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

2020-03-03 12:20:3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陋室铭》教案

一;导入新课

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运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晚年升为太子宾客,所以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友谊很深,与白居易也非常友好。他的诗文都很出色,《秋词》《陋室铭》都是传世佳作,他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深寓哲理,脍炙人口,为世代所传诵。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传世。三;背景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这位诗人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

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四;文体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五;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是押韵的。先找出文章的韵脚

答: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明确基本押ing韵, 2;开头的山、水、仙、龙各比喻什么?这样写目的是什么?

答;,山、水喻陋室,仙、龙喻“德馨”,运用比喻和类比引出陋室。 3;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

答;陋室不陋

4;“陋室”为什么“不陋”?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惟吾德馨”一句点明主旨,统领全篇。“德馨”是本文文眼。

5;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写陋室的?

答;(1)居室环境。(2)交往人物。(3)日常生活

6;文章如何描写陋室环境呢?

答;“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一“绿”一“青”,色彩清丽,生意盎然。

7;这个环境,有什么特点?

答;幽雅恬静

8;“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的“上”和“入”的妙用,讨论谈看法。 答;上,长—爬上;入,映入眼帘;拟人,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让人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

9;.对居室周围环境的描写,与表明作者“德馨”有什么关系?

答;“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表明作者安居陋室,恬然自得,丝毫不感到荒凉、寂寞。这种心境,正是“德馨”的反映。

10;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从那里可以看出?

答;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11;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

答;鸿儒

12;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

答;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明写朋友实是显现自己“德馨”。与高雅之人交往的必是高雅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

丁。”这是写与室主人交往的人物,博学的人,高雅的人,很有品位,谈笑风生,以交往高雅,来突出自己“德馨”。

13;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

答;调素琴、阅金经。

14;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

答;高雅。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高雅情趣。 小结;总之,作者从(1)从自然环境的幽雅。“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 从交往人物的儒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出了陋室不陋,这正体现了作者的“德馨”。

15;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答;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希望自己能成为诸葛亮、扬子云那样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16;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太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以孔子的话作为结尾,有画龙点睛,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接陋室表达一种不募容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18;这篇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篇文章的“物”和“志”分别是什么?

答;“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

六;总结;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恬淡乐观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操守。他蔑视那些当朝权贵,厌恶污浊的官场生活。他的甘居陋室,以诸葛亮、杨雄自比,这也正是他正直、高尚节操的反映。

陋室铭

陋室铭

陋室铭

陋室铭

陋室铭

陋室铭

陋室铭

陋室铭

陋室铭

陋室铭

《陋室铭.doc》
陋室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