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2020-03-02 08:51:4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诗经》二首

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 教学难点

1.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 教学课时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 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 (shū) 俟 (sì) 见 (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 归(kuì)荑(tí) 洵(xún)

2. 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①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 ②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3. 学生齐读,读准停顿。

三、师生问答,理解内容

提问: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明确: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提问: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明确: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提问: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异”的珍品。

四、结合内容,掌握诵读方法 讨论:本诗在朗读时应该怎样读?

参考: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五、诵读体会,探究艺术特色

提问:反复诵读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讲解: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问:下面请听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如果使用了,谈谈它的作用。(播放歌曲《童话》)

明确:歌曲借反复咏唱“我愿(要)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倾诉了对甜蜜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心中“童话”的执着追求。

六、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②嗣——传送,给予。 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静女》是从男子角度描写爱情生活;《子衿》是从女子角度抒发相思之情。

②情节不同:《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子衿》写女子在城楼上盼望恋人。 ③基调不同:《静女》调皮可爱,充满欢乐;《子衿》缠绵悱恻,哀婉伤感。

④写法不同:《静女》主要通过表情神态刻画人物;《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直率。 ②感情真挚热烈。 ③风格朴实、清新。 ④都采用了重章复唱的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学。

《永远的蝴蝶》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教学点:了解小小说的特点,通过赏析来感悟文章的构思精巧,语言精美。

2、能力训练点:通过诵读、探究,提高对小小说的鉴赏能力。

3、情感渗透点:在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在范读、诵读、精读的基础上,欣赏体味作品创造的悲剧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典型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其意义,领会小小说的构思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 分钟)

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没有交汇的轨迹,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欣赏著名的台湾短篇小说家陈启佑先生的小小说《永远的蝴蝶》,感受这不能在一起的苦楚之情。

二、范读课文,播放电影《人鬼情未了》主题曲。(8分钟)

[要求]:

1、说出文章中的环境、人物、故事内容。

2、抒写自己听后的感受。

[提示]:

1、环境:春日、雨夜

人物:“我”和樱子

故事内容:樱子因帮“我”寄信而遭遇车祸

2、文章只截取了樱子在雨中帮“我”寄信这一小小的生活片段,表达了“我”失去恋人的极度悲伤、痛悔和对恋人的无限眷恋。我们为这一幕痛彻心肺的爱情悲剧而动容。

三、诵读课文,播放电影《人鬼情未了》。(15分钟)

讨论1:小说如何塑造“樱子”这一人物的?

-------语言描写——“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

[提示]:樱子说她可以帮“我”寄信,她关心、体贴“我”却不直白表露,反而故作嗔怪。表明樱子热情、体贴,冰雪聪明。

------神态和行动描写——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

[提示]:樱子温柔、善良。

------外貌描写——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

[提示]:樱子纯洁、恬静、年轻。

[小结]: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的描写,一个温柔、体贴、善良的姑娘就栩栩如在眼前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本文正是一出这样的悲剧。

讨论2:作者为什么把“樱子”比做“蝴蝶”?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永远的蝴蝶》?

-------文中有两个句子提到了“蝴蝶”—— “随着一声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提示]:在大自然里,蝴蝶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给人们的印象是美丽的。它色彩斑斓,轻盈可爱。所以,蝴蝶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蝴蝶在我们民族文化中除了象征着美好以外还象征着爱情。梁祝故事的结局是两人化作一双蝴蝶,在花丛间翩翩起舞,梁祝二人的爱情在蝴蝶身上得以延续。在庄周梦蝶中,蝴蝶又象征着虚幻和梦想,象征着一种魂魄精神,以及进化升华的心理,又表示再生和复活。蝴蝶也象征了深深的眷恋,流行歌曲《思念》中唱道:“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作者正是要借蝴蝶的这个意象意义,幻想着年轻、温柔、冰雪聪明的樱子能生命轮回,爱情永留。

[小结]:“蝴蝶”其实就象征着樱子。“永远的蝴蝶”这个标题蕴涵着永远的爱恋与无尽的思念。

讨论3:作者如何设置环境,描摹景物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写“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

[提示]:这些含情的景语给了读者这样的审美感受:闪烁的灯火仿佛哭泣的眼睛,湿冷的街面犹如含泪的面容,孤独的不是邮筒,而是“我”自己。

[小结]:文章一开始的寥寥几笔就营造了一种凄清、阴冷的氛围,它为全文定下了一个伤感的基调,并暗示了后面的不幸。

讨论4:“信”是小说的情节线索,为什么小说开始只字不提信的内容,而在最后才点出信的内容?

-------小说的结尾——“妈:我打算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提示]:小说最后补叙了那封夺去樱子生命的书信的内容,点明了两人的恋人关系,一下子将痛、悔、恋的情感波澜推向了高潮,大大加强了故事的悲剧性。年轻、温柔、冰雪聪明的樱子死了,在新婚前夕如蝴蝶般飘落了,使作者痛悔不已,令读者唏嘘不绝。前面营造的浓厚的悲剧气氛与结尾的幸福感的急遽转换造成了读者的心理落差,也使读者获得了审美愉悦,即所谓的悲剧美。

[小结]:小说于高潮处戛然而止,言已尽而情未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篇末的这句补叙可称全文的点睛之笔,独具艺术匠心,这就是小小说构思精巧的魅力!

五、精读,播放电影《人鬼情未了》主题曲。(15分钟)

提问1:在作者的笔下,“雨”有什么变化?它的变化与作者情感有什么关系?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它是自然的春雨。

-------“从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为樱子的离去感到不安。

--------“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是灾难和不幸的象征。

--------“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雨还是泪水和痛苦的象征。

11电工班班干名单

班长:陈子杰 副班长:叶帝锋

团支书:杨崇高 (团员) 宣传委员:尹红生(团员) 组织委员:甘健明 (团员) 学习委员:吴文杰 劳动委员:林泽城 纪律委员:陈晓宁 生活委员:陈立志 文娱委员:廖嘉南 体育委员:骆耀文

舍长

301舍长:骆耀文 302舍长:梁灿键

组长

第1组组长:刘志焰 第2组组长:刘青霖 第3组组长:陈伟林 第4组组长:陈元盛

课代表

电工技能:陈伟林 电工基础:黄成龙 语文:庞泽森 数学:胡德谦 英语:黄杰华 政治:刘俊峰 音乐:彭健辉 心理:陈维鹏

诗经

诗经

诗经

诗经

诗经

诗经

诗经

诗经

诗经

诗经

《诗经.doc》
诗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