以,学生逃课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为了反抗一时的利益分配不平等,是一种为了私利而做出的偏激行为,不应当过多地将之归因于某一方的不足,而是要静下心来认真审视双方,争取达成高度共识。

总之,那些同意逃课现象的人其实是以创造愚昧文化的行为来逃避现实困难的一种柔弱行径,是在为自己的无能和纯粹为了逃课的一己私利而在苦苦纠缠。逃课本来就是学校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个小小问题,我们只要团结一致,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即可,何必在未解决当前难题的前提下又为自己创造出新的难题。

三、解决大学生逃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大学选课制度

选课制是指“允许大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包括选择

④课程、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进程。”选课制萌

生于德国,发展、完善于美国,是一种致力于追求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与人的自由发展的新型教学管理制度,对于解决我国大学生逃课问题具有根本性的效用。

美国大学实行的是一种以自由选课制为基础的个性化教育,他们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实行多样性与个性相结合的个别化教学计划。而在我国,虽然选课制已经逐步得到适用或者普及,但可选课程的种类和比例、实施决心和评价机制等都存在重大问题,而且,在实施选课制度时,必然会面临本土意识形态与国际化观念的冲突,必然会面临资金缺乏的窘境,因此,选课制在中国只能是勉为其难的行走着,基本上仅起着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修修补补之功,走的是一种形式化和肤浅化的道路,从某程度上来讲等于形同虚设,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更不要说起到解决逃课问题的根本效用。

所以,我国高校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选课制度,寻求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契合点,采取多元化手段融集资金,坚持以人为本,转变观念,精确定位选修课的适切比例,及时抛弃居于言表和流于形式的不良之风,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真正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为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献上根治之策。

(二)发展和完善大学生导师制度

大学生无论是显性逃课,还是隐性逃课,归根结底都是出于自我利益中心而作出的价值判断,特别是那些恶性逃课的学生,更是表露得淋漓尽致。因此,要解决他们的厌学行端和心理异化现象,便要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及其由此而生成的动机行为作出正确的指引和规范。然由于大班教学制度、师生比例不协调等因素的存在,使得掌管学生工作的老师无力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因此,导师制度在现代教育理念下便显得异常重要。

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不仅要求导师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心理行为,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④唐莉.大学生选课制的推广与完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09.

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笔者在前言中所列举的案例以及近期华中科技大学的“九天三连跳”事件都说明了目前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已经走向“亚健康”的窘境,这就给导师以更高的期望和责任,同时也给予了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另一个平台。

因此,要解决大学生的逃课问题,除了加强制度规范外,就应该进一步完善和扩大选课制、导师制的应用范围,并巧妙地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给予学生发展和选择的自由,充分发掘其个性优势,另一方面对其进行必要的学习、心理和情感疏导,使其保持健康乐观的生活状态,始终围绕绿色的成长之路前进。

【参考文献】

[1]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4]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5]张守莉,宋卓.关于大学生逃课问题的研究及对策一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

[6]熊卫华,冯向东.哈佛选课制中的理念冲突: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与人的自由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6).

大学生逃课怎么办

大学生逃课检讨书

大学生逃课检讨书

大学生逃课检讨书

大学生逃课问卷调查

大学生逃课论文

关于大学生逃课问题的调查问卷

关于大学生逃课问题的调查问卷

处理学生逃课问题

大学生逃课的现状

《大学生逃课问题新探.doc》
大学生逃课问题新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