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届毕业生袁伟先进事迹报道

2020-03-02 07:25:5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我院2015届毕业生袁伟先进事迹报道

咸阳师范学院 牟雨歌

2015年4月23日,在第21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一篇《咸阳师范学院大三学生3年借阅315本书》的通讯报道相继被“华商网”、“网易新闻”、《今日咸阳》等多家媒体刊登、转载,引起了多方广泛关注。

如果不是“世界读书日”,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身边有着这样一位励志榜样——袁伟。袁伟,商洛人,咸阳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入学3年来,在咸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借阅图书总量达315本,为咸阳师范学院开馆来阅读量第一。曾两度蝉联“同方杯·阅读之星”。

3年315本书的阅读量,这背后,是怎样的执着、怎样的信念,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平凡中寓不凡,宁静中显高远。让我们沿着袁伟的成长轨迹,去探寻这位青年别样的风采。

自强不息、不坠青云的人生志向

袁伟的家庭情况让人吃惊。出生于秦岭脚下一个小山村的他,前面有两个哥哥。父母是地道的农民,农闲时,父亲收收破烂,补贴家用。“那时候一斤破烂才能挣5分钱”袁伟说道,“家里困难的连我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两个哥哥跟父母睡炕上,父亲将土炕掏了一个洞,就算是我睡觉的地方,那个炕洞我睡了三年。”三岁之前,他不会走路、不会说话,村里的人背地里叫他“哑巴”、“傻子”。三岁那年,在村人极力劝说、家庭生计也确实难以为继的情况下,父母决定将他过继。可就在过继的当天,可能作为孩童的他感知到了与亲人即将的别离,亦或是从陌生人身上感受到了危险的气息,奇迹出现了!他嚎啕大哭起来,并破天荒的说了平生第一句话。父母见状,紧紧,地把他搂在怀里,说什么也不过继了。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袁伟上小学比同龄人晚的多。三年级时他转到了镇上的小学,开始了他人生中的“小长征”,因为买不起自行车,他每天走12里,每周走60里,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三,这段路他走了整整7年时间。无法想象,年幼的他是如何日复一日的坚持完成这看来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严重的营养不良,使他经常晕倒,中考之前尤为频繁,最终他没能考入他心仪的重点高中,上了一所普通中学。

上了高中,困扰他的第一个问题仍然是吃不饱,用他自己的话说,“2012年之前,我从来不知道饱是怎样的一种感觉”。为了省钱,很多时候,家里背的黑馍,用酱一拌,就是他的午饭。父母怕他委屈自己,经常让他把饭菜拍下来给他们看,每到这个时候,他就请其他同学帮忙。“同学,能借一下你的牛奶和鸡蛋吗,我拍个照片就还给你。”就这样,那台拍照模糊的老旧手机帮着他“骗”了父母无数次。第一次高考,他失利了。他灰心丧气,一度想放弃学业,外出打工。父亲“魔鬼式”的农活训练让他明白,自己并不愿意就这样在重复的机械劳动中被埋没一辈子。可天有不测风云,第二次高考在即,奶奶却去世了。一家人都瞒着他。可就在考文综之前,他无意中从同学口中得知了噩耗。他这样描述到自己当时的状态:“我眼前发黑,握不住笔,全身颤抖不已,大汗淋漓,手上的汗都快要把答题纸浸湿了。下午的英语我都是硬着头皮坚持下来的。”袁伟跟奶奶的感情很深。考完以后,他久久的跪在奶奶的坟茔面前,说不出一句话。

就这样,袁伟又一次失利了,只考上了专科,被录取到了咸阳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可这次他没有消沉,他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充满了憧憬。居于秦都故土,渭水之滨的咸阳师范学院,有着深厚人文底蕴、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学习资源,三年来,袁伟身体力行“厚德博学”之师院精神,充分利用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平台,在学业、能力、信念、素质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进步,实现了其人生发展进程中质的飞跃。

布衣韦带、焚膏继晷的苦学精神

自2012年入学以来,袁伟每天坚持课余看书2个小时,平均每周看2本、每月8本、每学期50本,一年下来能看100本书。由于每个图书证在一段时间内只能借五本书,有时想看的书数目过多,他就想办法找同学借图书借阅证进行阅读,先后借用过15个人的。截至4月底,借书量达315本。他兴趣广泛,学校图书馆从A到Z排列的书他基本上都有涉猎,散文如《文化苦旅》、《燕山夜语》等;小说如《恰同学少年》、《平凡的世界》等;传记如《奥巴马传》、《拿破仑传》等;哲学如《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等;教育如《陶行知的一生》、《大教学论》等 ;应用类如《通俗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等。他对读书有着极大的热情,什么样的书他都读的津津有味,不忍释卷。然“学而不思则罔”,袁伟深知这个道理。入学以来他坚持写读后感,近3年的时间里写完了13个笔记本,完成读书笔记65万字左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热爱写作像热爱读书一样,已撰写了3篇小说,50篇散文,20篇诗歌,累计达25万字。他不仅创作多,发表也多。《父亲》《爱国亲民志存高远》《燕祭》《谈读书》等发表于《咸阳学苑杂志》;《困难是一所大学》《读恰同学少年有感》《趣谈没意思》等均在咸阳师范学院校报发表;《关于基层教育的反思》发表于《咸阳教育周刊》、《咸阳日报》,且现已被“光明网”转载;小说《寒夜》获得杭州红哲教育举办的“首届中国文学之星”入围奖。“还有的,我想不起来了”袁伟说到,“这3年读的书如果要买的话,需要花费7500元左右,但书给我带来的“收益”绝不仅仅是这些。”在袁伟看来,书就像一剂良药,可以医愚昧、医痛苦、医迷茫,“人生所有的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袁伟成绩很好,在班里每每名列前茅。自入学以来,没有旷过一节课,没有一次迟到、早退现象。他深信杨勇老师的那句“位置决定高度”,因此不论专业课还是选修课,他永远都端正的坐在第一排。有一次,一个同学对他说,没有逃过课、没有谈过恋爱的大学是不完整的。他觉得有一定道理,于是决定给自己两周时间,来体验体验。“可是到了下午1:30,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在宿舍团团转,感觉哪儿都不对,直到我抓起书包,冲向教室时,我整个人才畅快了起来。至于谈恋爱,我每天早上六点多就到教室,晚上快要熄灯时才回宿舍,节假日都在带家教,哪儿去找个对象谈恋爱呢?”说到这儿,袁伟笑了。虽然成绩优异,但专科生的身份让他深感起点过低,于是他报考了西北大学第二学位。他敏而好学,尊敬师长,深得他的导师——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段建军老师的喜爱。他将自己创作的约10万字的长篇小说拿去给段老师看,段老师看罢喟然长叹到:“你是一个勤奋上进的孩子,像你这样上进的学生很少见,继续努力。”末了他允许袁伟第二天答辩论文,并且和其他老师一致的给了他论文不错的成绩。

铭记党恩、一心向党的坚定信念 “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夏天我就能正式成为一名党员了,从2005年我入团,到2015年,10年时间了,我渴望已久的时刻终于要来了”(摘自袁伟日记)。袁伟是文学与传播学院第45期党校学员,也是班里的第一批学员,这让他十分激动。因为近50人的班级中,仅仅推荐出5名学员,名额珍贵。“袁伟平时努力、上进,关心班级大事小事,对我们更是十分热心,因此同学们纷纷推荐了他。”汉语1211班的谷苗——袁伟的同班同学这样说道。

在党校学习,他成绩优异。在党课实践活动之“《建国大业》观后感”征文比赛中,他的所感所想,完全原创,获得了一等奖,当时党校要求交电子版,他没有电脑,就拿着手稿,去学校的电子阅览室,一个字一个字敲了出来。在党课实践活动之“我心向党”演讲比赛中,他是唯一一位完全脱稿的选手。他结合自身经历,演讲极具感染力。当时为这场比赛做新闻报道的汉语1201班的牟雨歌回忆道:“‘现在有很多不和谐的声音,说党不好,我想问问那些人,党真的不好吗?如果没有党,没有党的那些好政策,我可能根本就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更不可能今天有机会站在这里,给大家做演讲。党和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助学金,我都享受过,我永远感谢党!’袁伟说的这一席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我更忘不了他说这番话时眼里流露的虔诚和对党真真切切的热爱。演讲末尾,他还号召我们全体起立,一起唱国歌。”袁伟十分喜爱国歌,他的手机铃声、闹钟全都是《义勇军进行曲》,他说痛苦的时候他就会去图书馆顶楼听音乐,《义勇军进行曲》每次必听,他说能从其中汲取到力量。

咸阳师范学院秉承“全面育人”之理念,要求学生做到“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因此对寝室卫生的要求也极为严格。一年之内宿舍一旦出现五次“差”,则取消发展党员的资格。大二时,因为寝室卫生问题,他被取消了预备党员的备选资格。因“集体问题”而牵连到自己,他感到十分的委屈和无奈,他本想找老师诉苦,想找组织说明情况,但最终他没有。他说:“我深刻的反省了自身,我是宿舍的一员,宿舍出现问题我不可避免的也有责任。在看到个别同学在卫生上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为什么不提醒他们?甚至不搭把手帮他一起打扫?只“独善其身”而不与周围人共同进步,这难道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吗”?他没有和舍友们因这个事情而闹僵,而是深刻的吸取了教训,经常带头整理宿舍。而今宿舍更整洁了,舍友们的关系也更融洽了。耐心等待了一年,第二批预备党员名单里终于有了他的名字,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2014年6月12日,他光荣地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

授业解惑、立德树人的可贵品质

他生活极其朴素,节俭。用的稿纸都是别人扔掉的传单,地上有,他就从地上捡起来,垃圾桶里有,他就从垃圾桶里掏出来。他是副班长,每逢假期,学院就会发放签到表,大家签过到之后的“废表”,也是他的稿纸;同宿舍的汉语1212的田选周说到:“他三年中用的都是同一支钢笔,漆皮已经掉的不成样子了。我曾经问他为什么不用中性笔,他说中性笔不耐用,用钢笔,三年下来最少能省100多块钱”。除了夏天,他基本上总是一身西装,冷了了就加件毛衣,热了就单穿衬衫,很多同学说他像个卖保险的。殊不知这身仅有的西装还是政管院的王迎朝老师送给他的,当时他要参加一个演讲比赛,要求着正装,可他唯一的一身衣服就是校服,最后,他东拼西借,凑了一身正装。王迎朝老师知道后,唏嘘不已,主动送了他一套西装。

袁伟被咸阳师范学院录取的那个夏天,父母一直在为他的学费发愁。他安慰父母:“不要愁,我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他说到做到,大学期间没有问父母要过一分钱。刚开始,他在学校做勤工俭学,他说勤工俭学期间,一共掏过270多次垃圾桶。勤工俭学外,他做过许多种兼职,发过传单,咨询师、陕西电视台外呼专员、文案、图书管理员、助教、促销他都做过,还跑过保险。

“我鼓励咱们大学生出去带家教,一方面能为家庭减轻负担,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师范技能的一个提升”。大一第一学期时,在张文元老师的启迪下,袁伟开始带家教,时至今日,可以说是小有名气。他成功的秘诀有三:其一,认真负责;每次家教他坚持半个小时之前到,下课时坚持学生先行,而且上课时必定衣着干净、整洁,他说他出去代课,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师院,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他从来不在网上下载现成的题目让学生做,而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一对一出题,他给学生出题的原件都保留着,厚厚一沓,密密麻麻全是手写的。其二,教学相长;每次上课之前,袁伟一定要让学生给他提五个问题或建议,曾有一个学生累计给他提了2700多条。问题,袁伟一时解答不了,就回来翻阅资料,答疑解惑的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知识;建议,比如普通话不够标准,语速过快等问题,他就积极改进,他说学生的建议就像一面镜子,可以让他知优劣、知得失;袁伟还坚持对学生的要求,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背诵某一章节,他一定会在下一堂课上先行背诵。他告诫学生上课不要玩手机,他自己在课堂上也从来不接打电话。其三,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一次补课过程中,一个原本就家境不好的学生家里突遇变故,无力再继续支付家教费用,袁伟知道后便免费为她补课。学生心中有愧,便总是带吃的喝的给袁伟,袁伟便与学生立了一份“协约”,内容只有一条:“如果再给我带任何形式的礼物,补课立即终止。”学生家长知道之后特别感激,每次远远的看见他便招呼他来摊上吃饼,并且说什么也不要钱。袁伟特别不好意思,以后看见那位那位家长的饼摊都要特意绕路走。“知识要发挥它的价值,我选择给予我能帮助的所有高三学子,因为我知道那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期许,“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给予”,我坚信这句话。我经历过失败,我不想看着他们因没有享受良好的教育而失败。我想改变教育资源不平等的现状,从我做起,尽我所能。”袁伟这样谈到他免费带家教的原因。“立德”、“树人”,袁伟虽然还是个学生,可是谁又能说他算不上个合格的老师呢?他在咸阳师范学院这片沃土上源源不断的吸取养料,将“厚德·博学”的校训自觉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熠熠生辉,愈加灿烂。

心怀家国、当仁不让的担当气概

袁伟算不上是个幸运的人,可是他格外的坚强、乐观,懂得感恩。他跟人比学习、比看书,从来不比物质享受,也从来没有埋怨过父母。他说:“父母养活我们兄弟三人不容易,我特别感激父亲,更敬佩父亲。”他对父母极其孝顺,父亲今年已经58岁了,他说:“父母不会在原地等我们,我害怕“子欲养而亲不待”。大二时,他去陕西中医学院自学针灸、《脉络学》。每逢“狗市”,他便去淘各种中药,然后带回家给父母补身子。他省吃俭用加外出补课,攒下3000块钱,为父母做了次全面体检。他说:“我们不应该向父母索求什么,我们想要得到的一切都要通过自身奋斗得到,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身长八尺躯,人活着不是用来抱怨的,是用来拼搏的!要做一个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有担当的人。”

在他看来“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就是对自己的担当。“学老庄之逍遥,用勾践之坚持,怀杜甫之儒思,学树人之早起,吸润之之激情,国歌为伴军哥响,豪迈之情聚力量。一杯苦茶,一打稿纸,一张石凳,一个教室,一份静心,和鸟鱼虫兽为邻,与花草树木为伴,我手写我口,做一个纯粹的学生。”(摘自袁伟《我的理想》)是他的追求。三年来,他不忘初心,焚膏继晷,用勤奋和汗水于书海之中磨砺自己。勤奋造就实力,实力成就自信,正是这份对自己的担当让他在梦想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大三时,袁伟曾到基层乡镇中学实习,期间他积极参与,体会深刻,基层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起了他的深思,实习结束他便写了《关于基层教育的反思》一文,并发表于《咸阳教育周刊》、《咸阳日报》,且现已被“光明网”转载。从“方言教学”“成绩决定一切”“军事化管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多个方面系统的论述了如今基层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病,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青年学子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关心。可谓身居课堂,心怀天下,家事国事事事担当。

以袁伟为榜样,共筑师院梦,让师院书香更浓

袁伟作为“同方杯•阅读之星”获奖学生代表发言时说了这样一番话:“我就要毕业了,而最让我遗憾的事是7月份我的图书借阅卡就要被回收了,我再也不能踏进图书馆了。”在袁伟看来,读书使他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生活的贫困,更重要的,是挣脱了思想上的贫瘠。他用知识改变了人生,并自强不息,仍期望着做更大的改变。他说:“我以后还会继续学习,我想读研、读博,继续深造,假使以后因为工作关系无法完成,我也会一直将读书、学习的习惯坚持下去,活到老。学到老!”。袁伟就是这样一个将梦想的舵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舵手,他谨小慎微又豪情万丈的在自己的海域上,以不屈不挠的姿态紧紧的将人生的航向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对人生的态度影响了许多同学,同寝室的同班的自不必说,许多原先不认识他的同学了解了他的事迹之后,纷纷表示“他太励志!太难得了!”自己也要像他一样,不虚度光阴,做自己人生的舵手,实现自己的“人生梦”。

《今日咸阳》的记者来访时,咸阳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宇文高峰谈到,随着手机和电脑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们对于纸质图书的阅读兴趣有所下降,这样是不好的。他认为,“纸质图书应该和网络图书形成互补,书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身具有文化价值,读书时常能引人思考,然而电子类图书在读时容易形成‘快餐文化’,往往读完就忘了,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多读书、读好书。”

据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我校图书馆有110万册图书,常外借的在70万册左右,2014年借阅量为64285册,总体来看,我校学生阅读情况不错。在此面向我校学子发出倡议,以袁伟及诸位“阅读之星”为榜样,爱读书、读好书、常读书,让师院书香更浓,共筑师院腾飞梦。

欢送我院届毕业生

届毕业生双选会报道

我院隆重举办届毕业生文艺晚会

中天健身专场招聘我院届毕业生

我院举行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1

先进事迹报道

个人先进事迹报道

先进事迹报告会报道

拾金不昧先进事迹报道

袁战海先进事迹

《我院届毕业生袁伟先进事迹报道.doc》
我院届毕业生袁伟先进事迹报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