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蛙》《边城》

2020-03-01 21:31:4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读《蛙》《边城》有感

理性与感性--读莫言的《蛙》

《蛙》是一部反思中国农村生育特别是计划生育史的小说,场景设在高密的东北乡,谈不上宏篇巨制,也不算波澜壮阔,但知微见著,窥一斑而知全貌,由高密乡村计划生育斗争之轰烈与“惨烈”可知全中国的情形。我老家在江西的一个镇上,家门口正对着镇招待所,我小时候,常能见到哭哭啼啼被押进招待所大门的女人,也偶尔能见到光着身子逃出招待所在马路上狂奔的女人,这些都会成为街巷笑谈。至今,在一些省市乡村公路的屋墙上我们仍能见到“宁可血流成河,不可超生一个”、“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之类看了令人心惊胆寒的标语。

以计划生育为题材的小说不常见,或许,这是当代很敏感的不太好碰的一个话题,主要是不好把握度。写得太正,则成了为计划生育歌功颂德的样板戏,其结果必然是讨了上头欢喜而惹了众怒,毕竟,在民间,反对计划生育的声音从来都是大江大河滔滔不绝。但写得不正即歪,必然是与基本国策唱反调,虽得了部分民心却惹火上身,不但作品难以面市,个人也被打压,小则禁言,大则监禁或驱逐。莫言以计划生育为题材,可谓走钢丝绳,其胆量够大,其技巧够高,看似左摇右晃,实则“不偏不倚”。

计划生育是国策,基于中国的国情而人为地调节人口,限制人口的过度膨胀,对中国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计划生育是冰冷僵硬的制度,显然,莫言知道这是不可触碰的,于是,他借用万心的言行及高音喇叭的的沿河宣传,以传达莫言的观点--应该支持计划生划,如果不计划生育,中国可能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所以要舍小家保国家。这是理性的一面。

然而,从感性的角度来说,因为冰冷的制度而造成了许多血淋淋的死亡,如文中的“我”之妻王仁美之死、最美最智慧的女人王胆之死,擅于游泳的张拳之妻耿秀莲之死,每一个女人的死亡的过程都可歌可泣九曲回肠,且都是死在计划生育执行者姑姑的手中(直接或间接),是许多家庭的悲剧。莫言虽借万心之口讲这些女人是愚昧的,不识时务不懂政策的,但实际上,我们在阅读中,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些女人和家庭的同情。

然而,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莫言能否反思甚至批判计划生育中的某些过错呢?能!他用了一种他很擅长的写作手法--魔幻现实主义来表现他的主张,只不过,相对于之前的《生死疲劳》,这一次是相当的隐晦且狡猾。他用蛙来喻娃,在小说中营造了一个蛙的世界,借蛙的各种“音与容”来传达所要表达的心声。我记得小说中有两处情节,一是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乡村医生姑姑万心,却在见了蛙之后“吓得口吐白沫,昏厥倒地;二上万心在晚年时陷入池塘,遭到了蛙的袭击。这两处情节即是对万心的“作恶多端”的一种惩罚。

万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用她的初恋情人王小倜的话来说,是一根“红色木头”,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一颗红心,永不变色,永远跟着党走,生是党的人,死是党的鬼”。这样的人,从少年到晚年,她是不会变质的,然而,在东北乡的乡亲眼里,她最初是为千家万户接生的“送子观音”,最后却成了到处抓人引产结扎扒墙砸瓦的人人喊打的“恶魔”。这种变化,并非是她变了,而是政策变了。政策能把人变成圣母,也能变成魔鬼。万心在最后意识到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鲜血,扼杀了许多孩子的生命,从而开始反思自己,尽管她认为她是没有错的,是为国家做正确的事情,但是,实际上,她却在黑暗的房子时供养了数千个泥娃娃,每一个泥娃娃都是一个在母亲腹中就被杀死的灵魂,她在求得他们的原谅。

看完小说的读者,或许会有多种解读,在我看来,作者是站在理性的制度与感性的生命的天平上,用魔幻现实主义这种手法来拈量孰轻孰重,不明说,但山水尽现,这既不会太令官方反感,也能博得读者的认同。至于小说中出现的“代孕”,因为也是国家禁止的,作者则是豪不留情地批判,看来,柿子还是拣软的捏啊。莫言是识时务的,也是聪明的,莫言因批评和反思时政,而得到了诺奖的认同。

守望——读《边城》有感

我在风不定人初静这样的夜里看完了《边城》,心里怀着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黄狗的童话。浅浅的小说在我的心湖浅浅地滑过,二十一章,像极了二十一个断章组成的长诗。田园牧歌的情调,浓郁的诗意,美丽得如此朴素,悲剧得如此优美。

很安静平和的叙述,码头市井繁华祥和,湘西人民淳朴厚道,世道民风善良笃信。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想必也是从文先生一个辽远、深藏的但永恒的精神寄托。若除去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背景以及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这部小说就只能止于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之间的爱情故事。真正化平庸为动人的正是作品中的风情美与人性美,在情节的每一处空白里,静默的纯与善都会及时地填满缝隙,抹去起承转合间的生涩凝滞。

沈从文曾表白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说他写《边城》的时候“心里怀着不可言说的温暖”。的确,即使见到乡野陋俗,他也是悄悄在心中漂洗之后,才隐隐地晾晒在文章中。他写妓女,“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感情好的,互相咬着嘴唇咬着颈脖发了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皆不许胡闹‟,四十天或五十天,在船上浮着的那一个,同留在岸上的这一个,便皆呆着打发这一堆日子,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定远远的一个人”。

我曾疑惑沈从文何以形成这样温柔包容的性格,能够如此为人生远景而凝眸,后来终于在他的自传里找到答案了。这位属于大自然的作家,从小就像一块磁铁,一头扎进大自然这个巨大的磁场里。他牵起大自然的手,牵起乡村百态的手,热情淌遍,淋漓了心灵的诗篇。

喜欢这样的场景。山崖上的月亮照着碧溪岨的白塔也照着无眠的人,心怀坦荡的少年似乎把歌唱尽一生。三年六个月,我想象着他们毅然答应的时候,他们是否该如九月的秋水长天般纯净明朗,湛湛莹然?而羞涩的翠翠的灵魂又是在什么时候轻轻浮起,飞到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

傩送的赤子之心就如同白绢墨渍,襟怀坦荡,光风霁月,只是可惜,羞涩的少女虽也钟情傩送,终是过于恍惚与冷漠。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做为女性的涉世,心里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猜得中开头,亦猜得中结局。

月华静夜凉如寞,一寸相思一寸泪。

哥哥天保自知弟弟早已打动翠翠的芳心,决定驾家中的新油船下驶,离开茶峒,好忘却上面的一切。怎知风浪无情,淹没了年轻的生命。傩送在悲痛之余误会哥哥的死与翠翠的祖父有关,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只身去了遥远的“桃源”。祖父在吃了掌水码头“一闷拳”的怨恨后,在暴雨雷鸣的夜晚带着忧虑和期待撒手西去。激昂澎湃的情节在几近高潮处就猛然跌落,归于平淡,仿佛翻滚汹涌的心潮,在喷薄欲出,奔腾席卷时却狠狠撞上内心倔强的心防,偃旗息鼓,戛然而止。

如歌的岁月已似一江春水滔滔而去。

沈从文把悲壮幽深挥洒到了极致时,从来就不是浓墨重彩。“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如今可全明白了。翠翠把事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平静的文字,不沾染任何情感,却惹得读者所有的情感都排山倒海而来。曾经的翠翠“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如今这山川灵气化育而成的自然之女终于成长了,成长是一件自然的事。

白绸素衣,西风凄冷。好在淳朴的乡人为翠翠抵挡了生命的寒风。杨马兵寸步不离的关照,过渡人同情的眼色和慷慨的相助,甚至是船长顺顺尽弃前嫌盛情的邀请……茶峒人共同患难、相互扶持一起度过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的情感如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健康。“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然而离开的人,还回来吗?从文先生这样写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终是带着一种痛惜的情绪。

作者留给我们纵横交错的想象,留给主人公一个长长的明天。没有结局,自不必挣扎。我看见在碧溪岨的翠翠在对傩送的碎碎念中将一个一个日子过下去,我看见风干的记忆在等待的过程中变得鲜活和美好,我看见很多很多的事情在时间的延伸中都变得云淡风轻。

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所有的过往都成了美丽的心情。

守望的姿态那么苍凉美丽,守望的距离也非遥不可及。

明天吧,我那么笃定地相信,明天他就会回来。所有的事情,只要放到明天,都会变得很美好。

于是,我坐在这里,守候明天的春暖花开。

《蛙》读书报告

《边城》读书报告

《边城》——读书报告

边城读书报告

语文边城读书报告

《边城》读书心得体会

边城读书心得

《边城》读书感悟

《边城》读书心得

边城读书心得

《读书报告《蛙》《边城》.doc》
读书报告《蛙》《边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