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设计

2020-03-02 19:52:1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和内驱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为将来的发展奠基。

化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倡导学生主动参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该部分知识内容属于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在初中教材有物质的燃烧及燃烧的条件,本节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初步原因,为在高三深入学习“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燃烧热”、“中和热”等概念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对比较容易,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基

1 于以上分析,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设计 A、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

②大致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B、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施自主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

②通过分组实验,培养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与人合作的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发展学习的兴趣,培养团队意识。

②增强学生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过程中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原因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

三、通过本节课研究的问题

本节课有个特殊的要求:学生不要预习书本知识,目的是研究不预习和预习对学生思维的不同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新闻视频]: 第五轮中日东海问题磋商于5月18日在东京举行。

(设计意图: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意识,教育学生珍惜、节约能源。)

(二)实验探究

1、分组实验

把班级学生分为八组,将书本上的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

(设计意图:把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使学生得出反应分为到吸热和放热反应两种类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2、自主提出问题

(根据实验现象让学生自主的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注意学生不预习提出的问题与经过预习后提出问题的区别。)

各组经过讨论后提出的问题如下:

第1组:反应为什么会放出能量或吸收能量,有没有即不放出能量也不吸收热量的反应?

第2组:铝与盐酸的反应为什么会放出热量,在Al与盐酸的反应中为什么产生气体的速率逐渐加快?

第3组:常见的哪些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哪些反应属于

3 吸热反应?

第4组: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什么意义? 第5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原子或分子有什么关系,在Ba(OH)2〃8H2O的粉末与氯化铵反应中,为什么反应后变为悬浊液,产生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是什么?

第6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全部转化为热量了吗,在铝与盐酸反应中为什么溶液逐渐变黑,静臵后又变为无色?

3、分析、解决问题

师:各组的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很有意义和值得研究的问题,请各小组同学研究这些问题,可以看书也可以查阅资料,组内同学达成一致意见,若有不清楚的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讨论。

生:小组讨论

(说明:学生有两个问题未能解决,一个是:在Al与盐酸的反应中为什么产生气体的速率逐渐加快?另一个是:产生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是什么?

第一个未解决的问题:教师告诉学生速率加快是因为温度升高,至于为什么,请同学自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第36页: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二个未解决的问题:告诉学生产生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是氨气,如果感兴趣的同学自学第二册第一章第二节氨气。

同时鼓励学生发扬科学家的坚忍不拔的毅力,课下攻克这两个问题,并问:“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学生齐声回答:“有”。)

4、自主学习

4 师: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非常重要,这对于我们合理利用能源以及开发新能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燃料的充分燃烧。在自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播放幻灯片)各小组可以相互讨论,若不能达成一致的,可以提出来由全班同学共同商讨。

1.什么是化石燃料?目前使用最多的燃料是什么?这些燃料能再生吗? 2.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3.燃料燃烧时,若空气不足,会造成什么后果? 4.为什么固体燃料要粉碎后使用? 5.导致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怎样高效清洁的使用煤炭? (设计意图:加深对燃料燃烧条件的理解,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生:自学、然后讨论第6个问题。

生1:可以将煤炭粉碎,以增大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也可以将煤炭气化或者液化。

生2:因为煤炭中含有硫,燃烧后会造成环境污染,我们可以脱硫,且将硫综合利用。

生3:也可以将煤深加工,分离出其它的有用的物质。 师评价:同学们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的意识,你们非常优秀,老师为能有你们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和自豪。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中你们一定还会遇到许多问题,一定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共同商讨,学会合作,要想信团队的力量。

5、总结提升

5 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当今世界各国能源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就是如何提高燃烧效率,节约能源。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树立节约使用能源意识,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节约使用能源,保护好我们的能源。

五、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学生采取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注意到了让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入手,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在解决问题时的存在的思维偏差,教育学生善于倾听并汲取别人的建议,培养了团队意识,感悟到了科学研究方法,达到了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育家霍林姆斯基说过的:“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师带着课题进行教学,调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在积极性,激发教师内在动力,促使教师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高效地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实施课题的成

6 功,享受到成功的幸福,而不在式枯燥无味,这样教师就会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和感悟,这是实施新课程的最高境界。

促使教师增强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经过不断地研究、反思,通过对教材的钻研、挖掘与创新,使教学策略与方法不断的进步,会有深层次的发展,教学才不断的创新,在教学中才站的高,看的是学生的明天——学生的发展。

(二)反思

1、如何让 “默默无闻”的学生张扬个性需要进一步探讨。

2、本节课对小组间的竞争关注偏少,需进一步加强。

六、不预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本节课不要求学生预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超出了本节课的范围,而以往教学中学生预习后提出的问题均在书本范围之内,这说明预习对学生在提出问题时起到了导向作用,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所以不预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对于学生提出的超出教学内容范围的问题,教师一定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这样既不偏离教学内容,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通过分组实验和学生采用新的学习方式,较好的落实了教学三维目标,切实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主旨,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

7 展。

参考文献

[1]熊焰.学校中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J].课程•教材•教法,2004,(4).

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单元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思路

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doc》
化学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