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与医学学习

2020-03-03 17:02:0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而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

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对医学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 医学教育的整体观21 世纪已经到来, 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才竞争的挑战, 面临现阶段卫生事业发展与严重的社会问题的矛盾, 医学教育对社会的 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 因此, 必须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人才

素质的整体提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医学领域中的渗透, 现代医学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了分子水平, 分子生物学将成为医学的带头学科; 现代免疫学的兴起和 生物医学工程的产生, 给医学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整个医学呈现以下新的特点: 第一, 基础医学已从微观及宏观双向深入发展, 生物学研究从分子水平到量子水

平, 并用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阐明人体的结构与功能, 阐明疾病与疗效的机制。第 二, 预防医学将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引导下, 研制出多种高效安全的疫苗和 新的预防药物, 进行立体化和多方位的社会预防。第三, 临床医学将充分应用高科

技成果, 发展和更新各种检测、诊断、治疗设备和手段。 第四, 医学将向整体化、综合 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整体化即要求医学研究必须注重人体的整体性 把人与自然、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把健康与疾病置于该整体之中探讨医学的规律。 综合化即医学将更多地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互融合,产生新的综合性、边缘性和交叉学科。多元化即医学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呈现出实验、理论、微观、宏观、个体、群体多元研究的趋向。第五, 21世纪的医学将从原来的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转变为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模式。这标志着未来医生的任务已不单纯是在医院里坐等病人, 而是从医院内服务扩大到社会和家

庭服务,从诊治疾病扩大到预防保健,从生理治疗扩大到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关注为个人、家庭、社区提供综合性、整体性的“ 全球医学” 的医疗保健服务。系统论认为: 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总体, 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最优化等特点, 而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首要原则[ 1]

。 我国医学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的“ 课题教学——实验室教学——临床教学” 模式, 是先基础后临床的“ 三段”式教学, 客观上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并使教育脱离于社区与社会。而医学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对外开放的大系统,现代医学教育强调“ 在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 三阶段的连续统一, 在校医学教育只是基础阶

段, 是为毕业后接受进一步的医学专业培训作准备的阶段。 医学教育必须适应医学的新特点, 全方位地开展教育, 应同未来医学人才的智能结构趋于一致, 并向德、智、体、美多维结构整体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趋势,及社会学科、自然学科向医学领域广泛渗透的特点应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反映,应重视重组新兴的边缘性的学科课程和前后期融合交叉的课程, 积极吸纳医学科技的新成果, 及时引入反映医学模式、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所必需的各种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 纳入老年医学、信息学、社区医 学、卫生管理学等综合化、社会化学科的内容,引入卫生质量、效果、效率、评价、费 用、风险、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 养,应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及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课程。增强医学 生的预防观念, 在以医院为中心的专科医治的同时, 扩大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促

进、疾病预防、常见病诊治和康复服务相结合的群体医学内容。 加强培养学生智能 和发展潜能, 要加强方法论课程和技术性课程,如科学方法、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

计学、计算机、外语等。人格心理学认为:个体作为一个相互独立的子系统,永远处于一种绝对的非平衡状态与相对的平衡

状态的转化之中, 非平衡状态是个体发展

的主要矛盾,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非平

衡是绝对的、永恒的[ 2]

。在教育观念上要

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在

“ 以问题为中心, 实践为手段, 社区为基

础” 的实践课程教学中, 培养学生具有创

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以及培养他们开展社区工

作、社区活动等多方面的能力。

2 医学教育的平衡观

现行教育模式为适应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以学生毕业后迅速适

应特定的岗位为目标, 强化医学专门知识

与技能的教育, 重专业知识,轻个性发展;

重身体素质, 轻心理素质。导致长期以来

我国医学教育办的是单一性的院校,突出

的是知识水平的教育, 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对 84所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 5 年 制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查(按在校 4 年

计, 第 5 年实习除外) , 结果为:平均总学

时数为 3600 学时,其中理论课为 2242 学

时, 实验课为 1358 学时, 二者比例为 1∶

0.6; 公共基础课(含政治、数理化、外语

体育、生物等)为 1208 学时, 占总学时的

33.58%; 医学基础课为 1013 学时,占 28

14%; 医学专业课为 1317 学时, 占 36

57%; 任意选修课仅 17所高校列有,平均

62学时,仅占1.71%。人文类课程为 33

学时, 占总学时的 9.27% ; 计算机 88 学

时, 占 2.44%; 预防医学 117 学时, 占 3

25%。 在医学人文类课程当中,仅 44 所高

校开有医学心理学,平均仅 30 学时;而医

学伦理学仅 19 所高校设置,平均 16 学

时; 临床专业课与预防医学课的比例为1

∶0.098。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医学课程与

自然、人文科学课程之间、临床医学课程

与预防医学课程之间严重失衡[ 3]

。 过窄的

专业教育, 忽视复合知识的传授, 局限了

学生的学科视野; 过重的功利导向, 只重

视知识的积累, 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实践能

力受到影响; 过强的共性制约, 只重视平

均发展, 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

足, 培养出的医生面对患病但具有不同鲜

明心理特征的社会人, 只能用生物的眼光

去审视他们, 遇到复杂的问题就显得束手

无策, 不能作出全面的分析治疗。

科学发展的基本形式之一表现为分

化与综合两种基本趋势的辩证统一。20

世纪以来, 在科学、技术、生产走向一体化

过程中, 各自然科学之间、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之间相互渗透, 并形成了许多新的

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 这些新学

科创立的同时, 也就架起了某些学科之间

的桥梁。世界的激烈竞争, 决定了医学教

育必须把人才素质培养放在首位,谁掌握

了面向新世纪的医学教育和科技,谁拥有

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谁就能争得了 21 世

纪医学科学中制胜的关键。 一位优秀的医

师除了必须有精湛的医技外, 还必须对心

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死学甚至宗教学

有基本上的认识, 要有良好的医疗伦理判

断水平, 并尊重病者以促进医患关系。倘

若一位医师精专业医术, 但却缺乏恻隐之

心, 对人性的复杂、生活的紧张压抑无动

于衷, 则绝不能成为一位好医师。 显然, 要

塑造良医, 有关的自然科学和医学人文科

学绝不能在医学教育中被忽略。

医学课程必须与自然、人文科学综合, 以培养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型人才, 促进医学的发展。教育模式必须适应“ 复

合培养模式” ,面向 21 世纪教育国际研究

会提出: 未来人都应掌握 3 本“ 教育护

照” : 一本是学术性的, 一本是职业性的,

一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

的[ 4]

。 医学教育的发展自然离不开这些教

育的价值观。现代社会健康观察的变化、

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技术的发展、生命

意识的转移、医学目的的深化、保健体系

的改变、医学人际关系的变化、卫生制度

的改变等等, 要求拓宽基础和专业教育的

界面, 进行均衡的学科教育。跨世纪的医

学人才应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过硬的能

力素质、正确的思想观念、宽厚的理论基

础、敏捷的观察能力、缜密的分析能力、准

确的判断能力、实际的操作能力、独立的

思维能力和一定的创造能力, 成为知识、

素质和能力的集合体。3 医学教育的发展观

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暴露往往需

要一个过程。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又受

到时间、空间、思维能力、客观条件及认识

水平的限制。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认

识, 才能一步步向真理逼近。辩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告诉我们, 对任何事物的认识不

可能永远停留在某一水平, 人们对客观世

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我们必须深入到事

物的本质中去, “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

此及彼, 由表及里” ,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和求实精神, 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揭示

事物的本质规律。 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进

步,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类的认

识是不断进步的。医学知识在不断发展

人类认识疾病的手段也在不断发展 医学教育也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 信息化社会的

来临, 医学教育亟须将科学教育与技术教

育并重,并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从 1534

年近代实验医学的诞生, 到 1972 年 CT

的发明, 以科学发现为主体的实验医学时

代已转入以技术发明为主体的技术医学

时代。 我国现在无论从经济体制还是从经

济增长方式这两个方面, 都发生着根本性

的转变,它对医学最为直接的影响, 表现

为医学产业化趋势的凸现。21 世纪有巨

大经济潜能的、能改变整个医学面貌的医

学计算机软件产业、生物信息电子探头技

术、医用纳米技术和基因技术等高科技领

域, 其所形成的医学计算机软件、生物信息探头、医学纳米器件、个体基因图谱等 技术产品将走出校园、医院,进入社会、家

庭, 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生长点, 也同时

成为医学科技发展的生长点[ 5]

。 围绕信息

高速公路出现的一系列技术创新,将使远

程诊断和全球会诊成为现实, 计算机诊断

网络将覆盖全球。 届时, 任何一位医生,随

时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 利用诊断网络装

置, 通过医生个人便携型计算机, 接通医

院的诊断中心网络, 为病人作出诊断甚至

治疗[6]

。 未来 30 年,科学前沿主要集中在

信息产业领域, 这同样是医学科技的主战

场之一。面临这种机遇与挑战, 医学不仅

是治病救人的事业, 同时也是振兴经济的

新型产业。医学教育必须紧跟医学的发

展,不仅要继续培养“ 学院式”、“ 个人技能

型” 人才, 还要培养能够把握市场经济形势的实践型人才。 这种人才需要具有科学 家的创新气质与创新能力、工程师的工艺

设计和实验水平、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和商

人的营销策略, 对其人文素质也有更高的

要求。不仅有优良的医疗技术服务,还要

有完好的心理咨询服务; 不但要有健全的

医院内医疗服务, 同时要发展社区保健服

务,从而推动医学教育的改革。

树立医学教育的发展观, 尤其应注意

创造性思维的教育。科学不仅需要理智,

而且需要想象。 人们把科学家和艺术家在

创造过程达到高潮阶段出现的一种富有

创造性的心理状态叫做灵感。 而想象是指

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 经过新的

设想和组合, 创造出新形象或引起联想、

猜想的思维活动。 灵感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基础, 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从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角度考察和认识医学

创新中的灵感和想象,对于开发智能、提

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泰

勒认为, 对创造力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有

三: 智力因素、动机因素、个性因素[ 7]

。而

目前我们的医学教育恰好在这三个方面

都重视不够。 我们应抓住创造性思维的培

养, 鼓励学生探究问题, 提倡广泛的学习

和打破常规的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 “ 想象

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美国物理

学家廷德尔说: “ 有了精确的实验和观测

作为研究依据, 想象力便成为自然科学理

论的设计师。 ” 只有在尊重客观实验结果

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科

学研究才会有所发明创造。尊重客观事

实, 实事求是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创新是

科学研究的灵魂。 要创新就必须在重视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性, 形成自己的科研思路,并以此来指导

自己的科学研究。

21 世纪已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

时代, 知识经济主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

术、知识创新以及知识创造性的应用和广

泛传播来发展经济, 信息和知识成为最重

要的资本, 它正引起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

跃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革,并深刻影

响着医学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在这个过程

中,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自然辩

证法对医学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

学习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学习感受

学习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

新能源与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心得体会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感想

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与医学学习.doc》
自然辩证法与医学学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