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结

2020-03-02 00:24:1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结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必须通过个别干预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开设了学生心理咨询室——“阳光馨园”,她是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心理咨询室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或团体咨询等,我们的心理咨询室还是组织学校心育工作的一个专业部门,协调、组织开展学校的各个层面的心理教育工作,以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的心理咨询室——“阳光馨园”做了许多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l 开展心理咨询

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开放。功能不局限于学生情感、意志、品质的辅导,也强调学生心智的开发,注重学生心理发展与完善,让学生们在玩玩乐乐中培养健全的人格。让他们动手玩玩咨询室内的玩具,轻松一下;看看墙上以“笑”为主题的照片,看看童话书、笑话幽默快乐一下;听听动听的乐曲陶醉一下;躺在沙发上遐想一下;再和辅导老师讨论一下怎样才能使自己更快乐、更健康的成长。

2、组织心育活动小组:工作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心理教育工作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1)、培训。

开展心理教育兴趣小组活动,选拔一批有热情、善表达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各种心育小活动向他们普及一些浅显的心理教育知识。如: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如何保持愉快情绪,如何提高记忆力,如何让自己的思想更集中等。让这些学生找到热点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活动对这些学生来说收益非常大。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除了可以掌握心理学知识,还可以学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自身来讲收益很大,当然他们助人的本领也明显增强了。

2)、观察。

让这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交往中注意观察全班同学的整体动态,留心周围同学是否有特别举动,异常状态。开展“亮眼睛”活动,让这一批学生成为心理教师的“小眼睛”“小耳朵”,及时发现情况,及时向心育教师汇报。使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更及时,更有针对性。许多班主任教师还请这些同学在班级领头组织心理教育晨会。心育小组的同学在关注他人的过程中也培养了自己的爱心,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了优化。

3)、帮助。

发现了需要关心帮助的对象,请心育小组成员开展热心助人活动。助人活动可以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对他们没有什么专业要求,只要他们送上自己的一份关爱。学生在助人中自身收获也很大。心育小组成员还负责帮助心理咨询室教师约请同学。在个别咨询过程中有许多令人欣慰和难忘的事。

案例1:孩子喜欢上学了

问题:新学期开学了,同学们纷纷回到学校,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然而学生李豪(化名)却总也打不起精神,每天都是被爸爸妈妈劝出门后,很不情愿地磨蹭到学校。“不知怎么回事,孩子很害怕去上学。这才刚开学,他就开始掰手指算下次放假的时间。孩子是不是厌学了?”李豪的妈妈对此显得忧心忡忡。调查发现,曾有过李豪这种“怕上学”的心理的学生不在少数。“不知道为什么,临近开学时,一想到要上学我就害怕,可能是因为学习太紧张了吧,”一位女生说;也有同学表示:休息日结束的当天晚上,自己就会感到“惆怅”,不过这种情况到了星期三就好了,因为“有盼头”。而另一位同学则表示,有时“磨蹭”着到了学校,上了几堂课或与同学们接触后,烦躁情绪就消失了。

分析:学生有这种情绪,不能简单地贴上“厌学”的标签。因为这些学生的惧怕更多体现为一种暂时的不适应,实际上,他们并不拒绝正常的学习。我们让家长先弄清孩子不愿

意去上学的真正原因。经了解,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学生平时学习压力过大,与同学或教师关系紧张,还有的则是由于当天要发放成绩单,或是孩子在校发生了不寻常的事。一般来说,孩子在学校的人际关系融洽,是他们喜欢上学的很重要原因。

矫正:我们建议家长,遇到孩子不愿意上学,不妨先与孩子进行一次坦诚的交流,让孩子说出不愿上学的原因,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开解、引导。如有的小学生害怕上学,是孩子人际关际上出现了问题,孩子在学校没有朋友,对此我们建议家长主动介入,教会孩子交际方法。如果是孩子的学习压力大,就请家长帮着孩子减压,用自己克服困难的事例来鼓舞孩子。对于小学低年级孩子,我们建议家长帮助孩子憧憬校园里快乐的一幕幕,以激发起孩子上学的欲望。

反思:从这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离不开心理教师和家长、班主任、科任老师的相互沟通、支持,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案例2:不再自卑

小汪是个内向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不敢举手发言,到了三年级还是这样,与同学、教师交往时总是怯生生的,参加活动也不积极。教师问他为什么,他想了半天,终于小声地说:“我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别人都比我好。”

[分析]小汪的症状是典型的自卑表现,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什么都比别人差,做什么事都缺乏信心,担心做不好,怕被人耻笑;一旦学习成绩不好或下降,则处处贬低自己,孤立自己,不愿与人交往。易自卑的孩子常常沉默内向,情绪低落,自幼少受鼓励和表扬,在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里,父母、教师等外部评价性质消极,致使孩子内心的自我评价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把自己的缺点无限扩大化,没有必要的自信。

[方法]

1.让孩子明确自卑的原因,对引起自卑的原因加以消除和调整,鼓励孩子用一方面的优越来弥补另一方面的自卑。

2.帮助孩子全面认识自我,相信自己的优点,接受自己的缺点,只有意识到有缺陷才会追求进步。

3.让小汪在日常小事中尝试克服自卑,如昂首挺胸地走路,主动参加活动,主动当众表演。

4.逐步引导小汪勇于面对错误和失败,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处处比别人强,更不要拿自己的缺点总和别人的优点比。

5.教会他经常进行自我鼓励、自我暗示,如“没关系,我能行”“我能干好”“我感觉不错”。

可喜的变化:经过半年多小汪自己及家长、班主任、科任老师各方面的综合努力,小汪渐渐地变得自信、开朗了,也喜欢积极发言了,并且拥有了更多的朋友,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了。

反思:个性心理是一个独特的、多系统、多侧面、多层次和多级发展水平的开放性的结构系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一个人个性结构中的优势、潜力、特点或弱点,不仅制约着其社会活动的选择性、效能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往往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事业者其个性结构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潜力和特点,如思路开阔,灵活机敏,富有坚定的信念和创新意识,好奇心、求知欲强烈,求真务实,坚忍不拔,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于进取,敢冒风险,心胸开朗,达观,富有幽默感等。小学生这些个性心理辅导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帮助和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心理,包括兴趣、能力、性格,以帮助孩子从小形成良好个性,获得更好的终生发展。

小结:回顾几年来的工作,我对本班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上来讲,倡导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发展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着其他各种素质的质量与水平,甚至于决定着学生是否最终成才。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心理健康教育都会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结.doc》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