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2020-03-03 01:16:5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记忆”, 单元编排了两篇教读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两篇自读课文《蝉》《梦回繁华》和一个写作、一个名著导读。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内容不同,各有特色,但都属于说明文。

本单元语文能力教学点主要是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学习如何将一个事物介绍清楚。首先,要知道怎么抓住事物的特征,来把握说明的重点。然后要学习和掌握各种说明的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另外,通过课文的学习揣摩,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如尊重事实,无论是说明现象、引用数据还是阐释道理,都要讲究准确、严密,用词严谨。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提升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目标】

1.学习说明性文章,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了解说明的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

4.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5.激发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说明性文章,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了解说明的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

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

1、品读法:说明文不求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而重在给读者以知识,所以说明文的语言讲求科学性,准确、简洁、平实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2、感悟法。理解课文内容时,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中哲理,同时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3、探究法。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运用小组交流检测等方法,鼓励学生讨论、探讨。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老师做适时点拨。

17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说明对象,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学习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重难点) 3.把握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重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学习,朗读、默读、跳读等方式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朗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重点) 2.整体感知,理清说明顺序 。(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他在十岁那年,亲眼看见了家乡的文德桥倒塌而砸死淹死许多人的事故,他内心震动,立下了桥梁梦:长大后,我一定要造出最坚实的桥!伟大的梦想引领着他,他果真干出了一番大成就,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他就是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以升所写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赵州桥、卢沟桥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上述特征。 明确:

赵州桥 卢沟桥

形式优美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卢沟晓月、两旁石柱上不同姿态的狮子 结构坚固 一千三百多年了 两岸河堤常被冲毁,卢沟桥却极少出事 修建时间 公元605年左右 公元1189到1192年间

3、阅读第

一、二自然段,思考:本文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自然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明确:开头第一自然段,一连几处以虹喻桥,写石拱桥的形式优美,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第二自然段写石拱桥的结构坚固,这是石拱桥的又一特点。这两个特点是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为下面写中国石拱桥做了铺垫,自然过渡到写特殊的石拱桥。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4、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赵州桥的?

明确:第四自然段写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修整。第五自然段首先介绍赵州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以及古人的赞誉。接着从四个方面(结构巧妙;造型优美,用料节省;结构坚固;结构匀称,与四周景色和谐配合)来说明其特点。从这个层次可以看出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是运用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

5、指名朗读第六自然段,教师强调“桥长……11个半圆形的石拱……每个石拱……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等语句,这一部分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 明确:由整体到局部。

6、要求学生在课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时间,并说说这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

明确: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 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卢沟桥: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 长虹大桥:建于1961年; 双曲拱桥:建于新中国成立后。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明的。

7、综观全文,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由一般到特殊;写赵州桥是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在说明桥梁的结构时,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关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分明。

三、板书设计

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

事物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说明顺序——一般到特殊、概括到具体、整体到局部、时间先后

第二课时

1.细读课文,分析说明方法。(重点) 2.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效果。(难点) 3.拓展延伸,个性表达想法。

一、复习回顾: 对中国石拱桥一般特征

二、研读文本,合作探究:

1、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你能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明确:(1)打比方。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用“虹”“弓”作比,突出了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富有形象性。 (2)举例子。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代表,且两座桥都闻名世界 ,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令人信服。

(3)分类别。如赵州桥:“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分类说明,条理分明,使读者对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有了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4)引资料。如引用《水经注》里的“旅人桥”,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引用唐朝张 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等等。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列数字。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通过确凿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桥的规模,给人以准确鲜明的印象。

(6)作比较。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以卢沟桥与两 岸河堤相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

(7)摹状貌。“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运用摹状 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石刻狮子的各种情态,突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2、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很讲究用语的分寸。请品味下面的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 掉行吗?) 明确:不行,“比较早”程度较轻,是与其他桥梁比较而言,这样表达比较准确。 (2)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不但”“而且”能否删去?“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能否调整顺序?) 明确:“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它们之间的关 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3)《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有记载的”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 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更具可靠性。

(4)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 明确:不行,“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5)(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 长的石拱。(“当时可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6)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②(卢沟桥)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教师小结: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从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 ,使表达的意思更准确。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

三、拓展延伸: 文章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从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可知,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我国的桥梁事业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对此,你想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说明方法——打比方、举例子、分类别、引资料、列数字、作比较、摹状貌 语言特点——准确、严密

18 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内容,概括苏州园林的特征。 2.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重点) 3.掌握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重 难点) 4.品味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受写作大师的语言美,增强热爱母语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时间:第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概括说明特征。(重点) 2.再读课文,明确说明结构。(重难点) 3.研读课文,理解文章难点。

一、导入新课: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今天 ,我们从桥上走下来,进入另一种建筑物——园林。在我国的园林中,苏州园林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和地位,它是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现在,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叶圣陶(1894~1984),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 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所以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

2、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轩榭(xuān xiâ) 池沼(zhǎo) 丘壑(hâ) 嶙峋(lín xún)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重峦叠嶂(zhàng) 斟酌(zhēn zhuó) (2)理解词语:

3、整体感知:

(1)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标本。“标本”的意思是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它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事物——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第二自然段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是贯穿全文的中心,也是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明确说明结构

(3)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围绕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写了哪几层内容?

明确:四层内容: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①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③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④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⑤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⑥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教师小结:①②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③④⑤句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⑥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符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第二课时

1.研读课文,把握说明方法。(重点) 2.揣摩语言,品味表达效果。(难点)

一、复习回顾

提问的方法巩固上节课对本文内容的感知

二、研读课文,写法探究: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举例子:①“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②“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作比较:①“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 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②“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打比方:“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资料:“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 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2、揣摩语言,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以第五自然段为例简要说明。

明确: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相映成趣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明确:如第七自然段中的描写,第一自然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做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3、朗读下面的句子,小组讨论括号内的问题。

(1)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不可以,“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4)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 不好,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5)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栽、蔓延、补”这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这几个动词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 多彩。这个例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精练。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资料、摹状貌 表达方式——描写、说明、议论

语言运用——准确、精练、生动、优美、表现力强

19 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品味、批注等方式,弄清蝉的习性和成长规律,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谜语:“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自吹啥都懂,其 实全不晓”、“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是什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宋 柳永《雨霖铃》) 虽然大家都见过蝉,但是我们对蝉知识的了解有多少呢?要想知道更多有关蝉的知识,请看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为我们写的《蝉》。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介绍了有关蝉的哪些知识?

地穴外(2-3) 地穴 幼虫 地穴内部结构(4-6) 蝉的地穴 初出地面的活动(7) 蜕皮 蜕皮的情形 (8-9) 成虫刚脱壳的蝉的情形(10) 地点、方式、数量(11-13) 产卵 卵 天敌破坏(14-17) 孵化 (18-19) 蝉的卵 幼虫 幼虫活动: 幼虫 (悬挂、落地、入地)(20-24) 概括蝉的生活历程(

25、26)

2、课文主要是说明蝉的生长过程的。那么两部分分别介绍了蝉的什么过程? (1)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2)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三、研读探究,合作学习:

1、一般地,我们都是按照昆虫的生长过程“卵 幼虫 成虫”的顺序来介绍,但我们发现本文是从“幼虫”入手,介绍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问:本文是按照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来进行说明?为什么这么安排?

明:按照对事物的观察进程进行说明(外 内的观察顺序/事物发展变化顺序)。 (1)不落俗套,使文章新颖活泼;

(2)幼虫建筑地穴,比成虫要生动、有趣,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4)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

2、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熟视无睹的 蝉的成长过程说明得这样清楚明白?

明确:这是因为作者经过了长期细致的观察。从文中看,比如蝉4年一个生命周期,在阳光下歌唱只有5星期,都说明作者对蝉的观察是长期而细致的。有时,还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正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必要时,还要借助观察工具。“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 。”“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正是作者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能写出这样生动而又准确的文章。

3、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现在对蝉的生活习性、生长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作者在这介绍过程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举例子:“我曾见过三个蚋守在旁边,同时预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2)列数字:“如果它不被打扰与损害,在一根枯枝上,常常被刺成三十或四十个孔。”“它的卵就产在这些小孔里,这些小穴是一种狭窄的小径,一个个的斜下去。每个小穴内,普通的约有十个卵,所以总数约有三百或四百个。”

(3)作比较:“大多数的掘地昆虫,例如金蜣,在它的窝巢外面总有一座土堆。蝉则不同,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 (4)打比方:“蝉的方法简直像矿工或是铁路工程师一样:矿工用支柱支持巷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石加固隧道。”

四、拓展延伸:

1、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

明确:《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 ,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可怜做母亲的”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多么不易啊!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再比如最后一个自然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等。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脱壳过程。它“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整个动作顺序有它自身的规律,其中的“腾跃”“翻转”“倒悬”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 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是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就像是小故 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总结:

作为一篇文艺性的事物说明文,本文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为顺序,使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 多种说明方法,通过对蝉的生活习性的介绍,使我们了解了蝉的生长过程,语言准确而生动,充满情趣。

六、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蝉的歌唱》)

七、作业 如果让你来介绍一下你熟悉的昆虫或是小动物,你会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呢?请同学们课下像法布尔一样仔细地去观察,学习课文生动的说明方法,写一段介绍的文字。

八、板书设计

20 梦回繁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品味、批注等方式,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杰出才华,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

教学难点:掌握作者条理清晰地介绍画作的说明方法,揣摩作者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梦回繁华》来了解这幅名画。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 2.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清明上河图》。

明确:课文主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规模、内容以及历史内涵几个方面。 3.结合具体内容,理清全文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先从北宋的绘画题材的转变说起,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接着对这幅巨画的作者作了简单的介绍,接下来又按照空间顺序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规模、内容等知识。最后对画作价值又作了介绍。

4、课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文主要使用了逻辑顺序,第四自然段使用了空间顺序, 这样写,由表及里,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三、研读探究,合作学习:

1、课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 厘米,横525厘米。”使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

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 声,留下无尽的回味。”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引资料:“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2、品读课文,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大量使用了四字短语,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街 道纵横,房屋林立”“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这些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四、总结,拓展:

1、总结: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却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细腻具体,并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非常难能可贵。

2、课外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一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3、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件工艺品。注意抓住工艺品的特点,按照一定顺序。

五、板书设计: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班会教学设计

部编本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一下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六单元检测题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