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与问政

2020-03-02 16:21:0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网络舆情与问政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成为全世界网民最多的国家。信息化助推全媒体时代强势来袭,其拥有跨媒介的报道体系,集合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电信等各种传播工具,涵盖了人们接受信息所需要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全部感官,不同阶层、喜好的受众可以选择合适的媒介接受信息和实时反馈,实现传播效用最大化,促使社会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各级政府在“人人皆记者、人人皆媒体”的时代环境下,在媒介高度融合的全媒体语境中,如何更好地开展网络问政,有效应对网络舆情,重塑政府形象成为政府面临的全新课题。

一、全媒体时代网络问政发展状况

网络问政作为全媒体时代民意表达的特殊方式,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注,网络问政平台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更加热衷“上网访民意、下网解民忧”,积极探索网络问政模式,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人民网“地方政府留言板”自2006年创办以来, 品牌效应和社会美誉度逐步提高,在政府和网民之间搭建了信息交流平台,越来越多的省委书记省长、地级市领导与网民在线互动。2010年9月8日, 人民网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共同推出“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网友可直接与中央领导、代表委员、部委领导、省长书记、公安局长等政府领导、部门互动对话。网络问政在中央、地方领导的重视下,在网络媒体和广大网民的

推动下,“草根们”的声音愈加铿锵有力,也使其自身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二、全媒体时代网络问政特点

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网络问政更彰显出“普遍化、制度化、融合化、实体化”等发展趋势。

(一)网络问政开展的普遍化

网络问政的普遍化是指经过多年的发展布局,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开展的网络问政,无论在地域、部门、机构、人员、行政级别还是受众等方面,都已具备规模化和普遍化特征。

(二)网络问政运作的制度化

网络问政的制度化是通过互联网延伸党政机关职能的一个长期过程,也是整个国家社会组织与群体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一方面表现为政民互动内容与形式变迁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表现为党政机关行政方式、组织机构、人事结构和制度体系的完备化。

(三)网络问政渠道的融合化

随着媒体融合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问政与传统问政方式结合,技术层多种媒体形式、多种技术工具融合。传统问政和网络问政实现了内容与技术形式的顺畅对接,问政效果得到极大提高。

(四)网络问政效果的实体化

网络问政效果的实体化是指广大群众和网民在网络问政活动中表达的各种诉求,反映的各种问题,都能收到党委政府的及时回复,网上反映的现实问题能够在网下得到妥善解决。网络问政也成为了密

切联系群众,关注民生民情的务实举措。

三、全媒体时代网络问政的效用

(一)职能转变: 助推服务型政府建设。网络问政开启了政府了解民意、排解民忧的新窗口,助推服务型政府建设。网络问政搭建了政府与群众沟通的平台,在社会矛盾越来越多的今天,网络舆论监督作为民众与政府二者之间的平台,有效缓解二者之间的紧张程度,一定程度的释放社会的不满情绪,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网民通过网络“晾晒”或者“吐槽”,使众多隐性的社会问题显性化; 政府透过网民的境遇和心情,为显性化的社会问题分配政策资源,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确定具体的目标和任务。自下而上的分解服务目标,布置服务任务,划分责任范围有助于促进政府转变执政观念,有效提高了服务型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二)参政议政: 拓宽公民参与政治途径。博客、微博、论坛、手机等现代工具所带来的问政形式的多样化,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了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热情,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范围、渠道、手段和效果。传统问政形式也在全媒体时代的倒逼下谋求变革,比如网络信访、网络听证、电子市政厅等,拓宽了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参与需求。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参政议政方式,都可以畅通与政府对话的网络渠道。

(三)网络监督: 政府工作透明化的必要条件。权力的正常行使离不开对其规范、限制和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是确保权力规范、

透明、阳光的必要条件。传统媒体的独立和成熟使其不再以党政喉舌、传声筒这个单一的角色存在,而是承担了更多社会监督任务,各种反映社会问题、矛盾的板块、栏目见诸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网络监督以其特有的优势从多种监督形式中脱颖而出,跨越中间环节,方便快捷,廉价高效。由众多网友编织的网络信息“监督网”促使政府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主动接受网民监督。

(四)引领舆论,化解矛盾:塑造政府崭新形象。网络问政的往往是多种矛盾激烈碰撞所引发的社会深层问题,政府检测、追踪网络舆情的能力,化解矛盾的态度直接关系全媒体时代政府形象的塑造。由于网络与现实的双轮驱动,现实矛盾如得不到恰当解决便会在网络意见领袖、网络水军的集体推动中膨胀,借助浩大的舆论声势逐步走到媒体、政府面前,吸引决策部门的眼球。网络问政帮助政府辨析问题的轻重缓急,使政府在应对危机中从容镇定,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是政府处理问题的“导航仪”, 塑造形象的强有力工具。

2009年7月江苏常州网友“认真”在常州中吴网、化龙巷等论坛发帖称该市环保局长不作为,必须引咎辞职。今年3月11日,常州市环保局通过网络发帖对网友“认真”发动“人肉搜索”,后来,环保局长周斌向他送上了2000元“网络监督奖”,以此感谢他对常州环保工作的监督。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认为,在当下部分地方政府的思维模式仍然停留在把持批评态度的网民说成“别有用心”,甚至不惜千里迢迢地跨省抓捕网民的背景下,常州环保局长周斌对于批评其工作的网民的态度无疑博得了掌声一片。

“批评有奖”应该成为尊重公民监督权、表达权,善待网民的又一个范本,“知政失者在草野”,政府的工作不可能完美无缺,可以说,网民们恰恰是监督政府施政的一面“明镜”,“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的目的也正是要把这面镜子擦得更亮。

四川省广元市地处川北,毗邻陕、甘两省。“数字鸿沟”的原因导致四川的网络问政在全国不算走在前列,广元实行网络问政是在2008年,时值“5·12”特大地震发生之后,政府工作千头万绪,群众也急需与政府保持良好的沟通对话。广元市因此开通了网络社情民意直通车、建立书记、市(县)区长、部门网上信箱,开办“建言献策”论坛。2010年12月开通“微广元”官方微博。政府几年来共搜集到全国各大论坛涉及广元市的8500余条网民诉求贴文,市内“建言献策”论坛的3810条意见和建议,一一得到官方ID回应,广元因此成为“24小时在线政府”。市民与政府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积极投身于参政议政中去,为市政建设出谋划策。由于书记市长信箱的一封检举信,2010年4月市政府全面开展违法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因为建言献策论坛的一次讨论,2010年2月市区64座公厕陆续实现免费。截止2011年底,市网管中心收集来自人民网、四川在线、广元新闻网等留言板留言网民投诉、求助、咨询5.5万件,回复率100%,办结率99.8%。2008年以来,广元市连续保持非访“零进京”、集访“零到省”的记录。

总之,我认为网络问政不仅构建了政府、公众、媒体参与社会生活的现实图景,也诠释了在媒介融合时代的新媒介理念,这为构建和谐、多元的媒介生态环境的开辟了新途径。各级政府应该愈加重视网

络问政的积极效用,全面打造和丰富具有公信力、影响力和生命力的网络问政平台,把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和艺术,全力做好全媒体时代下的网络问政。

论网络舆情与问政

关于网络舆情与问政

公选课论文:网络舆情与问政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网络舆情与问政.doc》
网络舆情与问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