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42观后感

2020-03-02 12:10:0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看完《1942》的第一感受是:虐心。如果没看过这部电影,我也不知道河南有过这样一场浩劫,真正的逃荒究竟是怎样……

电影最后一个场景是: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的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

当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远处走去,渐渐消失在屏幕中时,我心中却无法得到释怀。电影做的从内容到手法和阵容都没的说,真实的再现了历史,教育了人们战争的残酷,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权利的强大,血腥的场景,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人心的不足,冷漠的官场,演员精湛的表演,电影都将这些表现的凌厉之极,两级跳跃似的画面转换告诉了我们很多。

1942年对于河南人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大旱而且蝗灾,又逢大批日寇入侵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为了生存,3000多万人,历时106天,行程1012公里,开始了一次惨烈浩荡的逃荒之旅。

留下,没有食物将是死路一条;逃荒,面临的是未知的危险,九死一生。有任何一丝生存下去的希望,人们便义无反顾的踏上了逃荒的路程。逃荒的路上,除了饥饿与疾病,还有日军敌机的狂轰滥炸,没有任何防御能力的人们,在战火中血肉横飞化为灰烬,我已不忍心回忆那些惨烈的场面。亲人一个个离我们远去,路边的尸体随处可见,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面,为了生存他们唯有向前。

而在这样的残酷现实下,影片中的民国政府却置灾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统治者考虑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自己的宝座稳不稳,那样的政府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大批的难民死亡,军队的损失,国家的危机啊那是国破家散人亡的结局啊。

影片中,外国人也到最前线将灾民的最真实的惨况反应到中央,可是得到的结果却是政府不予承认。而后来片中的李培基对老蒋说,灾区受灾群众政府统计有1062人,老蒋问,实际呢?李培基说,300万人。当看到这里是,我已彻彻底底地对民国政府失去希望,唯一能够理解的就是这些统治者认为地位和声誉都比人的性命更为重要。

影片朔造了最底层的百姓的实际生活,几个家庭的毁灭几代人的命运最后的结局让人有着无法言说的沧桑感,复杂的心里压抑感和心痛感。

了解历史是为了审视过去,反思现在,展望未来。首先,生活在今天的人们,真的没有理由抱怨社会、政府了,而应做好自己为人的本分,做好为官的本分,做好自己的本职本分,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积极有益的作用,感受今天的幸福美好。

其次,我们要客观的眼光去看待现实,不能盲目爱国,国家统治者应时刻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最后我们要心存信念,是什么支撑着人们度过了如此艰苦的逃荒之旅。我认为是信念,他们相信一路向西就可以寻找到吃的,有了吃的他们就不会被饿死。这样的信念,使他们翻山越岭,徒步从河南走到了陕西;这样的信念,使他们风餐露宿,在旅途中战胜饥饿与寒冷;这样的信念,使他们躲过日寇的枪林弹雨,一步步朝陕西迈进。只要心中有信念,我们便可以战无不胜,终有一天我们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1942 观后感

1942观后感

1942 观后感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我:1942观后感.doc》
我:1942观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