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生活无关

2020-03-03 02:43:0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大家好

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讲一个人 顾城

我之前一直很徘徊是否该讲他——因为这次演讲的主题是人类群星闪耀时,我并不知道他是否配得上这一个称号。他仅仅只是一个平凡的诗人,一个作家——甚至是一个杀人犯。或许有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我今天要讲这个人,但是真的是一种直觉告诉我,我就得讲讲他。因为我觉得他很典型,像许多文学界的大咖的极端版一样,他其实不仅仅代表了自己,还代表了整一个中国当代文学诗人的这样的一个群体。

《杨树》是顾城八岁的诗作,其中就已透露出诗人的辩证思维:“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凡物必有消有长,失去一个方面,必在别的方面得到相应的补偿。这与古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往返循环、运动变化的观点有着潜在的联系。而这种认识对诗人来说并不是经过分析得到的,而是形象地,在自然层面上的领悟。到了《我的幻想》:“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诗人通过幻想与现实的矛盾对立传达无可奈何的心情。可以说这种辩证思维更具情感性,是在人生层面上的表现。而《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其中的辩证思维则是哲理的,是辩证思维在社会层面上的进一步发展。

顾城和谢烨原本是非常相爱的,顾城爱谢烨好像爱一个女神一样。但后来很不幸地,英儿介入了他们的感情。

顾城和英儿,谢烨在一个诗会认识。诗会上朦胧诗被砸得很厉害,但当时英儿立挺顾城。顾城和谢烨很感激,大家关系很好。

谢烨对于顾城很骄傲,对英儿讲了关于顾城的很多事,顾城的脾气,爱好等等。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些话英儿都记住了,而且对顾城投其所好,后来顾城对英儿说:我们两个是天生一样的,而谢烨是我后天改造的。这话谢烨也听见了,她表面上没反映,但心肯定给伤透了。

为了追求他的自由王国,顾城和谢烨去了激流岛。这时候英儿已经和刘湛秋在一起了。却同时和顾城保持着联系。奇怪的是谢烨并没有阻拦,而且在一旁促成这件事。

刘湛秋也知道英儿此去投奔的是顾城,但他并没想过英儿会成为顾城的情人。原因之一是他很自信,觉得顾城一个毛头小伙子怎么能和他比?原因之二是他相信顾城的人品,不可能趁人之危。

抛开知识分子,罗曼蒂克,这三个人的关系和现实中的凡人没什么两样,只是更走极端了吧.顾城也许\"浪漫\"地想像世外桃源,但是英儿和谢烨却都是很现实的.

曾经有人问英儿为什么离开了,谢烨回答:名不正则言不顺嘛。

对于顾城来说,他认为他和英儿的感情仅限于精神层面。他在岛上等着英儿和他一起建立一个精神家园。没有想到,来到他面前的竟然是个物质女孩。

英儿和顾城情人关系的开始,英儿采取了主动。据谢烨回忆,洗澡的时候英儿指定让顾城送毛巾。顾城不敢送让谢烨送。谢烨就笑着说人家让你送你就去送呗。英儿的意思,在这里可想而知。后来她居然说她的初次是顾城强奸,实在是刘湛秋也不能相信的弥天大谎。

顾城和英儿在一起之后,被英儿吸引。至于被吸引原因,可以参看《英儿》。其实顾城在性方面是很胆怯的。(同时可以证明顾城强奸英儿不可能)。顾城和谢烨在这方面也并不和谐。谢烨在性方面态度也比较排斥。所以也许是英儿在这方面给了他惊喜。

谢烨和顾城的孩子小木耳被送了人。因为顾城觉得木耳是个男孩,不能进入他幻想的女儿国。而且小孩子的哭叫让他无法工作,他不喜欢这个孩子。

但后来顾城给木耳的文章中,说他会在没人看见的时候偷偷对木耳好。他没有办法解决人伦亲情和他幻想的王国的矛盾。

谢烨带顾城去了德国,期间英儿跟着一个叫老头的跑了,还结了婚。这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完全为了绿卡。顾城特别痛苦。这个时候,谢烨和一个叫大鱼的德国朋友(也是中国人)给顾城出主意,让顾城把英儿杀死,然后自杀。同时谢烨和大鱼还帮顾城买凶器。顾城很感激他们。

为了报答谢烨,顾城想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一本书,叫《英儿》。书主要是突出谢烨的高贵和容忍。在书完成后,顾城打算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顾城自己洋洋得意地说:我如果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书肯定可以热卖。他想通过这本书给谢烨留一笔钱

后来书写完了,但并不是谢烨想要的样子,谢烨觉得里面的英儿被美化了。所以很不高兴。更可怕的是,书写完了,顾城竟然不想自杀了。

据顾城自己说,有天晚上,他看到了在月光下的小木耳。顿时心里明亮了。他决定放弃自己的理想王国,接回小木耳,过正常人的日子。他对小木耳说“我要你带我回家”。

他激动地把她的心情告诉谢烨,但谢烨却冷冷地说:一切都已经晚了。

谢烨已经受够了顾城,她决定接受德国那个叫大鱼的朋友。本来计划等顾城自杀后,大鱼也和他老婆离婚,她们一起生活。但如果顾城不死,这个计划就被破坏了。

顾城的遗书

一 爸妈—姐:

人间的事总是多变的,关键是心地坦然。这岛极美,粉花碧木,想想你们要身体好,来一次多好呵。我一直在忙各种事,现在真想能在一起,忘了那些事。

人哪,多情多苦,无心无愁。天老不让我过日子,我只好写东西。现在创作达高峰,出口成章,也只是做事罢了。

我现在无奈了,英走了也罢,烨也私下与别人好,在岛上和一个小XX,在德国和一个叫陈XX的人。现在正在分家、离婚。她说要和陈生个娃娃。烨许多事一直瞒我。她好心、合理,亦有计划的(地)毁灭我的生活。我在木耳的事上伤了她心,后来我爱木耳要好好过,她也不许了。她的隐情被发现,我才大悟,为什么他们一直用英文写信通电话,当面骗我。英出事后,他们就一直等我自杀,或去杀英。他们安排得好呢,等我死他们好过日子,直到被发现后亦如此,奈何。

烨也好心救过我几次,但到她隐情处,她和陈就盼我死。

陈在德在饭店从小青那邦(帮)我买过电击器和刀,让我去杀英儿。他们安排的(得)好呢。

如此,我只有走了。

老顾乡知道很多烨的隐情。

我的手稿照片,由老顾乡清理、保存;房子遗产归木耳;稿费、《英》书稿拍卖的钱寄北京的给老妈妈养老;书中现金老顾乡用于办后事。不要太伤心,人生如此。

老妈妈万万要保重。老顾乡多尽心了。

顾城 Gu Cheng

二 妈妈:

今天我过不得了,烨要跟别人走,木耳我也得不到。妈妈,我没法忍了,对不起。我想过回北京,但那都没法过。我死后,会有一些钱寄家里,好好过,老顾乡会回去,别省钱。

妈,我没办法,烨骗了我,她们都骗了我,还说是我不好。妈,好好的,你要能过去,我就高兴了。爹要邦(帮)老妈妈,全当我还在远方。妈,好好的,为了我最后的想念。

三 老顾乡:

你要邦(帮)老妈妈,要把后事作(做)好,要安慰老妈妈,花光了钱也要邦(帮)助老妈妈,小事都别算了。

我从小对你凶,对不起。也就你不恨我,人人报复了我。

我的现金都归你,有四千元马克新币。我的房子归三木,也可卖掉。稿子都归你保管。要撑得住,利兹也会邦(帮)你。我是受不了了,他们得寸进尺。

好好的。有人问我,你就说,我是爱三木的。

弟城

四 木耳:

你将来会读这些话,是你爸爸最后写给你的。我本来想写一本书,告诉你我为什么怕你、离开你、爱你。你妈妈要和别人走,她拆了这个家,在你爸爸悔过回头的时候,她跟了别人。

木耳,我今天最后去看你,当马给你骑,我们都开心。可是我哭了,因为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见你,别怪你爸爸,他爱你、你妈妈,他不能没有这个家再活下去。

木耳,好孩,你的日子长呢,留给你的屋子里有你爸爸画的画,124号。你爸爸想和你妈妈和你住在那,但你妈妈拒绝。三木,我只有死了。愿你别太像我。

爸爸顾城

附注

此四封遗书是1993年10月8日下午在出事现场被警察拾取,字迹缭乱,说明遗书是当时仓促写的。结合他遗书中所言,他是被逼上绝路的,他写遗书时还想着等会儿最后去看儿子木耳(三木Sam),并为之流泪。从遗书中还可看出,谢烨是将继续在世上的。否则顾城不会要求把照片手稿等由姐姐保管,更不用点明房子等归木耳。因为如果没有了谢烨,房子等必然是木耳的,手稿等当然由姐保管。看来事发突然,不知谢烨最后又带给他什么打击。顾城自尽前向姐姐顾乡说:“我把谢烨打了”,是有叫姐姐去救谢烨之意的。顾城离世后,谢烨被顾乡叫来的救护车又转直升飞机,越过海峡送入医院后,抢救数小时失败。顾城四封遗书于当年12月22日由新西兰警出示并当场复印送交各方,后经中国驻新使馆认证及国内公证。遗书上有陈XX及另一男子原名及身份。第一封遗书原是写给父母的家信,后划一横线,加个“姐”字,写成了遗书。 顾城悲剧的深层原因是他的极端个人主义。作为一个人来说,顾城的人生态度像他的诗歌一样极具特征,简单归纳一下就是:极端自私的自我中心,极端愚昧的大男子主义,极端空想的自由主义,极端幼稚的幻想世界。顾城就是一个各种极端事物共生的矛盾体,有时候像个天真的孩子,有时候像个疯狂的暴君

顾城的悲剧还来自于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失落。他是在中国成名的,他的作品也都是中文作品。离开了中国,顾城失去了生存的根基,他的英语又不好,从1988年起,顾城开始拒绝学英语,激流岛上他是唯一一个不说英语的人。儿子寄养在别人家后,小时候学会的一点汉语渐渐遗忘,顾城与儿子最后已经无法沟通。他作为诗人的生命,在他决定定居新西兰起,就已经死亡了。但是,新西兰的激流岛,在顾城的眼里,就是他的桃花源,一个幻想中的乌托邦。然而,诗人身份的死亡结局是顾城不曾预料也不能接受的。他始终抱持着中国社会主义体制下艺术家的优越感和特权意识,但是,在新西兰,他能够发号施令的对象,只有他的家人和情人。一旦情人离去,妻子的崇拜也在明显消失,顾城感到自己被抛弃了。他认为是全世界抛弃了他

被称为“童话诗人” 的顾城 8 岁就开始作诗歌唱自己的童心, 童话诗歌已成为顾城的标签。 翻看顾城的诗作, 可以看到贯穿尾首的风格: 从早期的天然明丽、率真热情, 中期的高度凝练、空灵幽远、神秘叵测, 到后期的孩童心绪、稚儿语言、淡泊心境, 都有着深深的“童话” 印记。 顾城与众不同的诗歌风格让他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显得那么的独特。 本文从形成根源、构成元素、局限性来简单分析顾城的童话世界。

与同时期的其他诗人相比, 顾城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他不像北岛那样冷峻、深沉, 具有反叛精神和理想主义的英雄人格, 也不像舒婷那般人道、自尊, 充满浪漫情调与奉献精神, 他纤弱、机智、纯净。 在众多的朦胧诗派诗人当中, 他以童真的孩子形象确立了自己诗歌和人格的独特性。 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八十年代顾城以一系列宁静、优雅、美丽纯真的诗歌, 赢得了“童话诗人” 的美称。

舒婷曾经赠给顾城一首《童话诗人》: “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铁崩的铁橱/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 顾城自己也说过: “当我打开安徒生童话, 浅浅的脑海里就充满了光辉。 我走向他, 我渐渐透明, 抛掉了身后的暗影。 只有路, 自由的路。” 这种童话的印记不仅因把顾城和其他诗人明显地区别开来而显示出独特性, 更因顾城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而显示出惟一性。 顾城的诗歌创作体现出的童话意境审美特征是诗人从成年人的现实生活中逃离了出来,躲进自己儿童时代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中, 又借用儿童的眼睛和心态来直觉地把握成年人的生活, 感悟现实的世界。 这样就使诗歌的意象染上孩子的稚气与纯真, 却又暗藏着诗人思想成熟而深邃的美, 构成那奇特的梦幻般的诗歌童话意境。 因而其根源也变得极其复杂, 下面分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童年根源 诗人构建童话意境的最大来源便是童年经验。 顾城小时候随父亲到海滨农村生活, 大海 的宁静和谐与农村的田园气息铸造了他的诗人气质及人格理想。他固执地把自己的农村童年生活看成他童年经验的全部, 并且这种经验始终烙印在他的心灵上, 并直接构成了他心灵结构的大背景: 蔚蓝的天空、清朗的月夜、宁静的大海、怡人的沙滩, 那里有让人萦怀的物事,有让人激动的色彩, 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已沉淀为一种精神形式, 支配着他以后人生路程的指向。 顾城的父亲是一个诗人, 他把诗的隽永与醇厚的气息带给了 幼小的儿子。 很小的时候, 顾城便熟悉了普希金、但丁、泰戈尔�8�6等诗人, “有一段时间我天天读他们的诗, 把他们的诗带到梦里去, 有些诗是一生读不尽的。” “我喜欢西班牙文学, 喜欢洛尔迦, 喜欢诗中的村庄、月亮、沙土和谣曲。” �8�7此外, 顾城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找寻童真的浪漫记忆, 这些因素形成了一个合力, 并最终完成了他坚不可摧的童话世界的构建, 在以后的生命历程中, 他延续着这个美好的童年梦境, 并尽其一生之可能为这个童话世界增添缤纷的色彩。

二、时代根源 顾城是我国现当代诗歌史上唯一一位“童话诗人”。 他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宣布自己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 这一句描述了他自己的一生: 任由自己的想法,固执地编织自己的梦, 这是顾城的执著, 也是他的魅力。 在纷繁、肮脏的成人世界里, 顾城情愿“闭上眼, 世界就与我无关了”。 他甘愿守住的是他自己心中的世界, 他要“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 向着没有污染的远方出发”。《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采用儿童视角, 在儿童的理想里改造着成人世界。 顾城此诗里的孩童形象如清新的风, 敲击着成人世界的污尘。 他在用稚气的理想拯救天地, 他要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顾城用未涉世的孩童的眼和心灵感受着成人世界, 构建着自己的童话家园。他的诗中住着“不会流泪的眼睛”,“天空和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淡绿的夜晚和苹果”,它们拥有“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的时刻。

三、自然根源 童话是人类认识宇宙万物的窗口, 大自然是产生童话的最好土壤。 顾城对“自然” 情有独钟, 在父亲的影响下, 从写诗之初, 他经常去观察大自然, 仰望星空, 聆听虫鸣, 坐看云起, 遥视潮落, 共感树木生长, 闻尽花草飘香, 自然是他创作的源泉, 到后来又被他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这种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和感受也是他成为童话诗人的最重要的本原因素。 在他的诗中, 自然是有生命的人格化的自然, 具有各种感官, 有自己的语言动作, 可以和人进行交流对话, 同人一样, 是诗歌的主体, 如他写花: “野花/ 星星, 点点/ 象遗失的纽扣, /撒在路边。” 他写树:“一棵树闭着眼睛, / 细听着周围对自己的评论”; 他写风:“风在摇他 的叶子/ 草在结他的籽/ 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这是一个真真切切的童话世界。 也许由于在荒谬时代过早地剥夺了童年应有的生活所致, 顾城格外迷恋童年的角色, 不懈地追寻、精心地构建着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 这一童话世界主要由以下元素构成:

一、唯美的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 顾城是真正的浪漫主义诗人, 也是真正的唯美诗人。 他沿着安徒生的道路寻求, 用孩子的眼睛寻找美, 表现美。 顾城的诗不像舒婷那样, 以多少带些理性的情感来维护独立于污浊环境的精神家园, 而是凭着还原人类的童真来生成一个未经污染的世界。 这种唯美境界在顾城的诗里, 表现为儿童们天真的感受, 也表现为纯净的自然景观。在《我是一座小城》 中: “啊, 我是一座小城, 一座最小的城, 只能住一个人” 构建内心的圣地。 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则集中表现了对纯美世界的执意追求。 在诗中, 他偏执地与现实世界保持距离, 以构造一个美的世界。

二、梦幻的旋律 精神分析家指出: 梦与童话极其相似, 梦的象征及其讲述的心灵活动与童话往往有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 顾城的诗作似乎诠释了这一理论, 它们仿佛以梦幻的动人旋律演绎的一个又一个童话。 他的一千余首诗作中, 几乎一半与梦有关。 或者是完全是梦境分厘不差的原始纪录, 或者是梦后的再加工。 信手拈来仅仅于梦为题的也够可观了: 《梦》 《梦想》《梦痕》 《梦后》 《梦园》 《梦鸟》 „„在顾城的童话王国里, 梦既是污浊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的达成, 更是他的整个生存, 因为只要少许进入双目凝视的出神状态, 梦的游思,乃至整个梦的世界便会频频在诗人的心灵涌现, 曲折地传达着诗人灵魂深处对纯真、美好、自由的呼唤。

三、孩子式的“自我” 顾城的“自我” 意识在朦胧诗派诗人中有着鲜明的特色, 这是一个孩子的自我: 早慧、纯洁、自信、执拗。 这个“自我” 与北岛、舒婷、江河的“自我” 相比, 也有着质的不同。北岛们的“人” 的代称, 是“人民” 的代言; 而顾城的“自我” 从本质上只代表他自己。正是有了这一本质的不同, 顾城和朦胧诗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这样说并非否认顾城的《一代人》 等作品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和思想艺术上的成就, 恰恰相反, 它说明了当顾城的个人的“自我” 和时代的洪流汇合在一起时, 它的艺术创作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并产生轰动的影响。 童话就是童话, 童话最易虚构也最易破碎, 人们往往只看到了童话美丽动人的一面而忽视了其欺骗性的另一面。 童话只是人类思维初级阶段想象的产物, 永远只能是人类认识 世界的窗口而无实践意义。 顾城将童话世界作为追寻的目标, 从出发点上就犯了一个错误,在追求的过程中, 他的态度也太绝对太偏执, 在不断完善自己童话王国的同时, 他也不可避免地被自己亲手构筑的虚幻图景所迷惑。

一、追求纯粹与误入贫乏 顾城对于纯粹的美的追求是偏执的, 他的诗歌成就已经证明了这种纯美的风格是值得追求的。他的局限在于, 他没有认识到纯粹作为诗歌的最重要的本质之一, 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达到的。 顾城心目中的纯粹只是用纯真表示纯粹的方式。 这种方式对他描绘童话世界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可是在现实世界面前, 面对混乱的秩序, 他无法找到童话世界的感觉。 他的那些纯美的诗语言似乎没有了用武之地。《颂歌世界》 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她老在门口看张大嘴的阳光/ 一条明亮的大舌头/ 在地上拖着/ 早晨的死亡/ 甲虫从树枝突然跌落/ 一条明亮的大舌头/ 鲜艳的车辆在空中变甜, 一级级颂歌世界/ 一条明亮的大舌头/早晨的颂歌世界”。 这时的顾城已表现出了困惑和迷失。 纯粹并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语言形式, 如果没有对纯粹的诗歌精神的把握, 所谓纯粹的语言很容易陷入肤浅和贫乏。他生平创作的最后的一首诗是死前一个月在飞机上写给儿子的《回家》: 这是他作品中少有的直接表达自己思绪情感的诗, 诗中的 “我”是顾城真实的 “我”,无遮无掩, 心境坦然入“无我” 之境, 语言朴实, 句句发自内心, 在直面现实的冷静中饱含着让人不忍卒读的深挚情感。 在生活和创作上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之后,“回家” 是最好的选择,他把这种希望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 可见他已面临无力自拔的困境与危机。可惜的是, 这种选择是一个真正的犹如昙花一现的选择。 也许“回家” 这个词本身的多义性也决定了顾城“回家” 的多种可能性, 究竟哪种义项是他“回家” 的真正的初衷, 如今我们已无法得知。

二、向往自然与逃避现实 顾城的字典里有一个高于一切的词汇: 自然。它既代表了他的哲学观, 也是他诗学理论的核心。 他的确有许多诗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情感, 从表现对象到表现手法, 在“自然” 的狭义和广义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但他同时也表现出某种明显的缺陷, 即缺乏承受现实的能力, 这使得我们在看到他大谈自然的文章时, 一方面被他的执着所感动, 另一方面又情不自禁地为他产生一种到底还能支持多久的担心。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来由的。 首先顾城对自然的划分过于绝对化了。 他把城市与自然十分武断地对立起来, 他的诗中有强烈的反城市的倾向, 并多次提到对城市的恐惧: “城里人说一样的话, 走一样的路, 路是规定好的, 每天上班下班, 上学下学, 人像机器一样, ”他认为城市人缺乏自我认识, 缺乏个性, 人都被物化了。 自然和城市并不是对立的, 城市只能和乡 村构成 对立关系, 他所谓的“城市” 不过是“现实” 的代名词, 他的反城市的诗和他生活中对现实的逃避是一致的, 反城市的实质是对现实的拒绝。 顾城所推崇的“无牵无挂, 无遮无拦, 乃至无心, 合乎自然, 是以自然作为灵魂本源, 以自然代替现实, 在无目的的状态下从事写作行为的。 顾城的诗学在“自然” 的掩护下拒不讨论方法, 只强调诗的本源与生俱来, 不学而知, 他的“自然” 就是他的本体, 正如他给自然所下的独特的定义“, 自” 是自己“, 然” 是同意的意思“, 自然” 即: 我同意我是这样的。 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创作上, 个人的为所欲为就是他的“自然”。 他最欣赏的禅语: 云在青天水在瓶, 注重的是万物各归其所的一面, 但从不考虑如何达到这种境界的另一面。艺术的道德在于既不屈于人类的自然属性, 也不屈于自然, 在这两个方面, 顾城都表现出他个人无法超越的局限。

三、表现自我与表现自己 顾城的“自我” 意识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 有两点显著的不同。 1.缺少反叛意识。 他的“自我” 的重要内容是新秩序的建立, 而不是对旧世界的破坏。 他的理想之国是他创作的本源和目的, “生命的平实、自由和坚毅, 是人类追求幸福、和谐的目标和权利”。 在这种追索中, 他的“自我” 带有强烈的童话色彩, 孩子样的大睁着“黑眼睛” 去寻找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 也是他“自我” 的显著的外部特征。 2.缺少献身精神。 朦胧诗人喜欢扮演悲天悯人、勇于反叛、甘于奉献、乐于承担痛苦的角色, 在对于外在世界的投入中表现出了一种牺牲者的献身精神, 而顾城则以一个弱者的形象出现, 更多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寻找自己的位置。正像他在诗里表现的: “最后/ 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一个好诗人不能仅仅满足于提出表现自我, 他必须懂得艺术在表现诗人自我的同时, 更是在表现艺术自身, 诗人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 必须自觉地克服生活中个性中与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在审美上无关的各种自我情绪。 顾城的错误在于将表现自我与表现自己等同起来,把“任性” 的品格无节制地带进了诗歌创作, 把自己个性中那些与艺术无关的“我” 情绪掺杂在作品中, 致使自己的创作陷入贫乏、混乱、盲目。 顾城是一个早熟的的天赋极高的诗人, 是中国现代诗史上少有的唯美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本真童心永远使他处于真挚与纯情的童年期, 永远以孩子天真好奇的心理感受世界。 顾城刻意追求的童话世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童话, 他曾特意强调这个 “童”是李贽的 “童心说”的“童” , 指未被污染的纯真的本心, 而不是儿童的幼稚的心。 这就使得他的诗作不乏成人的视角, 深刻、敏锐, 又具有儿童语言的外壳, 简洁、纯净。这两者巧妙而完美地合为一体, 是 顾城诗最大的魅力所在。

广告学与美术无关

婚姻与爱情无关

端午节与屈原无关

青春与年龄无关

爱情与幸福无关

屈原与爱国无关

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

生活生命与安全教学计划

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

品牌经营:与产品无关

《生命与生活无关.doc》
生命与生活无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