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 教学研究 作业四 写作:学习完本课程的心得体会

2020-03-02 11:21:3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写作:学习完本课程的心得体会 题目自拟 字数800以上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之浅谈

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是面向21世纪世界教育提出的一个响亮口号。我国的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的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从幼儿教育到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任务。中学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学中,我尝试着把“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教育领域有一个很知名的“三主论”,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但在教学中,“学生为主体”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希望学生顺从、听话,老师“满堂灌”、“一言堂”,学生们习惯接受训导,不想自己探究;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爱照着练,不爱用心去创造。还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已是时代的必然,而研究性学习的应运而生为我们医治教学上的“满堂灌”、“一言堂”这一痼疾提供了良药。本文所谈中学语文课堂的研究性学习着眼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学会必要的研究方法,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这是对以往“授--受”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同时也使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要使学生这一“主体”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要激励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而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而“研究性学习”比其他语文实践活动更需要主体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特殊的价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作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激疑激趣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使课堂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

三、以课堂讨论、辩论为形式,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精讲”,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开花,也不能不动脑筋地把教参上的东西和盘端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教会学生思考。并通过与人交流激活思维,解开思维的死结迸发创造的火花,发展创新能力。其次,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教学目的”改成“学习目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目标。授课上,应留给学生活动的空间、时间。如果可能的话,每篇课文都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话题可以是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是对课文的评述性问题等等。这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四、以小论文、小作文为依托,形成“研究性学习”的结果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研究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正是大纲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学习这种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有极大兴趣的,在活动中同学们焕发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主体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读《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的二重构成要素,即语文是由语言和言语构成的。

语文的本质是人的一种生活;语文是一种“对话”实践。而对话,则是人的语文生活的实现方式。叶圣陶:“写,实质就是用笔说;写,其实也是倾诉。“独白“实际上是自己与自己的一种对话,即内心生活。对话的认识价值:

1、对话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是创造性、建设性的,而不是复制性、机械式重复的。

2、对话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

3、对话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本质上理解。

什么是语文素质?语文素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具有丰富的、深刻的内涵,它不仅是人的一种智慧,一种品格,一种境界。语文素质的核心是语感。语文素质,不仅是一种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思维等方面的素养,还包括人的语文体验,语文直觉、语文感悟、语文想象、语文情感等方面的内容;不仅包括语文方面的知识、能力、思维、体验、直觉、想象、情感等要素,还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要素。简而言之,语文素质就是一个人的语文生活的素质。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符号的一种直接感知。语感是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语感在人的心理有两种存在方式:

1、动态的,它的特征是迁移;

2、静态的,它的特征是图式。语感智慧就是语文智慧,语感也是一种理解。

语文课如何实施人文教育?我认为必须立足于文章的语言,远离文本、脱离语言的人文教育是空洞的,泛人文性的,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理想情操起不到感染和熏陶。于漪说:“语文课就是要和语言文字亲切、亲密、亲爱,而不是把它冷落到一旁。”

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研读文本,在读中感悟人文思想内涵,进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吕叔湘说:“不抓语言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教学’。”叶圣陶说:“对课文了解跟分析的基础在语言文字,打通了语言文字,这才能触及作者的心。”

本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电大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平时作业(一)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学习心得体会》(电大作业)

电大税务会计作业(四)

电大婚姻家庭法作业四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电大函授网考作业

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业

东北师大离线作业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

完民庄学校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电大本组织行为学作业讲评

《电大 教学研究 作业四 写作:学习完本课程的心得体会.doc》
电大 教学研究 作业四 写作:学习完本课程的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