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论文:浅谈刻意曲解

2020-03-03 19:08:1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谈刻意曲解

【摘要】 何自然、申智奇先生的《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作为探究刻意曲解的典范之作,围绕特性、研究现状与问题、触发条件、运行机制等问题对刻意曲解做了深入而全面的探究,本文试图在《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的基础上,以《红楼梦》、《围城》这两部文学巨著中的刻意曲解现象为例,浅谈几点何、申两位先生观点之外的拙见。

【关键词】 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刻意曲解;红楼梦;围城

引言:

有这样一个故事:清朝才子纪晓岚在乾隆皇帝视察翰林院时因未穿外衣而躲在桌子底下,乾隆故意整他,迟迟不走,纪晓岚憋不住了,问:“老头子走了没有?”乾隆龙颜大怒,把纪晓岚叫出来,说:“你为什么称我为老头子?有说无罪,无说杀头。”纪晓岚不慌不忙笑嘻嘻地回奏道:“万岁,我没说错呀!陛下您万岁万岁万万岁,那还不是老?陛下是万民之主,那还不是头?陛下是真命天子,那不是子„„”这一席解释,说得乾隆心花怒放,不但赦其无罪,而且还有赏赐。

纪晓岚变“损词”为“赞语”、化“杀头之罪”为“赏赐之功”这一流芳百世之举,利用的便是语用学上的刻意曲解这一语用策略。事实上,不单纪晓岚这样的大才子善于运用刻意曲解,众多文学大家也经常利用刻意曲解来塑造文学形象。本文即以《红楼梦》与《围城》这两部文学巨著中的刻意曲解现象为例,阐述关于刻意曲解语用学上的特点、类型、产生条件等问题。

一、刻意曲解的特点

语用学上公认的刻意曲解的定义,由何自然、申智奇先生在其《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一文中提出——“刻意曲解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语用策略。它是语言使用者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有意利用某种特殊的语境和对方话语中的含糊的、不确定的表达方式,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的语言现象”。

从这个定义我们不难得出刻意曲解的三大特点:一是目的性,即“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二是刻意性,即“有意使用”;三是曲解性,即“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举例论之,

①赵辛楣喉咙里干笑道:“从我们干实际工作的人的眼光看来,学哲学跟什么都不学全没两样。”

“那么得赶快找个眼科医生,把眼光验一下;会这样看东西的眼睛,一定有毛病。”方鸿渐为掩饰斗口的痕迹,有意哈哈大笑。

方鸿渐明知赵辛楣所讲的“眼光”指“观察鉴别事物的能力”,但他却将其解释为“视力”之意,话语的曲解性与刻意性不言而喻,而他之所以如此曲解,就是在和赵辛楣“斗口”,以“回敬”赵辛楣的高傲自大与对自己的不敬,目的昭然。

二、刻意曲解的类型

以语言特点为考察标准,刻意曲解可以分为语音层面上的曲解和语义层面上的曲解两类。

(一)语音层面的曲解:

汉语中,字词的音义结合不是固定的,同一个字音(词音)可以表示不同的汉字(词语),因而可以通过混淆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来实现刻意曲解。如,

②她嫂子笑道:“你跟我来,到那里我告诉你,横竖有好话儿。”„„ 鸳鸯听说,立起身来,照他嫂子脸上下死劲啐了一口,指着他骂道:“„„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

鸳鸯愤怒于他嫂子见钱眼开、为了钱出卖自己的丑恶嘴脸,利用“话”与“画”同音,故意曲解“好话”,劈头盖脸地臭骂了她嫂子一顿以示自己的一腔愤怒。

(二)语义层面的曲解

由于多义词的存在、语境对语义的决定作用等,可以通过歪曲字词意思或会话含义来实现刻意曲解。

1、刻意曲解字词意思

如前所举例①,方鸿渐对赵辛楣的讽刺便是通过刻意曲解“眼光”一词的含义。

2、刻意曲解会话含义

③王夫人忙道:“她一个小孩子家,何曾经过这样事,倘或料理不清,反叫人笑话,倒是再烦别人好。”贾珍笑道:“婶子的意思侄儿猜着了,是怕大妹妹劳苦了„„”

王夫人所言,明显是怕王熙凤料理不好而加以拒绝,意思很清楚,在词句表达上没有给贾珍曲解之机,因而贾珍将其所言抛开,直接从会话含义入手,曲解之为“是怕大妹妹劳苦了”,以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恳求,同时也方便王夫人接下来改变主意。

三、刻意曲解的发生条件

所谓刻意曲解的发生条件,通俗地讲,就是刻意曲解为什么会发生。这就要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一)客观方面

客观方面讲,第一说话人话语中存在有可能引发第二说话人进行刻意曲解的语言因素,比如话语中不确定的语言因素、松散的语言形式和逻辑关系等。这也就是何自然、申智奇先生所讲的“刻意曲解的触发条件”,其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语言中经济的话语信息,二是话语的不确定性。对于刻意曲解的触发机制,何、申两位先生在《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一文中已阐述得非常详细全面,在此便不再赘述,仅举两例证之:

④辛楣道:“请你别说了。我想一个人打鼾不打鼾,相貌上看得出来。”鸿渐道:“那当然。娶一个烂掉鼻子的女人,就不成问题了。”

赵辛楣说的“相貌上”不仅包括相貌上的特征,比如五官端正、长相甜美,也包括气质上的外在表现,比如言谈温柔、举止恬静,他以一个“相貌上”概之,方鸿渐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方鸿渐却刻意片面地理解为五官上的“相貌”,以此来打趣赵辛楣,这便是话语的经济性引发的刻意曲解。

⑤鸿渐顿足发恨道:“我跟你吹过我的学位没有?这是闹着玩儿的。”

“方先生人聪明,一切逢场作戏,可是我们这种笨蛋,把你开的玩笑都得认真——”唐小姐听方鸿渐嗓子哽了„„

指示语与被指示的意义是分离的,因而听话人可以把指示语解释为与说话人的指示意义不同的意义。这里,方鸿渐说的“这”,只是指他的学位,而唐小姐却扩大“这”的范围,解释为“一切”,尤其暗指方鸿渐对自己的感情,以此表达自己的愤怒与讽刺。

(二)主观方面

主观方面讲,第二说话人必须有刻意曲解的心向,即第二说话人有刻意曲解第一说话人话语意图的想法。第一说话人话语中存在进行刻意曲解的语言因素,只是为刻意曲解的发生提供了可能,而真正要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还得要第二说话人有这个心向。和、申两位先生在解释“刻意曲解的触发条件”时所言“指存在于说话人的话语中的那些有可能引发听话人进行刻意曲解的语言因素”中的“有可能”一词,也从侧面说明了第二说话人有刻意曲解的心向是刻意曲解发生的条件之一。

而且,某种程度上说,第二说话人进行刻意曲解的心向比第一说话人话语中存在的刻意曲解的语言因素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第一,一般而言,人们说话都力求准确清晰、有逻辑而没有歧义,以明确表明自己的意图,因此不会故意在话语中留下让听话人可以进行曲解的机会,这就说明了刻意曲解的发生实乃听话人(第二说话人)单方面有意为之,也就证明了发生刻意曲解的关键因素还在第二说话人方面;第二,让第一说话人话语中引发刻意曲解的语言因素有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如果存在,那就为有刻意曲解心向的第二说话人提供了方便,如果不存在,第二说话人进行刻意曲解的机会就小了,但这并不代表刻意曲解就不会发生了,只要第二说话人有刻意曲解的心向,那么他就会尽其所能来实现自己的心向,正所谓有条件要刻意曲解,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刻意曲解。前举例③就是一个有力的明证:

王夫人的话“她一个小孩子家,何曾经过这样事,倘或料理不清,反叫人笑话,倒是再烦别人好”,意思很明了,就是“凤姐儿未经过丧事,怕他料理不清,惹人耻笑”,不存在引发刻意曲解的语言因素,贾珍也很明白王夫人的这个意思,但他不能因此就放弃,所以他笑道:“婶子的意思侄儿猜着了,是怕大妹妹劳苦了„„”,这里,刻意曲解发生的条件,只能说是贾珍强烈的心向。

四、刻意曲解的运行机制

刻意曲解的运行机制,即刻意曲解发生的原理,通俗地讲就是使刻意曲解发生的具体方法。《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一文分析,刻意曲解的运行机制主要有两个:一是有意违反同一律,这又细分为混淆同一词语的概念、曲解词语约定俗称的意义、转移话题重点、偷换话题四种;二是脱离或改变语境。文章有分析有事例,阐述得非常详细,在此便不作赘述。

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何、申二位没有明确提到语音层面的曲解,因此也没有涉及这一刻意曲解类型的运行机制。其实,语音层面刻意曲解的运行机制也是有意违反同一律,不过这里违反的不是同一词语的概念,而是同一语音的内涵。如前所举例②,鸳鸯嫂子说的“hao hua”是“好话”,而鸳鸯说的“hao hua ”是“好画”, 即是违反了“hao hua”这一语音的内涵。

五、刻意曲解的语用功能

《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一文将刻意曲解的语用功能分为⑪制造幽默效果;⑫抵御侮辱,维护面子;⑬打破僵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⑭调和冲突;⑮摆脱困境,避免不利后果这五种。事实上,刻意曲解的语用功能还不止这些,举例证之:

⑥二人正说着,只见湘云走来,笑道:“二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顽,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

此处的刻意曲解具打趣对方、活跃气氛之用。 ⑦方鸿渐不理他,直接对苏小姐说:“我听那个赵先生说,他同外表上看不出那位徐小姐是管理牛奶场的,我说,也许赵先生认为她应该头上长两只牛角,那就一望而知是什么人了。否则,外表上无论如何看不出来的。”

此处的刻意曲解具讽刺他人、抬高自己之用。 ⑧鸳鸯听说,立起身来,照她嫂子脸上下死劲啐了一口,指着他骂道:“„„什么好‘画’!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什么‘喜事’!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

此处的刻意曲解具表达愤怒、增强情感之用。 ⑨紫鹃忙也跑来笑道:“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太太说去?”薛姨妈哈哈笑道:“你这孩子,急什么,想必催着你姑娘出了阁,你也要早些寻一个小女婿去了。”

此处的刻意曲解具转换话题、转移焦点之用。

由此可见,语用环境不同,刻意曲解的语用功能也不同。故笔者认为,刻意曲解的语用功能没有一个明确的类型标准,应该结合具体现象作具体分析。

六、关于刻意曲解的一个疑问

《围城》里有这样一个刻意曲解的例子: ⑩鸿渐正待回答,那一头换辛楣在说话:“哙,老方呀,我道歉可以,可是你不要假生气溜呀!今天你做主人,没付账就跑,我们做客人的身上没带钱,扣在咖啡馆里等你来救命呢„„”

之前,赵辛楣和董斜川拿唐晓芙讽刺方鸿渐,方鸿渐因此生气,“愤然”离开。所以这里赵辛楣刻意曲解的并非方鸿渐的话语意图,而是方鸿渐愤然离开这一行为意义,不符合何、申两位先生给刻意曲解下的定义。但是,赵辛楣的这一曲解,又的确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语用策略”,是“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也是“有意”而为之,更是“歪曲对方”,只不过这里歪曲的不是对方的话语意图,而是对方的行为意义。那么,这种曲解,是否算语用学上的刻意曲解现象呢?

类似例子不止一个,在《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如 11黛玉笑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鬟们太小心过余,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

12林黛玉笑道:○“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13凤姐儿笑道:○“我那里是孝敬的心找来了„„我想姑子必是来送年疏,或是要年例香例银子,老祖宗年下的事也多,一定是躲债来了。我赶忙问了那姑子,果然不错„„”

这几处,说话人曲解的都是某一行为意图,而非话语意图,但除此之外,又都符合刻意曲解的定义的其他方面,具有“目的性”、“刻意性”、“曲解性”,因此,这种对行为意图的曲解,是否算是语用学上所言的“刻意曲解”呢?如果算,那目前公认的何、申两位先生关于刻意曲解的定义是否需要修正?如果不算,那这种语言现象又归属于哪一语用理论,其同刻意曲解又有何关系?笔者认识浅薄,没能弄明白这个问题,还望学识渊博的学者、专家能不吝指点。 结语:

古往今来,不乏懂得灵活运用刻意曲解的大家,也留下了不少广为传诵的佳话,引言所述纪晓岚曲解“老头子”的故事便是典型一例。由此可见,刻意曲解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用策略,如得有效利用,能帮助活跃交际气氛、增强感情色彩、避免不利结果、维护个人面子等等,是顺利实现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

但是,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刻意曲解的相关问题还有待解决,刻意曲解的理论研究也有待加强,因此,笔者期冀本文提出的浅薄的观点与疑问,能有幸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从而为刻意曲解的研究作一点微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自然,申智奇.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2]叶朝成,曾艳山.《也谈刻意曲解》一文中的问题与不足——兼论刻意曲解的形成机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12.[3]李晶.刻意曲解探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1).[4]蓝纯.语用学与《红楼梦》赏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5]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6]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成语 曲解

《刻意练习》读后感

刻意练习读后感

《刻意练习》的读后感

品读《刻意学习》心得体会

《刻意练习》读后感600字

谁在曲解央行政策意图

毕业生面试:不需要刻意职业化

读《刻意学习》有感3000字

中国社会对于孝道的几点曲解

《原创论文:浅谈刻意曲解.doc》
原创论文:浅谈刻意曲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