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怎样炼成的

2020-03-03 14:36:1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道德是怎样炼成的

老人摔倒了没人敢扶,捡了东西不再愿交,路有不平见义无为,奉献爱心只是作秀……以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爱心捐赠等为代表的中华传统美德正在受着社会痼疾的种种挑战与非难,社会个体的正义良知渐渐沦丧,民族性的道德观念日益滑坡,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伦理问题。尽管大众媒体加强了舆论导向,文化教育部门积极地正面引导,各种声音在呼吁道德的理性回归,然而仅靠一时之功就想使得社会气正风清还很难实现。而如果这种局面不能改变,那么青少年学生将会成为“社会无德”污染最为严重的群体,也是将来受害最深的那些人,所以,加强青少年道德修养,铸建其德育底线,就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展“救赎”行为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学生不庸俗,脱离低级趣味,有较深的道德修养,需要系统的培育,不断加强意识形态里真善美的内涵。而且老师的教育要注重施教的方法和艺术,把教育的过程全方位地设置在课堂、课间、课余,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感同身受中获得启迪及熏陶,从而把他们“人之初,性本善”的道德潜能挖掘出来,培植壮大。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培育建树学生的道德观。

俭以养德

作为中小学生,节俭是他们形成良好品德的第一步骤。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特别是社会生产活动太少,往往没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感受。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把自己不如意的东西随意抛弃,既形成资源的浪费,又不利于良好习惯与品德的形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旦沿着“享受―浪费―挥霍―攫取”的路子走下去,就距离人生的红灯不远了。在节俭的教育上,教师不仅要把名人言行、历史实例、客观道理反复地给学生讲,还要身体力行,不让自己的行为失范,发挥言教与身教的双重作用。避免言行不一,不给学生反面的教材。

积善成德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善与德的关系也是由量变渐至质变的。教育学生从善小而为做起,引导学生在帮助别人中体验成功,在捐献爱心中体味快乐,在维护集体中激发情感,在取义舍利中升华志趣。“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之所以难,是人都有逐利的趋向,都有自私的念头。其实从小培养了做好事的习惯之后,他的道德观念就会时时影响他做事的潜意识,决定他行为的方向。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老师对好人好事应不吝表扬,满足学生做好事、当英雄的心愿,除了口头赞赏,还要定期颁发奖状,予以宣扬,把激励进行到底,使小善慢慢成就大德。

识礼明德

一个有道德的人,从他的言谈举止上一定可以看出他的外在是讲文明、重礼貌的;而庸俗不堪、言行粗野的人,道德修养也一定不过关。道德说到底是在人际互动中表现出来的,以利他、友善、尊重、宽容为基础,因此,这些道德的要素在交往礼仪中也是中心的要求。让学生重视礼貌、讲究礼数,对不同对象,选取不同的礼貌用语和得体行为,知老知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爱护幼小,这样既能获得人们的欢迎,又可减少人际矛盾,赢得口碑及别人的尊重。所以,礼貌养成也是青少年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恩报德

有一颗感恩的心,对社会的给予,对他人的帮助,甚至对周围人给自己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轻语的安慰,都心怀感激,并力求报答,这种心理才是健康的,积极的。“受人点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与发扬这种美德,是每一个有德行的人的责任。教育学生知恩报德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要学生的内心敏感,不要对一些东西浑然不觉,像外人给自己一点好处都铭记在心,而父母双亲把心“掏出来”送给自己都毫不知情;对陌路人的善意劝解感激不尽,老师的苦口婆心却不能领情。这其实都是不知恩、不善感的表现,老师应引导学生从细节处,从身边找到感恩的素材,让学生知恩、知情、知福、知足,并尽力做到“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这样对健全青少年的人格,提高“仁者爱人”之品位都极有裨益。

澡身浴德

“澡身浴德”出自于《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其意思是修养身心,使纯洁清白。这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对我们班级文化、校园环境的一个要求。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学校无小事,处处育新人。教室里,校园中,每面墙壁都要成为思想的阵地,每个角落都要成为育人的素材,每条规则都要成为修养的标杆。像公物爱惜、秩序遵守、环境维护、水电节约、宽容礼让、悦纳他人、团结合作、互尊互爱等等,都在有形或无形中熏染着学生的心灵,启迪着学生待人接物的言行,并内化成学生的品德修为。一个人有没有道德修养,从细节上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德育工作也须像春风化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一点一滴上落实,在一言一行上规范,直到他把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融为一体为止。

好生之德

好生之德指有爱惜生灵、不事杀戮的品德。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人与生物友善无欺是自然平衡的条件。社会的发展让人类脱离了生物圈,随之也背叛了往日那些人类的朋友,为了利益、为了胃口,甚至为了好玩,人类对自然的凶残就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使物种灭绝、生灵涂炭、生态不平衡问题日渐突出。好生之德就是要让学生慈悲悯怀,爱惜自己的生命,也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在体恤生命的造就和存续不易的同时,禁锢个人的私欲和恶念,让自己的快乐和自然之乐、生灵之乐、世界之乐统一起来。当一个人学会了热爱小生命的时候,他也会爱护生灵存活的环境,从而成为一个环保主义者。

爱人以德

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出自《礼记?檀弓上》:“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真心爱学生,就要严格要求,不偏袒、不纵容。学生对善恶是非的分辨还不够客观明晰,所以有些学生把膜拜偶像的习气、偏好奉为宝典,一味地模仿明星,哪管其做派是否符合礼仪标准与道德规范,对于这种学生,教师应耐心指导,区分好传统与流行,作秀与秉德的关系,让学生自觉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外,解读“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这句话还应注意,为师者须以爱为手段,达到?杂?目的,学生犯了小错误、小过失,不要苛责,不要扩大化。教师可以按照“指错误―明要求―提标准”的步骤,给学生醒悟、悔改的机会。“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要大胆地相信学生有美好的人性,只要培育得当,他们的道德就能慢慢长大。

道德是个人的立身之本,公德是社稷的久安之基,在今天,我们每人都感受到了“道德休眠”带来的危害,也都在翘首期盼道德的早日回归。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既是国家建设人才的生力军,又是社会道德构筑的基层力量,他们是耽误不起的一代。清源正本,就从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树立起每一个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做起。

总工是怎样炼成的?

冠军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1

名师是怎样炼成的

干部是怎样炼成的

英模是怎样炼成的

物业是怎样炼成的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实习医生是怎样炼成的

高考状元是怎样炼成的

《道德是怎样炼成的.doc》
道德是怎样炼成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