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历史资料

2020-03-02 15:20:3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清真寺历史资料

据史料记载,伊斯兰教传入我国的路线分陆路和海路两条。根据不同的传播路线,我国的清真寺建筑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经陆路传教的过程中诞生的新疆地区维吾尔等民族的清真寺(亦称礼拜寺)。这类清真寺建筑深受阿拉伯、中亚地区文化的影响,在建筑形制、平面布局、结构技术、装饰艺术等方面较多地沿袭了域外清真寺的建筑制度。本文要讨论的是伊斯兰教在由海路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另一类以散居内地的回族为代表的清真寺建筑。这类清真寺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具有传统的建筑文化特征,被通称为中国内地传统的清真寺。 一 发展述略

任何一种宗教文化的流传及发展都与承载其具体操作过程的场所密不可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扩张,同样对应着作为它主要载体的清真寺建筑的形成与发展。纵观其发展历程,内地清真寺建筑发轫于唐代,兴盛于元代,成熟于明清,衰落于随后的战乱时期。

按照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伊斯兰教传入我国的年代在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当时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经由海路来华经商,侨居在商贸发达的城市里,逐渐形成聚居的“蕃坊”,并修建了供他们礼拜的殿堂,即中国最早的清真寺。但此时,无论是伊斯兰教的散播还是清真寺的建造均属个人化的行为,对整个国家和各类人群在文化、思想、生活等各层面的影响都是微不足道的。由这些商人们“移植”到中国的清真寺基本为地道的阿拉伯式样,与我国传统的木构建筑体系几乎没有任何关联。

从唐经五代十国至宋,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内地信仰者的人数显著增加。为了满足众多信徒礼拜的需求,清真寺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但在设计建造方面,这些清真寺依然主要参照阿拉伯地区清真寺的处理手法,与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在本质上差异很大。

到了元代,由于蒙古军队的西征与东归,打开了中国与中亚、阿拉伯地区交流的通路,更多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中亚人纷纷来华,进入到内陆地区;而另一方面,随着军队的征战,军中不少信教士兵战后留居在当地,加之许多教外人士的皈依,使伊斯兰教得到空前的发展,散布内地的信徒人数急剧上升。唐宋时期个人化的传教和建寺活动在这时成为了一种社会化的行为。清真寺的数量和规模骤然增加,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影响也逐步渗透到寺院设计建造的各环节之中。例如,总体的平面布局开始采用传统四合院式的布置方式,单体建筑的结构处理吸取了传统木结构体系的经验做法。但在外观造型或建筑装饰上仍主要使用阿拉伯风格的穹窿、尖拱等形象语汇。可以说元代的内地清真寺是中阿合璧的产物。

从明代开始,虽然伊斯兰教信徒数量仍呈上升态势,但由于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舆论环境在总体上不利于伊斯兰教文化的生息繁衍,加之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强国对海上通路的控制,阻断了国内与阿拉伯、中亚地区的各种交流,使得伊斯兰教的发展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为了谋求认同,伊斯兰教必须改变其固有的异质性,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相通,并最终完成它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内地清真寺建筑逐步成形[2]。其整座寺院一般由礼拜大殿、礼拜前进行沐浴的水房、用于召唤信徒定时礼拜的邦克楼(又称唤拜楼、宣礼塔)、讲堂、经堂、办公用房、生活用房,以及其他一些附属性房间组成。其中最主要的礼拜大殿包括殿前卷棚、礼拜殿和以圣龛为中心的后窑殿三部分。

在清代,中国伊斯兰教教义学的形成、多个民族放弃原有信仰后的皈依、教派的出现、经堂教育的兴起等标志着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发展与成熟。与此相对应,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体系,以礼拜大殿为核心的四合院式的平面布局,以起脊式大屋顶为形象特征的外部造型,标志着内地传统清真寺建筑的最终成熟。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进入动荡战乱的时期,传统的清真寺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损毁。随着西方先进建筑技术和材料的引入,新式的现代清真寺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内地传统清真寺的发展就此终结。 二 基本格局 1 总体分布状况

自伊斯兰教传入我国以来,其信徒在内地的分布状况始终表现为“大分散,小集中”的形态。以回族为主的穆斯林散居在全国各地,并在当地形成相对集中的聚居区。例如明朝时,北京的穆斯林多集中居住在城南的宣武门外。信徒的这种分布状况决定了内地清真寺的分布格局。相对于全国而言,传统清真寺呈点状散布在江南、河北、山东、河南等广大地区。但相对于某一地而言,其分布形态则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伊斯兰教在某些地方的浸润程度相当高,信教者的队伍颇为壮大,导致较集中的区域内会形成若干个聚居点。按照通常的“一坊一寺”的配置原则,就产生了一地数座清真寺的分布状况。这些相对集中的清真寺在几何学的层面上可以连成线、形成面。

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信徒必须每日分别在黎明、中午、下午、黄昏和晚上定时礼拜,并提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前往清真寺做礼拜。另外,在每周五(即聚礼日)人们必须去清真寺举行集体的礼拜活动。各种频繁的宗教活动导致在信徒聚居的地方形成了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空间格局。 2平面布局要点

清真寺在中国成为一种新的建筑现象之初,仅仅是履行礼拜职能的场所。其格局大体为一个方正的庭院,三面有回廊环绕,另一面则布设柱列。如前所述,随着两大体系清真寺的分化,内地一系的传统清真寺在平面布局上逐渐形成了传统四合院式的形制。但非常特殊的是,由于伊斯兰教教义规定,信徒礼拜的方向必须朝向圣地麦加的克尔白(即天房)。因此,在位于麦加东部的我国,所有的礼拜大殿一律坐西朝东,从而使得整个清真寺建筑群的主轴线多为东西走向。寺院的空间序列沿轴线依次纵向展开:牌楼、大门、二门、礼拜大殿等,均位于轴线上,邦克楼通常也布置在此轴线上(亦有置于寺院一角的常例),两侧的厢房则用做讲堂或办公用房,由此围合成一进进内向的大小院落。水房、阿訇宿舍等辅助性用房多设在大殿背后或侧旁的庭院内。有的寺院还布置有碑亭、水池等建筑小品,种植着花草树木,体现出传统园林的一些布局特色。

另外,由于清真寺往往位于信徒聚居的区域内,其场地容易受到地形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在不违背教义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对清真寺进行灵活布局。以北京的牛街清真寺为例,该寺坐落于南北走向的大街之东侧,为了满足礼拜大殿坐西朝东的要求,寺院临街的大门开设在大殿的背面。人们进门后需经过大殿两侧狭长的巷道得以进入到大殿开阔的前庭空间,随后转过身,其视线才能达大殿的正面。这种不寻常的行走路径使人的心理体验经历先抑后扬的过程,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宗教情感。 总的来说,内地传统清真寺的布局处理“有定制,无定式”,灵活多变,且空间层次丰富有序。整个建筑组群虽多有明确的主轴线,但并不强求轴线两侧的严格对称。各地的清真寺在遵从教义的原则下,结合各自具体的地形地势条件进行建造,使平面布局花样繁出,绝无雷同。 三 文化内涵

1 神圣性与世俗性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ier)在《象征形式的哲学》一书中谈道:“当一定的区域从空间的其余部分划分出来时,当它跟其他地方区别开时,神圣化就开始了。”这正是对宗教建筑的场所性质一种较贴切的描述。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信徒从事礼拜、祭祀、传经诵典等宗教性活动的特定场所,它的神圣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应当注意到的是,清真寺还与广大信徒的世俗生活密不可分。举凡婚丧嫁娶、交际往来、文化教育、宰杀食用牲畜等日常活动均在此进行。所以,清真寺既是穆斯林神圣的精神中心,也是他们凡俗化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

前面曾讲到,清真寺的布点多定在信徒聚居的区域内。究其缘由,除了如前所述之外,更主要的是由伊斯兰教所倡导的处世哲学所决定。应当说世上任何一种宗教都多少具有出世主义的思想。譬如佛教,它推崇看破红尘、以求解脱的出世精神,反映到其寺庙的选址上,常在远离尘世的山林之中。然而,内地传统清真寺在选址上的取向则截然不同。虽然伊斯兰教的信仰中也有着包含一定的出世意味的内容,如“信前定”、“信死后复生”,但它更主张的是以不逃避的入世态度对待现实生活,教导信徒“把今生当田园”,所以清真寺绝少会选址在超脱凡俗的自然环境之中,而是多建在信徒聚居区域内交通便利的中心地带,以便于他们前往礼拜和从事各种宗教性、非宗教性的活动。信教人群凝聚在一起,坚守着信仰,同时积极地生活,使得肩负多重职责的清真寺成为神俗两界交会的地方。 2 固本性与顺从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坚实而厚重。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要想在中国扎根并开花结果,必须在保持自身本质性特征的前提下与传统文化有机融通,否则其结果只能是被强大的传统文化彻底同化而最终消失。“伊斯兰”本意为顺从与和平,这种宗教性格决定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命运:固守其文化特质,并力求与当地传统文化的整体氛围相协调,从而实现两种异质文化的和睦相处。作为伊斯兰教的文化载体之一,清真寺正体现出固本与顺从的双重特性。

由于教义的规定,无论基地状况如何,在各地清真寺的布局方案中,都必须将礼拜大殿处理成坐西朝东,这条不容变通的原则性要求,使得内地传统清真寺在崇尚以南北向为理想朝向的传统建筑体系中显出独到之处。另外,伊斯兰教要求信徒“信主独一”,除真主安拉之外,不应崇拜任何人或物。这种信仰反映到建筑上的特点就是“无像设”。故在清真寺主要建筑物的礼拜大殿内,没有供奉任何偶像,只在后窑殿内设置指示叩拜方向的圣龛。同时,殿堂内外的装饰处理虽深受中国传统风格的影响,但无论木架彩绘,还是各种雕刻均以几何、植物纹样或阿拉伯文字为主题,极少使用人物、动物等具象性的形象。这些处理充分展现了传统清真寺建筑所蕴含的独立精神。

然而,即使葆有着如此独特的内涵,由于内地传统清真寺的发展始终处在强势的传统文化的包围之中,所以发展的结果必然带有“入乡随俗”的成分。为了求得传统的认同,一些规模较大的清真寺一反素洁质朴的装饰原则,比照着传统寺殿建筑制度,运用彩画将礼拜大殿内装饰得富丽堂皇。有的清真寺为迎合当地传统的习俗,运用了违背教义精神的龙、狮子、麒麟、凤凰等吉祥动物的图案或雕塑,有的礼拜大殿屋脊上甚至蹲踞着各种吻兽。还有的寺院以动物名进行命名,如始建于南宋的扬州清真寺又名仙鹤寺。另外,皇权的巨大威慑力与影响力也促使清真寺必须以顺应和变通的方式来获取生存和发展空间。例如,某些著名的敕修清真寺内曾经供放过皇帝的牌位。同样,北京地区的清真寺在设计建造上受到了诸多限制。寺里的邦克楼原本依唤拜功能的要求而应有高耸的体量,却因皇城的至高至尊,而不得不压低修建的高度。

一方面执著地固守着自身文化所特有的品质,一方面又“顺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这或许就是内地传统清真寺1 000余年的发展之道。 3 顺从性与创新性

如前所述,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结果决定了内地清真寺以顺应或顺从的方式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观念、形式、方法等加以继承。然而,这种继承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复制,或是完全的因袭挪用。那些没有因袭或挪用的地方,除了教义规定需坚守的“固套”部分外,自然就是创新的所在。

以清真寺中的主要建筑物礼拜大殿为例,它虽继承了传统建筑的形貌特征、结构体系、建造手段等,但在平面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由于伊斯兰教要求信徒定期前往清真寺举行集体的礼拜活动,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的发展,原有的大殿空间已容纳不了越来越多的信徒同时做礼拜。在此情形下,清真寺采用了原地扩建的方式,将加建的部分与原有的大殿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或横向展开或纵向延伸,形成了一个能适应众多信徒礼拜要求的庞大空间。同时,沿纵向进行扩建的礼拜大殿,利用传统的勾连搭的屋顶形式将不同时期扩建的各部分连为一体。这种不循成法的扩建方式,使礼拜大殿的平面形式变得丰富多彩,新意迭出。

此外,在空间造型、装饰处理,以及前面谈到的寺院的平面布局等方面,内地传统清真寺在继承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制和原则性经验的同时,也发展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内容。

事实上,如果将顺从理解为一种被迫的变通,那么创新就是一种主动的变通。在坚持自身特质的前提下,顺从与创新共同构成了内地传统清真寺的“变”的精神。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已有1 300多年的历史。随着伊斯兰教流传内地而出现的传统清真寺建筑是两种异质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开出的新花。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一直保存至今。在目前全国尚存的此类寺院中,许多都有逾百年的历史,这对于研究传统建筑文化、探索当今建筑创作新路而言,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除了穆斯林人群之外,这类建筑获得的社会关注非常有限,系统而全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则更是少见。希望本文能成为一块引玉之砖,引发业内外人士对中国内地传统清真寺的关注、保护和研究。

关于清真寺经济的历史考察

历史资料

历史资料

清真寺简介

临潭县清真寺

苍山县清真寺

清真寺工作制度

供销合作社历史资料

学校历史资料

拳击历史资料

《清真寺历史资料.doc》
清真寺历史资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