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2020-03-03 16:15:4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汇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校园文化建设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关于大学校园文化的文献综述】………………………….………… 【大学书记、校长谈大学文化建设】…………………………

人民大学程天权书记谈校园文化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康谈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媒体理事支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理工科院校不能忽视人文氛围………………………………………..………

复旦大学:让新校区远离“文化沙漠”…………………………………………….扬州大学:校园建设不能让物质文化走远…………….………………………….【我国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纪实】……………….………………………

北大、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综述…………………

武汉大学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东华理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记实…………………………………………

湖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纪实…………………………………….…………

兰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独辟蹊径…………………………………….………… 北京林业大学培育绿色校园文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年纪实】……………………….…………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召开……………………………………………………

校园文化建设年工作全面启动实施………………………………………………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汇编

【政策信息】

关于开展“质量工程”总结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主任论坛】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谈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理念……………… 复旦大学教授乔守怡:人才培养是高校老师的首要职责………………… 【教学研究】

武汉大学微生物学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的特色与建设思路………………

构成“健康能力”的关键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教与学的理解和体会…………………………………………………… 生命科学与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高等学校专业办学、监管运行和促进办学水平提高的若干思考………… 【工作总结】

推进专业改革,提高办学水平…………………………………………

【教改动态】

北京科技大学“大实践”特色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清华大学服务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设课外学术科技累进支持模式………

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现就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强管理,注重积累,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等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2)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3)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4)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扎实推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深入开展校风建设。要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要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制定完善师德规范,严格师德管理,加强教师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教育,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积极建设“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要制订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严格管理特别是考试纪律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要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廉政宣传教育,在大学生中传播廉政知识,弘扬廉政精神,培育和建设廉政文化。通过校风建设,在校园树立热爱祖国、决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培育自强不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共同意志和奋斗精神,形成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勇于创新的共同追求和开拓意识。

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要继续实施“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要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学科构成合理的专家学者队伍,逐步建立起内容覆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体系。要开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对理、工、农、医科学生要多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要适当开设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课程。通过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建设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现有国家和省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

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要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要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引导大学生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养成文明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要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办好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运动会和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倡导使用文明、健康的手机短信用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有效引导,确保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三、大力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要写好校史、建好校史陈列室,通过资料记载和实物展示,生动形象地反映学校办学历程,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要确定校训、校歌、校徽、校标,提倡大学生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戴校徽、使用校标,激励大学生热爱学校、刻苦学习。要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用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业历程和成就,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要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发仪式等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活动,倡导学校领导为每一位毕业生或毕业生代表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激励大学生勤奋向上、求实创新。

重视校内文化设施建设。要按照有关规定,建设、设计好教学场所、图书馆,完善教学设施,优化学习环境,不断满足大学生学习成才的需要。规划、建设好大学生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场所,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各高等学校都要创造条件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要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学校出版社、宣传橱窗等的建设,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更大作用。

重视校园景观建设。加强校园规划和建设,特别是要做好绿化美化工作,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要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要组织大学生广泛参与校园楼宇、道路、景点的规划、建设、命名以及管理工作,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

重视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制,加强高等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及时处理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要在各地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在各地综治委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下,积极配合公安、司法、文化、工商等部门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维护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生活秩序。

四、切实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议事日程,会同宣传、体育、文化等部门及共青团组织,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和宏观指导本地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检查评估制度,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管。高等学校要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要成立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导本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会、研究生会和有关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发展。

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要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加强校园BBS管理,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坚决禁止在学校传播宗教。要加强对大学生组织特别是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高等学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要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要加强理论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根据本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和细则。

关于大学校园文化的文献综述

一.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称学校文化。高校校园文化主要是指高等院校以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由大学生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沙龙及其他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

有学者认为:社会大文化就其表现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据此,校园文化也是由这些方面所构成的。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的环境与建筑的景观和特色以及图书馆、教学楼、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室内外的布置和氛围等。校园行为文化包括教学及其各种管理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勤工俭学、科技制作等等。校园制度文化包括教学和管理制度及学生守则、行为规范、文明公约、社团章程等等。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各部门的工作作风等等。

也有学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超前于大众文化的、相对独立的、以精英分子为主体的文化形态。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

1.大学校园文化是高层次的文化。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和职工,知识分子占多数。知识分子的文化素养相对于其他阶层的人而言要高;即便是大学里的职工,由于他们和众多的知识分子长期共处在一个较小的地域圈内,彼此接触频繁、耳濡目染,文化素养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

2.校园文化具有独立性。校园文化的独立性不仅体现在它具有特定的文化创造的主体、环境、方式与记录文化成果的手段,而且还体现在它与社会文化或其它亚文化系统的交流过程中。正是这种独立性,使得校园文化自成系统,有自己独特的形式、演化和继承的规律以及自身的存在方式和历史渊源

3.大学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明确的规范性。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才的场所。它必须根据社会进步的要求来培养和教育学生,这决定了校园文化的教育性。而校园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在教育性上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是有意识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4.大学校园文化具有选择性。校园文化是一种开放文化,它通过传授知识、发展科学而接触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它必然要面对古往今来的社会价值观念、知识体系、道德标准、行为模式进行批判地继承,有选择地吸收,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

5.大学校园文化走在社会文化的前列,相对于其它的社群文化来说,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这一特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而形成的:一方面,由于校园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处于高层文化的文化人一般思想活跃、勇于变革、敢于开拓,走在时代的前列,对社会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人中大多数是青年学生,他们敢作敢为,富有批判精神。而社会文化本身具有矛盾冲突,即相对稳定又不断变革,青年学生正处于这一矛盾冲突的前沿阵地。 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各种文化的激烈冲突。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有人竭力强调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希望重建和复兴古典人文主义精神;有人又竭力否定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阻碍了现代文明的发展,甚至轻视古典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二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自古有之,现在日益频繁,两者的冲突与矛盾也更趋尖锐。三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冲突。在当代中国,由于仍处于建设过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成熟、完善,经济的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实践中单纯重视经济

。建设、忽视精神塑造的倾向还比较严重。

2.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冲击。网络文化的亦真亦假,导致部分青年大学生逃避现实、以虚幻代替真实。网络文化的即时、快捷,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准呈狭窄和浅薄的趋势,削弱了人们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和探究。网络文化的互联互动,使得少数青年大学生自我意识与个人主义膨胀,习惯无目的的生活状态,造就了游戏人生的生活态度。

3.大学生中出现了信仰危机和价值观念空虚。他们中有一部分已经失去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判断能力,甚至判断标准,以至于失去精神支柱。

4.大学生道德水准下降。无需做深刻的透视,不难看出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已侵入大学的肌体,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和违法犯罪现象正侵蚀着被称作“ 净土” 的大学校园,打架盗窃、赌博抢劫、凶杀吸毒、男女混居等现象在一些高校时有发生。

5.大学科学精神和独立自主精神的缺失。大学要研究学术,并以学术本身为前提,不受外力支配以达到学术独立境界。但现在的大学似乎找不到科学理性和独立自主精神的踪影。在科学研究上,功利主义盛行,唯书、唯师的现象处处存在,批判精神匮乏。更有甚者,在堂堂高等学府中出现了同盗窃并无两样的剽窃他人成果的恶劣行为,并以此骗取本该被良心谴责的名誉地位,学术的神圣惨遭践踏,学术的前景令人担忧。 四.对策

1.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师生员工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更好地实现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

2.努力培养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校风和学风是一种具有很强感染力的潜在的教育力量,能影响到整个学校生活,也能反映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3.高度重视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在校园网上开辟“ 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网络思想阵地,在网上唱响主旋律。

4.在冲突中求和谐,合理整合当代高校校园文化。首先,要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的关键是对二者都能有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评价。其次,要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在当代的奇特交融。承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在文化广泛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的融合与相互借鉴是经常而且正常的现象。第三,要加强审美教育,以丰富当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5.要尊重个性价值,彰显人文关怀。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教育与建设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最终目标恰恰是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丰富人性的教育和自由完美的人格的塑造。人、人性是人的世界和教育世界最基本的概念,它们构成了以人为主体和对象的教育实践活动的逻辑起点。

6.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一是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校园文化建设专职队伍;二是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兼职队伍,校园文化建设兼职队伍主要包括教师骨干和学生骨干两个部分;三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学生队伍。

7.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共建意识。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要在广大师生员工中落实,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顺利完成。

8.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既要力求高品位、多层次、重参与、求实效,又要注意对思想意识类、科学知识类、文化娱乐类等各类活动的分类引导。

9.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 以文化人”。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注重通过文化来“ 化人”、“ 育人”。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非强制性的。因此,在文化建设中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摘自《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01期)

大学书记、校长谈大学文化建设

人民大学程天权书记谈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文化的激荡与创新

“大学是一个思想激荡的地方,思想的碰撞促进文化的碰撞,在文化的碰撞中促进文化的选择。”

1)对于校园文化的分类,程天权书记认为主要有四类:

第一类是学术活动。我们提倡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作为一所大学,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要实现从茫然不知到比较知道再到自由王国的转换,而大学校园的学术活动在以上方面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第二类是青年活动。青年活动有助于对青年的身体、心智、真善美的培养,大学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青年活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第三类是体现一所大学固有精神与传统的活动。人民大学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追求实事求是,有好的精神与传统。使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中国、关注世界,要培养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要胸怀祖国、爱国忧民。

第四类是与社会的互动活动。这类活动是以学术为依托的研究活动,包括扶贫、支教、宣讲、调研,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与社会的互动进一步增强,不是在社会边缘,而是要进入社会中心。大学要拆去无形的围墙,营造开放的文化环境,大学要发展好,就要走进社会,不能自视清高,脱离社会。” 2)重视文化精神 提升校园文化品质

“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滞后的民族,一个没有历史感、没有哲学思考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发展前途的民族。” 在访谈中,程天权书记将校园文化放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上审视,他说“文化精神至关重要。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经济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并没有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物质和文化,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重物质轻精神,重技术轻思想理论,重有形轻无形,这样的观念导致对文化精神的忽略,造成缺失,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大学承担的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承,更是全民族整体思想的提升。”这是专访时程天权书记强调的观点。程天权书记针对校园文化在人民大学的发展现状和今后的方向提出,“校园文化建设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密切相关,校园文化要依照教育规律不断完善发展,要实现人的塑造,要实现创造力的体现,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与提升国家文化精神结合起来,与我们国家的发展纲领结合起来。”

(信息来源:http://news1.ruc.edu.cn/ 2009年6月)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1)大学功能与校园文化的价值论追问

从价值论的角度看,大学实际上是一个特殊的价值系统。大学这个价值系统之所以特殊,在于它承载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创造一种物的价值,而是要创造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价值,而且使这些特殊的精神文化价值通过某些特殊的途径内化到大学生的心灵之中,并通过他们的价值追求去创造社会的价值、国家的价值和民族的价值。大学的价值是面向大学生、面向社会的,也是面向未来的。

大学是怎么发挥其价值功能的呢?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一种理论就是泡菜理论,一种理论叫做熔炉理论(国外也有的称为熔铸理论)。著名学者、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提出,大学就像一个泡菜缸,缸里是什么泡菜水,投进去的菜就会成为什么样味道的泡菜。这个比喻尽管不一定特别妥当,但它非常形象生动。熔炉理论把大学比作一个大的文化熔炉、价值熔炉,让大学生在其中经受熏陶、锤炼,铸造成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2)校园文化价值定位的基本依据

(1)大学的教育价值与文化功能

这是教育的根本性使命,也是大学存在的基本依据。社会之所以需要大学,国家之所以花钱来办大学,最直接的就是需要大学的教育功能。今天中国的大学功能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全面化了,一方面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组织,通过汇聚高层次人才和组织高层次科教活动,本身就构成了社会高端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通过培育高层次人才,出高层次科研成果和开展高端文化建设而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来说,对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对于社会高端文化的建设,也是对于先进文化价值的选择。

(2)大学本身的历史文化传统

大学的传统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察,一是大传统,即各个大学之为大学的共性,区别于非大学的社会组织机构,主要是要彰显大学作为高端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机构的性质与特点,二是小传统,指各个大学之作为特定大学的个性,由于自己的特殊产生和发展历史所形成的学校特色与风格,并由此而与其他的学校相区别。总体上看小传统是受制于并服从于大传统的,但小传统又使大传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厚重。

(3)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与发展趋势

这是大学发展赖以依托的体制性因素,也是校园文化的背景性条件。纵观20世纪中期以来的新中国高等教育,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另一方面也经历了巨大的曲折。1977年恢复高考,中国高等教育才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1998年以来的院校合并,促使一些重点大学的综合化和高层次发展,使大学回到了作为人类知识总体的载体和传承的合理定位,而高校扩招则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在更大的范围内和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和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的需要,发挥出更加积极的功能。尽管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中也还存在着很多新的问题,但这是发展和进步中的问题,是指向高等教育更大发展进程中的问题。认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才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找到基本的依托和依据,才能使大学走在正确的发展方向与轨道上。

(4)大学领导的视野和水平

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很大的成分上体现着大学领导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实现着他们的大学文化理想。一个成功的大学发展史上,一定会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留下痕迹的重要领导。当前大学的很多领导有着优秀而深厚的学术和专业背景,而国家则要求大学的校长和党委书记应当成为优秀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大学的领导应当成为大学精神的领悟者,成为实现大学理想的创造者,成为社会文化的引领者。

(5)师资队伍的构成与转型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队伍的状况从根本上决定着教育的水平。今天高校中的教师队伍大体上来自三个主要的时代。今天这三代人都处在高等教育的重大转型之中。既是教育改革的推动力量,又必须随着新时期大学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自身。应当看到,大学教育的资格并不是一劳永逸地获得的,而是需要不断地认证和再认证的,是需要不断提高的。信息时代知识体系和内容都处于不断地更新之中,这也对大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6)大学生的构成与特征

大学校园文化是为培育大学生而建设,而另一方面,大学生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为此,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必须依托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并能够为大学生们所接受和认同。当代大学生中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即“80后”已经成为大学的主体,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正好构成十年的一代人。相应地,如何认识“80后”后的价值选择特点就成为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必须认真关注的一个方面。(摘自《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08期)

高校媒体理事支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1、理工科院校不能忽视人文氛围

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而言更为艰难,尤其在开展人文教育方面,许多理工科院校都遭遇过困境,但也努力进行着尝试和探索。

“理工科大学不仅仅要培养工程师,更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高级知识分子。”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陶韶菁提出,要让高雅艺术走进理工科院校。在她看来,美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人文氛围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小聪介绍,学校充分发挥现有人文学科的作用,并借助校外人文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增强学校的人文氛围。

上海财经大学每个月都举办一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几年下来,上财学生的艺术鉴赏品位不断提高。”团委书记沈晖举例,近几年试着引进一些像京剧、昆剧这样的传统艺术形式,原本以为学生会不喜欢,想不到演出效果非常好。

2、复旦大学:让新校区远离“文化沙漠”

作为由4所学校合并且多校区办学的大型高校,如何实现多元文化的整合,是苏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课题,而如何实现校园文化从老校区向新校区的横向传递,更是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紧迫任务。

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独墅湖校区文化设施缺失、文化底蕴缺乏的情况,苏州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芮国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苏州大学将启动学生文体中心的建设,而在即将启动的学校“十二五”规划和中长期改革发展纲要编制中,将对全校的文化建设给出顶层设计,从而切实提高文化建设的系统性、战略性和协同性。

复旦大学同样面临着多校区的文化融合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本部校区百年深厚文化的积淀相比,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该如何进行长久地折磨着学校领导们。

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萧思健认为,文化建设是立体性的:纵向维度是100多年复旦历史的传承和积淀,传承的任务是要把历史中脉络化的虚线,即若隐若现的校园文化有形化,使学生时时处处都能体会到学校精神;而横向的维度,将现有成熟校区的文化资源与新建校区共建与共享。

新校区如何避免陷入有知识,没文化的困境?而今,在复旦大学的新校区,同步讲座和课程正逐步推开,学校也直接在新校区举行一些讲座,让新校区学生感受“面对面的爱”。

3、扬州大学:校园建设不能让物质文化走远

校园里,哪里该设个指路牌、哪里要增设橱窗、公告栏是不是要更新了„„这些天,扬州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姜继红和同事们正在为此忙个不停。

这些在很多学校是后勤集团干的事成了姜继红工作的一部分,是因为学校对此有着更深的理解。

扬州大学地处古运河之滨的扬州,有百年历史,学校的器物、山水林园也都经历了风风雨雨,“这些物质文化经过多年的积淀,浸润着扬大的文化特色。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不断提升校园物态品相也是重要一环。”

让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韩元印象深刻的是,很多毕业生多少年后回母校,还总去看看“鹰雕”和“春晖湖”。“这样的景观已经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地标。” 在韩元看来,校园文化应该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可以是学校的景观,像校园建筑物、绿化环境、雕像等。因此,无论是学校的大楼还是其他设施都要做到人性化设计,要能更好地服务于师生,延续多年来校园文化沉淀的基因。(摘自《中国青年报》2009.06.12)

我国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纪实

1、北大、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综述(新华社记者 李江涛)

校园文化是以在校师生为参与主体、以校园环境为地理空间、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特征的群体文化,是高校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径,科学健康、与时俱进的优秀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成才追求、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近年来,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效拓展了校园文化的育人途径,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

北大从2004年开始积极整合工作资源,创新教育方式,为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奖典礼等三大传统典礼注入了新活力。开学典礼上,北大合唱团教新生集体学唱《燕园情》。这首作于1952年的著名校园歌曲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北大人,让新生的爱校情感在合唱中得到升华。

开学典礼革新以来,北大加强对新生的入学教育力度。北大通过在开学典礼上隆重表彰“大学生士兵”高明、为国家和学校争得荣誉的数学建模团队等一批优秀个人和团体,为新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深刻认识成长成才的正确方向,鼓励他们挑战自我、争创佳绩、报效祖国、奉献社会。

北大改变以各奖项为单位分散举行典礼的传统模式,重新整合学生工作资源和社会资源,邀请所有设立奖学金的社会名流、知名企业与获奖学生共聚一堂,召开规模盛大的全校奖学金颁奖典礼,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当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上台领奖时,在观众席上该项奖学金的所有获奖学生全体起立,高声呼喊荣誉口号,持续渲染获奖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激励广大学生努力进取。

北大着重通过大规模的奖学金颁奖典礼激发学生的成长感恩、奉献社会的意识。设立奖学金的个人以及单位代表济济一堂,应邀出席隆重的奖学金颁奖典礼。学校通过介绍各项奖学金的设立者和设立过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成功人士和著名企业的成功之道和奉献精神,加强获奖的优秀学生成才报国、奉献社会的意识和信念。

传统的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毕业生是不穿学位服的。在创新后的毕业典礼上,毕业生以院系为单位分别走上典礼舞台,身着学位服,依次穿过精心装点的学位门,校领导和导师代表为每一名毕业生拨穗,祝贺他们顺利毕业。这项安排增强了毕业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强了台上与台下的互动效果。拨穗的那一刻,与师长合影的瞬间,让毕业生深深感受到对母校的眷念之情、对师长的感恩之心。

北大还选择教师代表和父母代表,在毕业生即将走向社会之际说出对他们的嘱托和祝福,图书馆管理员、教务员、楼长等普通的职工代表也走到台前,将美好的祝愿献给所有的毕业生。每到此时,许多毕业生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良师益友评选是清华树立教书育人典范、营造尊师重教氛围、促进师生交流互动的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已经坚持了十年。1998年,第一批良师益友由全校研究生投票选出。2008年3月,37位当选第十届良师益友的研究生导师在清华大学大礼堂,在千余名师生面前接受隆重颁奖。十年来,良师益友评选活动一直牵动着清华的每位研究生和导师的心,成为清华园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十年中总共评选出良师益友931人次,参与评选的研究生人数超过7万人次。

良师益友评选不仅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个推进大学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

评选方式是让学生评选老师,在各院系推选“良师益友”候选人时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意见,广泛发动研究生进行系内初选。让学生撰写征文来展示导师的感人事迹,请老师谈论教书育人理念,由师生一起制作展板、DV等展示材料,让学生上网投票评选导师,安排学生为导师颁奖,这些环节的设置有效地保证和促进了师生充分的交流和互动,同时也保证评选出的导师是真正受同学们喜爱的良师益友。

每年良师益友评选结果公布以后,学校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广泛宣传,出版发行《师德文集》,在学校主干道集中展示良师益友事迹,在校园各类媒体上刊登文章,隆重举行颁奖典礼等,在全校营造了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在2008年的颁奖晚会上,所有当选导师全部出席,他们手捧着学生亲手献上的鲜花,显得格外兴奋,有的导师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有的连连说“谢谢同学们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他们看重的绝不是仅仅价值几十元的证书和鲜花,而是来自自己培养对象的肯定,自己的劳动和成果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

中国农大重点扶持品牌社团,通过树立典型人物,激励广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

学生社团峰云社在成立五年的时间里,多次攀登成功境内外高峰。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在珠峰点燃时,在峰云社中磨炼成长的汉族学生黄春贵,在珠峰火炬手选拔中脱颖而出,代表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登顶地球之巅,照亮全世界”的历史时刻。

无论是登顶珠峰的黄春贵,还是圆满完成火炬登顶保障工作的农大学生苏子霞和周鹏,他们都秉承了农大“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敢于胜利、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火炬传递的成功也正体现了农大登山精神。在3名珠峰火炬健儿荣归学校当晚,学校立即举办了“名家论坛——奥运火炬手之珠峰传奇”,并承办了以勇攀高峰为主题的“全国大学生珠峰火炬传递先进事迹报告会”。黄春贵、周鹏、苏子霞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奥运火炬传递勇攀珠峰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同时,黄春贵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并与苏子霞、周鹏一起获得“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成功纪念金盘”。通过对3名同学先进事迹的广泛宣传,动员全校师生积极向身边的登山英雄学习,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心系奥运的广阔胸怀,学习他们勇攀高峰、拼搏向上的进取精神,学习他们吃苦耐劳、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摘自新华网北京2月17日电)

2、武汉大学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近年来,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部委积极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这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武汉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自2006年至今,开展了一系列“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以传播普及高雅艺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为契机,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探索艺术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思路,有力地促进了和谐校园建设和“高雅艺术进校园”工作的开展。

一、明确思路,积极推进“民族艺术进校园”

一是坚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路。武汉大学始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把京剧、汉剧和昆曲中的名家、名段、名剧请进校园,让大学生零距离接触艺术大家和优秀剧目,亲身感受中国国粹的魅力,从而使大学生更加喜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武汉大学把“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坚持科学与艺术并重的教育理念。武汉大学一直致力于加强大学生的艺术通识教育,把“科学与艺术不可偏废”作为教育理念。并始终把加强大学生艺术修养放在重要位置,面向全校开设了《中国古代戏曲》、《京昆艺术》、《昆曲审美》等课程,教会大学生如何欣赏高雅艺术、了解高雅艺术的特点等等。把艺术知识的普及和欣赏结合起来,以高雅艺术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并以其深邃的审美内涵和教化力量来感染人、熏陶人、塑造人。

二、精心组织,激发师生学习民族文化的热情

为了使“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取得最大成效,并让大学生真正走近民族艺术,武汉大学主要通过四个环节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把握契机,将艺术和社会热点相结合。紧密结合社会和广大师生共同关注的热热点,抓住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更好地普及艺术。如2006年6月10日是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学校邀请了湖北汉剧团和京剧团的张瑞芳、熊国平等艺术家同台演出《挡马》、《打花鼓》、《拾玉镯》、《文公走雪》等优秀传统剧目;2007年6月9日,在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学校把湖北省京剧院的朱世慧、张慧芳等艺术家们请进来,表演了《三岔口》、《虹霓关》、《白蛇传·断桥》等剧目,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欢迎;2007年11月,适逢武汉市举行“八艺节”,武汉大学联合湖北省京剧院、武汉汉剧院及武汉高校戏曲爱好者共同兴办了“喜迎八艺节”暨“携手国粹,相约剧场”系列活动,艺术名家与高校戏曲爱好者互动交流演出,在武汉高校学子中掀起了欣赏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二是宣传策划。在每场“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始前,学校总是先明确活动的主题、意义、目的,明确宣传的时间、规模、内容和力度,再制定详细周全的宣传方案。如2008年4月3日至5日,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在武汉大学演出前,经过大量的宣传铺垫,出现了《牡丹亭》一票难求、江城热议的火爆场面。4月3日至5日,现场演出取得巨大成功。4月2日至6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长江商报》、中国教育电视台、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等媒体对演出进行了大量报道;4月6日至4月11日,《武汉大学报》刊登出系列报道,取得了极佳的宣传效果,使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武汉大学的演出圆满落幕。6000余名师生享受了一场丰盛的艺术盛宴。

三是加强引导。学校通过举办诸如“弘扬国粹o大学之旅”京剧专场演出等活动,引导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培养和提高感知、鉴赏古典艺术的能力。同时,通过一些优秀剧目的演出,让大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民族文化,发现并珍视传统艺术的美质,积极建构当代戏曲文化生态,培养高素质的新时代观众群,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激发了广大大学生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使命感,引导大学生走进文化遗产、亲近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文化遗产,做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做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有效提高了“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效果。

四是建立长效机制。自2008年始,为充分发掘武汉大学百年来深厚的人文艺术积淀,活跃武汉大学校园文化,强化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广大师生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合作精神,展现艺术教学成果,学校把在每年樱花开放之际所举办的“珞珈之春”艺术节作为一项制度规定了下来。艺术节包含民族艺术进校园、系列学术讲座、戏剧表演、音乐舞蹈表演、电影周、DV影像展等板块,将“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持续开展下去。

第三、注重合作, 提高“民族艺术进校园”成效

一是加强与专家、学者的联合,进行学术探讨。如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前后,邀请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学改编者、台湾文哲所研究员、看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华玮先生来汉,以《青春版创作谈》、《当前海外戏曲研究的几个问题》为题举办了学术讲座;武汉大学艺术学系郑传寅教授举办了题为《昆曲青春版及其它》学术讲座。还举办了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学术研讨会,对这一优秀剧目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探讨。在此之前,武汉大学先后聘请了王立平、吴雁泽、谭霈生、曾永义、郑洞天、余笑予、尚长荣、冯天瑜、梁伯龙、王晓鹰、王丽君等十多位国内著名学者、导演、作曲家、歌唱家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面向全校举办了近百场学术讲座,旨在全面提高广大师生的艺术素养。

二是注重与校外剧院、剧场合作。学校非常注重与湖北省京剧院、武汉汉剧院、苏州昆剧院等单位保持联系,经常邀请他们来武汉大学演出,同时也与京韵大舞台、珞珈山剧院、湖北省剧院等剧场合作组织学生观看演出,对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是加强与校内学生社团合作。学校非常注重与学生社团如“京昆社”合作,共同做好“民族艺术进校园”工作。“京昆社”主要是由武汉大学学生组成的团体,成立五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广国粹京剧昆曲艺术,丰富校园文化。2006年,学校就曾联合“京昆社”和湖北省京剧院分别上演了《强项令》以及全本神话大戏《白蛇传》等,在戏剧界、武汉高校乃至全国高校中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武汉晨报》、《楚天金报》等媒体都专门进行了报道。为此,武汉大学的“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赢得了较好的社会评价。(摘自教育部网站2008.0.7.08)

一直以来,传统的民族艺术如戏曲等都被认为是曲高和寡,难以吸引观众,特别是难以吸引青年学生。但武汉大学通过举办“民族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让许多大学生感受到了民族艺术魅力,促进了“高雅艺术进校园”工作的深入发展。

3、东华理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记实

走进东华理工学院,你很快会被校园那优美的读书环境和清新的文化氛围所感染:花圃草坪、亭阁喷泉,晨读朗朗、书香飘溢,许多学生家长都情不自禁地赞叹:“真是读书的好地方。”这是该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以来呈现的新气象。

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大学的窗口,是人才培养最基本的物质条件。1998年开始,学院启动文明校园和安全文明小区建设,但由于物质投入少,往往一个学期要组织几次环境整治,效果仍然不明显。2001年4月新领导班子决定在加快学院基本建设的同时,加速学院的环境规划和建设,加大对校园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大范围地对校园环境实施改造。今年暑假,该校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实施意见,从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宣传舆论阵地建设、思想道德作风和师生的行为举止以及环境卫生、第二课堂活动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划和要求。如今,建设高雅的校园文化,维护优美的校园环境,已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

曾有人把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改为“明灯树间照,清水石上流”来形容这里的夜景。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新闻单位来学校采访的记者也赞叹这里的绿化环境搞得好。

为此,学院累计投入700多万元,请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的城建专家进行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从改造校门、道路和湖边景观入手,再实施绿化美化工程,使校园环境和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今年学院投入18万元完成了校园数字广播系统建设工程,实现广播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每逢周

六、周日,东华理工学院的学子们可以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享受悠扬悦耳的轻音乐及其他广播节目,高清晰、立体环绕的音响使整个校园弥漫着浓厚的青春气息。

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学生在全国“挑战杯”比赛中连年得奖。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及辩论赛中,学院三名学生共捧回七项大奖,其中一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今年十月份举行的200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又获得一个全国二等奖。(摘自中国教育在线2007.12.20)

4、在创新中传承—— 湖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纪实

湖南大学,一所绵延了千年学脉的现代大学,以自己的艰苦探索开辟了一条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他们的做法,归结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校园文化当做核心竞争力来打造。

湖南大学的探索,集中在创新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打造现代校园文化的主线上。岳麓书院——湖南大学,已经成为当今名闻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不仅如此,湖南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还注入了很多新时期的内涵:开放改革,创新人才,影视文化,现代网络,还有更深一层的机制创新,体制保障等等。这些,不能只靠多造几座高楼就可奏效,也不能指望多加投入就能做到,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探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湖南大学的努力,对于提高我们教育的质量,尤其是对于办好高水平的大学,具有普遍的意义。

“实事求是”作为湖南大学的校训,是岳麓书院千年文化的精髓。

从岳麓书院一路走来的湖南大学,有着太多的魅力,不仅仅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岳麓美景和“日夜江声下洞庭”的湘江暮色,更多的还是文化的厚重与张力。漫步校园,你似乎随处都可以触摸到古代文化大师的灵魂,也能够在丰富的文艺科技活动中感受现代大学的色彩斑斓,而“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爱国务实”等优秀传统,则在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学子身上体现。

记者不禁发问:在秉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现代高水平大学的双重理念中,湖南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方略是什么?回响在岳麓山谷的答案是:只有创新,才能有效地传承。校园文化的建设方略,此为至要。

第一:发掘传统资源,对接校园文化源头

湖南大学的学脉一直上溯到公元976年创建的宋代著名书院岳麓书院。

先贤们千年积淀的厚重文化底蕴,是湖南大学挖之不竭的宝贵文化教育资源。早在1984年,学校就成立了“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2002年,“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也在学校挂牌。2004年,岳麓书院开始招收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方面博士生。岳麓书院的优秀教育与文化传统不断得到发掘,作为凝聚大学精神与理念的载体而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中,使之成为提升师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

在湖南大学,每位新生入校后的第一课,就是走进岳麓书院。谈起这些,艺术设计学院的王琳总是有些激动:“在书院里,我找到了朱熹,找到了张栻,找到了王夫之、魏源、曾国藩、蔡锷、梁启超……回眸这些历史人物,我不禁感动,在中国,居然有这么一个千年庭院,走出了这么多一流的文化大师,这是何等地神奇和伟大。”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鼓励学生们努力像先辈那样,努力成为千年学府现代之英才。学校还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岳麓书院》列为全校本科生必修课,让学生充分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印在湖大《学生守则》扉页上的湖南大学学规,让每一位湖大人记忆深刻。可是你知道吗?这部108字的学规,是由曾经两次出任岳麓书院山长的清代国学大师王文清先生在250多年前撰写的,内容不仅涉及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还把尊敬老人、尊重师长,崇尚节俭、互助友爱等传统美德融合在学规之中。“文字不多而寓意深刻,文笔通俗而富含哲理,易读易记,也易接受。”工商管理学院的袁志军说。爱好书法的他还专门把它临摹下来,恭恭敬敬地贴在宿舍墙上。

学校还采取传统“上墙”的办法,赋硬件以生命,赋软件以灵魂,将岳麓书院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物化、固化,让师生们随时随地“面壁”沉思。如今,在湖南大学南北校区的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园区,以及各学院,随处可以看到以木刻、写真、喷绘等多种传统形式为载体的楹联、碑拓、名人画像和名言名句。置身于这些文化长廊,师生们在潜移默化中便可感受先贤们的大师风范和赤子情怀。 第二:借助新型载体,打造校园文化平台

“高校之间的竞争到最后,就是比文化,比文化的传承,比文化的创新。”校党委书记刘克利认为。因此,在打好“传统牌”弘扬岳麓书院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湖南大学还打出“现代牌”,借助各种新型载体,打造新时期校园文化的新平台。

网络是新时期大学生们喜好的、传播速度迅速的载体。2001年,湖南大学紧紧抓住获准建立岳麓书院数字博物馆的机会,让传统文化搭上了数字快车。数字博物馆的内容包罗万象:今日书院、书院漫游、书院藏品、书院史话、楚材斯盛、教学科研、千年论坛等,既反映了岳麓书院千年办学的历史与现状,又展现了中国古代教育与学术的优秀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以及现代高等教育赋予岳麓书院新的活力。2005年,湖南大学又建成了“虚拟校园”。师生们只要登录校园网,点击电子地图上的地点,该地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故事就跃然眼前。

开放式讲学、不同学派的学术观点兼容并包,是岳麓书院优秀的教育传统之一。借鉴这一开放的讲学形式,湖南大学从新世纪初开始主办“千年论坛”,并联合电视媒体,共同把文化传播到校园之外。至今,已邀请了著名人文学者杜维明、李学勤、许倬云、乐黛云、余光中、何光沪,著名作家余秋雨、黄永玉、魏明伦,著名科学家许智宏、何祚庥、理查德·扎尔、杨福家等人到岳麓书院讲堂讲学。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省内各高校的学生们云集书院,聆听精彩动人的人文讲座,并与学术大师展开现场对话,电视台、网络则同步直播。这是湖南大学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的一种独创形式,形成了品牌优势,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影响。

影视作为一种集文学、绘画、摄影、戏剧、音乐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一直深受大学生的青睐。学校因势利导,在2000年与潇湘电影集团成立了影视文化基地,创造了以优秀电影首映式系列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郑培民》、《张思德》、《毛泽东去安源》等一批优秀的革命题材影片均选择在湖大首映,大学生与著名电影导演、演员面对面地探讨艺术和主流文化,聆听英模原型的优秀事迹报告会、参与主题征文等系列活动。大学生们在影视文化活动中研习历史,也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今年开始,该校又将电影全面引进大学课程体系,《毛泽东》《周恩来》《大决战》等20多部电影正式成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试点院系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内容,成为与书本课程、试验课程并列的第三类课程,并与其他课程一样按必修课和选修课计算学分。

学校在不断传播和创新湖湘文化的同时,更是创新出了新时期斑斓多彩的校园文化。这些校园文化最直接最重大的影响就是强化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校每年开展科技文化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实施“科技英才工程”,构建学术创新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建立内容覆盖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体系。如今,在全国“挑战杯”以及各类科技创新奖竞赛中,该校学生屡屡获得大奖。除此之外,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功能的充分发挥,都有赖于校园文化的张扬。各种创新团队的引进、国际权威人士的交流、引领地方经济的研发、前所未有的开放,每天都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内上演着各种好戏,使得学校始终处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摘自《湖南日报》2007.08.29)

5、校园尽染翰墨香 ——兰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独辟蹊径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沃土,也是高校育人的永恒主题。近年来,兰州大学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断探索,在整合已有的校园文化资源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学校的文化底蕴,打造精品、塑造品牌,逐步形成了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发展格局,努力营造了格调高雅、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一,把握导向: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近年来,学校以庆祝建党87周年、建国59周年、纪念“五·四”运动89周年、毛泽东同志诞辰l10周年和邓小平同志诞辰l0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一二·九”运动等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在青年团员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主题教育,弘扬了时代主旋律。切实抓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积极发挥政策与理论宣讲团、青年政治研究会等理论社团辐射作用,使广大青年学生参与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依托团委网页、西北望BBS等网络阵地,借助《兰大青年》、《兰大学子》等舆论阵地,正确引领和鼓舞团员青年健康成长。通过润物无声、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涌现出了自强自立、乐观上进的优秀大学生石小东,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乔润陇,自主创业、不懈追求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30强”苏军生等一大批优秀学子。

第二,寓教于乐:文化体育活动异彩纷呈。以高雅艺术为引领、品牌活动为重点、大众化活动为基础、对外交流活动为延伸,广泛开展校园文体活动。学校先后邀请中央芭蕾舞团、国际话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苏州昆剧院来校演出经典剧目,广大师生接受了高雅艺术的熏陶,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青年学生的艺术素养。组织了有著名作家刘墉、石钟山,励志大师丁远峙,时事评论员阮次山,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朱军等参与的“名人名家讲坛”活动,大大开阔了青年学生的文化视野。新生文艺汇演、“神笔杯”书画作品大赛、“世纪杯”辩论赛、“亘塬下”诗会、挑战主持人等品、牌活动稳步推进,“校园十大歌手”比赛、大学生街舞大赛、足球联赛等大众化活动广泛深入,极大地丰富了青年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精心编排《穆桂英挂帅》、《校园欢歌》等高质量的文艺节目,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演出,受到广泛好评。

第三,学无止境:学术科技活动蓬勃开展。深入开展校园学术科技活动,形成了以“挑战杯”为龙头、以“创新创业行动计划”为基础、以大学生学术科技节为载体的学术科技育人平台。创造良好条件,鼓励学生创作学术科技作品参加全国、全省“挑战杯”竞赛,通过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施“创新创业行动计划”,设立“之德创新基金”,每年投入近30万元支持近大学生从事学术创新活动。通过举办以院士专家报告会、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普通物理知识竞赛、身边化学知识竞赛等内容的大学生学术科技节,进一步拓宽学校学生的知识视野,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营造了勤奋学习、追求真知的学术科技文化氛围。近年来,陆梅、刘焕香、刘玉孝等同学先后荣获第

一、第

二、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俞斌华同学获“全国挑战学子”荣誉称号;学校在全省、全国“挑战杯”竞赛中也屡创佳绩。

第四,知行合一:社会实践活动成效显著。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区、农村、厂矿、机关,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多作贡献的同时,在实践中切实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2002年以来,学校为支持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累计投入资金72.5万元。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组建了923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农村政策宣讲、医疗卫生服务、法律知识普及、支教扫盲、科技帮扶、环境保护等内容的实践活动。569名教师带队指导实践活动,包括104名博士生在内的7620名学生参与了团队实践活动,建立了63个社会实践基地。学校连续7年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甘肃日报、兰州日报、兰州晚报、新华网等媒体先后跟踪报道。去年,《中国青年报》以“兰州大学社会实践助大学生克服浮躁,一批'愤青'踏上志愿者之路”为题,头版头条对学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报道,中宣部新闻局《新闻阅评》(第179期)对其进行了单条专评,高度评价了学校的社会实践工作。

第五,百舸争流:学生社团演绎和谐乐章。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本着“着力建设理论学习型社团,大力支持学术科技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原则,着力打造了绿队、达尔文协会、红丝带爱心社、公共关系与策划协会等一大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品牌社团。目前,学校有社团组织117多个,他们结合所学专业开展活动,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其中,绿队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社团”、“全国十佳环保社团”荣誉称号,达尔文协会、法学社等9个学生社团荣获“全省优秀社团”称号。学校学生社团活动涉及内容广泛而丰富,活动方式新颖多样,对广大青年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感召力,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和谐校园氛围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自《光明日报》2009年9月18日)

6、北京林业大学培育绿色校园文化

北京林业大学正在编撰的《绿色校园建设读本》,将有望为全国绿色校园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南。这套读本由12本组成,内容将从理念和实践等方面,构建绿色校园文化的理论体系。

绿色校园与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栽几棵树、植几片绿,而是如何科学定位和怎样科学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吴斌说:“我们应当将生态文明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开展绿色校园文化的研究、实践。”

据悉,该校近期将启动“中国绿色校园文化”的课题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酝酿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评估指标体系。该校还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学生开展“绿桥”活动。届时,该校大学生将向全国大学生发起积极参与建设绿色校园倡议书。此外,该校还将面向全校师生招募志愿者,建立绿色校园建设志愿服务队,开通绿色校园建设咨询热线,为全国绿色校园建设提供技术服务。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2009.04.04)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年纪实

1、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召开

2010年3月9日下午,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在办公楼九楼会议室召开。校领导周先雁、曾思齐、何学飞、曹福祥、秦立春、谢国保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党委副书记曾思齐主持。

周先雁校长在会上指出,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湖南省也提出要建立教育强省,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情况下,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打造学校软实力,对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师生的道德人格和文化素养,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周校长强调,大学的功能应当包含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引领文化四个方面。其中引领文化就是要创造、培育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先进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不断提高和推进,通过开展此项活动,使全校师生形成共识,在加强我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教职工和学生的行为规范,校园综合治理等方面,都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近年来,学校在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学校党委经过慎重研究,做出了将2010年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年的决定,目的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年的一系列措施和工作,加深广大师生对校园文化内涵与功能的理解,将校园文化建设内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为,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党委宣传部部长陈晓文在会上传达了省委教育工委2010年普通高校宣传部长工作会议的情况,并对我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及2010年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草案进行了说明。与会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提出了一些好的想法和建议。

2、校园文化建设年工作全面启动实施

2010年是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年。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4月1日,学校召开校园文化建设年工作动员大会,明确了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要求全校师生员工提高认识,明确责任,把校园文化建设推向深入。

此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校今年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全面启动。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夏智伦应邀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全体在家的校领导,处级以上干部,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了动员大会。

夏智伦委员围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个主题作了一堂生动的辅导报告。他首先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和事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快速进入大众化新阶段的必然要求,而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对提高质量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夏委员认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虽然这种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到的,但生活在校园之中的学子们却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夏委员强调,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立足学校实际,突出个性、彰显特色。他希望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取得预期成果,为全省兄弟院校提供先进经验。

党委书记章怀云在动员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正确看待我校近年来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看到自身的不足,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要深入贯彻落实好十七大的精神,站在国家发展、学校发展的高度,切实提高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章书记强调,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大学自主办学的趋势不断加强,彰显特色成为当前很多学校的迫切需要,特色校园文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学校只有在创建特色校园文化上下功夫,才能扬长避短,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校要进一步凝练中南林精神和办学理念,努力培养优秀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以制度文化建设推进学校管理创新,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努力构建彰显个性魅力和办学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章书记指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必须对校园文化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强化执行和落实,最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

党委副书记曾思齐在会上宣读《2010年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此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根据安排,2010年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完成:3月份为准备发动阶段,学校制定方案,召开会议,进行动员,各单位、部门制定相应实施细则;4月—11月为组织实施阶段,各单位、部门制定和落实各项具体工作实施细则;12月进行检查验收。

纪委书记谢国保主持动员大会,他要求各部门单位对照实施方案,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定相应的建设思路和具体措施,迅速启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通过建设和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汇编

【政策信息】

关于开展“质量工程”总结工作的通知

教高司函[2010]7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中央各有关部门所属高等学校:

200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

2010年是“质量工程”实施的最后一年。为全面了解“质量工程”实施进展,深入总结“质量工程”建设成效,高度提炼“质量工程”在论证、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为科学制定“十二五”期间的“质量工程”实施方案打下良好基础,经研究,决定启动“质量工程”总结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总结工作分工

总结工作由教育部、财政部成立的领导小组领导,下设“质量工程”总结与论证研究组,负责总结全国“质量工程”的实施情况。

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央各有关部门所属高校分别负责本地区、本高校“质量工程”实施的总结工作。

二、总结内容

(一)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总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级“质量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

全面系统总结实施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情况,形成《***省关于国家级“质量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应包括项目实施基本情况(包括组织机构建设、配套政策文件和实施程序等)、成效与基本经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进一步推进在建项目建设的有关建议等四部分内容。

2.国家级“质量工程”分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

分别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教学名师奖、大学生竞赛活动等九个分项目单独进行总结,分别形成《***省关于国家级“质量工程”的“****”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等九个分项目总结报告。分项目总结报告应包括各分项目的项目实施基本情况(包括实施程序、建设情况等)、成效与基本经验(包括教师参与情况和学生受益面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进一步推进在建项目建设的有关建议等四部分内容。每个分项目需要提供2~3个典型案例介绍。

3.省级“质量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如有配合国家“质量工程”实施的专项工作(包括配套资金),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总结,形成《***省省级“质量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并填写《省级“质量工程”建设情况汇总表》(见附件1)和《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配套文件汇总表》(见附件2)。各省总结报告应包括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实施基本情况(包括专项名称、总体规划、配套文件、省级财政投入、建设内容、建设情况等)、成效与基本经验(包括教师参与情况和学生受益面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等三部分内容。

4.省属高校校级“质量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组织本地区所属高校总结校级“质量工程”实施情况,形成《***大学(学院)校级“质量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并进行汇总,同时,填写《省属高校校级“质量工程”建设情况汇总表》(见附件3)和《省属高校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配套文件汇总表》(见附件4)。各高校总结报告应包括各高校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实施基本情况(包括专项名称、总体规划、配套文件、高校经费投入、建设内容、建设情况等)、成效与基本经验(包括教师参与情况和学生受益面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等三部分内容。

5.对“十二五”期间“质量工程”建设的建议报告

对“十二五”期间国家级“质量工程”的建设提出有关建议。建议应包括建设项目名称及建设内容、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项目管理方式等,形成《***省关于对“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质量工程”的建议报告》。

(二)中央各有关部门所属高校总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级“质量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

各有关部门所属高校全面系统总结本校实施“质量工程”建设情况,形成《***大学(学院)关于国家级“质量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应包括项目实施基本情况(包括组织机构建设、配套政策文件、实施程序等)、成效与基本经验(包括教师参与情况和学生受益面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进一步推进项目建设的有关建议等四部分内容。

2.国家级“质量工程”分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

各有关部门所属高校分别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教学名师奖、大学生竞赛活动等九个分项目单独进行总结,分别形成《***大学(学院)关于国家级“质量工程”的“****”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等九个分项目报告。分项目总结报告应包括各分项目的项目实施基本情况(包括实施程序、建设情况等)、成效与基本经验(包括教师参与情况和学生受益面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进一步推进在建项目建设的有关建议等四部分内容。每个分项目需要提供1~2个典型案例介绍。

3.校级“质量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

各有关部门所属高校如有配合国家“质量工程”实施的专项工作(包括配套资金),按校级“质量工程”项目总结,形成《***大学(学院)校级“质量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并填写《中央有关部门所属高校校级“质量工程”建设情况汇总表》(见附件5)和《中央有关部门所属高校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配套文件汇总表》(见附件6)。总结报告应包括校级“质量工程”的项目实施基本情况(包括专项名称、总体规划、配套文件、经费投入、建设内容、建设情况等)、成效与基本经验(包括教师参与情况和学生受益面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等三个方面。

4.对“质量工程”二期建设的建议报告

对“十二五”期间国家级“质量工程”的建设提出有关建议。建议应包括建设项目名称及建设内容、项目必要性和重要性、项目管理方式等,形成《***大学(学院)关于对“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质量工程”的建议报告》。

三、问卷调查

为了从不同群体和层面全面了解“质量工程”建设实施情况,决定对“质量工程”项目有关情况开展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分别由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央各有关部门所属高校组织实施。

1.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地方高校有关教学管理干部(包括学校领导、教务处负责人、实验室处负责人、院系本科教学负责人,共50人)、教师(以参与“质量工程”项目教师和院系主要负责人为主,共100人)和学生代表(共200人)的问卷调查工作。

2.中央各有关部门所属高校负责本校有关教学管理干部(包括校领导、教务处负责人、实验室处负责人、院系本科教学负责人,共10人)、教师(以参与“质量工程”项目教师和院系主要负责人为主,共50人)和学生代表(共100人)的问卷调查工作。

3.问卷调查表见附件7—9。

4.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央各有关部门所属高校将问卷调查表收集后,报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统一汇总分析。

四、有关要求

1.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央各有关部门所属高校,于2010年5月25日前,将有关“质量工程”的总结报告报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同时将总结报告电子版发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省属各高校的校级“质量工程”总结报告不需报送纸质版,电子版由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汇总后,刻制光盘一并报送。

2.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央各有关部门所属高校,于2010年5月20日前,将收回的“问卷调查表”报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

3.“质量工程”总结报告和问卷调查表寄送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邮编:100816,电子信箱:zlgc@moe.edu.cn,联系电话:010-6609739

2、010-66096867,联系人:于宝证、李智。 4.附件1—9的电子版,可发邮件到zlgc@moe.edu.cn索取。

5.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央各有关部门所属高校要明确专人负责“质量工程”总结工作,加强领导,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确保这项工作圆满完成。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教办[2010]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部属各高等学校,各国家大学科技园: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为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1.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

3.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高校要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或相应的研究机构。

4.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高等学校要把创新创业实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成果有机结合,积极创造条件对创新创业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5.建立质量检测跟踪体系。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要建立在校和离校学生创业信息跟踪系统,收集反馈信息,建立数据库,把未来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反馈指导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体系。

6.加强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教育部成立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加强对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组织编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先进经验材料汇编和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调研活动,总结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推广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成果。逐步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形成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思路,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二、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打造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

7.全面建设创业基地。教育部会同科技部,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主要依托,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并制定出台相关认定办法。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多种形式建立省级大学生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同时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推动本地区有关地市、高等学校、大学科技园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并按其类别、规模和孵化效果,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示范作用。

8.明确创业基地功能定位。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是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主要任务是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开展创业指导和培训,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创业项目孵化的软硬件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

9.规范创业基地管理。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主体,要把基地建设作为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确定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强与依托学校和有关部门的联动,共同开展大学生实习实训和创业实践。有关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出台有利于大学科技园开展学生创业工作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

10.提供多种形式的创业扶持。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要结合实际,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实训等多方面的支持。要开辟较为集中的大学生创业专用场地,配备必要的公共设备和设施,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至少12个月的房租减免。要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人事代理、管理咨询、项目推荐、项目融资等方面的创业咨询和服务,以及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要为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实训;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布相关政策、创业项目和创业实训等信息。

三、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1.切实落实创业扶持政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关于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25号)要求,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组织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并切实落实以下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初创企业,可按照行业特点,合理设置资金、人员等准入条件,并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允许高校毕业生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和合同约定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对应届及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贷款规模可适当扩大。完善整合就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12.积极争取资金投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社会支持,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渠道设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天使基金”等资助项目,重点扶持大学生创业。要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鼓励吸引外资和国内社会资本投资大学生创业企业。

13.积极开展创业培训。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有创业愿望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高校学生,普遍开展创业培训。要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把成熟的创业培训项目引入高校,并探索、开发适合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培训项目。同时,高等学校要加强对在校生的创业风险意识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防范和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14.全面加强创业信息服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加大服务力度,拓展服务内涵,充分利用现有就业指导服务平台,特别是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广泛收集创业项目和创业信息,开展创业测评、创业模拟、咨询帮扶,有条件的要抓紧设立创业咨询室,开展“一对一”的创业指导和咨询,增强创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5.高等学校要出台促进在校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和措施。高校可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普遍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依托大学科技园、创业基地、各种科研平台以及其他科技园区等为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同时,有条件的高校要结合学科专业和科研项目的特点,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科技发明、专利等转化为创业项目。

四、加强领导,形成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合力

16.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地制宜地出台并切实落实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要加大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在经费、项目和基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项目,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小额经费支持。根据工作需要,可评选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创业示范基地。

17.高等学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要理顺领导体制,建立健全教学、就业、科研、团委、大学科技园等部门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明确分工,切实加大人员、场地、经费投入,形成长效机制。

18.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宣传各地和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宣传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通过组织大学生创业事迹报告团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成才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年五月四日

【主任论坛】

谈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理念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李培根院士

世纪之交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今天中国已经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于中华崛起至关重要。中国在没有成为高等教育强国时,恐怕还不能说是真正崛起了。因此,最近在高等教育界,人们谈论很多的是如何使我国在未来二三十年内成为高等教育强国。这涉及的问题自然很多,其中有共识的一点是需要好的高等教育理念。而关于高等教育理念,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又是什么?

一、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理念至关重要

在高教界内部,人们都非常关注大学或者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的确这对于一所大学的发展影响极大。但是,最影响我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恐怕不是大学的办学理念,而是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理念(以下简称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因为,在众多的大学中,不乏具有好的、先进办学理念的校长。哪怕目前这样的校长仍然是少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大学校长们会学习并且结合他们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先进的办学理念。因此,大学的办学理念问题不需要政府过多地担忧,就这一点而言,政府的“无为而治”可能更容易产生百花齐放的效果。这就是说,大学的办学理念对于一所大学、一个校长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而言则不是那么重要。

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则不然,它对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乃至国家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之所以说其重要,乃是因为它是整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应该回答的主要问题包括:其一,国家把高等教育摆在何种位置;其二,建立什么样的高等教育生态;其三,让大学在社会进步中扮演何种角色;其四,国家管理高等教育的基本思路。毫无疑问,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影响国家崛起的速度。

总而言之,有了好的国家高等教育理念,自然会产生一批具有好的办学理念的大学。但是,若仅仅有几所大学具有好的理念,如果相关领域和国家部门不予重视的话,未必就能产生好的国家高等教育理念。

二、从目标、功能、路径三个维度审视国家高等教育理念 1.目标维

在一段时期内,国家应该有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我国现阶段考虑的国家中长期(到2030年)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简而言之,就是把我国建设成高等教育强国。

应该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一问题放在特定的历史方位中去考虑。在世纪之交的前后,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已经处在了崛起的进程之中。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希望这一进程不仅要加快,而且是可持续的。欲如此,高等教育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历史上英国、德国、美国的崛起,无一不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强国。非但如此,其中还包括高等教育理念的创新。如德国洪堡时期开始的崇尚科研,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等开始的社会服务理念,对德国、美国的发展和崛起分别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今后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不仅是中国崛起进程的需要,也是此进程的必然。

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目标,首先需要清楚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标志是什么?笔者认为,其一,中国大学未来将培养出一批世界级的人才,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二,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的学生愿意到中国来接受高等教育。

目标的另外一个因素是高等教育体系。可以想象,高等教育强国的标志主要体现在少数一流大学中。但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却不能仅仅考虑少数几所大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目标,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体系。美国今天拥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但是如果她没有一批州立大学甚至社区大学的存在,那些一流大学也未必就是世界一流的大学,美国大概也不可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一流大学必定与众多的一般大学相伴而生。高等教育体系目标应包括:中国高等院校类型及其成分、区域分布等。国家在支持一流大学建设时,显然需要考虑区域因素,这其实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同样可以想象,如果美国的世界一流大学都集中在几座城市,也难以令人信服地说明其高等教育强国的地位。

2.功能维

今天,中国的很多大学都强调三大基本功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笔者认为,未来中国要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其一流大学一定要具有“引领”的功能,这一点恰恰是中国的大学(即使是一流大学)普遍欠缺的。在规划国家中长期的教育发展时,突出大学的引领作用,应该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引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科学与技术方面;二是在社会进步方面。

最近10年来,国家对科技的投入成倍增长,中国的一流大学不断致力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总体而言,我们的研究成果多属于跟踪性的,或集成创新性的,真正的原创成果少。就是说,我国大学的研究对国家科技的引领作用还很不够。造成这种现象当然有其必然性,是我国科技和高等教育发展必经的过程。另一方面,尽管其中必然原因很多,但不容否认的是,我国科技、教育部门的导向亦存在值得反思之处。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需要尽快使大学在引领国家科技进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否则,随着中国向创新型国家的迈进,中国企业自身的创新需求越来越高,而中国的大学在未来的科技工作中若仅靠集成创新、仅靠解决某些工程问题,就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了。今后,中国大学即便在社会服务中也应该强调引领的作用。

此外,目前中国的大学在其他社会进步方面也很难发挥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在此之前,我们曾经怀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曾经对市场经济讳莫如深;我们不敢批评政府;我们曾经对人权的概念嗤之以鼻„„。而今天,观念的改变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和人民从这种变化和进步中得到了好处。这些改革、变化和进步是因为有了党的正确领导。但是,在这场变革中,大学究竟发挥了多少引领作用?客观地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当然,在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更应该强调思想统一,更应该强调稳定,大学的引领作用不大也是必然的。那么,在未来的二三十年中国的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是否依然在此类问题上作壁上观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中国的大学未来一定要在社会进步的广泛领域中发挥引领作用。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国家更强大了,党和国家的自信心增强了,社会的承受能力也增强了。今后的时代是中国迅速崛起的年代,是中国社会全面进步的时代,也是中国更深融入世界的年代,甚至是中国未来逐步引领世界的年代。要如此,肯定需要改变更多的不适应国家快速崛起的观念、体制等。欲如此,仅靠领导人的号召和决策是不够的。在今后二三十年内,中国势必会出现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国的大学更多地肩负着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责任。而未来,那些一流大学理所当然地肩负着引领中华崛起的历史责任。可以想见,今后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社会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将进一步加强。所有这些因素都使新时代赋予中国大学作为社会脊梁的引领作用。

胡锦涛同志指示过,“理论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改革开放、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精神文化的导向方面,甚至党的自身发展方面,应该更加鼓励大学走在前面,起到引领的作用。

3.路径维

了解了国家未来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功能,通过何种路径实现其功能并达到其目标?这也属于国家高等教育理念的范畴。路径设计自然不那么简单,所涉及的问题也颇多,这里仅描述几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其一,预算投入。国家对高等教育是否重视,主要表现在具体的举措上,而加大预算投入是最重要的。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的确做出了很大努力,大大增加了教育经费。但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未来若干年内,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还应该增加到新的水平。这既是国家崛起的需要,也是人民的期望。

其二,领导机制是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从宏观的角度看,目前中国大学的领导机制的确存在一些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大学存在着行政化倾向,办学的自主权不够,大学内部官僚主义盛行,大学精神缺失,这其实都与领导机制有关。今后需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党和政府如何管理大学,管到什么程度,通过何种形式管理;二是如何改革大学内部的领导方式,如何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国家中长期高等教育发展理念,这些问题不能不触及。

其三,高等教育生态。从国家层面上考虑高等教育,必须要着眼于培育一个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态。有了好的生态,才能生长出参天大树,才能百花齐放,中国才可能出现世界一流大学,中国才有可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一所大学办得如何,政府未必能发挥关键作用,但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生态如何,仅靠一所大学难以有所作为,而政府的作用却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生态涉及的问题很多,这里仅谈若干主要因素:

首先是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高等教育的生态环境一样需要多样性。其实,教育界人士及政府都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意义所在,只是坚持不够。今后,多一份坚持,则不会有那么多升格的大学;多一份坚持,则不会有那么多博士点;多一份坚持,则不会有那么多学校追求综合性;多一份坚持,评估就不会受到那么多批评;多一份坚持,高等院校就会更加追求个性更具特色,中国的高等教育就会百花争艳。

需要注意的是,良好的教育生态导致百花齐放;反之,百花齐放也会好的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多样性、坚持百花齐放,就会产生好的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因为,从各个大学的办学理念中一定能够凝练出适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共性理念。正如前述的德国崇尚科研和美国的社会服务理念就都是从大学的办学理念中凝练出来的。

再则是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大学之魂。国家是否真正鼓励学术自由,是建立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态的关键,也是我们未来能否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之一。学术自由的本质是鼓励学者探索、探求,而这种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创新之魂,也是培育各种创新型人才的沃土。蔡元培先生当初在北京大学推行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对于北京大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现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似乎没有任何理由能说理这个念仅适合于过去,而不适合于将来。最关键的问题是国家是否提倡学术自由,以及在实践中能否把这一理念真正变成一种习惯。

第三,评价体系很重要。这里讲的评价体系是指政府层面的,而非大学内部的评价体系。这一点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实际上明确了高等院校的竞争方向。政府鼓励什么,大学应该追求什么,大学获取更多资源的条件是什么„„,都隐含在其中了。评价体系首先涉及质量观,这是评价大学水平的根本。尽管人们关于质量的看法不尽统一,但是政府的大学质量观却极大地影响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另外,评价体系制定的主体构成很重要,他们应该是官员还是教育家?评价体系的制定虽然表面上是由专家们决定的,但实际的主体未必就是专家。此外,资源分配的主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总之,评价体系表现在教学评估、各种评奖、资源分配(如211工程、985工程等)等,甚至高校主要领导的遴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对高校工作的评价。

第四是开放性。高等教育生态环境绝不是封闭于大学中,甚至不是封闭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开放性表现在高等教育与其前后端的联系,即与中等教育和社会的联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教育如何影响中等教育?招生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这是高等教育生态的主要问题之一。开放性必须体现在与社会及业界的联系,此联系不仅表现在大学对社会的服务,而且表现在社会和业界对大学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另外,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的知识面到什么程度为宜?实践能力应该到什么程度?哪些知识或能力应该是在社会和业界中接受再教育的?要培育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这些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最后,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教育理念是一种理论。遗憾的是,我国近些年关于教育理念的研究很多,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未能真正指导实践。虽然有些文章其实还是有深度的,但却是用教育实践者很难理解的语言去描述,这不利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如果理论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其意义就大打折扣了。另一方面,很多大学教师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但既缺乏理论的指导,又缺乏向理论的升华。

三、改革者要牢记“与时俱进”——结语

与时俱进是改革者应该记住的基本道理。若不如此,我国难以成为高等教育强国,更难以真正在世界上崛起。从国家中长期高等教育的发展角度思考国家高等教育理念,需要我们改变观念。

在继承中改革,在改革中继承。我国高等教育尤其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就注定了继承的必要性。但真正有意义的继承是在改革中的继承。因为,任何时期的政策或机制都存在不适应未来发展的因素,这就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改革,所谓“变则通,通则久”。对过去某些做法的改革与变化不等于否定过去,说某项政策或某种观念需要改变,并不等于此前的做法是错误的,只是表明以前的做法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要敢于自我批判,未来的高等教育要在不断的自我批判中成长并增强自己的生命力。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就是对过去某些做法的批判。要相信,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已经足够强大,自信地面对批判将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加成功和强大。

要建立时空观念。即一是应尽可能在世界语境中探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强国”本来就是世界范围的概念,仅仅在国内比较或分析,则无所谓强国。其二,要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当前语境。试想我们用30年前的语境探讨今天的发展,不会有多大意义。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需要突破原有的条条框框。

总之,“与时俱进,唯变所适”,是从国家层面思考未来高等教育理念的基本原则。

人才培养是高校老师的首要职责

复旦大学教授 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乔守怡

一、我最大的幸运是得到名师的指导

在我多年的从教生涯中,遇到过很多发展机遇,最大的幸运是复旦大学给了我发展的空间和多方面的支持和鼓励,同时受到了很多著名遗传学教授的指导。复旦大学在中国遗传学奠基人谈家桢院士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本科专业。谈家桢先生一生投身遗传学科和教育事业,胸怀坦荡,辛勤耕耘,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业科研和教学人才。谈先生的高风亮节影响了我们几代学生。

“遗传学”课程一直是生物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中国医学遗传学奠基人刘祖洞教授是遗传学课程的首批主讲教师之一。国际知名专家赵寿元教授曾任国际遗传学会主席,也是遗传学课程的主讲教师之一。多年来,我师从刘祖洞教授、赵寿元教授承担遗传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老师给了我很多的鼓励和帮助,也给了我很多的锻炼和发展机会。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很渴望有讲授“遗传学”课程的机会。可是刘祖洞教授给我的第一次机会不是在复旦大学,而是要我协助赵寿元老师在中央电视台上课。一个从来没有上过讲坛的青年教师第一次亮相居然是在全国最大的讲坛上,当时我心里压力很大,忐忑不安。刘祖洞教授、赵寿元教授给了我很多建议和鼓励,多次听我试讲,使我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受到了极好的锻炼。老师的谆谆教导,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二、站在讲台上,责任重于泰山

多年来,每次我站在讲台上,都会感到台下坐的学生都是复旦大学优秀的学子,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和精英。他们需要教师给予他们丰富的知识,需要得到教师多方位能力和思维的训练。作为教师,要有广博深厚的学术底蕴,要有诲人不倦认真态度,要有承担重任的自信心。每次站在讲台上,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责任感源于我对这门课的热爱,而信心则来自个人对该学科的长期感悟。

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对学生的要求也应该严格。因为,青年学生是我们的未来,是祖国发展的希望,没有严格训练和良好教育的青年,就没有祖国的明天。大学四年的本科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学术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意志的砺练,是品德的培养,是能力的训练。能在我们国家蓬勃发展的伟大时代接受培育人才的任务是教师的幸运,也是我们应该展示教师风采的时机。站在讲坛上,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有时,我的课排在上午第一二节,有的学生冬天早上贪睡,错过了上课时间,索性就不来了。对这样的学生,我告诫他:“读书是要有意志的。一节早课不来,两节早课不来,久而久之就会拉下许多课。所以,不要以为不去上一节早课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丢掉的不是一节课的学习,而是一种自制力与意志。”有的学生对学习和很多事情都随随便便,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还美其名曰淡泊名利。对“淡泊名利”要有一个正确的解读,我认为应该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淡泊名利不能当作是放弃追求,放弃进取的代名词。应当获得的成绩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否则就是不求上进,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庸才。对于强调课堂纪律,我的解读是:强调课堂纪律,重点是考验教师的责任和能力。以教师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广博的知识,以生动的语言和活跃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维,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依赖上课点名来维持教学秩序,不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手段。

多年来,我沿着老师们走过的路继续前行,在工作岗位上尽了自己的努力,并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两次上海市育才奖,两次宝钢奖教奖,1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还参与获得5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对这一切我看得很淡,反倒是一件事让我铭记于心,终身难忘:几年前,我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专家学者赴美交流。在纽约等城市短暂停留期间,经常会接到在美国留学或工作的学生打来的问候电话,有些人还连夜驾车从二三百里之外赶来看望。是什么促使学生不辞辛苦地奔波,只为了匆匆见老师一面?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对老师的崇敬与热爱,是学生对老师的感恩和尊重。每当想起此事,我更感到教书育人,责任重于泰山。

三、人才培养是科学发展的国之大计

人才培养本应是高等学校始终不变的中心任务,但近年来由于对人才培养的职责认识模糊,以及各种不合理的评价指标和制度,这一中心任务被弱化和边缘化了。特别是在很多教育部重点大学中,一些资深教授们奔忙于科研经费和科研论文,鲜有时间顾及本科生的培养。青年教师构成著名高校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的主体,然而在科研、教学和生活的多元重压下,他们无暇潜心探讨高等教育教学工作。

高校本科毕业生应该在三个层面上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即合理的知识结构、广义的能力结构、良好的综合素质。高等院校要在教学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深入的探索,要把教学当作是科研任务去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重心不仅仅是形式的改变,应该是内涵的发展。大学培养出的学生要有学术发展的潜力,要有社会职岗的竞争力。如果一所名校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屡屡失败,很难找到个人生存的空间,假如这样的事例不断增多,这是学生个人的失败也是学校教育的失败,需要我们好好地反思。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市场需求,如何去评价和应对当前学生就业难与大学教育的关系?不同类型的院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国家重点大学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学术和社会竞争能力。如果我们的大学生毕业后缺乏自信的底蕴,缺乏竞争的能力,最后只能依赖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人员竞争生存的饭碗,这是人才畸形的高消费,也是国家教育的悲哀。

没有学生怀念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没有培养出杰出校友的学校不是有声誉的学校,没有校友回报的学校是不值得尊重的学校。当各级部门的政策导向使我们的教师都把教学提高到人才培养的高度加以认识,把教学工作作为自己的天职去实施,把讲坛作为展现个人学术风采和人格魅力的舞台时,中国的教育就有更有希望了。

最后,我的教师感言是:几度春华秋实,不觉两鬓成霜,能在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的人才,此生无憾矣。 [教学研究]

武汉大学微生物学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的特色与建设思路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陈向东 唐晓峰 沈萍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 (简称“质量工程”),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措施。其中,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被作为确保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成为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武汉大学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7年获首批湖北省教学团队,2008年获全国微生物学教学领域的首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本文拟对团队的特色与发展思路进行总结,与国内同行共同探讨,努力进一步提升我国微生物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水平。

一、团队的建设基础与发展条件

微生物是最简单的生命体而又具有高等生物的基本生命过程,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基本模式生物,同时它门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最为重要的二级学科之一,并已经成为几乎所有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今天的学生,如果不懂得、不熟悉微生物学,不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技能,想要学好其他生命科学专业课程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微生物学系列课程历来都是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生物学系及医、药、农、林、食品等有关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和重要的选修课,国内外都是如此。作为全国最早设立微生物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微生物学教学一直是武汉大学具有传统优势并重点建设的课程系列。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故的高尚荫院士就组建了武汉大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组,主持制定了我国综合性大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承担主编微生物学方面全国统编教材的任务,编写的教材和教学成果屡屡获奖,为全国微生物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我们进一步加强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力度,在国家级重点教材的编写、国家精品课程创建、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现代化以及教学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使武汉大学微生物学系列课程的建设水平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地位。目前的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所拥有的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建设基础和具体建设单位,以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设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育部生命科学外国教材中心(设在武汉大学图书馆)等所拥有的基础与条件为依托,具备良好的建设基础与发展条件。

师资队伍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为了顺应新时代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需要,我们近年来对教学队伍进行了不断的充实和完善,通过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实现教学团队人员间稳妥的新老交替,逐步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老、中、青三结合的教学团队。在年龄结构上,17名团队成员中60岁以上教师3人,50~60岁教师3人,40~50岁教师7人,40岁以下教师4人;在职称结构上,17名教师中有教授(博士生导师)12名,副教授5名。团队成员包括中国科学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珞珈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副主任,多位高水平引进人才等,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富有活力且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学术群体,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未来3年的团队建设期间,我们将以所拥有的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团队成员承担的大量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为纽带,通过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或者与校内其他院系(例如医学院、药学院)合作的方式,进一步优化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构成,形成专业结构更加合理的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体系。此外,我们将进一步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并通过人才引进、队伍调整等措施,使教学团队开设的每门课程均形成良好的教师队伍梯队,实现团队整体的高水平教学。

二、团队设置的课程系列

目前的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以首批国家精品课程“微生物学”(专业基础课)为核心,以微生物学专业课和校通识课为系列,形成完善的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体系。这样的设置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既符合当代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要求,也可为微生物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充分的条件。

(1)专业基础课:“微生物学”。授课对象为生命科学学院、药学院、医学院及攻读生物学第二学位的各专业本科生。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生命科学专业知识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2)专业课:“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工程”、“病毒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技术大实验—微生物学技术”、“生物技术大实验—病毒基因工程”等。授课对象为那些在学习“微生物学”课程基础上希望进一步掌握微生物学专门知识和技术的学生。对于那些有更高学习要求的学生,我们还鼓励他们选修本团队教师开设的研究生学位课程,如“高级微生物学”、“系统微生物学”、“极端微生物”、“现代病毒学”、“分子病毒学”、“医学病毒学”、“昆虫病毒学”等。一般来说,微生物学专业课程与学科发展结合更加紧密,选修多门微生物学专业课的学生大部分都成为微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或进入与微生物学有关的企业,最终成为微生物学方面的专门人才。

(3)全校通识课:“病毒与生命”、“微生物与人类社会”。这类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校内其他专业(特别是文科)希望了解微生物有关知识的本科生。所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开拓其视野,今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4)因材施教:对部分课程采用全英文教学。目前,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设置有国际班,专业课全部进行全英文教学,系列课程中的“微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均有相应的全英文教学班,由在国外工作、学习多年的教师担任主讲。

三、建立和完善切实可行的团队运行机制,全面提升团队教学水平

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教学团队建设和有效运转的根本保证。在未来3年的团队建设期间,我们将实行团队负责人领导下的课程组长负责制,进一步落实教学交流、研究与反馈制度。每学期由团队负责人主持,及时布置团队任务;每月由课程小组负责人主持开展教学讨论、交流;每学期末及时进行教学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则定期安排教师集体听课、相互听课等。同时,通过鼓励并资助高水平教材的合作编写,鼓励并资助在教学中随时进行教学资源的收集、补充与共享,鼓励并资助参与各种教研活动等措施,调动团队成员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意识,实现成员间经常性的教学经验交流,促进团队系列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1.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教学理念,在所有课程系列的教学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及“以问题为中心”的“互动教”、“主动学”的教学新模式。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团队将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各课程的特点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例如,要求全体学生分若干小组根据教学内容和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微生物学相关知识展板的制作、演讲与展示等。

设立团队内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预研基金,团队负责人会同有关专家对每门课程的教改方案和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审定和考核。同时鼓励各课程主讲教师申报各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鼓励进行双语教学,对获批教改项目给予适当的配套经费支持。

鼓励并资助团队成员参加国内外各类微生物学方面的教学改革研讨会和发表微生物学方面的教学改革研究论文,并根据提交会议论文、受邀进行大会报告或小组交流,以及论文发表期刊档次等情况给予一定的教学研究经费奖励。 2.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建设

继续组织和鼓励团队成员合作编写高水平微生物学相关教材,建设、完善微生物学教学资源库和教学网站,对相关项目进行适当的配套经费支持。在完成全彩色版《微生物学》和《病毒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均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的编写和出版任务的基础上,3年内将至少组织1~2本其他微生物学教材的编写。同时,继续和设在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教育部生命科学外国教材中心合作,提高对微生物学相关教材的研究、引进和利用水平,购置一批能满足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需要的国内外优秀微生物学系列教材及配套教学资源。

和湖北省美术学院的相关教师和研究生合作,继续进行微生物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完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示意图和动画的制作,并以设在武汉大学的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为基础,建设完善的满足微生物学实验教学需要的微生物菌种资源和微生物形态教学图片库,满足微生物学教学的需要。 3.科研能力和科研转化教学

教师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必须具备高水平的科研基础,做到“授人以渔”,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我们的团队成员绝大多数都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核心和骨干,这为科研的教学转化,全方位创造条件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课堂教学:理论课教学中要求团队教师在授课中及时介绍学科最新进展;适时介绍有关微生物学的小故事和研究经历;尽量结合教师自己的科研实例进行有关知识的讲解,以激发兴趣、促进思考,拉近基础课课堂与科研的距离。实验课(生物技术大实验—微生物学技术模块、生物技术大实验—病毒基因工程模块)教学中根据团队教师的科研情况,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使上述两门门实验课形成系统强、综合水平高的教学体系,适应现代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课外讲座:定期邀请团队中及周边研究机构的科研名家举办针对本科生的专题课外讲座,介绍有关科研前沿,使学生具体感受科学研究的魅力。计划每年至少安排专门面向本科生的讲座2~3次,其他各类讲座多次。

(3)教学实习与开放实验:加强神农架野外生态考察和相关微生物学工厂实习,让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学基础技能的基础上,结合实习内容自主选题,自我设计,独立完成某些实验项目,加强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业余科研:设立团队内大学生业余科研基金,以团队成员强大的科研实力为基础加大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的培养力度,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申报各级大学生业余科研基金项目和发表科学研究论文。对指导本科生科研项目取得优异成绩并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的团队教师给予研究经费奖励。

(5)根据科研成果对学生实验项目进行改进:鼓励团队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学生实验课教学中。例如,最近完成研制的带细菌滤膜的U型管装置和细菌平板影印装置等从2009年起应用到了相关的微生物学实验课中。

四、结语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外部资源投入、体制氛围的支持,更需要能有效促进团队内部成员间相互协作、共同提高的管理机制的激励。在未来3年的团队建设期间,我们将充分利用教育部、学校、学院的相关政策和教学、科研条件,通过建立完善的团队管理、运行机制,鼓励团队教师全方位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促进团队开设的微生物学系列课程建设水平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至2011年,将力争使团队开设的课程均能成为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优良、深受学生欢迎的优质课程系列。与此同时,我们在团队建设过程中还将特别注重团队的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继续通过编写高水平微生物学教材系列、发表高水平教改论文、参加全国性教学研讨会、在教育部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举办全国微生物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以及接受访问学者等形式推广团队的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促进全国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是作者在2009年高校生命科学教学论坛上的报告。陈向东教授是生物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构成“健康能力”的关键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清华大学教授 傅水根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重在知识传授,因此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通过各项得力、有效的措施,将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我们知道,能力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予以培养的,人的潜力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被激发出来的。但能力如何使用,则在掌握能力的人身上。诚然,德才兼备的人拥有“健康能力”,可以当骨干和核心用;有德少才的人也可以放心用;而有才无德的人拥有“不健康能力”,必须慎用;无德无才的人则很难用。因此,我们需要培养一大批有能力,而且是拥有“健康能力”的人。

一、“健康能力”的概念

随着党和国家反腐工作的加强,我们不难看到,全国每年都有一批“能力”强的贪官被拉下马,每年都有一批“能力”强的高管被起诉,每年都有一批“能力”强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学术或其他行为方面违法乱纪。当然,其中也有不学无术,或能力不强的。这就说明,只有“能力”并不能使掌握“能力”的人健康地为人民、为社会谋取福祉。总有一批人希望将自己的“能力”凌驾于公众或他人利益之上,“不健康”地行使“能力”。或者玩弄手段、巧取豪夺;或者制造内耗、进行折腾。这是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相抵触的。

所谓“健康能力”,指的是具备“能力”而又能“健康”地行使“能力”,无论身处基层,还是身处机关、企业、教育、学术领域的领导岗位,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不移地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健康”地行使所具有的“能力”。

提出“健康能力”的概念,并不等于说以后就不会出现贪官,就不会出现腐败了,而是希望我们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明确“能力”所具有的两重性,使我们更加有意识地强化素质培养、重视正确价值观的树立,锤炼“健康能力”,自觉地抵御不健康行为,成为德才兼备和拥有健康人生的人。

二、构成“健康能力”四个关键要素及其关系

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健康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人才的健康能力强,才能将我国尽快建成创新型国家;人才的健康能力强,才能使我国尽快发展为世界强国;人才的健康能力强,不仅能抵御贪污腐败和不正之风,还能大大减少内耗、减少折腾。那么,“健康能力”是由哪些关键要素构成的呢?仔细分析,由下列四大关键要素所构成: 1.关键要素之一 ——知识

知识帮助我们认识主客观世界,是人类“健康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人类长期对自然(包括人本身)和社会共处、探究与斗争中所积累的产物,是对主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愈广博、愈深入,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了解、把握也就愈深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也就愈透彻,也就愈容易把握住人类自己。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里的“道”就是知识,就是经验,就是规律。从这点出发,“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并没有过世。《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为什么长盛不衰,也正是这个道理。然而,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死的知识用途不大。因此,一定不能读死书,一定要掌握活的知识,或者将死的知识用活。这就必须参加实践,用好用活知识。而要用好用活知识,并发现新的知识,就必须发展几乎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 2.关键要素之二 ——思维(深度思维)

思维能力,是人类在与自然、社会的长期实践乃至长期搏斗中逐渐演化与发展出来的,是人类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最重要的能力。它反映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反映出人的创造性。人类要掌握自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就要从所实践和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华南理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总结

安徽财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doc》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