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书心得

2020-03-01 16:28:5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书心得

最近,有幸作为xxx进入xxx学习,亦借此机会认真拜读了张国刚老师的《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深刻领会了《资治通鉴》的治国理政之道。

毛主席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部是《史记》,一部是《资治通鉴》。在中国学术里面,《资治通鉴》是一部能治国安邦并具有操作意义的经典。《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是位当过宰相的天才史学家,他花费毕生精力编撰这部书,目的是为了借鉴前代的兴衰,考察当今之得失,吸取经验教训。宋元之际专门研究《资治通鉴》的著名学者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意思是当领导的不知道《资治通鉴》,想治亦不知从何治起,有人作乱也不知道该怎么防;“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即干部不知道《资治通鉴》,则上不知如何与领导打交道,下不知如何治理百姓;“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后”,所以《资治通鉴》对于任何人,都是大有裨益的。《资治通鉴》在总结历代兴亡中,特别强调领导者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特别重视领导者的才能、素质和品质对家国兴衰的影响。我们今天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司马光则更强调的是领导者的责任,这是《资治通鉴》一种政治上的意义,经世致用的政治意义。张国刚老师在书中提到,司马光曰:修心之要有三:仁、明、武;治国之要有三:用人、信赏、必罚,这是《资治通鉴》的精髓。

一、修心之要:仁、明、武

所谓仁就是兴教化、修政治、养百姓、利万物;所谓明就是要知道义、识安危、别贤愚、辨是非;所谓武就是讲才干、讲正直、奸不能惑、佞不能移。一是要重视思想引导;修政治就是我们常说的讲政治,古人也讲政治。胡耀邦抗战期间曾经问过毛主席什么是政治,毛主席是这样解释的:政治就是把你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胡耀邦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就是政治,毛主席严肃说道,你得告诉你的部下,为什么跟着你干,跟着你走,不跟别人走?你得给我一个理由,这就是政治。要修政治,就是要使自己的政治清明,要有正确的是非观,要讲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新形势下,要成为“讲政治有信念、讲规范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就必须把提高政治素养放在首位。二是要有充分的是非观、价值观,做人要磊落,能够心如明镜,分辨身边和手下的人哪些是贤能之人,哪些是愚笨之人,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作为青年干部,要始终保持政治认同感强,政治思想严谨,独立思考性强的党员素养,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选贤任能不仅是今日中国共产党干部选任制度的重要特征,从更深层次来看,更扎根于中国国情的深厚土壤。作为领导者,需要“拨开云雾见青天”,分辨贤愚,任人唯贤。三是做领导者要有决断力和执行力,做好决策就要勇往直前,不能受有心之人迷惑。“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既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对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增强洞察力、预见力、决断力、执行力,善于在目标任务和利益关切上合理统筹,既敢于担当、积极应对,又头脑清醒、务实稳妥、科学决策。领导干部不仅要善于作出决策,还要善于组织和带领群众执行决策,推动决策事项和预期目标的实现。决策一经作出,就要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执行有效应对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复杂局面,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

二、治国之要:用人、信赏、必罚

治国之要有三,用人、信赏、必罚。用人,指的是干部的任用;信赏、必罚,指的是激励约束机制。唐太宗说过,国家的大事就是赏和罚,赏当其劳,无功者知罪。制度要严明,没有制度治国治不成。其中最关键的是用人,信赏、必罚是外在的治理手段,这些手段的交集点就是用人。如何用人、识人、治理国家,构成了司马光管理体系框架,其中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先贤的学问,也是当代治国当领导的学问。“治国之要,首在用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干部选任等话题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论述,例如在甘肃调研时,他强调要重用“四种人”,在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时,他提出干部要做到“心中四有”。“知人者,兼而用之”,作为领导,不能用一个观点看人。谁是人才,谁不是人才,一定跟他的岗位,跟他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一定要“用人如器”,锤子很有本事,那是对于钉子来说,那么对于布,就不如剪刀了。所以“用人如器”就是这样。要时时刻刻应想着用人一定要放对位置,单位培养人才也是这样,用人也要放在合适的岗位。张国刚老师还提到“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割政分机,尽其所有。“割政分机”的意思就是要注意人才”的组合。人才在这种组合下,它不能发挥作用,在另外一种组合下,就能施展才华,互相配合得很好,作为领导者需要深刻了解每位团队成员的优势和劣势,注重如何在团队中发挥各人的所长,避其之短,通过合适的岗位分配达到团队绩效最优。仁明武出于内,就是领导的自身德修养,在政治措施上要用贤,选拔有才能的人贤能的人,要选贤举能,把贤能之人选到合适的位置上,所以领导者最重要的一个素质就是你能让贤能的人到真正适合他才能的位置上去。所以叫用好人,选好干部,用好干部,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素质。其后才是信赏,就是该赏则赏,该罚则罚。

三、领导的不同层次

张国刚老师在书中提到,领导也是有不同层次的: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基层干部要勤勉,要有执行力,尽己之能,你的能耐就是你的领导力。中层干部要尽人力,需要把团队各人的能力调动起来,要有沟通协调能力。比如,医院的外科主任未必是专业能力最强的第一把刀,但他一定能充分调动第一把刀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与院长做出良好的沟通。高层领导是一把手,要尽人之智。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处罚20鞭子以上就要亲自审批,最后他50岁就累死了。作为领导者,亲力亲为是好事,但是也会有弊端,具体的事情应该让手底下人去做,越俎代庖,自身精力有限,往往可能是事倍功半,因为每个人的领导能力是有限的。古人这点经验跟现代管理学是相通的。作为高层领导者,应该管重大的人事布局和重大方向决策,要举重若轻,遇到再大的问题都需要合理地把大家派放在各个位置上,然后把握好事情发展的方向。书中还提到领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恢弘的气度,要容许自己的下属能力超越自己,容忍耿直顶撞者,要有大修养,放在今天就是说,作为领导者要惜才、重才、容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团结凝聚到跨越发展的实践中来。 纵观全书,结合十八大精神,唐太宗的“用人如器”、子思的“用其所长,弃之所短”和十八大提到的“人皆可以成才,人才处处都是”的观点一脉相承。我们也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个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努力,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第二个是说我们作为不同层面的领导者,要有“人才处处有”的认识。当我们感叹人才匮乏的时候,往往是缺乏培养,缺乏科学的调配和使用,建议我们加强这方面的修炼;第三个是作为领导者,除了要明辨贤愚,还要能根据实际情况因人制宜,还需要有容人之量、恢弘的气度,把人才团结凝聚到新时代新中国的发展主力军来!

《资治通鉴和家国兴衰》读后感

从清华一门课到《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

《资治通鉴与国家兴衰》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报告

《资治通鉴》读书体会

读书心得《家》

第九期中央企业班组长岗位管理能力资格认证岗位必修《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自测试题及答案

《家》读书心得(全文)

《家》的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欧家才)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书心得.doc》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书心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