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讲稿

2020-03-01 19:07:3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目 录

目 录 ................................................................................................................................................1 断的内容。我们《中医诊断学》,什么叫中医诊断学呢?中医诊断学它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这些诊察判断,都要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之下,对于病情怎么样收集,怎么样进行辨别,它的疾病和证候里面包含了基本理论。比如我们今后要讲到各种病因病机,各种脏腑病证的归属,它实际上涉及很多理论问题。如果没有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我们诊断就学不好。包括它的基本知识,有一些就是基本知识,就是要死记硬背把它记下来,比如说各种病的症状、证候的名称,它的概念,为什么叫头痛?没有很多的解释,头痛就是这个症状,这样一个症状你就把它叫做头痛。像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怎么样询问病情,怎么察舌等等,这都是技术问题。所以我们诊断里面它应该包括了三部分内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样一门课程叫做中医诊断学。这门课程,它在整个中医学里面,它是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原来学了《中基》,或者有的还学了《内经》、《伤寒论》等等,学了基础理论,要到临床各科去,应该先有一个诊断打基础,所以它是一个桥梁课,也是临床各个专科的基础。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前提,我们作为医生来说,整天忙着的就是忙于诊(断)和治疗,我们诊断就占了一半。所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就可以看出。

绪论里面要讲的 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不能讲自己愿意讲的话,所以他没有自己的独立思维;他说我一辈子没有制造过工具,我穿的衣服,吃饭用的碗,写字用的笔,睡的床铺,所有都不是他自己制造的,他这一辈子都没有制造过工具,所以说他不是人。那就说明什么问题?这个人好像我们每天都看到,全世界有五六十亿人口,但是要给人下个定义很不容易。我们要给病[疾病]下个定义也很不容易,什么叫疾病?对这个疾病的概念我们过去中医叫什么,怎么叫的?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不平衡了,阴阳(平衡)关系被打破了,这就是疾病。阴平阳秘,这就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这就是健康,相互协调的。阴平阳秘打破了,阴阳不平衡了,这就是疾病了。这个概念很抽象,很难下结论。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有一个结论,健康是一种在躯体、精神、社会上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这就是健康。在躯体上他没有病,精神上也没有痛苦,社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这就是健康。所以疾病是和健康是相对的,疾病和健康相对。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这一段话,健康对健康之间的,就给医学,现在的医学模式是不是就有一个新的定义,改变了?原来是纯生物的医学模式,就只看人体有没有病,就看形体上有什么改变,找到病源体,像我们袁局长讲的,找病源体,找形体的结构改变,只看到这一部分,把精神因素、把社会的适应能力丢掉了。所以现在他提到了躯体、精神和社会三方面,这就形成了一个什么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实际上,这个医学模式在中医看来,仍然不完整。为什么不完整呢?应该中医还要加上什么东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不是一个完整的医学模式?在我们中医看来是不是完整的?并不完整,应该还要加上自然。人与天地相应,天人合一,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它不仅仅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按照中医的医学模式来说,应该是生物-心理-社会-自然的医学模式。从这里边也可以看出来,我们中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有它的科学性,强调形神合一,人与天地相参,这就是我们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所以疾病,我们知道了健康,怎样看疾病呢?疾病应该说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之下,机体产生的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不利的一种病理表现。正邪相争,强调一个因素,强调了阴阳失调了,就是阴平阳秘遭到破坏,阴阳失衡,气机不利,机体的机能活动(障碍)这样的一个(状态),所以疾病这个概念,是非常广的一个概念。实际上这个概念也并不是很准确,现在又提出来一个亚健康状态,大家可能看到了,亚健康,除了健康,除了疾病以外,中间还有一个亚健康。什么是亚健康呢?对于亚健康,有的人说中医的证候就是亚健康,我看这个说法也不对,为什么?到了亡阳的时候你说他还是亚健康?不对吧。说他有点肝气郁结可能亚健康,心神不宁的时候可能有点亚健康还差不多,但是不能说疾病证候就是亚健康,不行,证候并不等于亚健康。那么什么是亚健康?对这个问题也值得讨论。

因为我们现在我上次在北京参加一个会,他们有个亚健康的课题,就在这个选择什么是亚健康的问题上感到很困难。为什么感到很困难?他有一百万,给他一百万(经费),(用)这一百万(经费)去调查亚健康,什么是亚健康,要调查,那当然亚健康就不是调查一个两个,十个八个,要上千上万,甚至几万人来进行调查,才能够确定他是不是一个亚健康(状态)。对这个亚健康怎么确定呢?如果是要一万人去调查,看你到底是疾病,还是健康,还是亚健康,一百万(经费),若只做一万个病人的话,一万个人的话,那每个人下来只有一百块钱。一百块钱要排除你是疾病、还是健康、还是亚健康,确定下来,一百块钱要作检查,恐怕作不了什么检查,那经费是远远的不够。我这个提到什么是亚健康?就是:健康减去疾病就是亚健康。健康-疾病=亚健康。那么怎么样减疾病?怎么样确定是健康?所以当时他这个健康,你说这个人是健康、不健康怎么确定呢?我当时给他们说了,什么是健康?我说“吃饭喷喷香”,脾胃功能好,能吃,这是一个表现。“一觉到天光”,睡觉睡得好,干了一天活,晚上躺上就睡着了,一觉到天亮才醒来。“干活有力量”,睡得好,干活、搞工作的时候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笑容挂脸上”,他的精神状态也很好,没有什么思想包袱,没有什么忧郁,没有什么压力,整天笑呵呵的。“检查无异常”,他检查若血压正常,心功能、心电图,做过各种检查没有什么病。你说这人是不是健康?你要确定健康怎么确定?我建议你们以这几句话(概括):吃饭喷喷香,一觉到天光,干活有力量,笑容挂脸上,检查无异常,这就是健康。你把健康的人确定下来,然后减去疾病。他明知道他的检查,他的心脏有问题,他的血压有问题,尿糖升高,他明显的有病,你知道他有病,我把这部分病人删掉,剩下来的,检查又没有什么大的不正常,但是总是有这方面、那方面的痛苦,这种人我说就是亚健康。所以对这个“疾病”两个字,真的要把疾病两个字弄懂、讲清楚也不是那么很容易。这是我们讲的广义的疾病,这个疾病是笼统的,就像我们讲“人”一样的,什么是

人,我们现在讲疾病,什么是疾病,是笼笼统统的这样讲,就是阴阳失衡,邪正相争,气机不利,出现了各种病理变化,这就是疾病。这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而我们讲具体的每一种病,就是前面我们讲到的那些病,什么疟疾、痢疾、肺痈、滑胎、红丝疔等等,那么这每一个具体的疾病,是对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特点(的概括)。刚才已经在前面提到了,全过程的特点,什么特点?比如病因,它的主要临床表现,病因和主要临床表现,与规律,病机演变趋势,转归预后等等所作的病理概括。这个具体疾病,是对该疾病的本质认识,是认识本质,这个病那是一个本质了。麻疹、痫病、消渴、白喉,这都是一个(对)本质下的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根据的是什么?根据它的特殊的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而作出的结论,所以它是具体的病,我们要讨论的所谓诊病,实际上是要诊每一个具体的病,而不是笼笼统统的说。你是不是有病?我刚才讲了,是不是有病,也不是那么很容易就诊断得出来。一个人来了,你说他有病还是没有病,不能够很容易诊断出来。但是我们作为医生来说,更不是笼统的来判断你是有病还是无病,是健康还是亚健康,而是要具体诊断出来是种什么病。那么这个具体的病,是讲的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希望大家把握这几个字:“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讲这九个字,请大家把握住。这是我们讲的中医诊断,应该包括这两个诊病的内容,当然这部分内容——诊病,实际上是临床各科要讨论的,作为我们《中医诊断学》教学的时候,不可能对每一个病给它作出结论,来判断清楚。但作为我们诊它,它也属于诊断的内容,是我们诊断也应该要了解的知识。

病理是相关的,是建立在这么一些整体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理论基础。所以我们讲,中医诊断学它有基本理论,什么基本理论?这些都是它的基本理论。人是个有机的整体,各种病因、邪正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疾病的过程存在着因果的转化,因果关系,局部和整体不可分割,这样的基本理论。最主要的,要讲清中医诊断的原理,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面的这一段话,它代表了中医的诊断基本原理。为什么说“以我知彼”?就是毛主席讲的“知己知彼”的意思,“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从外面可以推测到内部。“以观过与不及之理”,看这个是超过了还是正常的,观察它是正常的,是超过了的,还是亏虚了的?超过、不及。“见微得过”,见一些微细的变化,能够知道它出现什么问题。“用之不殆”,至于用这种方法去分析,认识疾病,是不会有错的。那么这一段话,实际上是把我们中医诊断学,大家都熟悉,我们中医诊断学有三大原理,讲了三个:一个是从外看内,以表知里是不是从外看内?“见微得过”,是不是“见微知著”?这个“观过与不及”是不是要进行对比?“揆度奇恒”,三句话吧。从外看内,见微知著,揆度奇恒,这三句话是不是包括了这三个意思?揆度奇恒,从外看内,这个是见微知著吧?所以最有典型的是三句话。把它具体分解来说,是三个意思。一个就是司外揣内,就是从外面知道内面,“司外”是通过观察外部的病理现象,叫做“司外”,“揣内”就是推测内脏的病理变化,通过外部的病理现象,来推测内脏的病理变化,从外可以知道内。当然,反过来我们说,知道了内部,我们知道了内部有什么病理变化以后,可不可以解释为什么出现这症状啊?我知道这病人有肾虚,肾虚他为什么会出现耳鸣?当然就可以解释这个症状了。肾虚为什么会出现腰痛?所以可以解释,就是知其内就可以解释他显现于外部的症状。知道了外部的症状,就可以推测他内部得了什么疾病。用这个图来表示一下,就是从外面可以测知内部,而内部可以有病变的时候可以显现于外。这样一个过程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一种控制论上叫做“黑箱”的理论。这些话古代有的说法,《灵枢·本脏》上面讲:“司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丹溪心法》上面讲:“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知道他什么内,内部有什么问题,要观察他的外部。“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你诊察他的外部,目的就是为了知道他内部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呢?“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内部有什么变化,必然会从外面表现出来,“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要对这个“黑箱”来作一下适当的解释,我们教材上用了这个概念。实际上“黑箱”这是控制论上面的一个说法。严格的说,中医不是“黑箱”,也不是“白箱”,可以说是一个“灰箱”。“白箱”是什么意思呢?清清楚楚把这个箱子打开来看,里面放了什么金银宝贝,这是“白箱”。“黑箱”是关着,你猜一猜这里面到底放的是什么东西,“黑箱”。那我们中医诊病是不是完全的“黑箱”?不完全是“黑箱”,也不是完全的“白箱”,应该是一个“灰箱”,“灰箱”理论。那么这种“灰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直接打开黑箱,打开这个箱子,那我们解剖的方法,哎呀,里面是不是阑尾发炎?是不是胆囊里面有石头啊?打开了,剖腹探查。那是什么办法?打开黑箱的办法。这种打开黑箱的办法知道,用一个白箱的办法有好处,什么好处呢?就能够一目了然,非常清楚,打开了。但是,一打开的时候,他的生理状态,正常状态,或者说病人就遭到了破坏,就要受到很大的痛苦,内部结构遭到了破坏。那么还有些东西是打不开的,比如说我们讲那个地球,地震,这里为什么会闹地震?打开地球看一看里面为什么发生了什么问题?打不开,那我们只能够从外部去推测。我们的头,大脑出了什么问题,都给它打开来,当然现在可以打开来一些,可以打开,用CT、核磁共振,可以看看里面是什么问题。但是有时打不开,一打开的话,把那脑子一打开,里面就出了问题了、破坏了。所以黑箱的办法就是通过外部给它输一个信息,看它有什么变化,看它的输出,通过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来推测里面什么问题,(这是)黑箱的办法。所以我们中医的诊断,实际上也就是通过输它一个信号进去,看它有什么,输出了什么表现,它现在属于舌红苔黄,脉数,面赤,我知道这里面是热证,这就是通过这些现象,而不是打开来看。 如说从一个耳朵上面,比如你讲这个耳朵,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通过一个耳朵就可以看看我们整个人体的情况怎么样,测知人体的情况。舌子上面,把我们舌子分为舌中、舌根、舌边、舌尖,分候五脏。眼睛的五轮(也是)。还有现在一种叫做生物全息现象,生物全息。这个生物全息实际上是根据摄影上面有一个叫做全息摄影术,把这个像片煎成很碎很碎,每一个小块的像片里面都可以洗出一个整体的像片来,叫做全息摄影。我们中国有一个人叫做张颖清,他创了一个全息的生物全息论,生物全息,现在在山东大学。他举了很多例子,一棵树,或者一片树叶,一个树叶子,这个树叶子的形状和整个树的形状基本相同。一匹斑马,它的每一个斑纹是相等的,每一个斑纹它可以代表整体的全部情况,这就是生物全息。那我们刚才讲到的中医的很多诊法,一个眼睛上面可以包括整个全身的信息,一个寸口诊脉,寸、关、尺三部九候就可以反映全身的疾病,这是不是一种生物全息的现象?是一种全息现象,也有的叫做缩影理论,缩小。实际上这个理论有很多了。我们现在讲的DNA这个基因克隆,那不都是一个全息吗?一个一个细胞就可以克隆出一个个动物出来,我们一颗稻子,一颗谷,一粒谷子可以长成禾,所以它是一个全息,一个里面包括了整个生物信息。所以我们中医讲的这些,为什么一个舌诊能够看出全身的病呢?一个眼睛上为什么能够观察全身的表现呢?脉搏为什么能够诊全身的疾病呢?应该说它的原理就是一种生物全息的原理。

调、精神活动的改变,任何疾病都具有整体性。总的说,前面这几个举的例子,讲这个意思,都是说不要孤立的看,不要离开病人而单独的看某一点。我们现在有好多的研究就是这样的,作研究的人,最后的结论他从来没看到过病人,他就是别人抽出来一点血,搞了个什么东西出来,他作了实验出来了,这个病人是什么,他根本就没了解病情。所以这个不符合整体观念。 是病位?你看卫表、肺,这是讲的病位吧。和病性,病性,风热、热、痰、气虚、阴虚,这是不是病性?是讲的当前阶段的。因此,这个病是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这个证是讲的当前阶段的病位和病性,从不同的角度,或者说一个是纵,一个是横来看待的。所以什么叫证素?我在这再复习一下,我们刚才讲,就是讲的卫、表、风寒,心、肝、脾、肺、肾等等,这是讲病位的。风寒暑湿燥火、气滞血瘀、痰饮、水湿等等,气虚、血虚,这是讲的病的性质。病性和病位这些气虚、阴虚、痰热、肺表、心、肝等等,这都叫做什么东西?都叫做证素。那么各种证都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由证素构成的。所以证候是疾病中机体整体反应状态的阶段性病理本质概括。阶段性的,在某一个阶段出现什么表现。我们再举个例子,比如说“9.11”,我们说“9.11”是个事件吧,我们能不能说“9.11”相当于一个“9.11”病?这个“9.11”病它的特殊原因是什么?是这个基地组织本·拉登策划劫机,去把这个世贸大厦炸掉、五角大楼炸掉,这是一个特殊的,从这过程后,“9.11”事件(世贸大厦)炸掉以后,全世界震惊,后来出兵阿富汗。这个过程我们可不可以说这(相当于)是个“9.11”病?相这整个过程我们讲了,是什么东西?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而这个不同的阶段,“9.11”策划之前,世贸大厦轰炸之前是不是一个阶段?到了轰炸,把它炸掉以后是一个阶段。到后来,出兵阿富汗,到现在大家恐怕都不太讲,都讲伊拉克,都讲以色列、巴靱斯坦去了,那么已经就过程过去了。这里面的不同阶段就相当于我们讲(的证),它是一种整体的(反应状态)。世贸大厦炸掉了以后,不是仅仅看到世贸大厦这一点,而是看世贸大厦炸掉以后,人们心里面是一种什么状态,大家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所以是一种整体的反应状态。这个反应状态并且是一种阶段性的。比如说去年、前年之前的“9.11”和今天比,显然你心态就不一样了,不同的反应状态,这种不同的反应状态就相当于我们中医讲的证。为什么要辨病和辨证相结合?那么到底是先诊病还是先辨证呢?我们可先辨证再辨病,它的有利(的)地方是有利于当前的诊疗,揭示病本。因为这个整个的过程我们还不知道,情况之下,整个全过程的规律还没有把握的情况下,那你不能说这个病,比如说我们讲SARS,是不是得了SARS?发烧,这个病人他发烧了,是不是SARS?一发烧就是SARS!不能作这个结论吧。要作一个病毒抗体的检查,一看结果还没有出来,那么你说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可不可以先辨证呢?他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我们可不可以先治疗再说呢?所以它有利于当前的诊疗。揭示病理本质,当前是一个风热犯肺证。那么先辨病后辨证有什么好处呢?先把病诊出来,然后再辨证,它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呢?它可以根据病的规律,缩小辨证的范围。就是这个病的过程,常见的一般来说就是这一个证型。比如我们诊断SARS,一般的时候它病位主要是在肺,和什么肝、肾关系不是很大,我就可以缩小这个范围。所以我们诊断要辨病和辨证,为什么中医强调这个病证结合。这个病证结合,要大家注意一点的就是这个病不等于西医的病,现在把这个病证结合就是西医的诊病、中医的辨证,要知道中医也是有诊病的,我们以后再说,这是病证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学的简史, 家感兴趣,好好地研究一下,里面有很多内容,我们现在还没有挖掘出来。敖氏的《伤寒金镜录》里面是用图来反映舌诊,三十六个舌诊图。李时珍,他不仅是一个药物学的大家,(著了)《本草纲目》,并且他著了《濒湖脉学》。《濒湖脉学》里面的七言律写得非常好,小的时候背书都要背这个《濒湖脉学》。脉诊的书很多了,作为教科书,清朝的教科书就是《医宗金鉴》。《医宗金鉴》里面讲到诊断的书,当时不叫做《医宗金鉴·中医诊断》,不这样叫的,叫做《四诊心法要诀》,这是《医宗金鉴》里面的。林之翰的《四诊抉微》,这是一本专门讲诊断的专著。还有《望诊遵经》是专门望诊的专著。现在我看到书店里面有《望诊大全》,但是最早的是清代汪宏的《望诊遵经》。清代的叶天士、吴鞠通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当代研究舌诊,很有名的就是陈泽霖的《舌诊研究》。中医诊断学的教材使得教学内容规范,在全国得以普及。我们现在还研究了舌诊仪,脉象仪。脉象仪的研究,舌象仪的研究,色差计,诊疗软件。辨证怎么去辨?我们也研制了怎么样去辨证的一种软件,可以让学生、临床医生都可以用的。这是我们中医诊断学发展的一些主要内容,作这么一些简单的复习。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这么三点要求: 中医诊断的原则也是三点,一个整体审察、 意的来说假话,应该说他自己的感觉应该是最清楚,有很多的感觉,只有病人才感觉到,比如我们讲经络敏感人,大家都知道经络感传,这个扎针的时候,麻、酸、胀到哪地方了,这地方酸、胀、麻,你只有医生当然手下可以有得气的感觉,得气没得气,但是他现在麻到了什么程度?到了哪个部位?医生还是没办法知道,只有病人感觉已经麻上来了,这里面也麻起来了,酸起来了。所以这个病人的感觉,你说它不正确,你现在用什么方法,我们经络研究这样久,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经络感传,经络这个到哪个地方了,敏感的程度,还没有病人的感觉,所以这个病人的感觉应该是正确的。病人的很多感觉,是只有病人才能够感知,比如我们现在讲的,西医讲的各种神经症,神经官能症,那个神经官能症一检查,这项检查,那项检查,没有什么检查,没有什么问题,那不能说就没病,那病人的感觉就不能说他完全是装的、假的,不能这样说,所以病人它有很多问题,只有病人自己感觉得到。疼痛,每个人都有疼痛,都发生过疼痛,有各种各样的疼痛体会,我们现在用什么方法把疼痛检测出来,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很好的方法能把疼痛,这样一个人人都体验过了的这样一种疼痛(进行检测)。病人说疼痛,你说这是假的!这个资料可以不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检测?现在还没有一个方法来检测,比如现在告诉检查疼痛,用什么方法来检查,就是吊一个秤砣一样的(东西),这个下面有一个尖尖的,看看多少重的压力,三十克痛不痛,没感觉,不痛;五十克还不痛;到了七十克,哎呀痛起来了;到了一百克就忍耐不住了,只有这种方法来检测疼痛还是不疼痛,那么病人内脏的疼痛,你怎么去检测,所以这是感觉,病人的感觉是正确的。我们从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来看,有很多生物信息,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把它还原为理化信息,很多生物信息我们现在还没办法检查得到,或者说还不太知道里面的原理。有时候要发地震了的时候,发地震的时候,我们人的感觉没有动物(灵敏),有好多老鼠搬家、这个母鸡就上架,什么这些,总结了这么一些经验,它动物能够感觉得到,而我们人没有感觉得到。我们大家可能都有这种感觉,有一些是一种灵感、梦感、预感,可能大家都有这样一些感觉,有的人讲得比较那个(神气),我今天眼皮跳得很厉害,可能有点不祥之兆。有的有灵感、预感,这样一些感觉,你不能说这些感觉都不对吧!都是迷信,都反科学吧!有些问题确实我们还没办法把这些生物信息,现在科学水平还没有达到能够及时、准确反应的程度。因此病人的感觉是正确的、准确的,不能认为病人自己感觉到的,没有一个客观指标的,这个资料不可信,不能这样看。 最多、最早这样的特点,所以要重视问诊。 不是冠心病在起作用,不是主要矛盾。我说哪有冠心病要发作的时候,还能够到厕所里面用劲解大便,用劲不发了这样的道理,是不是?没有这道理。那么这一个病情,我给他讲清了这个道理以后,我说六十来岁了,主动脉弓有点突出、血脂高一点,这些问题都应该是正常现象。正常现象,跟他把道理讲清楚了,跟他开了处方,我就开的《金匮要略》的奔豚汤,他说发的时候,好像一股气从下面冲上来,就是用奔豚汤加减治疗,治疗以后,回去以后,把道理也讲清楚了,慢慢调养就好了,又后来活了十多年才去世。那么这个病人,一定是通过询问来的,你没有通过这样的详细询问,就在门诊上面你哪不舒服?我胸闷、心悸什么的东西,冠心病吧,给你开服药就走了,只有通过仔细的询问,才能够了解这种病情。因此,问诊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了解病人的思想状况,有利于病情的诊断,所以在《内经》的《素问·征四失论》里面就讲“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你不问他的起病,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忧患?是不是饮食不正常?“起居之过度”,起居、生活作息是不是违反了常规?“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那么你不问这些情况,匆促地去按脉,你怎么能把病诊断清楚呢?《素问·疏五过论》在批评医生的过失的时候又讲到:“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要问病人的生活史。《素问·三部九候论》里面又强调:“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切循其脉。”你一定要了解它的既往史、现病史。《灵枢》的《师传》篇还说:“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临病人问所便。所有这些论述都是强调问诊的意义,一定要详细询问。

(二)问诊的方法。问诊的方法《难经·六十一难》里面讲,“问而知之谓之工”,实际上这个“工”字并不是一种贬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神啊、圣啊,这个问呢是一个工,似乎是种贬义,实际上不然。它是种技巧,是种功夫,技能。比如说我们看到有的一个鸡蛋壳上面,可以把一部著作、一篇文章都雕刻在鸡蛋壳上,你说那是一种那不是一种技巧吗?过去讲是“雕虫小技”,这个技巧不是一般的技术。因此我们说“问而知之谓之工”,他是一种细致的功夫,要熟练才能掌握,是种巧妙的艺术。所以《灵枢》的经别篇里面所讲,“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作为学生,他开始学习中医,就要学习问诊,“工之所止也”,这个工,那不是讲的一般的功夫,是讲的上工,上工的功夫也是在问诊的技巧,“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好像开始学的时候,这问诊还不简单呀,有嘴就能问,实际上不然,很多高超的技术都在问诊里面,人人是可以问,但不等于人人都能够问好,不等于一问就中的、你问出来的问题正好是抓住矛盾所在。所以,他要掌握问诊的内容,要掌握问诊的理论,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临床经验丰富的,根据你的表现,你讲两问题,我就能够知道是什么情况,就下一步马上就可以问到要害的地方。它要心想、口问、手记结合起来,口、脑、手并用,我们现在的学生啊,恐怕就不会问,学生实习的时候,要他“你问一问,你先问”,学生就不知道从何开口,不知道问什么,“哪不舒服呀?”, 来,窗户要闭起来,不要受到干扰。实际上,数问其情,联系病人的实际情况,反复地问他的病的情况。 了,老师讲课的时候已经讲清楚了,但是到了病人面前了,他就不知道问了。忙的时候,心中有数的时候,病情重的时候,就不知道问病情了,或者西医已经有了结论就不问他了,不注意用问诊的方法,所以问诊的方法并没有学会。那么真正的危重病人来的时候,我们要简单地问,重点地查。等病情缓解以后进行补问,而不能机械,不然,来了个病人你还问,真正要问清楚一个病情恐怕要半个小时,你搞了半个小时还没给他开药,没去做处理,也不行。这是问诊的方法上我们强调这六点。

诉说的最痛苦的最主要的矛盾,那么这个最痛苦的、最主要的矛盾提出来以后,就能够估计疾病的范围和它的类别、轻重缓急,为我们的检查、询问提供线索。最痛苦的,它这个范围在什么地方,比如说我的四肢游走疼痛,你真的是抓住了最痛苦的只是这个症状,那你心里面有点数了吧,大体这个问题还不太严重吧,一个月了,只是四肢关节游走性的疼痛,应该说应该比较清楚。它是以发热、咳嗽为主的,最痛苦的就是发热和咳嗽,因此这个病位一般来说在肺,就能够找到它的范围、类别、病情的轻重缓急,为我们检查、询问提供线索,做到心中有数。比如说一个病人,他是昏迷半天、昏迷两个小时,或者抽筋抽了几次,那这个病人已经知道这个病情很严重了是吧,病情很严重了。咳嗽反复发作一年,那这个病情不严重,应该说是个慢性病,是个久病,所以通过询问主诉,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抓住它的轻重缓急、范围,(这是)它的意义。我们对主诉的询问有这样几个要求,一个要抓准主诉,主诉是不是准,一定要抓得准,不等于病人讲的 呀,间者间常也,不是经常发作,可以加重之类的。年、月、日、时、有的要到分,大量的出血那是要多少分,抽搐等等,甚至到分,这是对主诉的要求,这样一些。 二个方面呢,这个素体有什么好处呢?有的素体它和病情有关系,素体健壮的人,通常生病多实证,素体虚弱的人,容易得虚证,或者虚实夹杂证。比如,“我这个人素体就是有点火旺”,有的他自己知道“我是偏火”,“我这个人呀偏寒,特别怕冷”,素体阳虚的人,他就容易感寒,得寒湿的病;素体阴虚的病人,他容易得热证,温燥之邪容易进犯,所以要了解既往的情况。

也按一按,你这些地方有没有压痛,肚子痛的时候有没有肿块,可能按的时候病人有点痛,但是总的来说它是病人没有痛苦,对于病人可以说是没有损害,也可以说它不要花什么经费,全凭医生的感觉,它不要很多的仪器设备,不要消耗病人的多少资源,但是它得到的资料,可以得到的所有的那些资料收集起来,因此问现在症是中医的一个最大的特点,独到、有特色的地方,它的意义就在于它是重要的病情资料,中医用到的指标比较少,客观的东西比较少,就刚才有的同学提到,那脉诊仪现在临床上怎么样?那脉诊仪,你给它脉图上计算出来,它的主波峰、潮波,这些面积,计算得很精细,当然好,但是临床医生它没有必要那么精细的程度,我搞了半天,把这个脉诊探头接上去了,要计算机给你输出来,我手摸,仔细摸一下也就摸出来,沉、滑、数、紧,我只要知道这个概念就行了,所以它用到的指标,客观的东西比较少,而重视这种问的现在的症状,《医学源流论》,在清朝的沈金鳌的《医学源流论》里面讲到“临病人问所便论”:“病人之爱恶苦乐”,病人的喜爱什么,厌恶什么,高兴什么,不高兴什么,痛苦的是什么,“即病情虚实寒热之征”,它的爱恶苦乐,就是病情的虚实寒热,我们中医辨证重点就要辨虚实寒热,“医者望色切脉而知之,不如其自言之为尤真也。”医生去按脉,去查舌,目的也是为了辨寒热虚实、气血阴阳,那么现在病人能够自己描述出来更精确,当然不能丢,我们不能说切脉,查舌也不要了,但是这个是病人的重要的病情资料。 汗出,口渴,病情不一样了,处于一个病情变化的(过程),所以我们现在症就是讲现在的表现,昨天是恶寒甚,发热轻,今天但发热不恶寒,所以它突出了当前的主要矛盾,体现了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你这个病情,开始这个是SARS,就是什么问题,一直到后来就是这个表现,所以好多中医的方法用西医处理不见效,为什么?比如说,当时有个冠心病,全国有这么一个冠心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标准,治疗标准它只分几个型,心血瘀阻型、痰浊阻心、心气虚、心阳虚,分那么几个证型,这个病人实际上阴也有点虚,阳也有点虚,又有痰,又有瘀,什么东西都有一点,你给他用这个固定的方子,吃血府逐瘀汤,规定他吃一个月,做科研嘛,那病人吃了十天八天以后就受不了了,因为他里面除了有血瘀以外,他还有气虚,又还有阴虚什么的,不是那个简单的证型,他几个问题都夹在一起了,或者经过治疗以后他后面有小变化了,你用那个固定的(方子)不行,所以我们中医的现在症就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当前的病位和病性,是根据这个当前的表现来的,因此它能够体现个体化的差异,应时、因地、因人制宜,体现了一个动态的过程。 样问的。所以我们要讲一讲问诊的方法。它的方法,又把它归纳为几句话,“抓准主诉问深全”,我们前面已经强调过,主诉是至关重要的,是病情的症结所在,主诉是病人的主要矛盾,最痛苦的症状和体征,所以一定要把主诉抓住。也就是说,病人来了,你怎么询问啊?你首先问你最感到最不舒服的地方,最痛苦的,你今天来看病是哪不舒服?要把最主要的问题问清楚,并且不单是要确定主诉,还要问深问全,时间、性质、程度,这些问题要问清楚吧,把这个主诉的问题问清楚,比如他发烧,他就是发烧作为主诉的话,你发烧的程度?还有没有恶寒?什么时候发烧?是全身发烧还是局部发烧?等等,要问深问全,把主诉问清楚,问了主诉以后,那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不是病人来了要告诉学生首先是抓主诉, 学生询问的方法,主要是抓准主症问深全,然后是、紧跟着地是主症有关紧相联,把主症问深、问透以后,再问主症密切相关的是些什么症状?问了密切相关的症状以外,然后再参考十问的内容,全身其他十问参,全身其他的症状,在主诉和密切相关的症状还没有谈到的那些表现的时候,那么也参考十问的顺序,不要忘、遗漏了,然后再做检查来分析病情。对于现在症的询问我们提了15个字,5点15个字,就是问详细、有主次、知名意、辨病性、识病机,真正能够这15个字都能够掌握的话,我看这主我们的问诊,我们的学生应该掌握得不错了。有些可能就是问得不详细;有些可能就是抓不住主次,分不清轻重缓急;有的病人那个病情你跟他怎么样描述?使用医学术语不恰当;或者这一个症状出现的时候,他是什么原因、什么病机弄不清楚?所以我们对这个主诉,对这个症状的现在症的询问,如果能够达到这15个字,就掌握了问现在症的基本要求,这是我们上次讲课的内容。

一、问寒热

下面我们今天讲 不是5?没办法去测量。什么时候测量呢?所以张景岳讲张景岳说,“阴阳不可见,寒热见之”,阴阳看不到,你人身上内部的阴和阳,阴多了还是阳多了?阴少了还是阳少了?看不到。但是从寒和热上面可以看得出来,所以它是能够寒热它能够反映机体阴阳的盛衰。由于寒为阴邪,所以寒邪致病往往有出现怕冷的表现,有恶寒的表现;热为阳邪,所以容易导致发热。因此,发热的病一般来说是热证,怕冷的病一般来说是寒证。那么从体内的阴阳盛衰来看,不是邪气,如果是邪气,寒邪致病一般来说导致寒证,热邪致病导致热证,那么体内的阴阳盛衰,阴阳发生了变化的时候,也可以出现怕冷或者发热的感觉,那么它的机制就在于《内经》里面提到的,“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阳太旺盛了,体内的阳气太旺盛了,因为阴阳都是我们人体内部的,都说阴阳是我们人体内部的这种正气,只这是说它偏旺了,不是邪气,所用的是这个盛,阳气充盛;阴气太充盛以后有怕冷的感觉;阳气不足、亏虚的时候会出现发热,恶寒;阴气、阴液不足的时候可以出现发热。它的机理是这样一个,从邪气和阴阳两个方面来推理。那么问寒热怎么问?这就是我们学生不会问,一问他——病人你有没有怕冷发烧啊?病人说回答有或者没有,哎,他就不知道再怎么问下去了,我们要问一些什么?实际上要问的内容,问诊,作为问诊来说,主要是要问他的主观感觉,要重视他的主观是主要的,你自己感觉到怕冷还是发烧?有的病人体温很高,但是他病人自己的感觉还是怕冷,不感到发烧;有的病人体温并不高,但是他自己感觉到发烧。所以重视的主要是主观感觉为主,也应该进行客观地检查,也应该进行客观检查。在询问的时候,要注意询问怕冷和发热的有和无,有没有怕冷?有没有发烧?是同时存在还是单独存在?这个怕冷和发烧,只有怕冷,只怕冷不发烧当然就是单独的了;或者只发烧不感到怕冷这是也是单独的;那有的病人是怕冷和发烧同时存在。要问他的新久,有多久时间了?是新起的还是经常是这样的?程度,怕冷得很厉害嘛,我怕冷,稍微有一点,稍微有一点,一吹风的时候就有点冷,不吹风在房子里面也不冷,那就属于恶风,是不是啊?要把这个情况问清楚。持续时间,有什么时间的特点,有的特殊的时间发烧、夜晚发烧,甚至子午时发烧。部位特点,我们古代不是讲有句“背寒如掌大”,有寒饮内伏的时候,这个背部有种怕冷的地方就是“如掌”,手掌这么大一块,那么它这个部位就有特点了在背部,是吧!有的是哪个关节冷,有的手心发热、足心发热,属于它的寒热的部位特点。主客观的关系怎么样?量体温,现在是38℃,或者39℃,你自己的感觉是怕冷还是发烧,主观和客观之间的感觉怎么样?头身肢末的关系又怎么样?头部和胸腹部、和四肢的末端,但这是接触、触诊了,和触诊结合在一起。摸一摸头部,头部烫,手脚凉,或者胸腹部又是灼热、烫手,要看看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它的增长和缓解的条件,有什么条件没有?在什么情况下就发烧?有的人讲我一烦躁就发烧,心里一烦就好像一阵火就冲上来了,就感到要脱衣服、就冒汗、就热,哎,他就是那个和心理因素有关系。有什么缓解的条件?再就是问他有什么兼症?首先是和恶寒发热紧密相关的症状有哪些?所以这样的问,问下来这个一个寒热的问诊内容就很多,可以有十来问吧!就可以提出十来个问。因此我们要告诉学生,你不要病人说发烧,你就老是你是发烧啊,再也没办法往下问了,要注意询问的方法。寒热里面分为四大类,分为四类, 说的恶寒发热是讲病人自己既感到怕冷又感到发烧,而不是说自己感觉怕冷,而测量体温他增高了,不是讲这种,但是有人分析这个,讲这个恶寒发热,这也是属于恶寒发热的一种,有这个说法,我认为这个 大而正气虚弱,这个时候往往是恶寒重而发热轻。所以这里面我们讲,它不仅仅是一个感受邪气的问题,恶寒发热症状的存在,不仅仅是和邪气有关,还和我们正气密切相关,比如我们经常就看到有这种情况,体质虚弱的人,它虽然感受了外邪,发热不明显,体温就上不去,是不是?西医经常讲,哎呀,他体温上不去,这个细菌感染,细菌,不是经常检验什么细菌感染?一检查里面有什么绿脓杆菌、什么东西!这个细菌很严重,但他体温不高、白细胞也不高,为什么?阳气不足,机体的抵抗力不强、体质弱。那小孩子一生病以后,往往就发烧,并且一烧就到39℃多40℃,超过40℃,为什么?小孩子他(是)纯阳之体,纯阳之体,所以感受外邪以后,容易很快就发烧。素体阴虚的人,感受邪气以后,容易热化;素体阳气不足的人,感受邪气以后容易从寒化。比如我们同样一个气候环境,据说今天可能就明天开始就要气候就要变冷了,那么假设我们明天你不知道这个气候,同样的穿衣服穿少了,哦, 争的反映,那么那个寒战,特别那个寒,也是多半是邪毒脓毒血症,西医讲的脓毒血症这种,特别疔疮你一挤了以后,哎哟,怕冷了,又烧得很厉害,病人感到很怕冷,甚至出现寒战,这个是一种很不好的表现,邪毒内陷、瘟毒,疔毒走黄的一种表现,有这种情况存在,这种情况。那么这个时候你就不一定单纯,哎呀,为什么出现表证?是不是又感受了外感风寒之邪?不是这个意思。因为它已经处于,他恶寒发热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他不是恶寒发热同时存在,已经成了一个里热证,发烧,痛得很厉害,红肿痛热,已经没有恶寒的感觉啦,由于这个病情地加重,突然之间又感到怕冷,甚至寒战,那么这种情况是一种火毒内蕴,正邪剧烈相争,营卫不调的一种表现。有这一种特殊情况,我想正常的情况是新起的恶寒是表证,恶寒发热同时存在也是表证。但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就是发热,或者同时恶寒,伴有寒战,甚至出现寒战,这种情况下,可以出现于热毒内陷的一种表现,可以是一种里热证,这个时候你就不要认为是种表证了。好,休息一下。

就好像一把刀刺在这个地方,骨质增生那个地方就有一个刺在那个地方痛,所以我们中医诊病它怪,就是说那个骨质增生,恐怕就不是哪一天受寒以后才增生的吧,恐怕要增生早就增生了,就偏偏就是那一天就痛了,这明显的是感受寒邪。因此当时到医院去做理疗,要我做一个月理疗,做理疗以后,用那个温热烫一烫,舒服,还感到舒服一些,我坚持了一个礼拜,再没坚持下去了,我有很多事情,不可能天天(坚持)到那里做理疗,要等。要做啊,要一个小时做不下来,没办法。我又想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就用那个电褥子,每天晚上我就用那个电褥子烤,烤了一个冬天,以后就十多年,(19)89年到现在一十四年,再没痛过。所以像这种情况,它就是明显的感受寒邪,阴寒之邪,导致的是一个里实寒证,它不是个表实寒证。那是新感的恶寒。

“久病畏寒”,大家可能对这个道理,就是恶寒、畏寒、畏冷这些名称,我刚才讲这是我们人为定的。但我们重点是,如果是长期的、经常的怕冷。当然你要说久病恶寒也可以的,新病畏寒也可以,恶寒也可以,无非是人为的这样区分一下。久病的区别一下,叫做畏寒。这种畏寒,经常怕冷得温可缓的,属于里虚寒证。是里面的虚寒证。《伤寒论》太阳病篇 快用点冰敷吧,按中医的道理是不行的。表证的阶段切忌不能用冰敷,哪怕发烧很高都不能用冰敷。比如说有这样一个病例,这个病例是我们湖南省科委一个干部,他的女儿在美国,到美国以后生毛毛了,生小孩了,生小孩以后出现产后发热,在美国治,治不好,将近一个月了,发烧一个月,产后,一个产假差不多就整个发烧,烧得很厉害。在美国,所以治疗没办法。这怎么办?(问)我们这中医,中医有没有办法?我说按道理来说,这个产后发热并不是诊不好的啊,应该可以治啊,哪怎么办呢?我们又不能去,什么表现又不知道。那没有办法,那非得要回来,我们中医非得要看病人,你不看病人,你说她量了体温又好高,白细胞又怎么样啊,这项检查、那项检查,我们中医没办法辨证。要回来,没办法,这病人就回来了,一飞机就坐回来。问她,这产后发热什么问题啊?这外国人和中国人习惯大不一样,我们中国人生小孩以后,那这个产假的保护,产后那是非常重要,说不能吹风,头上还要包着,不能够到外面去吹,把窗子都要关起来,不能受风寒。这些个外国人,大家可能都知道,西洋人他那个热能热量多得很,吃牛肉吃得很多,从来就不喝开水,是不是啊,都是喝冰水,喝凉水里面还必须放冰,是不是啊。你问她,没有茶,也没有开水,都是自来水,自来水里面还要放冰。加冰不?都问你加不加冰,都必须加冰。她生毛毛以后,外国人给她送礼,都是送的一些冰凉的东西,一发烧给她用冰敷,一烧上去了就用冰,手啊、脚啊到处都冰上。明显的应该说,问她,病人还有怕冷的感觉,自己就感到怕冷,体温就很高,还是一个表证阶段,搞了一个月还是表证阶段。这就和他们习惯有关系,他们西洋人他说,这个人就生了个小孩,为什么要躲在房子里面,要把头包起来,他不可理解这个问题。他就是觉得是热,热了就要用寒,就直接用寒了,就治不好。我们中医把表证一用上,按照表证治疗,二付药就退烧了。这个说明什么问题?就是说恶寒发热,我们一定要看她是一种什么状态,这说明地域环境、生活习性的这些问题,我们中医辨证的科学性。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应该说我们学中医,这个是很容易理解(的),这个事情,对国外西医来说恐怕就不理解,你这个问题,发高烧那么烧,你怎么不用抗菌素?什么抗菌素都用上了,就是退不下来。一个表证,它没有细菌感染,并不是细菌感染,你用那么多抗菌素起什么作用呢?不起作用。这是壮热。

围。因此,这个午后的时间是不太准确的。有的叫夜间潮热。午后潮热,日晡潮热也属于午后潮热,从时间上区分应该可以这样来概括,夜间发热、夜间潮热,或者有的书上叫做身热夜甚,甚至有的是夜热早凉,晚上发热,到天亮的时候烧退了,夜热早凉。这种情况是什么情况?热入营分,或者是阴虚火旺,热入营分,阴虚火旺。对这个发热的时间问题,是不是有这样一个概念,我有这么一个看法,就是认为邪愈深发热愈晚,邪在表的时候它没有时间界限,邪气愈深到了营分、到了阴分、到了血分的时候,发热的时间就越来越晚了。那么为什么会发热出现潮热?出现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就发热明显,这恐怕和子午流注刚才我讲的,“肺寅大卯胃辰工,脾巳心午小未通,膀申肾酉心包戌”,十二时辰、子午流注有关,我们人体的生物钟有关以外,这是与它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刚才讲午后它的外延是模糊的、不确切,午后这个时间是不够确切的,要认识这些问题。它的机理,为什么午后发热?《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是说我们人体的生命之气,人体之气和天空自然界的气是相通的,《生气通天论》就讲,“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平旦——太阳刚出山,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时候,“平旦人气生”,我们人体的阳气开始发生了。“日中而阳气隆”,到了中午的时候阳气很隆盛了,很茂盛了,很隆了。“日西而阳气已虚”,到太阳偏西的时候,阳气就开始虚了。“气门乃闭”,这个时候我们的气门——玄府,就是讲的毛窍,汗孔就闭伏了,这是讲随着自然界的变化,气候的变化,日夜,日的变化,我们人体的阳气处于一个什么状态,那么这样的状态我们怎么认识它,为什么午后发热明显一些呢?就是中午的时候应该是正阳,阳气最隆盛的时候,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人体的阳气是不是最多的时候?还没有到最多的时候,我来理解,就是像这个太阳在慢慢升上来,升到最高的时候,已经到了最高了,但是是不是(最)热的?我们人体内的热就最高了呢?温度最高呢?十二点钟和下午一点二点,我们大家可能都有这个体会,下午一点二点的温度比十二点的温度谁高?恐怕一二点的温度比十二点的温度要高,十二点虽然阳气已经日照当空了,到了顶上了,但是它有个逐渐热聚的过程,我们人体内部也是这样,应该说到了十二点以后,阳气很隆,但是热能一聚集,往往要午后热能就聚集得更多,所以午后外界的气温最高,体内的阳气最隆、最深了,而加上到了太阳偏西的时候,到了日晡的时候,气门乃闭,按照《素问·生气通天论》里面讲的,这时毛窍又闭伏了,毛窍闭伏了以后,汗就不能排泄,或者说甚至排泄减少,阳气发散的就少了,而聚集的热能又最多,排泄的热能又减少了,因此热甚,加上阳气的旺盛,内热加上亢阳,又将阴液消耗,这几个原因加在一起,所以就出现了午后发热就明显,我是这样来理解。阳气最旺盛了,旺盛以后加上聚集,聚集以后,这个时候毛窍又闭伏了,汗,出汗减少,热能没有排泄,都聚集在里面,因此下午发烧比上午明显厉害,比上午厉害。那为什么到了晚上它又不那么厉害了呢?发烧又不那么厉害?因为慢慢地热的产量又少了,产热又少了,它的热能聚集到了最多了,它慢慢就生成少了,加上外界的气温又低,外界气温到晚上以后,气温降下去了,所以它这个时候发烧不明显了,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由于夜间卫阳行于里,我们的阳气跑到里面去了,体内外的温差比较大,我们刚才讲到下午,气门乃闭,不出汗了,热能都聚集在里面,又加上阳气到了晚上以后跑到里面去了,日行于外,夜行于内,阳气,卫阳,晚上卫阳也跑到里面去了,里面又聚集了阳气,体表又没有得到排泄,没有得到辐射、放射出来,所以这时外面的温度又很低了,里面的温度没有放散掉。两边的电压,就像这个电压一样的,我看那个带电作业的,两边都是高压,他不感到自己有一个电压的感觉,就是电压有差别的时候他就感到、就触电,是不是。我们温度,为什么病人感到发烧,就是里面的阳气还聚集在那里,还没有放散掉,而外面的气温又降低了,这时候所以里面就有热,因此感到发热,所以午后发热一般比较明显,由于邪距表的位置越远,邪气不容易跑到体表来,因此发热的时间就越晚。表证阶段没有时间界限,没有时间,也可能早晨起来他就感到恶寒发热,到了阳明经证、气分证的时候,发热也没有明显的区别,甚至于上午还发热,也很明显,它没有明显地下午就厉害。到了阳明腑证,到了营分证,到了血分证,到了阴分,邪伏阴分这个时候,发热的时间就越来越晚了。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认为就是一种邪气距表的位置,距离相(太)远了,热邪不容易发散到体表来,不容易暴露出来,因此发热的时间越晚。什么是阴分发热,刚才大家提到,什么是阴分?阴分的热是讲的,热处于阴分,就是在阴分,就是比较深层的(位置)——阴,阳是处于表的位置,阴是处于里的位置,热处于里的位置,在里面的位置比较深,这就是阴分。阴分发热,阴分的热一个是热的位置比较深, 用阴邪伏于阴分,得到阴时的相助(来解释),这就不能够这样讲,应该说时间如果到了阴分,它就不应该发热了,不能这样的理解,有的认为是阴邪旺于阴时,有一种解释,阴邪这种里面的邪气,热邪旺于阴时,就是说旺于发热的时间,旺于半夜,甚至是天亮之前这个时候,这样的解释按道理来说不很得当,应该如果说阴邪得到阴时,应该外界的气温寒冷的相助,它不应该发热了,阴得阴助就应该不发热了,那不是这回事,它应该不发热。我们是讲它的邪气比较深,它发热要发出来的,距离表,体表位置远,所以它发热的时间晚,是这样一个问题,这种阴分发热也是存在的。

今年上半年我在台湾就看到一个病人,它是一个急性胰腺炎,手术以后,半年了,半年以后开始都还很好,前一个礼拜以来开始发烧了,他发烧有一个特点,就是晚上发烧,发烧之前也有恶寒,恶寒以后就发烧,已经搞了三四个晚上了,就是定时的发热恶寒汗出,到西医看,把这个动手术,急性胰腺炎动手术以后,打开这个刀口切开来(看),只稍微有点红,里面也没有流脓,没什么问题,但是就是按时的恶寒,阴分的时候发热,这样一个表现,那怎么治疗?我们,他其他的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症状,腹部有点胀啊、痛啊,这些表现,发热恶寒,是个定时的这个时候出现,以发热为主,发热之前有一点怕冷。这个发热典型的时间是在阴分,应该说离病邪的时间比较近,我们用的什么方?当时就是用秦艽鳖甲汤,地骨皮、秦艽、鳖甲这些,二付药下去就不发烧, 这几种,这是常见的,有这样一些原因,到底是不是这个原因,不是单纯凭一个发热不高就能够辨得出来的,要结合其他的表现,目的是这样。好,休息一下。

当然你要把它说(成)“畏冷”,也不能说他答错了。这是我们为了习惯的提法。畏寒——是讲的长期的、经常地怕冷,加衣被可以得到缓解,多半是讲的阳气虚这种情况。壮热——高热持续不退。潮热——是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各有什么意义?它们的辨证意义。恶寒发热是表证的特征;但寒不热是寒证的特征;但热不寒一般是讲里实热证或者阴虚证;寒热往来是邪在半表半里。这是主要意义。表证恶寒为什么得温不解?感受了风寒为什么会出现发热?感受了风热为什么会有怕冷的感觉?这些都要从邪正相争、正气抗邪的这种卫气束表的状况这些方面来理解。邪正相争,为什么会受到寒,为什么而得温不解?那都要从这种正气抗邪,一种能动的反应,抗邪的反应来看。肤表是处于一种闭塞还是一种开放的状态?卫气和邪气相争的部位等等从这些方面来考虑。微热有哪些原因?低烧,自己局部地感到发热,有哪些原因?我们举到了的有气虚、有血虚、有阴虚、有气阴两虚、有气郁等等。这些我再次强调,微热到底是什么原因,必须结合全身的症状来进行辨证,不是单纯凭一个发热不高,自己觉得有一点发热,就是什么性质的。当然其它症状也要结合,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不是单纯凭一个发热不高就说它是什么问题,一定要结合全身的表现。什么叫寒热往来?寒和热出现是交替的,有寒热往来有定时和无定时两种情况。这就是寒热我们讲这一些内容。休息一下。

这个问汗就很难说。你比如说发热,我们正常人不应该感到发烧,发热了总是一种病理。但是出汗,你就不能说你这出汗肯定是有问题,没出汗、大家坐在那里没出汗,没出汗你肯定有问题,不能这么说。所以要区分一下生理性的汗和病理性的汗。生理性的汗和病理性的汗怎么区别?比如说在活动的时候,吃了辛辣食物的时候,天气炎热的时候,衣被过厚的时候,情绪激动的时候,他出一些汗,应该说这都是正常现象,都属于生理性的。你不能在这种情况下,呀?你是不是有什么病呀?天气炎热,外界的气温39℃,像今年甚至达到40℃,你怎么老冒汗呀?你是不是有病呀?他这属于生理性的现象。那么病理性的现象指的是什么呢?当汗出而不汗出,不当汗出而汗出,或者说某些局部的出汗,都属于病理性的。应当出汗的时候他不出汗,不要他出汗时他偏偏要出汗,这就是有病了,这倒是有病了。像这个天气,

23、4℃,

24、5℃,你盖了两床被子,他一点汗都不出,这倒有点问题。在20℃左右,他说他老在冒汗,那也有问题。所以,当汗而不出汗,不当出汗他倒反而出汗,或者是某些特殊的部位它老在那冒汗,那也是一种病理现象。所以,辨这个生理和病理(性)出汗,病人说我出汗了,我容易出汗,你问他原因,他为什么容易出汗,他就是在高温作业下劳动的,他不出汗,那有什么问题?那不是问题。他到西北那种严寒地区,说昆仑山的卡拉哨所,他在那个地方老不出汗,你说他有病吗?他本来就不应该出汗。怎么样区别生理和病理性的汗?就是非常态之下的异常,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就是在生理情况下,应当出汗他不出汗,应当不出汗他出汗,是这样区别的。就是排除这种心因性的、活动的时候、气候,乃至个人体质上都有关系。有的人他生来就是比较容易出汗的,有的人他从来就不太出汗。排出这种异常。

问汗的意义。问汗有什么意义? 属于毛窍闭合,寒性收引,在六淫的问题上,寒,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寒是不出汗。我们说可以判断邪气的性质吧?通过汗可以辨别邪气的性质,问汗可以辨别病邪的性质,那么病邪,比如六淫之邪我们怎么辨别?寒邪,不出汗的。风邪、暑邪、热邪应当是有汗的。风性开泄,热能够迫津外泄,热属于阳邪,暑属于热一类,所以是有汗的。所以这几种邪气应当是有汗。湿邪它实际上是可以有汗,也可以无汗,湿邪可以出现有汗,也可以无汗。湿性黏滞,它不出汗;但湿往往又和热合在一起,它又可以有汗。燥邪,风寒暑湿燥火,这个燥,是少汗或者无汗,燥邪致病,少汗或无汗。所以从这个汗的有无上面,可以判断出邪气的性质。如果表证是个前提,那么看它属于什么性质,哪一种邪气侵袭引起来的表证,要看,通过汗可以帮助、来判断表邪的性质。里证无汗,前提是个里证,不是表证,是里面有病、长期的病,腹泻、心悸、咳嗽、胸闷、腰痛、气短等等,不欲食,主要症状是个里证。里证的情况下,这个病人就是不出汗,很少很少出汗,病人说,他说我从来就不出汗,那什么问题呢?有几种情况。一种是津血亏虚,津血亏虚以后,血液没有物质基础,化汗无源。 气阴两虚,实际上是气阴两虚的病人。这个汗出,为什么活动后就出汗?那个侯灿,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的那个侯灿,当时他研究八纲,在六十年代研究八纲的时候,就讲为什么会自汗呢?他认为它的机制是由于皮层的兴奋机能减退、下降,大脑皮层的兴奋机能减退、下降。那么,兴奋和抑制,按照我们阴阳来说是什么问题?兴奋是属于阴还是属于阳?阳。兴奋是阳吧,兴奋机能减退、下降,那属于阳的什么?阳虚,属于阳气虚了。由于阳气虚,大脑皮层的兴奋机能减退以后,皮层下各级排汗中枢就脱抑制,就是上级指挥不灵了,上级失控了,下面不听它的话了,皮层下各级排汗机能就脱掉了抑制,皮层下的排汗机能脱抑制,排汗的机能,按照我们讲是在什么地方排出来呀?在体表吧,在卫吧,在玄府吧?脱抑制,脱掉了大脑皮层的抑制,是不是不固呀?这样地理解。相当于我们讲的一个阳虚以后,卫表不固,可以这样理解吧?相当于这么一个意思。所以在一定的刺激条件下,他平常不出汗的那种条件之下,他都可以容易出汗。那为什么睡着了他不出汗呢?因为睡着了以后,是大脑处于什么状态呀?广泛的抑制状态,抑制状态是什么问题呀?就是阴吧,阴盛的状态,阴盛的时候,没有说阴盛出汗吧?所以他就不出汗。这个侯灿他解释为什么自汗的道理,我看这个解释和我们中医的道理是比较一致的,就是阳虚卫气不固,他说是大脑皮层兴奋机能下降,皮层下各级排汗中枢脱抑制,所以容易出现自汗。

于阴的什么问题呀,阴虚吧?属于阴虚。那么兴奋机能,大脑皮层的兴奋机能增强,那就属于阳亢。抑制机能减弱,兴奋机能增强,那是相当于我们中医讲的阴虚阳亢,是不是这个意思呀。所以睡着了以后,由于它的抑制机能减退,不能很好地抑制,抑制不深、抑制不广,所以在有毒素,西医讲是有毒素,内毒素这些东西,有这些内热等作用之下,皮层下就脱掉抑制,它的抑制机能减退,不能够抑制了,所以卫表就不固,出现出汗了。醒过来以后、人醒来以后,兴奋机能本来就强的,醒过来以后,那么这个脱抑制就无法脱,没有办法跑脱,因为卫表它是固密了,所以他就汗止了。这是侯灿对这个问题,他是这样解释的。

汗、黄汗。局部出汗,局部的出汗,比较病理意义比较大的,半身汗出实际上是在半身不出汗的那半身,往往是由于经络阻痹所导致的,也还有头部但头汗出和心胸汗、阴部出汗、手足心汗这样一些情况。

三、问疼痛

《中医诊断学讲稿》朱文峰

朱文峰《中医诊断学》视频讲稿

朱文峰《中医诊断学》视频讲稿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教案

中医诊断学学习心得

中医诊断学1

诊断学讲稿体查

《中医诊断学》的学习体会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讲稿.doc》
中医诊断学讲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