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假日的成长史

2020-03-02 00:20:2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国假日的成长史

刚刚结束不久的十一小长假,想必大家还对此念念不忘。这次国庆与中秋的完美邂逅,让原本的七天假期又多了一天团圆。

说起中国假日,它主要包括我国法定节假日和周末单双休,除此之外还有上班族的年假以及学生党的寒暑假。现阶段的假日结构布局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成长过程。

襁褓中的初期格局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还处于“单休时代”:实行贯彻每日8小时,每周48小时的工时制度,即一周工作六天,星期天公休,全年公休52天。

根据当时政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我国法定假日由每年的四个节假日组成:元旦1天、春节3天、“五一”1天、“十一”2天,全民法定假日共7天。

这样一来,全国每年的法定休息时间只有59天。

虽然一周有一天的休息时间,但星期天大多只能被用来整理收拾家务,照看老人孩子。因此,当时有一句流行语:战斗的星期天,疲惫的星期一。

踉跄中的蹒跚学步

20世纪80年代,原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平在多次国外出差过程中发现,联合国每周工作四天半,欧洲、亚洲和北美的很多国家也都实行每周五天甚至四天半的工作制度,工时大都不超过8小时。使他印象最深的是,短时工不仅能提高效率,还大大促进了低能耗及旅游、教育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随后,胡平及有关部门开始着手我国工作制度的改革。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劳动部最初认为,从每周工作48小时减为40小时,这一步迈得太大,主张先减到44小时。

于是,“单休时代”开始一步一步渐行渐远。

小礼拜长成大礼拜

直到1994年2月,国务院发布第146号令,实施每周工作44小时的工时制度,自3月1日起,当月第一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第二周星期日休息日,依次循环。即“隔周五天工作制”,就是每隔一周,多休息一个星期六。

人们把休息两天的那周成为大礼拜,工作六天的那周成称为小礼拜,“度周末”的意识开始深入人心。

在“大小礼拜”实行一年之后,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令再次宣布,自当年5月1日起,全国实行5天工作制。

从此国人的假期一下子增加了52天,达到每年111天,双休日也成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当时很多人还没适应小礼拜已经长成了大礼拜,便有媒体报道:“昨天是第一个双休日,全市有几十个单位的工作人员忘了‘今天我休息’,照常一大早赶到单位。” 也许是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吧!

中国假日初长成

在双休日实行四年之后,1999年国务院再次修改假日制度,增加了三天法定假日,随后就形成了“五一”和“十一”黄金周假期,国人的假期总天数增加到114天。

到了2007年,“五一”黄金周被取消,中秋、端午和清明为法定假日,天数增至115天。

至此,中国假期基本初步长成。

期待中的小周五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称: 鼓励弹性作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

大多数人认为,此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落实起来比较困难,毕竟我国从单休到双休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四十多年。

然而,理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李娜成长史

孙悟空职场成长史

海归孙悟空成长史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成长史

我的成长史

我的专业成长史

观地球成长史有感

“红舞鞋”的成长史

马云的成长史

钢铁之躯:“超人”成长史

《中国假日的成长史.doc》
中国假日的成长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