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氛围

2020-03-03 03:08:1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营造氛围,锤炼教法,提高小学古诗文教学效率

郎溪县十字镇第二小学 潘广友

【摘要】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乐之”每周一换,每学期诵读十余首(篇)古诗文,自一至六年级,吟诵所有一百二十八首(段)古诗文。综合上述三个方面,每个学生每学期背诵课外古诗文近二十首(篇),每学期欣赏古诗文近八十首(篇),如此量的古诗文对学生进行视听冲击后,学生对古诗文的接受程度可想而知了。

二、锤炼教法,使学生“乐之”如:李白的诗飘逸洒脱,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白居易的诗清新平易等。明句读——读准字音、读准韵脚、读准节奏、读通句子。他们是围绕“悟”这个层次展开的。感知了古诗文的“境”,体悟到古诗文的“情”。如:低年级《赠汪伦》的教学。所以很有必要帮助学生将文本的“境”与学生生活中的“境”联系起来,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境”里“情,去观照文本中的“境”里“情”,从而体悟作者之情。

【关键词】

古诗文 乐之 氛围 教学方法 体悟

中华民族的优秀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让孩子从小接触并熟知乃至背诵经典古诗文,是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能帮助他们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及人文品格,建立积极的人生信念。也能帮助他们开发记忆,打好语言文字基础,拓展知识视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和语文素养。

然而,古诗文的产生年代,所描述的事物及其行为方法于我们很是陌生,学生读起来很难,读懂意思更难,因而,每遇到古诗文学习,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畏难情绪,学习也提不起兴趣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乐之”,学生才能主动地“学之”。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学生“乐之”。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乐之”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和成长是多么重要。我们很是钦佩上过私塾的人的古文功底的扎实、文化底蕴的深厚,殊不知,他们每天耳濡目染的都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积淀下来的经典古诗文啊!可见,营造浓厚的古诗文学习氛围是多么的重要。但现在的孩子毕竟与古代私塾里的学子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能采取拿来主义——照搬私塾里面的那一套,而要“择其善者而从之”。众所周知,只有读物是孩子们接受和喜爱的,他们才有可能“乐之”。鉴于此,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及知识结构,从趣味性、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等方面考虑,遴选适合现代孩子们阅读的“古代经典”。内容取自广为传颂的古代诗词歌赋,《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启蒙经典以及《论语》《道德经》等先哲经典,共128首(篇),编辑成《中华经典古诗文选读》,供孩子们日常诵读之用。 接下来,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孩子们创造积极的诵读古诗文的氛围。

1、以课堂为单位“节有所背”。每节语文课抽出一分钟时间来,请一个孩子上台来吟诵一首(一段)古诗文,要求做到“吟”“新”“意”,“吟”是指要有感情地吟诵;“新”是指所吟诵的古诗文不能是课内的、以前学过的、其他同学吟诵过的。目的是弥补汇编古诗文的不足,鼓励学生搜集古诗文,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面。“意”是指要说说它的大概意思(低年级不作硬性要求,随着年龄增长提高要求)。

2、以班级为单位“周有所诵”。利用每节课预备铃到上课铃之间的时间,让各班的学生吟诵《中华经典古诗文选读》中指定的篇目,要求熟读成诵,多诵成背。每周一换,每学期诵读十余首(篇)古诗文,自一至六年级,吟诵所有一百二十八首(段)古诗文。同时,每周用一节早读课时间教师为本班学生赏析本周吟诵的古诗文。

3、以学校为单位“日有所听”。每日下午上课前二十分钟,安排两名朗诵较好的学生,利用校园广播系统配音朗诵各年级“周有所诵”时诵读的古诗文,每两周更新一次朗诵篇目,每学期朗诵六十余首(篇)古诗文。如此全校师生每天中午都沉浸在朗朗的书声中,享受着古典文化的熏陶。

另外,学校还组织各个层次多种形式的古诗文诵读比赛,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我们每两周利用学校广播系统举办一次古诗文赏析讲座,提高师生的古诗文欣赏品味。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每个学生每学期背诵课外古诗文近二十首(篇),每学期欣赏古诗文近八十首(篇),如此量的古诗文对学生进行视听冲击后,学生对古诗文的接受程度可想而知了。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之”

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简约、高效的课堂,必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扎实。古诗文教学也不例外。打造一节简约、高效、学生喜闻乐见的古诗文教学课,我以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要准确地解读古诗文文本。由于古诗文毕竟是古人所作,不同于现代白话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较好:

1、解读作者生平。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各不相同。表现在作品中会形成不同的风格。如:李白的诗飘逸洒脱,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白居易的诗清新平易等。了解作者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解读时代背景。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及人生的不同阶段,其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都会对作者在内心产生深刻的影响,进而体现在作品之中。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对于准确把握作品有很重要的意义。

3、解读古诗文文本。(1)从句读方面解读古诗文:即:读准字音,读准韵脚,读准节奏,读通句子。(2)从文学方面解读古诗文:即了解语言特点,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表现手法(如: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3)从文化方面解读:即了解古人的价值观、哲学观、生命观、自然观等。

其次,要合理地设计教学流程。借鉴他人的经验,结合教学实践,我以为古诗文教学要围绕“三个层次,五个步骤”展开教学,即“三层五步”教学法。

三个层次即:读的层次、译的层次、悟的层次。五个步骤为:明句读、揣诗意、悟诗情、析手法、品文化。

明句读——读准字音、读准韵脚、读准节奏、读通句子。是围绕“读”这个层次进行的,一般在教学的开始阶段。

就读来说,第一要读准节奏。古诗文的构词、构句方式有别于现代白话文,与我们的日常用语更是悬殊,让初学古诗文的小学生很是头疼。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第一学段的学生,教师更要做好示范读,在教师的大量示范作用下,学生才能循序渐进地熟悉、掌握古诗文的构词、构句方式,从而读准古诗文的节奏,厘清古诗文的句读。将古诗文读得通顺、流利、有感情。以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意思。教师示范读的量,应随着学段的增长,呈阶梯式下降:第一学段示范读的次数要多,并且不能仅仅有示范读,还要有带读。朗读时语速要稍慢,节奏要明显。

二、三学段的示范读次数逐步减少,逐渐过渡到教师只是在学生读不准节奏的情况下,教师才予以示范,直至学生能自己准确地读出节奏为止,此之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第二要读出感情。言为心声,语言总是会表达一定的情感的。通过文字,我们同样地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朗读就是要将无声的文字、看不见的情感,通过朗读者的理解,用有声的言语表达出来,所以有感情地朗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文本的过程,是内化语言的过程,也是体悟作者情感且熏陶自我情感的过程。“腹有诗书气自华”,由“诗书”到“华”的过程仅仅有阅读是不够的,朗读也至关重要,因为朗读才最能体现情的流露和宣泄。“华”的根基重在“情”。小学生朗读古诗文,要在指导他们朗读好白话文的基础上进行,要由古诗到古文(相当于文来说,诗更容易把握情感),要引导学生利用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去表达文字所蕴含的情感。朗读训练在第一学段要有大量示范,引导学生模仿。在

二、三学段,逐步降低示范的频率,让学生试着自己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去处理朗读情感,即逐步由仿到创,积累朗读经验。对学生朗读的要求不能过高,不能以播音员的水平去要求学生。只要朗读者认为自己读出了感情,而听众也听出了感情即可。 揣诗意——思考、揣摩、读懂诗的大意。是围绕“译”这个层次展开的。是“读”和“悟”的衔接。

近年来,小学语文界提出,小学古诗文的教学,不必逐字、逐词、逐句的讲解。小学生学习古诗文是可以“不求甚解”。对古诗文的理解也不必要求一步到位,不必求深求透,只要从总体上把握即可。这是符合儿童认识水平的。但我以为这只应针对以前古诗文教学中太过注重字、词的译释以及不分场合地直译的现象而言的。在此切不可矫枉过正地认为古诗文教学不再需要对字、词的翻译和解释了。“不求甚解”并不排斥对古诗文中关键性的重点字词,即文眼或诗眼的理解。那样,会使得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止于肤浅,且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也得不到提高。也为学生更进一步地阅读古诗文,人为地设下了樊篱。所以对重点字词,不能只是整体性模糊的理解,只有理解准确,这个字词才是活的,才具备了迁移的功能。当它在其它古诗文和现代文中重新出现或组合出现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具体到各个学段,古诗文教学“译”的侧重点应该是有分别的。第一学段的古诗文浅显易懂,画面感强,且学生的年龄偏小,应侧重于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文的大意,这样易于让学生获得阅读古诗文的成就感,树立阅读古诗文的信心。在

二、三学段,我们则应该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同时要渗透一些古诗文语法结构的教学,使学生逐步积累古诗文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地阅读古诗文打下基础。 悟诗情——体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析手法——分析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品文化——品味古诗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哲学观等。他们是围绕“悟”这个层次展开的。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

所谓“悟”,我以为就是阅读者通过阅读、理解文本,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在头脑中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感受作者的所见、所思、所感,并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获得自己的所思、所见、所感。这里的关键词是“想象”,可以说“悟”是以想象为基础的。首先是“悟境”,即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要想象出古诗文文本所呈现的画面。也就是要能在头脑中将文本呈现的画面、叙事,进行实时“放电影”。让学生自主再现古诗文所描述的内容、意境,达到“悟境”的目的。其次是“悟情”,情由境生,进入到古诗文的“境”,即令是小学生,他们在老师的点拨下,也会较好地体悟古人在诗文中所寄托的情感了。

感知了古诗文的“境”,体悟到古诗文的“情”。分析古诗文的修辞手法、抒情方式,品味古诗文所蕴含的文化积淀。将更进一步提升学生古诗文的欣赏能力和文化品味。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古诗文的妙处,从而更喜欢学习古诗文。

抓住古诗文教学“三层五步”教学法这根主线,我们还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效率。

1、用图画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对于画面感较强的古诗文,我们可以利用图画去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如:低年级《赠汪伦》的教学。先让学生看插图,再让学生对照插图结合文后注释说说诗的大意。到了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之后,还可以让学生给古诗文配上插图。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诗(文)与画的结合机制,使学生一读到具有画面感的诗文就会在脑海中浮现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

2、用音乐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我以为“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指“诗”只有与“歌”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展示诗的灵性与魅力。我们知道,古人并不是“读诗”,而是“吟诗”的,也就是把诗当歌来唱。“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吟诗的境界更是人生的境界。所以,给诗文配上合适的音乐吟诵,将诗文填入合适的曲谱去歌唱,必能拨动孩子们那充满童稚而纯真的心弦。

3、用生活经验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由于小学生阅读经验、阅读水平有限,其由“境”生“情”的能力自然有限。所以很有必要帮助学生将文本的“境”与学生生活中的“境”联系起来,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境”里“情,去观照文本中的“境”里“情”,从而体悟作者之情。再由体悟作者之情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如:体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所表达的思乡之情时,就可以根据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去体会王维在异乡的思乡之情。

4、用多媒体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也为古诗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动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感人的视频,已将古诗文所描述的情境无限拉近到学生的眼前。使学生没有了时空隔离感。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教学中,当教师呈现一组精心编辑的古代战争后到处是战争废墟、人民流离失所的视频时,学生对杜甫那种听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后的“喜欲狂”的心情自是能深切感悟了。

由于小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多媒体影视资料所呈现的情景是帮助学生悟情的有效辅助手段,在低年级甚至可以作为主要手段,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人生经验及阅读经验的丰富,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体悟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所在,使古诗文教学从视觉语文向思维语文转化。

5、用作业练习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精巧的作业设计,能很好地解决古诗文教学的重难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里对“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佳节”的理解。可设计如下练习:王维“每逢重阳节倍思亲”,那么,他还会在那些节日里倍思亲昵?完成下列填空:“每逢( )节倍思亲”。当学生填上: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名称,并高声吟诵时,佳节的意思自然明了,节日里思亲之情更是能感同身受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上述点滴是我和我的同事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一些摸索,有很多尚待研究之处,希望这篇小文章能对古诗文教学的探索有所帮助。

2010年3

营造氛围

氛围营造计划

企业宣传氛围营造

营造学习氛围

旅游氛围营造

营造关爱氛围

营造读书氛围

宣传营造氛围

营造书香氛围

企业氛围营造

《营造氛围.doc》
营造氛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