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

2020-03-03 18:44:0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感动中国》2014年十大人物

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为世界唱一首歌曲。 用所有春天的消息,为你写下传奇,用初次看见你时我的眼睛,流下幸福的泪滴。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转动。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让第一个水滴的透明,留在你最深的心里。让第一屡微风的清新,成为你最深的记忆,用所有夜晚的月光,陪你迎来黎明。用第一次想你时我的心情,写下祝福的话语,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世界有爱才转动。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世界有爱才永恒。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已是无穷的。也正是这样厚德载物的思想,中华文明渊源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也正是这样厚德德载物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在中华大地涌现了一大批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一、黄旭华——誓言无声

黄旭华,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新寮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曾任核动力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所长。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曾先后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替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闫肃说;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身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胡占凡说;许许多多像黄旭华这样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最优秀的一群。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孙伟说;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需要海洋。而想走向海洋,而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更需要一份走向海洋的刚强。

《感动中国》颁奖词;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二、刘盛兰——崇仁厚德

刘盛兰,男,1922年出生,是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孤寡老人,属于当地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1996年就开始拾荒助学。17年来,他总计捐资助学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

“钱再多也没有什么用,人才是无价宝。只要能帮助那些孩子读书上学,捐得越多我越高兴”刘盛兰17年来几乎都是依靠捡拾别人丢弃在垃圾堆里的蔬菜过活。从给学生捐钱开始,老人就几乎没尝过肉味。在央视报道中,2011年刘盛兰最奢侈的一笔花费是买了100斤白糖。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雨露说;走过古稀,走过耄耋,老人没有更多的言语,独以无声的行动,有力诠释着一个伟大的民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吴孟超说;正是这份爱心,这份执着感动着身边的人。

《感动中国》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二、陈俊贵——心比金坚

陈俊贵,新疆尼勒克县乔尔玛烈士陵园管理员,2009年荣获“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荣誉称号。1979年从辽宁入伍来到新疆,1984年退伍。1979年9月参军后,随所在部队到新疆新源县那拉提,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前方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部队面临断炊的危险。和战友一起从山上向驻守在山下的部队送信求救,因右大腿肌肉被冻死而住院3年,被评为甲级二等残废军人。1984年,退伍回到辽宁老家,担任电影放映员。1985年10月,他看到《天山行》这部电影时,镜头中的那一幕幕仿佛如昨日。他想到班长的临终遗言,作出了改变他一辈子命运的决定——重新回到埋葬班长的天山脚下,陪伴班长,成了烈士陵园守护人。

1979年9月,为了支援新疆发展交通事业,我随部队奉命参加了北起独山子、南至库车的天山独库公路大会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先后有168名解放军指战员献出了宝贵而年轻的生命,正如乔尔玛烈士陵园的碑文所写:人是躺下的路,路是竖起来的碑。”我的班长郑林书就是这些英烈中的一位。时至今日,许多往事都被岁月的尘埃所掩埋,可班长壮烈牺牲的那一幕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永远不能忘怀。那是1980年,一个冬雪频繁的季节,修筑天山公路的基建工程兵某部1500多名官兵被暴风雪围困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天山深处,面临寒冷冻死、断粮饿死的危险,唯一与外界联系的电话线也被肆虐的大风刮断。为尽快与40公里外的施工指挥部取得联系、得到救援,我奉命随同班长郑林书、副班长罗强和战友陈卫星前去请求山下部队救援。由于任务紧急、时间仓促,我们4人只带了1支防备野狼侵袭的手枪和20多个馒头就匆忙出发了。一路上寒风呼啸,风劲雪疾,在海拔3000多米高寒缺氧的雪山上,我们手牵着手,连走带爬,艰难前行。

40公里的路刚走了一半,我们已是气喘吁吁,筋疲力尽。虽然体力已透支到了无法支撑的地步,但想到被暴风雪围困,随时都会被寒冷、饥饿夺去生命的战友,我们放弃了休息的念头。随着天色渐晚,积雪太深,盘山的便道上根本无法分清哪是路面、哪是悬崖,一不小心就可能掉进深山峡谷。深夜的天山,气温骤降,刺骨的寒风劲吹不停,我们4人一刻也不敢停歇。天亮时,我们置身茫茫雪原,迷失了方向,更令人恐惧的是我们带的20多个馒头还剩下最后一个。经过一天一夜的行走,我们身上每一根筋骨都像断了一样疼痛难忍,我更是被饿的头昏眼花,不止一次地看着班长口袋里的馒头。就这样,我们再次看到了夕阳,此时已经在雪地里走了两天两夜,终因体力透支到了极限,我们跌坐在雪地里再也起不来了。大家望着唯一的一个馒头,你推我让,谁也不肯吃。当时我建议把馒头分成四份,每人吃一口。话刚说出就被班长否定了,理由是馒头太小,如果分成四份,根本起不了充饥的作用。情急之下,班长郑林书做出了一个庄严的决定:“我和罗强是共产党员,陈卫星是一名老兵,只有陈俊贵是个新兵,年龄又小,馒头让他吃”。当时我说啥也不肯吃,班长郑林书用不容商量的口气命令我吃掉这个馒头,望着在寒风中被饿得面无血色的战友,我手里的馒头顿时重如千斤,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为了完成任务,后来我还是含着眼泪吃下了这个馒头。班长郑林书一直负责开路,所以他的身体透支最严重,他终因体力不支倒下了。临终前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对我说:一是希望死后能埋葬在附近的山上,永远看护着战友和这条路;二是因使命在身,作为儿子生前没能好好孝敬父母,托付我能到老家看望一下他的父母。我和战友含泪用冰雪掩埋班长后,继续向前赶路。可没走多远,副班长罗强也无声无息的倒下了,只有我和战友陈卫星掉下山崖被哈萨克牧民所救,才把施工官兵被暴风雪围困的消息报告指挥部。1500多名战友得救了,可22岁的班长郑林书、21岁的副班长罗强却永远长眠在积雪覆盖的天山上,我和战友陈卫星也因严重冻伤,腿脚留下了重度伤残。3年后,天山独库公路正式通车,成了连接天山南北、造福各族群众的生命通道和经济命脉。“一个承诺,让我守候班长24年”班长牺牲后,我因严重冻伤,在医院接受了长达4年的治疗,病情好转后,于1984年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当地政府为我安排了一份电影放映员的工作,很快娶妻生子,日子过得平淡而安逸。可从新疆回到故乡,我时刻都在想念着班长,更没忘记班长临终前的嘱托。当我决定开始寻找班长的父母时,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班长家的详细地址和他父母的姓名,因为和班长仅仅相处了38天,只知道他是湖北人,其他的情况一概不知,到哪里去找班长的父母呢?于是我又返回当年部队的驻地新疆新源县,本想着在老部队能寻找到班长家的地址,可谁知老部队在独库公路竣工后便迁移并编入武警部队的序列。尽管我在当地费尽周折,最终还是没有得到一点消息。当我来到老班长的墓前,深深的愧疚之情不时侵袭着我的心,思念的泪水奔涌而出,那天我和班长说了一整天的知心话。为了弥补愧疚之情,能离班长近一点,1985年冬天,我辞去稳定的工作,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又回到了终身难忘的天山脚下,回到了班长的身边,并在离班长坟墓最近的一个山坡上安了家。

来新疆前虽然妻子心里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可后来的苦日子远远超乎了她的想象。因为我的腿在部队受过伤干不了重活,一时又找不到工作,一家人的生计只能靠妻子打零工来维持,还要为我治疗冻伤的后遗症,家里的日子经常是朝不保夕。在那些年里,虽然经常只能靠喝粥吃咸菜果腹,也曾因凑不齐孩子的学费遭人白眼,可我从来都没有后悔过。本来,我计划在新疆待上三五年,找到班长的父母完成班长的遗愿后就回辽宁老家,可谁知一待就是20多年。就在我寻找班长父母无望的时候,老战友陈卫星和烈士罗强的父亲从广东来新疆为老班长扫墓,陪他们前来的部队干部带来了老部队的消息,我很快与老部队取得了联系,部队的领导不但告诉了我老班长家的地址,还派专人陪我到湖北一同拜访烈士的家人。

临出发前,我专门赶到班长的坟前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班长。在湖北罗田,我见到了老班长郑林书的姐姐。她告诉我,班长参军后只探过一次家,还是因为父亲病重。父亲去世后,家人怕影响郑林书工作,始终没有告诉他。所以,直到郑林书牺牲时也不知道自己父亲去世的消息。其母亲也于2003年去世。当我来到两位老人的坟前时,悔恨的泪水顿时流了下来。我悔恨自己没能早点看望班长的父母,悔恨自己永远没有机会替班长尽孝。不过,我可以告慰班长的是:你的嘱托,我已完成;可以告慰班长父母的是:今生今世,我将永远守候着班长,班长永远不会孤单。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小林说;义薄云天是陈俊贵最好的评价,他以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义”。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黄宏说;一口干粮挽救了一条生命,一句嘱托守护了一声。守墓,守望的是战友情,向伟大的战友致敬。

《感动中国》颁奖词;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三、段爱萍——一秉至公

段爱萍,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998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

1999年,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

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

2013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就是这样,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说;很多中国乡村的变化,成就在基础干部的手里,段爱平就是这样一位村干部,这个嫁过来的媳妇把自己当成了返底村的女儿,扛起了返底村的希望,她就是返底村的底气,她兜住了人心的底。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陆小华说;村委会主任可能是中国最小的官,段爱平的当法,是把身家性命都捆在一起为村民做事。她虽然不识几个大字,胸中却有大义大理。

《感动中国》颁奖词;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扛起乡亲的盼望。村庄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百姓的心。

四、沈克泉沈昌健——梦想天开

沈克泉,男,享年74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2004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07年,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2009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

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刘姝威说;沈家父子用行动,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农民、农业、农村是什么样的。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阿来说;这一对前赴后继的农民父子,顽强的进行着,堪称伟大的科学实践。他们接续和光大中国伟大农耕传统的壮举,足以感动世界。

《感动中国》颁奖词;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五、格桑德吉——格桑花开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2013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

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林玉波说;培养学生事业,关爱学生本能。一切为了学生,这是老师永恒的追求,格桑德吉就是这样做的。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彭长城说;不是远大的抱负,只是广阔的胸襟;不是华丽的说辞,只是纯净的灵魂。她是无私的边疆少数民族教师。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振耀说;喜马拉雅山脚下的辛勤园丁,是她让西藏山区孩子们的求学梦照进现实。

《感动中国》颁奖词;不让乡亲的梦,跌落于山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六、胡佩兰——秋兰为佩

胡佩兰,女,98岁,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

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13年7月,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学生解释。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直至今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连续坐诊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张会军说;敬佩,我们只有敬佩。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彤说;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胡医生用医德弥合了医患间的裂缝,更难得是20年如一日的坚守。

《感动中国》颁奖词;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七、姚厚芝——寸草春晖

姚厚芝,女,38岁,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红土村村民。

1999年,姚厚芝嫁给了王以朝,婚后一起赴山东煤矿打工。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姚厚芝专心在家带孩子,丈夫在煤矿挖煤。2006年,一场病魔突袭,彻底摧垮了这个家。

姚厚芝查出乳腺肿瘤,需立即做切除手术。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姚厚芝选择了\"药疗\"。几年下来,病情没有丝毫好转。

2009年2月,姚厚芝从电视上得知,绣十字绣也能卖钱。第二天,她坐车辗转十余小时,咬牙花2800元购回一幅6.5米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次的\"先斩后奏\",让一向疼她的丈夫火冒三丈,觉得她是在瞎折腾,可姚厚芝有自己的想法。

从此,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2012年7月,经过3年零5个月的昼夜追赶,这幅共需127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终于落针。有收藏家上门出20万收购,姚厚芝拒绝了。

姚厚芝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即便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

姚厚芝的儿子王锐读初中,女儿王琼读小学。王锐说长大了要当医生,给妈妈治病。不善言辞的丈夫,不知道怎么劝说妻子,本身患有肝病的他只是拼命地下井,希望能早点挣够钱给妻子治病。

第一幅十字绣完工后,姚厚芝又买回了一幅长22米、宽0.85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时间和价钱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姚厚芝偷偷找以前的工友七拼八凑了一万元,瞒着丈夫说只花了两三千元。她怕丈夫心痛和着急,因为家里实在是负担不起。从2006年到现在,姚厚芝花去的医药费已达10多万元。

如今,王以朝仍在山东挖煤,姚厚芝在家照料两个孩子的生活。姚厚芝说,第二幅《清明上河图》已绣了快6米。希望老天能再给她3年时间。她现在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时会终结。她没有其他奢求和心愿,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什么。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说:一个草根母亲当她有意留下自己一生稀缺的物质之时,这种贫贱不能移的坚韧,是她留给孩子们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何东平说:亲情战胜了绝症,母爱征服了困苦。这样的人间传奇,总是充满力量。这力量给人温暖,给人慰藉。

《感动中国》颁奖词;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母亲呕心沥血,为孩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八、方俊明——克名俊德

方俊明,男,28岁(1985年)时于武昌车辆厂担任车工,1985年8月26日因救一小男孩恶作剧“落水”导致中枢神经受损瘫痪,2013年,“恶作剧”男孩28年后致歉。

2013年10月31日,方俊明被授予武汉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此时,距离方俊明跳水救人已经过去了28年。1985年8月26日,时年28岁的武昌车辆厂车工方俊明和两个同事骑车经过东湖九女墩,突然听到湖中传来“救命”声,只见一个小男孩在水里扑腾着,方俊明一跃跳入水中。谁知,这只是12岁的顽童的恶作剧,假装溺水来逗岸上的妹妹开心。其实,事发地的水深仅1米左右。方俊明撞到水下的水泥台,头部受到重创,中枢神经受损。

方俊明高烧了40多天,病情十分严重,“下半辈子要在轮椅上度过”,而照顾他半年的妻子也不辞而别。经过了近两年时间,方俊明才调整过来,接受了现实。此后,方俊明每月领着60元的基本工资,和母亲相依为命,家里最困难的时候连青菜都买不起,要到菜市场捡菜叶子煮菜吃。

即使生活变得如此艰辛,方俊明对那个假装落水的孩子一句埋怨都没有,“当时就想着快一点,怕迟了小孩子会有危险,小孩子也不是故意害我的,没有责任。”他反而觉得,“我应该多考虑一下,如果脚先下去,就不会出事。”28年来(至2013年),方俊明的妈妈姜春梅承担起了照顾他的重任。“我每月退休金1100元,2011年开始每月领1300元的一级伤残护理费”,方俊明说,因为钱不够用,所以一直没有雇人。

方妈妈姜春梅今年(2013年)已经83岁了,靠捡破烂贴补家用。这位身高只有150厘米,体重80斤左右的瘦弱老人,要把120多斤的方俊明从床上抱到轮椅上,再从轮椅上抱回床上,每天数次来回。谈到老母亲,方俊明忍不住落泪。方俊明觉得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连累家人一辈子,如果我走了,是给家里减轻了负担”。

年幼的女儿方丽玲回到父亲身边,开始与奶奶一道照顾父亲。她一度不理解爸爸的行为, 1995年,在武汉电视台的采访中,不满10岁的方丽玲说:“爸爸出事后,妈妈走了,爷爷也走了,爸爸自己瘫在床上,我感觉爸爸真的好傻。”长大后的方丽玲渐渐理解了父亲,方丽玲说,家人都没有怨言,只有相互扶持的照顾,“爸爸的开朗对我影响很大。”1995年,方俊明和那个“落水”男孩曾见过一面。“是媒体让他来,我说不来也行,他是小孩,当时没有什么意识。”方俊明说,虽然男孩子当时没有说道歉的话,但接受采访时很愧疚的样子,“觉得是因为他我才变成这样的。”

“真的一丝怨恨都没有吗?”方俊明回答说,刚受伤时想着治病,没有时间想这些,后来想通了,觉得怨恨1亿次也改变不了已经发生的事。“事情已经过去了,我希望大家不要再说了,我怕影响他。整件事就是意外。”

当年的“小男孩”也已年过40,看了源自方俊明事迹的话剧《明天》后,他鼓起勇气再次来到了方俊明家,“当年我太不懂事,让您受苦了。”方俊明回应道:“这事哪能怪你呢?你当年还是一个孩子。”

“其实他当年没有犯天大的错,我们家也不想把他拉到大众面前,承受被人们谴责的重压。”方丽玲说。临别时,方丽玲给了他一个紧紧的拥抱,“我想让他轻松点,给他一个拥抱是最好的方式。”“小男孩”说他有两个心愿,一是能开着车子带方俊明到武汉各处去转一转,让他看看这个城市的变化,同时也希望有机会能去方家为好人做一顿饭。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时文朝说:推荐他,是因为他饱受委屈却无怨无悔;在当下“该不该扶摔倒的人”辩论潮中,推荐他,是对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拷问。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余秋雨说:推荐方俊明,不仅仅是表彰他,而且是表彰那些大地上天天在发生,却不被我们知道,甚至不被我们理解的高尚行为。

《感动中国》颁奖词;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你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们知道,你早已站立在所有人的面前。

九、龚全珍——松筠之年

永葆本色,龚全珍老人坚守的是甘祖昌将军生前嘱托,是一份爱的信任;永葆本色,源自革命老区的血脉情谊,龚全珍坚守的是一份返璞归真的赤子情怀;永葆本色,源自她饱经风霜的人生阅历,龚全珍坚守的是岿然不动的品格准则;永葆本色,源自她自觉的党性高度,龚全珍坚守的是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崇高使命与坚定信念。

退休不忘为公志。

年逾90的她,至今还依然活跃在老百姓中间,关心社区的和谐发展,帮助身边的困难群体,关爱下一代的教育成长。

勤俭节约、热于助人、传承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 龚全珍老人经常帮助社区居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困难家庭的思想、生产和生活。教导女儿甘公荣,继承和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经常向社区困难居民伸出援助之手。

言传身教,倡导新风文明。

岁月沧桑,老阿姨已是耄耋之年,但其一言一行,仍然在为社会和谐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龚全珍既是开国将军夫人,同时,又是社区和谐发展的一份子,她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们。60年党龄的老党员,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坚定信仰的典范,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一心为公”的精神,是将军夫人永恒的坚守。

使命不是空谈,信念不是高蹈。龚全珍老人不但多次捐款救灾、资助贫寒学生、帮扶困难家庭,用点点滴滴的爱滋润乡里,而且有着更大的担当,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创新社区管理机制、致力革命老区教育事业,将个人的精神力量不断壮大成一种风气。龚全珍以实际行动作出榜样:使命应该落到实处、细处,信仰更可以是温润的、具体的、可感的。先进,而又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有着不懈的活力,龚全珍有着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和高尚情怀,一生践行着共产党人的使命与信念。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也正是这样厚德载物的思想,中华文明渊源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也正是这样的厚德载物的思想和精神境界。让我们又深刻的认识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小川说:读她,我懂得了什么是理想主义,而理想主义者可以如何无私。读她,可以让今天的领导干部们净化一次灵魂。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童年说:只有心中盛满人间的真情、头脑装满天下的道理,才能通达真理的意义。一位忠于爱情、深明大义的老人,让我们读懂了什么才是伟大的人生。

《感动中国》颁奖词;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跨越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勋章。

特别奖:中国载人航天十周年的中国航天人群体。《感动中国》还向中国载人航天十周年的中国航天人群体表达了年度致敬。

2014年2月10日 寒烟蔓草苦涩年华收集整理

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人物

中国感动人物

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人物.doc》
感动中国人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