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备课,上课,听课》学习心得

2020-03-03 00:51:2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学校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备课的真正意义所在,给我们每人都发放了一本《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拿到了《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一页页地翻下去,而且边读边做笔记。觉得,此书介绍的“通识”部分,的确非同一般,有些视角是我们一线教师日常教学生活中不经意间被忽视了的,这一读,颇受打动——任教了二十几年,发现,其实,备课还应该做更多更多的准备的,现在我就谈谈我的感受:

课标,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在正式教学之前我们大家都认真学习它了吗?说起新课程、课改新理念、新课标,相信这样的字眼大家都熟悉得再也不能熟悉了,但看到著名物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习惯——“把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作为‘教学指南’,”真的觉得汗颜!正因为每日必备课,每备课必翻备课本,每翻备课本必能“温故而知新”,于老师便能把握好课标对每个阶段、学段的教学目的要求,大胆地开展教学工作,使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学指南”,使自己的教学工作不会偏离语文的大目标,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有效”!特别欣赏于老师能按要求当看到“多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时坚决把练习册丢在一边,努力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上下功夫。——于老师真的太“酷”了!我们任何一个一线教师,因为业务检查的需要,谁敢允许学生不完成练习册?每次,做到一些有难度的题目,花在订正上的时间太多了,若让他们简单完成抄答案,往后有些孩子便偷懒自己不动脑光想着一抄了事,而对学困生来讲,做这样的题目对他们的学习更是“形同虚设”反倒是“浪费时间”!因为他们真的是“弄不清楚搞 1 不明白”!怎么办呢?为了“整齐划一”的要求,只好牺牲许多教学时间,课余时间,有时甚至要挪用其他课程来完成这本练习册的订正工作,真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每周八节的语文课,每学一课要用上两课时完成,但上课读课文,学习生字,品味课文,完成练习册,有时还想来个拓展说话,写话小练笔什么的,两课时,够吗?相信大部分教师都有“挪课”吧?难度最大,耗时最多的要数练习册这个大“工程”了,有的课文题目简单些还好,最头痛的是遇上一道两道超纲的题目,一个学生要来回三次有时还不能订正好,全班有五十个学生,如果有一半的学生要这样做,那得花多少时间?用这些时间可以让学生多看多少书,多学多少课外知识?

写到这时,我常想,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做题?为什么期末考卷上总会出一些平常生活中并不实用的东西来考学生、考老师呢?我们让学生学语文,其实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认字、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能真正合理地运用这些汉字,有空闲的时候还能看看自己想看的书,养成“书不离手”的习惯,终生学习。这样,难道一定要完成那一道道似是而非的“咬文嚼字”的难题?我也承认,高考这把指挥棒一天不倒,这试就得年年考,可从哪个年级来考更为合适些呢?我看班上有个学困生,从读一年级时要求认识的字几乎不能认几个,汉语拼音更是没掌握好,到现在二年级的课文,几乎每篇课文能读通顺,大部分字也会认了,甚感欣慰。可是,每个单元的单元试卷对她来讲,太难了,更别说到了期末有点难度的抽测卷统考卷,只有“不及格”这样的成绩,可是,我认为,和她自己比,她的进步已经是“良好”甚至可以说“优秀”了!因为她光会认字,会读,却不一定全部会写,也不太会做题。她的父母都认不了多少字,因为不 2 认字少写字,会“怕”签名,现在所有的签名都由孩子完成,可以说孩子写下的字比大人还像字。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基础又没打好,学习对她来讲,不是普通的难呀!在接任这个班级之后,有时,身为老师的我,会觉得“可怕”而又“无力”。这一届孩子的父母,说起年纪大约三四十岁,可是像她这样父母亲都不认字或是母亲不认字的情况,在我们班不下五人!

其实,如果我们真正学习课标,会发现“兴趣、习惯、积累、朗读、阅读、语感”等字眼,似乎没有“做题”这样的字眼。常看到班上的学困生,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学生,可他们也会有捧着他们感兴趣的书,看得入神的样子,每逢这时,听到上课铃声响起时,真是舍不得打断他们,因为,这样的语文学习比起让他们做那些没完没了的作业,考那些难得让他们失去兴趣的考题,其实更为“有效”,不是吗? 正由于考试成为各校考评老师业务的唯一尺度,许多老师不得不让学生学会考试,因此而剥夺了大部分学生朗读、阅读的时间,而专攻“答题”了。这样的“应试教育”,其实扼杀了多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动力,被动学习,那么,学习的“有效性”将不复存在。什么时候,我们在黑板上布置的作业只是让学生们看自己爱看的书,读、背着优美的课文;什么时候,我们的语文考试,特别是低年级,能用口试(认字、拼读、朗读)+笔试(书写)来代替?

写着写着,手中的笔,沉重了,因为“考试,是我永远的痛!”,我为学困生们而痛!也不知不觉地离题了。再回到“课标”上,以前,我也常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一个个过关,在每课上完之后,这样又累又要耗上许多时间。当我发现许多中下等生在面对这样的“考试”犹豫、3 不会的样子,心疼,还开始反思,我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在一次课标学习时,我发现低学段中的关于拼音、认识的字的要求并不是让学生马上掌握,而是要经过不断的复习、再复习来达到目的的,整册书本上所选的课文,往往会注重那些要求会认的字的反复出现,这样孩子们在期末也能基本掌握这些字了。要求整体识记,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样的学习目标,其实只要多阅读,反复出现相关词汇,最终在这一学段结束时基本能掌握即可,毕竟每一个孩子是每个不一样的个体,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环境各不相同,哪能要求他们整齐划一地一步到位呢?可是,反思我们日常的教学行为,往往先学习生字,复习生字词,因为只有掌握了生字,再来学习课文时就“扫清障碍”了,可是,这样做,真的符合课标的要求吗?要整体感受课文的美,是否有必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如果不,那么这个“度”要如何把握?如果不分析说是没有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可是如果分析太多又会说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失去了原先的“整体美感”,真难办呀!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把创造力还给教师,让教师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这是叶澜教授提出的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也是我读完《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中上课篇的感想;那么,教师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转变教育观念,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全体学生想学、会学、学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撰写教案”这个篇章,很有同感,文中的字字句句仿佛都说出我们的心声,于是我把这几页折起来,又反复读了几遍,忍不住想谈谈我 4 读后的感想。

正如书中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所说的,备课过程中,好多东西教案上是没有的,也是无法写上去的。我想到了那天是我的数学课,我按着刚备好的教案,开始激趣导入,我说:“同学们,让我们来玩猜数游戏吧。”咦,听到玩游戏,怎么没有欢呼,没有雀跃,学生怎么没有我想象中的积极反应?而是看着我,没什么反应,我很尴尬,只好自己找台阶下,我说:“怎么?大家不喜欢玩猜数游戏?不然,我们换一个吧。”就这样整个教学环节被打乱了,这节课上得无滋无味的。课后,我把这件事写在教学反思里,反思什么呢?正如,在第106页中谈到的,“课后思考:教学设计适合学生吗?教学有效吗?”是啊,我以这样的导入适合学生吗?为什么要猜数?怎么猜?猜对了,有什么奖励?这些我都没有准备好,怎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呢?我一直责怪学生不够活泼,不够聪明,不够配合,可是我为什么没能让学生活泼、聪明和配合呢?我有责任,也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呀!

第二天是数学练习课,我对同学们说:“让我们小组来抢答猜数,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猜得又对又快,老师就送一根小棒给小组,哪一组得到的小棒多,那组就是第一名,怎么样?”于是,我描述,学生抢答猜,控制权在我手中,哪个小组比较落后,我就把机会多给那个组,加进了刺激,学生都很兴奋。接着,我又让学生来描述,学生来猜,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了。可见,用不同的方式,使学生对知识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而这一切是没有办法写进教案中,教案只能设计教学大概的思路和过程,无法设计学生说的每句话,既不能没有教案,又不能完 5 全依赖于教案。

我们的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果只是一味地逼学生读,逼学生写,只能培养出学习的机器,而不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会采取有效的方式,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而要想教学有效,首先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自己要先融入学生,要抓住学生的喜好,使学习有趣快乐起来,师生放轻松了,学生的学习才会投入,学生的学习才会主动和积极。

阅读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很大,它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各个角度,用理论与案例阐述了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实用性很强。

在不断的反思和改进中,教学才会相长。而阅读这本书让我们学会反思,促使我们改进,给我们示范,给我们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有效备课_上课_听课》学习心得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提纲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后感

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心得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复习提

备课、说课、上课、听课与评课

有效上课

《有效上课》学习心得 陶荣艳

怎样备课上课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学习心得.doc》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学习心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