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诸葛亮传有感

2020-03-03 19:19:3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读诸葛亮传有感

自古有来,咏唱诸葛亮的人不可胜数,“丞相祠堂呵处寻.锦官城外泊森森。”这是一代诗圣杜甫的深沉咏叹。谙葛亮是家喻广晓的人物,以他的忠直,优秀的才能永垂青史。在当蜀国领地范围,至今仍有很多诸葛亮的祠堂。

年少的诸葛亮,曾有成为文武双全的将领为理想,每天习武和读书。后来发现不可行,便一心一意从文。15岁的他,为了躲避灾难,带着年小的弟弟,来到隆中开始隐居的生活。直到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以他的隆中策博得刘备的重视。他志向远大,并且不嫌弃当时没有什么势力的刘备,从隆中出山开始,便一生为自己的主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他礼贤下士,很重视内部将领的和谐相处。初时张飞与关羽妒忌孔明,处处与他作对。而孔明并没有记仇,而是在以后的战役中运用自己的智慧感化他们。

赤壁之战,主张孙刘联盟,与周瑜谋略相近--火攻对付曹操连环船。对于周瑜刻意刁难,3天之内造10万支箭。诸葛亮巧妙运用了天气变化,在最后一天,从曹军骗来了10万支箭。既完成了任务,没有伤了联盟的和气,又很好的应对周瑜的刁难。对此次战役的不能死的曹操,孔明选择关羽“放”曹操逃亡,一举两得,既到达目的,又能让关羽为曹操报之前的恩情。体现了孔明的深谋远虑。之后,帮助刘备取孙权之妹和\"借\"荆州,为刘备赢来立足之地与婚姻关系的联盟。初步实现了他的隆中对策。此后,军中将士们五一不佩服孔明的才干。之后辅助刘备夺取刘表之地,为建立蜀国奠定了基础,西和诸戊.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终于,刘备称帝了!但事情总不随人意,关羽惨死,让刘备的愤怒冲昏头脑,不顾孔明劝告,率70万大军攻打孙权,最终以火烧连营700里失败而告终。并且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之后驾崩于白帝城。对于刚建立的蜀汉政权,这是个非常危险的事件。果然,魏国串通吴国,还有当时的西戎与夷越,一起对蜀国造成威胁,聪明的诸葛亮,同时软硬应对各个方向的敌人,保住了刚建立蜀国政权。对于刘备在白帝城“可辅.则辅之,否则可取而代之”的托孤。诸葛亮选择誓死效忠于后主。

他的后半生,一直策划攻打魏国,六出祁山,当中有一次因误用马谡而失去一次机会,另外有一次因后主听信谗言,中途召回诸葛亮,又失去了一次良好机会。实在让人惋惜。最后一出祁山,司马懿面对诸葛亮,始终不敢应战,一直死守,迟迟攻不下魏国,完成不了先主的心愿,诸葛亮逐渐变得郁郁不安,军中大小事件,无不亲力亲为,最后病死在军中。一代英雄,就这么死去。实在让人痛惜。

读了诸葛亮一生,和大多数人一样。他忠心耿耿,雄才伟略,深谋远虑的形象一直存在我的心中。在他辅助刘备与后主的时候,善用人才,几乎用尽所有将士,让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五虎将自然不必说了,对于文将庞统,他不愿与其争功;巧妙地让姜维归顺于蜀国并亲自培养他;还有许多名气很小的人,孔明也能善于发掘他们的才干。他善用人才的才干实在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他治理蜀国的政策,用陈寿的话“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把蜀国治理的井井有条。但却因蜀地人才奇缺,而致使孔明死后,能辅助蜀汉政权的,没有几个能胜任。他一生所付出的努力,付诸东流!

他给我印象最深刻,并且一直告诫我的是他临终时的戒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他不仅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是如此巨大,还留下了让我可以警戒一生的话语。

读《诸葛亮传》后感

读传有感

《诸葛亮传》读书笔记

《诸葛亮传》读后感

三国演义之读诸葛亮有感

读《朱镕基传》有感

读《毛泽东传》传有感

读刘少奇传有感

读乔布斯传有感

读毛泽东传有感

《读诸葛亮传有感.doc》
读诸葛亮传有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