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研究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

2020-03-02 23:32:1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探索研究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

按照《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务虚会精神开展领题调研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现就探索研究如何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如下。

一、黔东南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大意义

(一)发展大健康产业,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实现路径。

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是全省上下“十三五”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我州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总的来看难点在农村,压力在少数民族地区。黔东南州是老少边穷地区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目前,全州16个县(市)有贫困县15个,贫困人口有73.39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8.87%,比全国、全省分别高14.37和8.27个百分点。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既可发挥黔东南州良好生态、民族文化等优势,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大健康全产业链价值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壮大经济实力,为区域经济发展、脱贫攻坚注入强大活力;又可在示范区建设中带动民族医药、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相关产业大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创业机会,为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家庭增收致富、同步小康开辟一条渠道,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辟一条新路,不失为黔东南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重要路径。

(二)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抢抓大好政策机遇,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落地生根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预防为主“治未病”、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李克强总理要求努力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调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这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保护国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省委、省政府深刻把握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形势,以“抓新兴产业培育推进结构调整”的战略眼光,提出把“大健康”“大数据”产业作为姊妹篇进行谋划和重点推进,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意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政策环境十分有利。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在黔东南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进黔东南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快速发展、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激发经济发展新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选择。

当前,国际国内健康需求增长迅速,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下,大健康产业以及与“大健康”相关的产业将成为新常态背景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力,成为

未来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黔东南州地处中西部内陆地区,不靠海、不沿边,开放合作平台载体少,发展支撑不足、产业规模小、融合度低,开放型产业集群远未形成,迫切需要重点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2014年8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提出2017年医药产值达800亿元,明确贵州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目标和时间表、路线图,吹响了贵州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冲锋号。健康产业是综合产业模式,产业链涉及非常广泛,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不仅能激发经济发展新动力,推动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而且能带动全州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顺势而为把南部片区培育成全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四)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扬“两个宝贝”之长,抢占绿化发展高地的战略抉择。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化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我省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后,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省委审时度势,准备把握国情省情州情实际,为黔东南州作出了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科学定位。浓郁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生态资源,是黔东南州独特的资源优势,其中长期积淀形成的民族药理、民族歌舞、民族建筑、农耕文化等,也是发展民族医药和医疗、民族文化旅游、健康饮食等健康产业的比较优势。守住生态

底线,保持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良好生态环境,是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基础,也是开发健康养生、健康养老、休闲度假等业态的重要支撑。依托自身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既可扬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优势之长,推动绿色发展,又可将自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发展和生态两个成果一起收。

(五)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作示范的有力推手。

我省将发展大健康产业作为奋力后发赶超的重要路径,正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医药养生大省、全国大健康产业基地和国际知名的宜居颐养胜地,但发展支撑不足、产业规模小、融合度低,迫切需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可复制、可推广的重点产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不断做大做优大数据、大生态、大健康、大旅游长板,推动大健康产业市场化、融合化、高新化、集群化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大健康产业树立标杆和产生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黔东南州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比较优势

(一)治未病资源得天独厚。

1.黔东南州气候环境宜人,自然生态良好,是健康养身的胜地。黔东南州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8.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没有雾霾;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6.8%;境内清爽指数高,负氧离子含量超过全国平均数的22倍,为天然大氧吧,有27个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全州温泉浴点多,有机绿色食品丰富,农耕文化下形成的慢生活十分利于健康养生。黔东南州是中国科学

院认定的“贵州梵净山-清水江-镇宁长寿带”中长寿人口富集地,有从江县、黄平县、台江县等“长寿之乡”。

2.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独特,康养资源富集,是健康颐养的乐土。良好的生态蕴藏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中药材总储量1080万吨,是全国和全省药材主产区;境内药用野生动物400余种,药用野生植物1265种,被誉为“国家植物基因库”。苗侗医药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在治疗日常疾病、疑难杂症以及预防疾病、养生、保健方面疗效独特, 形成了“苗药三千,单方八百”的民族民间医药体系。州内温泉养生产业潜力巨大,如剑河温泉富含氡、硫、铁、钾、钙等元素,其理化指标与法国著名的维稀温泉相似,有消毒、去疾、健肤、康体之功效,常浴可治疗和预防多种疑难杂症。全州现有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等产地产品认定认证276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达161.95万亩,每年产出水稻、蔬菜、水果等大量健康美食。

3.黔东南州民族风情浓郁,文化景观富集,是健康养心的天堂。州内民族文化厚重,风情浓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发源地,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地,是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首选地之一,是中国传统村落最富集的地区。全州共有国家级4A景区6个,3A景区10个,国家湿地公园3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地质公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生态博物馆2个,世界自然遗产1处,中国传统村落309个,世界级乡村旅游村寨30个。

(二)治已病之器厚积薄发。

1.医疗基础条件日益改善。2016年全州拥有卫生机构3845个,其中,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28家,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个,卫生监督所17所,采供血机构3个,其他卫生机构9个,实有医院病床23008张。州民族医药研究院附属苗医医院成为全国第一家政府办苗医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的民族医医院。目前,卫生技术人员22561人,其中,执业医师5164人,执业助理医师7238人,注册护士8808人,药师855人,检验师920人,较“十二五”初期有大幅增长。

2.发展苗、侗等民族药条件趋于成熟。一是苗侗民族医药特色优势明显。州民族医药研究院附属苗医医院成功列入国家治未病项目试点单位,国家“十二五”重点民族医医院建设单位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全州苗侗医药与医疗、养老、旅游等相互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凸显,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潜力持续释放,势必成为推动全州大健康产业的新品牌、新业态。2015年,全州中医民族医医院总诊疗人次数53.7万人次,较2010年总诊疗人次数增长79%。二是苗侗民族医药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目前,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0.9万亩,2016年总产量19.39万吨,总产值23.46亿元,建有中药材良种繁育重点基地7个。共有苗侗医药制造企业9家,2016年全州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10.9亿元,同比增长26%;实现增加值3.78亿元,同比增长20.4%。三是苗侗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加强。2016年启动了第三批苗侗医培训和考核认定工作,培训和考核苗侗医1500余人。

通过人才团队聚集了36名博士、省管专家等科技人才到企业参与苗侗医药研发。四是苗侗医药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截止2015年,全州从事苗侗民族医药研发的科研机构9个(国有1个、民营8个),研究开发了益肺止咳胶囊、隔山消积颗粒、枫荷除痹酊、龋齿宁含片等56件中药民族药获得国家专利,研发医院院内制剂30余种,苗药准字号产品5个。苗侗医药类获得科技计划项目46项,立项资金6500余万元。太子参、何首乌、头花蓼、淫羊藿4个品种通过了国家GAP标准认证,其中头花蓼是全国唯一通过国家GAP标准认证的苗药品种。《侗医吴定元学术思想和临床医疗经验的研究》荣获2016年度州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标准规范、关键技术和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苗侗医药技术、产品,取得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发展大健康产业基础扎实

1.大健康战略全面推进。一是省政府先后出台的《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黔府办发﹝2015﹞32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5﹞38号)等系列政策,明确黔东南州重点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重点打造大健康产业聚集发展平台。二是州委州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三大战略行动,出台了《黔东南州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意见》(黔东南党办发„2016‟42号),进一步确立发展健康养生养老、健康医药医疗、健康运动、健康药食、康体旅游、健康管理等重点产业。在2017年全州经济社会发

展务虚会上提出了“1234”发展战略思路,黔东南州将坚定不移地走好绿色发展路子,大健康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将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州、县两级大健康机构逐步健全。一是建立了大健康专门议事机构。成立了黔东南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增设科室、配备干部,具体负责大健康产业发展相关工作;16各县(市)都设有大健康办,负责各县(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大健康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黔东南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综合考评办法》《黔东南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园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黔东南州大健康产业“10个50”重点工程》等系列文件,全州初步建立“周快报、月调度、季分析”的工作体系,“1+10+17”的调度体系以及综合考评体系。

3.交通区位优势日趋凸显。黎平、凯里黄平机场建成通航,贵广高铁、长昆高铁、黔桂铁路、沪昆铁路、沪瑞高速、厦蓉高速穿境而过,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形成。日臻完善的交通使黔东南州进入了“大交通时代”,大健康消费市场近在咫尺,国内外重要健康消费市场向黔东南州敞开了大门,大健康产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4.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2016年全州大健康产业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00亿元,争取到大健康产业建设资金70.11亿元,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凯里民族医药产业园、侗乡大健康医药产业园、凯里万潮苗侗百草医药产业园、丹寨贵山灵草现代中药材产业园、黄平中国苗药生态园等一批

专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搭建了大健康产业发展平台。苗之灵、苗仁堂、飞云岭、中泰生物、昌昊药业等一批大健康产业企业加快发展,引领和带动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指日可待。目前,全州现有省级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园区、企业)5个,省级大健康养身服务产业聚集区1个。

5.大健康产业发展平台前景看好。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作为全州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平台载体,通过两年来的发展,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城市道路建设完成里程约25公里,核心区主体路网骨架基本形成;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供水管网铺设21公里,配水管39.3公里,实现日正常供水1.1万吨;完成德刷220千伏变电站建设,架设供电线路299.4公里;建成标准厂房11.2万平方米,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累计入驻企业37家,已投产16家,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发展后劲日益增强。

三、黔东南州发展大健康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全州大健康产业“一盘棋”格局尚未形成。一是对自身优势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招数不多。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说得多、做得少,争论多、措施少,部署多、落实少问题,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举全州之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上还未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识。二是统筹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力度不够。省大健康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我省大健康产业主要发展“医、养、健、管、食、游”六大业态,涉及卫生计生、食品药品、民政、工信、农业、林业、体育、旅游等10多个部门,需要“多龙治水”。

而州、县两级大健康办均按松散型机构组建,统筹力度远远不够,工作中极易造成“松散的机构人人有责,最终无人理事和负责”问题。

(二)民族医药开发之路任重道远。一是苗侗医药产供销衔接不给力。目前全州苗侗医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没有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产供销脱节问题突出。受经费保障不力等影响,现有民族医院过多依赖西医创收,中西医比例严重失衡,民族医院特色不突出,带动苗侗医药发展作用不明显。民族医院没有建立传承人进医院坐诊机制,很多民族医药秘方没有发挥其应有效益。二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及传承发展不乐观。中医药类人员学历水平不高、年龄偏大,部分中医药人员基础理论不扎实,中医临床实践能力不强,很难满足发展的需要。苗侗民族从医人员文化水平低,无法用文字记录传承下来,一些师徒传承的民间苗侗医生得不到公认,不能公开行医,民间苗侗民族医药人才及苗侗医药知识大量流失,苗侗医药传承困难重重。苗侗民族医药教育体系、认定体系、传承体系尚未建立,人才培养渠道不畅。苗侗民族医资质认证工作8年开展一次,时间跨度很长,全州取得资质的中医民族医仅200余人。三是基础理论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不健全。苗医侗医诊疗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实践经验总结多,科学原理总结少,一些苗侗药材来源、性状、药理等研究不深,没有制定出标准。苗侗医药尚未建立医疗机构建设标准、技术目录及技术规范、药材指标体系等,苗侗医药至今未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制剂工作滞后,民间大量验方未得到推广使用。

(三)平台载体带动效应尚未凸显。受地形地貌复杂、生产要素保障不足等诸多因素影响,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及周边地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较高,交通网络覆盖不足,制约优势资源的向外输出和旅游休闲等消费者的进入。核心区城镇化建设滞后,城镇设施和服务功能尚待完善,难以形成城镇密集发展地区,资源开发与设施共享难度较大。产业基础薄弱,工业化发展初级,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不足,核心产业尚未确立,特色产业发展不足,健康养生企业少,健康养生业态单一,产业链条尚未形成,健康养生产业与医药产业、大数据产业之间融合度低,大健康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还比较低。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不足,研发、支持政策、法规制度相对滞后,缺乏统一标准。发展要素支撑不足,政务服务人才、健康养生产业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管理人才匮乏,科技支撑不足,特别是对作为新兴产业的健康养生产业研发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尚未形成。

(四)大健康产业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从全国来看,各地大健康产业都在迅速崛起,特别是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配臵集中的中东部省区,发展大健康产业先天条件好,而黔东南身处山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大健康产业困难重重。周边省市区也有与我省类同的资源,开发利用起步早,如广西的巴马等已具有较高知名度,形成品牌和市场效应,对我们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带来一定压力。全省实施大健康战略行动,铜仁、安顺、黔西南等市州都在积极发展大健康产业,并以此为主题探索建设示范区,其发展基础比我们好,

发展速度比我们快,发展理念比我们新,向上争取的力度比我们大,得到支持比我们多,黔东南大健康产业发展直接面对省内先行地区招商引资竞争。黔湘桂毗邻地区生态环境相似、产业发展水平和人文习俗高度相似,旅游产品开发和目标市场高度重合,同质化竞争突出。特别是与黔东南毗邻的广西柳州、桂林两市,综合实力远远强于黔东南,三江、龙胜等县同样具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和良好的生态资源、区位优势,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基础条件远远优于黔东南。要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中,勇立潮头,需要全州上下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加快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坚持特色化、高端化发展,力争异军突起、后发赶超。

四、黔东南州发展大健康产业的相关建议

(一)着力构筑大健康产业平台,引领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第一,突出建设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发展平台。立足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第一站、第一城、第一区”的战略定位,努力将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申报为国家级大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示范区以建设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开放式扶贫试验区、民族药(苗、侗药)产学研创新先行区、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首选地、生态文明创新区为路径,在大健康、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等方面先行先试,重点培育发展医疗服务、健康养老、健康旅游、文化养生、休闲度假、自然观光、赛事活动及培训教育等产业业态,着力培育一批大健康产业亮点工程。

第二,突出建设凯里市发展平台。依托凯里市作为全州

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优势,将之作为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点区域,重点打造沿清水江民族医药保健和康体运动产业带,重点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育健身产业、医药物流产业等,加快推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品商贸基地建设,提升商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构建一批国际贸易商贸合作平台,强力支撑国家级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

第三,突出建设各县专业园区发展平台。依托全州各县现有的各类园区,因地制宜发展天然药物和健康产品原料基地、温泉疗养、森林康养、生物制药、民族文化旅游、有机农业等,积极推进苗医侗药、大健康产品快速发展,为建设国家级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注入新业态、新活力。

(二)着力做强大健康产业业态,支撑大健康产业规模总量。

第一,构建以“管”为支撑的健康管理产业。依托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发展智慧城市,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技术发展新型创新服务模式,积极发展“数字医院”、远程医疗等网络健康服务。

第二,构建以“健”为支撑的体育健身产业。抢抓山地公园省建设机遇培育山地健身运动产业链,不断完善全名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山地自行车、民族斗牛等民族体育竞技项目,形成独具山地特色的健康体育基地。

第三,构建以“医”为支撑的健康医药医疗产业。着重培育民族医药产业链,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中药及苗侗药饮片、中药材及苗侗药提取、中药及苗侗药制剂、中成药、保健化妆品、理疗产品等深度开发,大力建设一批中药

材品种规范化种植加工基地和综合性中药生态园和中药材批发市场。

第四,构建以“康”为支撑的康复护理产业。着力培育健康养生产业链,依托全州生态气候、森林温泉、民族医药等资源,构建集休闲养生、温泉养生、瑶族瑶浴、森林疗养等为一体的健康养生产业体系,发展康复护理产业,合理布局护理院、康复疗养等机构。

第五,构建以“养”为支撑的健康养老产业。构建医疗与养老有机融合的业务协作机制。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大力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康复机构合作,鼓励有医疗需求和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形成互联互通、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第六,构建以“游”为支撑的旅游养生产业。高标准建设综合性游客集散中心等服务设施,提升全州进入景区的通达性、快捷性和舒适性,构筑“快旅慢游”服务系统,充分挖掘全州国家级传统村落和文化遗传的发展和保护,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传统村落小寨,推进州内重点景点景区建设、联动发展。

第七,构建以“食”为支撑的健康药食材产业。按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发展理念,借鉴塘约等发展模式,坚持高端化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加快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安全基地,建成一批有机农业园区和有机食品加工基地。

(三)着力找准大健康产业发展发力点,推进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第一,引进高端健康管理产业龙头企业。按照“招大商、引龙头、树标杆、带集群”的理念,聚焦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存量、重点线索,主动向全国各地选择医药制药、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优质大健康企业精准发力开展招商,主动与华大基因、广药集团、国药集团等大企业、旗舰型、领军型企业对接,同时紧紧围绕北科生物、宁方科技等龙头企业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

第二,打造健康品牌和培育传播健康文化。围绕大健康产业在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首选地的目标,加大“中国聚宝盆.大美黔东南”品牌宣传力度,着力做活“水文章”、大力唱响“民族歌”、积极创建“山品牌”、切实走好“田园路”,加大农耕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推广利用,积极保护民居、民风、民俗、民歌、民技,唱响民族文化名片,努力把黔东南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具有苗侗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首选地。

第三,举办大型赛事和健康产业论坛。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依托境内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特别浓郁的侗族文化,积极谋划和举办国际侗族大歌文化艺术节、中国〃侗乡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侗乡国际芦笙文化节、侗乡国际斗牛节等,办好民族文化艺术节、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旅游发展大会、中国(黔东南)有机大会暨国际有机峰会等现有的重大活动,打造一批知名的活动平台。定期邀请国内外资深专家学者为示范区提供智力支持,积极筹办全国大健康产业高峰专家论坛、贵广高铁沿路城市经济发展论坛等,切实讲好黔东南新故事,发出黔东南好声音。

第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营造大健康产业发展环境。按照5A级景区的要求,统筹推进精品民俗客栈、慢行系统、旅游车队、停车场、旅游公厕、景观地标、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开发蜡染、刺绣、银饰、根雕、侗锦等民族民间工艺旅游产品,切实启动智慧旅游建设,全面提升旅游综合服务和接待能力。抢抓我省全域旅游及我州已经入“大交通”时代的机遇,积极对接桂林、张家界、荔波等州外旅游,做好旅游宣传营销文章,带动全州旅游井喷式发展。二是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大健康产业智慧发展。建设统

一、开放、共享的黔东南“健康云”,整合全州医疗健康资源,建设一个面向患者、百姓和医院、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医药企业的黔东南“健康云”,实现跨机构、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为居民和患者提供医疗、健康管理、远程会诊和保健服务,为政府监管提供大数据支撑,为健康服务机构和企业提供健康相关信息服务。

(四)着力推进改革创新,改善大健康产业发展软环境。 第一,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健康+”多业态融合。一是大力推进大健康+文化旅游,着力创建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创新区。抢抓全州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机遇,以举办2018年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积极探索民族文化旅游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子,培育文化旅游产业链。二是大力推进大健康+大生态+大农业,着力创建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坚持走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按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总体要求,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

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州委州政府“生态立州”的具体部署,依托境内良好的自然生态、厚重的农耕文化等优势资源,探索推进大健康产业与大生态、大农业的互动发展。三是大力推进大健康+通道经济+大数据,着力创建“两高”经济试验区。依托“两高”快速通道,继续深化与广州、深圳、海南、香港等发达地区在大健康产业、旅游产业、大数据产业等方面的合作,打造“两高”经济试验区。四是大力推进大健康+大扶贫,着力创建省内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大力实施大扶贫、大健康两大战略行动,统筹城市和农村两大领域的发展,在脱贫攻坚、共享发展方面探路子、作示范,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作贡献。

第二,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市场化的投资项目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形成以备案制为主的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消除隐性准入障碍,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发挥好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加大对健康产业领域科技的投入,支持各类研究机构、检测机构、高科技企业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改革人才培养制度,强化行业治理支持。有针对性地加强州内健康产业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进一步改进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壮大民间医药人才队伍,切实招引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高端研发、医疗医务、保健护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高端人才和团队,努力建成一支“总量充足、层次多元、业务精湛”大健康产业人才队伍。加快推进侗乡大健康学院建设、壮大,为

大健康产业发展筹备人力资源。

第四,加快改革创新,促进医养结合政策落地。统筹协调工商登记、食品药品监管职能,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全州健康产业领域各行业企业注册、审批、监管等流程,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科学规范高效的登记审批制度,适当放宽医疗健康服务机构设立的基本标准、审批程序,简化对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护理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审批手续等。探索建立标准制定、环境监测、产品检测、质量认证、民间民医人才认定、数据统计等服务体系,创造一流的大健康产业培育发展环境。

作者:吴明 周勇

10.白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意见

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大健康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加快发展三产业 全力打造大宜宾

大健康产业知识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分析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实施办法

加快本溪旅游产业发展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探索研究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doc》
探索研究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