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评传》讲稿

2020-03-02 14:46:2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王国维评传

王国维(1877~1927),中国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 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

主要著作、后人研究著作:

《静安文集》《王国维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宋元戏曲考》《曲录》《人间词话》《殷周制度论》《王国维诗词全编》《评论》

《流沙坠简》《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

人生经历: 1.少年失意

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

2.结识罗振玉

1898年,二十二岁的他进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南书房行走”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3种生平著述,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的身份处世。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方面。

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

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 。

3.人生转折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一说吴宓)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淑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

4.巨子陨落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伐逼近北京之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在颐和园昆明湖沉湖而死。

逸闻趣事:

1.父亲通达思想的影响。

大儿馆于同城沈都戎,许教授。以其性讷钝,好谈时务,嗜古籍而不喜帖括,现荐成于金陵储材学馆学生,以期通达中西要务以自立,然究莫必其成焉否也。次儿十龄,近处就傅,《四书》将竟,迟数年使之游于商,不令再事于制艺,致蹈诗、书误我之讥也。(《日记》第680页)

概言之,就是拟命长子储材通时务,次子从商不复事制艺(八股),这是王乃誉给他的一位族叔拟写的书信中为静、健兄弟俩作的学程安排,时在1896年8月9日。

应该说,处这样一个“大变局”之时代,有乃誉公这样一位饱学、睿知而开明的父亲,造就了王国维这样的一代大师,属必然。

2.王国维与史学渊源。

儿时不喜欢《十三经注疏》,又喜欢“泛览”群书,这种学习兴趣,显然不在八股文方面了,王国维说:“十六岁,见友人读《汉书》而悦之,乃以幼时所储蓄之钱,购前四史于杭州,是为平生读书之始”我与历史的兴趣源于一本新华词典后面的朝代更替表。

2.理智分析型,切合实际。

王国维的性格是分析型的理智感强,十分内向他疲于哲学的原因有二,一是“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知真理。而今有爱其谬误。二是纵观世界近二十年的学问,建立新的理论体系的学者极少,希望自创一新哲学。“非愚则狂也”。而搜集、整理材料,综合历史上的成说,成为一个二流学者又不喜欢。他自己思忖“以余之力,加之于学问,以研究哲学史。或可操成功之卷,然为哲学家则不能,为哲学史,则又不喜。此亦疲于哲学之一原因也”两个原因虽学懂了康德哲学。但是并不能建立起自己的成熟体系的哲学体系。对于如何在这个领域选择自己研究方向更不能确定,这种自我分析是明智的,合乎实际的。

4.《论小学校唱歌科之材料》。 5.与妻子的感情。

《红楼梦》

1.叔本华哲学与《红楼梦》

王国维认为“其自哲学上解此问题者,则两千年间仅有叔本华之《男女之爱之形而上学》耳”。王国维指出的叔本华的文章,现在中译本为《性爱的形而上学》。叔本华在这部著作中。对引起超过人类激情喷发的男女之爱。对许多文学作品进行歌颂的人类的爱情做了新的解释。他承认两性之爱,除生命外,它是所有的冲动中力量最强大活动最旺盛的。它占据人类黄金时代一半,它也是人们努力一生的终极目标,它会妨害最紧要的时间,能使最认真的工作忽然中断,有时连最伟大的思想家也会

2.新红学开始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宣告了新红学的开始,也是我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伟大开端,这篇文章有这样的重要的历史意义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这篇评论有严整的理论框架全文纲举目张,有严正的逻辑结构。他重视从哲学、美学、伦理学等不同角度去评论《红楼梦》。在审视作品的时候,既注意到将它与中国历史上的叙事作品加以对比,以阐明它在历史上发展中的地位。又能注意到将他与世界上的同类作品加以比较。以确定他的世界地位。而作者将自己最终的视角落到对中国固有的乐天麻木国民性的批评。显示出具有思想家、哲学家的锋芒。这篇文章为中国文学批评提供了许多新的东西。

史学方法:

1.陈寅恪对王国维历史研究方法评价

王国维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属于考古派。陈寅恪对他的学术成就曾有过描述:

“其学术的内容及治学方法,殆可举三目以概括之者。

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地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凡属于考古学及上古史之作,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鬼方、昆夷、狁考》等是也。

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凡属于辽、金、元史事及边疆地理之作,如《萌古考》及《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等是也。

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唐宋大曲考》等是也。”

2.《流沙坠简》可用之考订了汉玉门关的位置,本来。汉代玉门关的位置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玉门关在敦煌以东,有的取认为在敦煌以西。王国维认为玉门关在金东黄县西北七十公里的小方盘城。因为1906年。在小方盘城出口出土汉简尚书。为据此可判定这里是玉门关关址。

死因探究:

1.“殉清”说 王国维为清朝遗老,更对逊帝溥仪向有国士知遇之感——王国维以秀才身份,被溥仪破大清“南书房行走”须翰林院甲科出身的旧制,召其直入“南书房”——有此思想基础和遗老心态,逢“覆巢”之将再,以自杀而“完节”似乎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梁启超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比之,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和罗振玉、吴宓等均持此说。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中,称王“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可见也为此论。但反对此说者认为,王国维与罗振玉、郑孝胥、陈宝琛辈有别,郑等效命清室复辟,不惜委身于日本政客。而王国维却领清华职,心无旁骛,潜心学术。他虽“忠清”,却不充其鹰犬,以至“愚忠”至“殉清”程度。所以当时就有人说:“你看他那身边的遗嘱,何尝有一个抬头空格的字?殉节的人岂是这样子的?”

2.“逼债”说 当年溥仪在其《我的前半生》中说:内务府大臣绍英委托王代售宫内字画,事被罗振玉知悉,罗以代卖为名将画取走,并以售画所得抵王国维欠他债务,致使王无法向绍英交待,遂愧而觅死。当时报纸还传,王曾与罗合作做生意亏本,欠罗巨债。罗在女婿(王长子潜明)死后,罗、王已生隙,罗令女居己家为夫守节,逼王每年供其生活费2000元。王国维一介书生,债务在身,羞愤交集,便萌生短见。此说经郭沫若先生笔播,几成定论。但从王遗书对后事的安排看和事后其它一些证据表明,王国维生前并无重债足以致其自尽。

3.“惊惧”说 1927年春,北伐军进逼北方,而冯、阎两军易帜,京师震动。有人认为,王国维自杀是怕自己这个前清遗老落入北伐军手中,蒙受耻辱;又王视脑后辫子为生命,当时传言北伐军入城后将尽诛留有发辫者,所以与其被辱,莫若自我了断。但这种说当时即多有人鄙而不取,以为不合王国维立身处世方式。

4.“谏阻”说 认为王国维投湖与屈原投江相类,是以“尸谏”劝阻溥仪听从罗振玉等人主意,有东渡日本避难打算,并认为王、罗两人最后决裂的原因也缘于此因。

5.“文化殉节”说 与王国维同为清华导师,且精神相通、过从甚密的陈寅恪先是以“殉清”论王之死,后又认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6.“诸因素” 以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学者绝望于一种文化的式微,一介书生又生无所据——当王国维徘徊于颐和园长廊,回想起“自沉者能于一刹那间重温其一生之阅历”的箴言,遂“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也许,这就是王国维自沉之“谜底”。

我支持“文化殉节”说 和“诸因”说,理由如下: 1.《王国维遗书》

封面写着“送西院十八号王贞明先生收”的遗书中,全文仅有百余字,照录如下: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槁葬于清华园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2.鲁迅曾说他“老实到像火腿一般。

胡适也曾直言不讳地说王国维“人很丑,小辫子,样子真难看。” 3.“悲情王国维”

王国维的家庭成员多非正常死亡,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他。 1907年7月,王国维的发妻莫氏因生产双胞胎女儿病危,王国维从北京回到家乡海宁,延请名医救治,十几天后,年仅34岁的发妻离开人世。

从1905年开始至1908年,王国维的人生不断遭遇重大变故,父亲、妻子、继母相继去世。王国维不断地由北京返回家乡海宁参加葬礼,可见其生世之累,谋生之艰。

1908年在岳母即莫氏的亲生母亲莫太夫人的主持下,续娶22岁的潘丽正为继室。1921年5月四女通明生,9月殇。1923年5月女瑞明殇。1925年,长子潜明去世,在之前一年,一双孙女殇。

评价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王国维

司马迁评传

八、评传

王国维阅读

王国维之死

蒋介石评传读后感

余华评传

演讲稿韩信评传

演讲稿韩信评传

《诸葛亮评传》有感

《《王国维评传》讲稿.doc》
《王国维评传》讲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