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基层部队管理

2020-03-02 04:58:3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谈当前基层部队管理

[ 2003-05-21 08:53:43 ] [ 丽江消防支队 ] [ 查阅次数: 98 ]

随着改革开放有不断深入,消防官兵与外界的接触不断增加,消防部队毫无例外地受到了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撞击,一方面,由于电脑、电视、录像、电话等大众媒体的迅速普及,兵员的成分发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一般都眼界开阔,普遍存在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对事物的看法逻辑性较强且个性化等特点,加之参军前曾有参与工作、生产等社会实践,有些甚至还是“小老板”、“小能人”,来到部队后求知欲、成才欲较强,走在大街上早已不再是缩头缩脑的“新兵蛋子”,他们一般对部队企望值较高,但如果部队的环境不如意或预期的目的没有达到,则有可能出现一蹶不振或大起大落的思想波动,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方面,基层中队干部责任感、事业心减弱,工作不细,不注意加强自身的学习,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兵难带”、“兵难管”等畏难情绪,有个别干部不安心基层工作,精力大部分没有放在部队管理上,与外界交往过多过频,关心最多的是什么时候能晋职晋衔,谈论最多的是:“我们一批的兵某某、某某已于某时已提某某职(衔)”等等,管理粗枝大叶,平时不管,出事了狠批一顿,学习几天了事,随意性较强,缺乏系统性、连续性、科学性,导致队伍建设滑坡,甚至偶有重、特大事故发生。笔者自94年消防学校毕业至2002年一直在基层中队工作,其中有一些基层管理上不成熟的心得,愿与同行共同切磋,不妥之处请多加指正。

基层消防中队的管理,主要是对人、事、物的管理,这里我们主要是探讨对人的管理。中队的人员分为干部和战士两类,人是管理中一切最重要的因素,基层部队建设的关键还是在于对人管理,人的因素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干部的管理

一支部队是否有凝聚力、战斗力,部队建设能否取得成就,关键在于干部。“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中队干部班子是否调配得好,“传、帮、带”的工作搞得怎么样,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强不强,都是目前基层中队目标化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干部的调配使用

首先,支队政治处应建立副营职以下干部的资料档案,掌握干部入伍时间、文化程度、提干时间、工作能力、任职时间、出生年月等资料,在每年年初工作计划出台前适时向支队党委提出调配意见。哪些干部需调整,哪些干部本年度不宜动,都有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前几年,一些支队频繁调动基层干部,支队调中队,中队调大队,大队调中队,循环往复,乐此不疲。一些干部两年内就挪了三个地方,最短的甚至只在新单位呆了不到三个月又被调走,想借此以“提高工作积极性”。试想:要知道自己在某个单位呆不长,就只是一年,甚至几个月,你还会“工作积极性高涨”,大搞调查研究,熟悉地形、地貌,民风民俗,提出创造性的发展计划,积极投入到“火热”的部队建设(业务建设)中去吗?同时,人为地造成很大一部分干部两地分居,爱人本来住在原消防队内,现在干部调走后形成住也不是,不住没地方搬家的尴尬局面,分了干部的心,打击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一部分干部产生了混上几个月准备挪窝的思想,极不利于部队发展。反之,某干部在某地工作时间太长,容易形成心理定势,不利于提高创新,加之随着外界交往的增多,也会对管理带来不利。总之,我认为干部的调配不宜大动、频繁动,但也忌一动不动。 对于爱人找在驻地的已婚干部,一般可不作调动考虑,调动对象为在某地连续工作3——5年的干部。领导干部应管理、使用好身边的工作人员,除工作需要外,调动原则上不宜大量把在机关工作的干部调往中队提前晋职、晋衔,甚至职在基层人在机关,这样容易打击基层中队干部的积极性(当然,个别优秀的机关年轻干部除外)。有几个大队参谋在聊天的时候对我说:“你小子比我迟一批兵,可现在你都正连了我还是副连”,我说:“咱俩对调吧!我跟领导汇报汇报,你看怎么样?”可他不干了,表示还是愿意当他的参谋,可见中队干部确实要比机关干部辛苦得多!在晋职晋衔方面给予适当的照顾也是应该的。其次根据云南消防部队点多、面广、线长、较为分散,人员配制较少的特点,应尽量避免设双副职或双正职主官,中队干部的组成一般应为一名主官(可以是副职),一名排长或司务长组成,这样比较有利于中队各项工作的开展。配双主官的中队,双方依赖性较强,甲认为该乙干,乙认为该甲干,到最后谁都没干。如果双方不能做到互谅、互帮、互学,不具备一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胸襟,则很容易出现推诿扯皮,“天鹅、梭子、鱼和虾”的局面,谁都不服谁,谁都认为自己是“老大”,甚至发展到拉帮结派,让战士无所适从,从而严重影响了部队建设,这方面的事例消防部队不是没有,而是常有,事实证明一个主官的中队比双主官的中队要好。最后,每年的最迟8月以后的不宜再调整中队主官。

(二) 基层干部的管理和责任感、事业心的培养

第一,支、大队领导应对基层干部的成长和进步负责,知道基层干部在想什么,在干什么,掌握中队的基本情况,对于出现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苗头及时敲敲警钟,加于正确的引导,要求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到部队管理和值勤战备上面来,教育他们力足警营、建功立业。第二,作为领导、首长,应具备一定的领导艺术。中队作为一个级别的行政单位,在工作、生活等方面跟机关有一定的区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在批评、指导时应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与批评战士区分开来。一些领导为体现所谓的权威,只要看不惯或交待的工作没及时办的,不作调查,不管什么人在场,把中队干部喊过来就是一顿臭骂,孰不知,“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让干部在战士面前丢尽了脸面,难到这样你就痛快了?难到这样就能证明你有威信了?领导还应关心基层干部的生活,努力改善干部福利待遇,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解决一些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第三,中队主官对所属干部负有主要的培养、教育义务。一部分中队主官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反正都有是干部,自己管自己,我何必多说你,说多了你难堪,我也不好受;或者工作上大包大揽,除了训练外不让其它干部插手,导致的恶果是:一但主官调走,所属干部无所适从,管理东一鳞、西一爪,有些甚至连基本的文书、档案都不会制作,常常干出一些令上级领导蹄笑皆非的事来。中队主官在基层呆的时间长,经验较为丰富,对所属干部负有指导、帮助、培养和教育的责任,主官应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干,无论日常执勤训练还是部队管理、车辆管理、后勤管理,各种文书档案、材料的制作,在此期间把好最后的一道关,切忌一推到底,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含教训)传授给他们,指出不足之处,有困难时帮一把,出现失误时拉一把,只要主官是怀着一种真诚、负责的心态帮助所属干部的话,我想他们也一定会虚心接受的(当然,除个别自以为是的除外);作为下面的干部,也应摆正自身位置,虚心向老同志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尽快进入角色,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的脱节,保持管理上连续性。

二、对士兵的管理

基层中队士兵的比例占了绝大部分,无论是执勤训练、出警、抢险救援,还是平时打扫卫生等很多工作都是由他们来完成的,能否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安心警营,扎实工作,培养他们以队为家,“队兴我荣,队衰我耻”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直接关系到部队管理建设的成败。

(一)义务兵的管理

兵役制度改革以后,随着士官队伍的壮大,士官队伍已形成主要的战斗力,但义务兵队伍也是部队战斗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士官队伍的基础,义务兵队伍的成长直接影响到部队战斗力和士官队伍的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兵员的成分日趋复杂,但尚有规律可循,总的趋势是:见识日愈开阔,文化知识层次普遍较前几年提高,虚荣心较强;同时吃苦精神,心理承受打击能力日趋减弱;想考军校、想学车、学计算机、想转士官等等的比例占了几乎100%,随着国企改革和社会竞争机制的逐渐形成,很大一部分人把从军当成了一条跳出农门或逃避失业的有效途径,加之“关系兵”、“大款兵”,还有个别混迹在社会上的无业青年纷纷进入部队,在工作中,更多地出现了怕吃苦、怕受累,小事不想干,大事干不了的现象;一些战士在家骄生惯养,到部队后说不得、管不得,极少部分新兵出现了逃跑、自杀等现象,一些新兵连(营)领导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逃避责任,放松新兵从老百姓到军人这一重要阶段的教育训练,培养了不少的“少爷兵”,把后遗症推给了基层中队。某支队的一士兵因年终未能被评上“优秀士兵”而跳楼自杀事件的发生,已给我们敲了一记响亮的警钟,新时期形势下如何带兵、带好兵,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

1、加强新兵下队的管理教育,培养良好的作风

中队管理无小事,我始终认为。新兵下队后对中队工作感到新鲜,工作积极性较高,表现欲望较强,可塑性好,一个兵能不能成才,关键看下中队第一年怎么教育、怎么管;一支部队战斗力怎么样,从士兵的着装,举止和出入列等一些小事就能看出来。因此,中队管理应从小事入手,纠正新兵在执勤训练生活中的一些不良行为,例如随地吐痰、挽袖口、卷裤腿、站姿、坐姿等等,干部心要细,要敢管敢说,做到“三到”、“三勤”,即:心到、眼到、口到;脚勤、手勤、口勤,使战士养成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中队还要加强尊干爱兵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加大日常业务技能训练强度,强健他们的体魄,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对待士兵没有民族、家庭贫富方面的岐视,一视同仁。前些年,一些干部对来队的贫困士兵家属采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而对富裕的士兵家属态度且恰恰相反,切实伤了战士的心,旁边的战士看起也心寒。干部在生活上对战士要关心,工作上严格要求,努力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和“兵敬官、官爱兵”的良好氛围,注意加强《兵役法》教育,要讲清当兵为谁,为谁当兵,付出与收获等道理,要经常讲,反复讲,让它深入人心,要让战士明白他是为谁干,并且不干不行。

2、中队应尽最大努力为战士创造成才条件,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为他们解决一些诸如考学、驾驶、厨师、电脑等方面的切身利益,让战士有想头、有奔头,引导他们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关于学驾驶,对于一些人“有名额都学”的说法我切实不敢苟同,你让一个反应慢,身体协调性差,手、脚、脑配合不灵活的人学驾驶,我个人认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是关心照顾,不是培养人才,从某种角度讲而是害了他,因为:不学车——不动车——不会丧命(残废),就这么简单。因此,在考虑学驾驶人选时,反应能力和工作表现要作为同等重要条件考虑进去。

3、对于第二年的战士,应摸清他们的家庭条件、工作能力、父母意见、本人欲愿等方面的情况,提前介入,确实把工作作风扎实、身体条件好、业务精,本人、家庭都愿意留部队的优秀人才留下来,不断充实到士官的队伍中去。近几年来,这部分工作做得不是很好。一部分该走的没走,该留的没能留下来,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关系”。作为上级机关、领导,应该为中队干部撑起一方空间,对于一些所谓的“关系兵”,平时工作干得不错,各方面表现还可以的,转了也无所谓,这从情理上也还说得过去,但对于那些平时工作表现差的“关系兵”,领导还是要向“关系”讲明情况,该推的推,该挡的挡回去,这样的一个“关系兵”转了士官(学了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中队干部的威信直线下降,一年的思想教育几乎等于白做,这里丝毫没有夸大的成分,出了这么一桩,干部再站到讲台上去讲要努力工作,甘于奉献,付出会有回报等等,底下肯定会有人在嘀咕:才不这样呢!前年老兵退伍,在车站上一个平时表现比较优秀的战士哭成了一个泪人,不愿走啊!为什么?因为名额让一个能力、表现都不怎么样的兵给顶替了,我很想上去拍拍他的肩膀,安慰上几句,可我挪不开步子,并且感觉到一切的语言在那时都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总之,别让太多的战士对干部失望,对部队失望。

对士官的管理

在士官转改后,应加强对他们的再教育,重点放在条令条例的学习和尊干爱兵教育上,要让他们明白,虽然物质待遇改变了,士官不论级别多高,资格多老,但在管理上他们还是中队一兵,一切还必须以条令条例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因为转了士官,就认为跟义务兵不一样了,耍特权、摆老资格、讲条件这些都是条令不充许的也是行不通的。教育士官要克服一劳永逸的思想,因为现在毕竟跟过去不同了,每一级都要层层淘汰,工作干不好的想留也不能留,同时要在士官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可以是百分制和一票否决式相结合,按月对士官进行打分,年终依据全年总评分数和综合鉴定,作为是否能晋工资档次的重要条件,年内发生严重违纪者一票否决,初级士官三年总评作为晋级的标准,增强他们的职业危机感,充分调动士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把士官队伍管好,同时也要教育广大士官正确认识走与留的问题,服从士官制度改革和部队建设这个大局。针对士官服役期相对较长这个特点,部队还应努力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鼓励他们参加地方大专院校开办的函授学习或组织学习一门谋生技术,对家庭受灾(或特别困难)士官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关心和照顾,妥善解决士官爱人来队吃住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我想管理好士官队伍,用好士官,使他们能上能下,能走能留,也是可以做得到的。

士官队伍作为部队战斗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中队干部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信任他们,在部队管理建设中多压担子,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让他们切实感到中队干部是把他们当成骨干来用,让他们在火热的警营中实现其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只要领导关心、基层干部有责任心,战士齐心就定能把队伍管理好,部队建设、业务建设就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

基层部队管理

基层部队管理

浅析当前消防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

部队基层正规化管理实施细则

加强部队基层伙食管理

当前形势下如何抓好基层队伍管理推动部队全面发展

论加强当前消防部队基层领导建设

当前基层消防部队经常性思想工作现状及对策

当前***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思考

当前**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思考

《浅谈当前基层部队管理.doc》
浅谈当前基层部队管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