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教学理论

2020-03-02 10:55:0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游泳教学理论

第一节

游泳教学的特点与过程

一.游泳教学的特点

游泳是在“水”的特殊环境中进行的运动项目,与其他运动项目比较,在教学环境、运动方式和呼吸方面均有自己的特点。

(一)教学环境的特点

水的物理特性对游泳有重要的影响。水有压力、浮力、升力、阻力,我们既要克服水的压力、浮力、升力和阻力,又有利用压力、浮力、升力和阻力。

(二)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

1.对水的强烈兴趣

要积极保护游泳者的对水兴趣,同时对少数缺乏兴趣的学生应采用适当的手段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2.怕水心理

主要因在水中失去平衡、呼吸困难、呛水、喝水而引起,也有因间接或直接的感到水会威胁人的安全。熟悉水性要手段多样、循序渐进。

3.厌水心理

本人的适应能力、教学环境差、教学方法单一枯燥。要防止和排除。

(三)游泳运动姿势、动力和呼吸的特点

1.运动姿势

俯卧和仰卧。改变了人体习惯的直立姿势和其他运动姿势。同时对前庭器官产生新的刺激,要建立新的运动方向的感觉。

2.运动动力

不是固体,而是流体。没有固定的支撑点。给获取推进力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3.呼吸特点

用口吸气,口和鼻呼气,并有短暂的闭气过程。同时在呼吸时要克服水对胸廓的压力。在各种竞技游泳泳式中,必须根据技术的结构进行呼吸。

(四)由于游泳有教学环境的特点、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和游泳运动姿势、动力和呼吸的特点,就形成了教学上的特点;

第一.由于在“水”的环境中教学,水具有对人的安全有潜在的危险,所以在进行游泳教学时确保安全是游泳教学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第二.初学者的游泳教学应先进行“熟悉水性”的教学,在学生熟悉了教学环境、适应了水的特性、消除了怕水心理后再进行某一泳姿的技术教学。

第三.呼吸是游泳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关注,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第四.人体在水中“平浮”是游泳技术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腿的沉浮又是身体能否平浮的关键,因此,在教新游泳泳姿时,一般先教腿部动作,抓好了腿部技术,保证身体平浮,为教手臂技术打好基础。

第五.每教一个动作,一般先做陆上模仿、然后水中练习,水陆结合,以水为主 二.游泳教学的过程与教学动作阶段

游泳教学过程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提高“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掌握游泳的知识、技能和技术。

教学活动要符合三个规律:

1.符合和人的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2.符合人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3.符合人的生理、心理活动变化的规律

根据以上的规律,在游泳教学中,一般可分为:学习与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巩固与动作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

(一)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泛化)

任务:对学习一个新动作初步了解,取得感性认识,,粗略地掌握动作。

特点: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扩散、抑制不够、处于泛化阶段。

动作表现;缺乏控制、紧张、费力、不协调、有多余动作。

教学要求:抓住教学环节,正确示范、精讲多炼,从陆上到水上反复练习,不要过多的讲解动作的细节,使学生粗略地掌握动作。

(二)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分化)

教学任务:消除错误动作、正确掌握动作技术。

特点;大脑皮层的兴奋相对集中、抑制逐步发展和巩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处于分化阶段。

动作表现:逐步正确、协调、动作节奏感强、游距迅速增长。但动作还不够熟练和巩固。

教学要求;抓住技术动作的难点和要点,反复进行段距离的分解游、配合游,纠正错误动作,逐步掌握正确动作。

(三)动作巩固和运用自如(自动化)

教学任务:使动作完善、巩固、并达到自动化程度。

特点;大脑皮层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高度集中神经接通机制稳定、形成了牢固的动力定型。

动作表现:轻松自如、正确协调,达到自动化程度。

教学要求;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通过分解与配合的反复练习,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向判断方位、速度和用力程度等细节的技术动作。

第二节 游泳技术动作的教学方法

一.讲解法

即语言法,是教师运用正确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促进学生的对动作技术,技能掌握的基本方法。在进行技术教学时,教师必须先讲解,使学生明确技术动作的 要领,和练习方法然后进行学习。

1 .生动形象

用 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技术动作,使学生有一个对技术动作的粗略的影响。要形象的比喻如;鞭状打水、波浪动作等。

2.简明扼要

讲解力求精简,抓住关键,要精讲,只有精讲才能有时间给学生多炼。

3 .讲解与示范紧密结合

教学中讲解与示范必须相互配合,相辅相成。要以生动形象的讲解配合正确的示范动作,能使学生的直观和思维紧密的结合起来。

二.示范法

动作的示范是游泳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最直接和效果很好的方法。

1.示范队形的组织与教师的位置

示范时的位置,直接影响学生观察动作的效果,应注意组织和选择。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和听到教师的动作与讲解。

2.示范要主次分明,突出重点。示范前要使学生明确观看的重点和次序。先作完整动作的示范,再进行分解动作的示范,分解示范时,一定要让学生看清重点不要面面具到,其结果什么都看不清。

3 .示范的面与示范速度

示范面;分正面、侧面和背面。面的选择应根据其技术动作的特点;

正面;蛙泳划臂的宽窄、爬泳、仰泳、蝶泳的入水点 等。

侧面;一般各泳完整动作的配合游。

背面;如蛙泳腿部的翻脚动作和蹬夹动作。

示范的速度:以中等和慢速度为宜,使学生看清。 4 .正误对比示范

在纠正错误技术时,为了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错误,教师对学生的错误技术进行模仿,也可让有同样错误动作的同学示范,此外再进行正确的动作示范,正误对比示范,让学生通过正确与错误的对比,更加明确对正确动作的了解和认识。提高自己的技术动作。

5 手势的运用

游泳教学中的手势,在教学中有特殊的意义。有二种运用方法;

一种是利用手势来表示教师组织教学的意图。

另一种是表明技术动作的手势。

同时还可以利用手势和哨声结合运用。

三.分解教学法和完整教学法

1.分解教学法

概念:指把完整的动作,按其技术结构或身体活动部位,合理的分解成几段或几个部分,再按所分的段落、部分依次进行教学,最后达到全部掌握。

注意事项:

(1)在划分段落时要考虑技术动作之间的有机机构,并且应使划分的段落容易连接完成。

(2)要使学生明确所划分段落或部分在整个技术动作中的位置、作用及相互联系。

(3)要与完整教学法结合运用,分解教学的时间不宜过长,动作技能基本形成后应即转入完整教学法。

2.完整教学法

概念:指次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段落、部分,完整地进行教学。

注意事项:

(1)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先注意动作的基础部分的掌握,再逐步掌握动作的细节。

(2)应多采用较多的陆上模仿练习,学生明确 动作概念后才下水进行完整练习

(3)要广泛采用各种诱导性练习,帮助体会动作。

3.分解于完整组合教学法

在教学中独立采用一种教学法,都有局限与不足,两种方法的组合运用,可扬长避短,使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其不足。

一般采用完整 —— 分解—— 完整的组合教学方法。

第三节 游泳动作的教学顺序

根据游泳教学的特点,初学者必须先进行熟悉水性的练习,然后进行游泳技术的教学。先教哪种泳式,在教某种泳式时先教哪个动作,主要依据游泳教学的规律,教学的任务,教学的对象及学习的时间来确定。

一.首教泳式的选择

1.先教蛙泳;

特点;呼吸比较方便,较能消除怕水心理,安全性强。

适应对象;一般只有较短的学习时间,对象是大中学校的学生。

2 .先教爬泳

特点;腿臂动作相对简单,其节奏也不如蛙泳要求高,但呼吸教蛙泳难。

适应对象;有系统学习四种竞技泳式的对象,年龄较小的人群,先学习爬泳可以对仰泳和蝶泳的姿势技术相似转移。

3 .先教仰泳

特点;配合技术简单,呼吸不受影响,初学者较能接受。但运动姿势可能会引起怕水心理。

适应对象;青少年,先学仰泳对掌握爬泳有利。 二

.某一种泳式的教学顺序

一般游泳采用分解教学方法;

按照

1.先教腿

2.再教臂

3.然后教臂与呼吸配合

4.最后教完整配合。 三 单个动作的教学顺序

1 讲解,示范使学生明确动作要领。

2 陆上模仿练习。

3 水中有固定支撑练习。

4 水中无固定支撑练习。

5 短距离反复游,改进错误技术动作。

6 逐步增长距离,提高和巩固技术动作。 四 .竞技泳式教学的顺序

1 熟悉水性、爬泳、仰泳、蛙泳、蝶泳。

2 熟悉水性、爬泳、仰泳、蝶泳、蛙泳。

3 熟悉水性、仰泳、爬泳、蛙泳、蝶泳。

4 熟悉水性、蛙泳、爬泳、仰泳、蝶泳。 四 .竞技泳式教学的安排 1.单一教学法教学法进度 2.平行连贯教学法

五.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

1.动作概念不清。(反复讲解和示范)

2.身体素质差。(加强其素质,可以利用陆上的训练手段)

3.错误动作动力定型。(采用陆上的模仿和针对错误练习,也可以用矫枉过正的方法)

4.心理紧张。(采用和蔼、耐心教学态度,利用循序渐进的手段和教学浮具。

5.教法不当。(提高讲解、示范质量,练习的量和时间要适宜,手段、方法要得当)。

6.教学环境和条件差。(加强游泳池的管理,教学环境)

第四节 游泳教学的组织

游泳教学活动是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实现,它的基本形式是游泳课。

根据上课的任务可分为:

1.新授课

2.复习课

3.综合课

4.考核课

根据人体生理的活动规律,将课划分可分为:

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根据上课的任务和人体生理的活动规律进行精心的组织与准备,写好上课教案,才能使教学任务很好地完成。

一.游泳教学的安全组织工作

游泳课的安全组织工作,是上好游泳课的保证,也是游泳课的首要工作。

做好游泳课的安全组织工作可有几个方面:

(一)课前准备工作

1.安全教育(墙报、广播、宣传、深浅水区域的标志)

2.健康检查(心脏病、高血压、)

3.了解场地(水深、浅水区域、池底和池岸的形状及坡度等)

4.准备救生、助浮器材(救生圈、救生竿、浮板等)

(二)上课时的安全组织

1.下水前

(1)第一次下水前,一定要进行安全注意事项和上课的纪律教育,而且在以后的课中要反复强调。

(2)组织好安全小组。将3~5名学生编成一组。派责任心强、水性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3)布置好救生员,可按救生协会的要求和上课的要求布置。

(4)认真做好准备活动,以防发生抽胫和不适应等现象发生。

2.下水时

(1)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测验,了解学生的水平,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2)经常检查人数。可相隔10~15分钟检查一次,以便及早发现以为情况。

(3)加强上课纪律,要做到令行禁止,学生中途起水或离开必须报告老师。

(4)严密教学组织。应该将所有的学生完全在教师的监控之下,尤其是不会游泳和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处于有利于观察和教学的位置。

3.起水后

(1)及时清点人数。游泳课结束后要立即整队清点学生人数,如有发现缺少,及时寻找或查清原因。

(2)注意保暖。清点人数后要让学生擦干体表的积水或披上浴巾。

(3)进行必要的讲评与小结。 二.游泳教学的分组

游泳教学中,常用的分组方法有二种:

(一)混合分组。将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混合编组。有利于相互帮助、互教互学,对安全也有利。

(二)按水平分组。将技术水平接近的学生编在一起。有利于教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两种分组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结合和交替使用,另外也可按年龄、性别分组。

游泳教学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7~10人为宜,分组也应考虑场地大小、泳道多少等因数。

游泳专项理论讲稿

[游泳课理论讲稿]

游泳公共理论(南京)

游泳专项理论笔试问答题

初级游泳指导员专项理论试题

游泳专项理论知识点(初级)(全文)

游泳教学反思

游泳教学方案

游泳教学合同

游泳教学实践报告

《游泳教学理论.doc》
游泳教学理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