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888

2020-03-02 22:05:5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据统计,2010年,中国各类高校总数达2663所,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2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正式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11万,当年就业率约为68%。尽管国家有关部门精心谋划、密切协作,出台了一系列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依然十分严峻,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2011年全国需要就业的历届和应届高校毕业生预计在1000万以上。以今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为例,仅招考13566人,报考人数超过104万人,选聘比达到空前的76.6∶1。对贫困地区的家庭而言,送孩子上四年大学要花费一个强壮劳力35年的纯收入。上千万的大学生特别是农村来的大学生耗费一家几十年的收入,毕业之后却面临失业的威胁,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而现实的社会问题。

一、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高等教育体制根源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只是高等教育突出问题的表象,其根源在于我国教育体制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到了非下大气力改革创新不可的重要关头。

管理体制与决策机制缺陷。表现为:教育行政部门在高校办学定位、办学规模、招生人数、领导班子配备、学科与专业设置、学位授予权审批、人员编制、工资水平、职称评定、等重大事项上拥有控制权,但并不接受决策质量与效果的考核评估,更没有责任追究机制,因而无人对决策失误的后果承担责任。在这种单向指挥链型的集权管理体制下,高校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无法依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进行学科调整、专业设置、资源配置等重大决策,长此以往必然会对毕业生\"就业难\"麻木不仁,或无能为力,绝不可能产生类似于企业产品滞销的危机感和有效应对措施,最终只能放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的蔓延。

二、诱发毕业生\"就业难\"的高校运行机制根源

我国高等教育出现的危机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表现,是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出现总量和结构双重失衡,企业对毕业生素质不满意。这一结果与我国当前高校运行机制存在的各种缺陷和不足高度相关。具体来看,我国高校运行机制至少有以下缺陷在诱发毕业生\"就业难\":

1、办学体制与运行机制缺陷。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高校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源主要是:(1)办学理念陈旧。突出表现为从高校领导层、教师到学生都习惯于以学科为本位,

强调学科基础和专业条件,让学生一味适应学校,忽视社会的最新变化和实际需求,忽视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忽视社会需求,忽视学生的就业需求,忽视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竞争观念、市场观念、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淡薄;(2)办学模式封闭。部分高校存在短期\"功利\"行为,不顾社会需求和自身办学条件盲目扩大招生,使得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减少,不利于高校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3)教学方式落后。沿袭前苏联的填鸭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以集中式的单向讲解为主,照本宣科,强调共性,要求死记硬背唯一答案,忽视实习实训环节,学生接触实际机会少、动手能力差,学不到毕业后真正管用的东西,属于典型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偏离应用型人才的标准,实践技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2、内部管理机制与结构缺陷。其具体表现在:

(1)我们看到的表象是:一方面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出现\"人才过剩\";另一方面,大量企业却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出现\"人才紧缺\"。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管理层都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反应迟钝、应对乏力。用人单位对专业设置没有话语权,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掌控着高校专业设置的审批权,却无需对大量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难\"的后果负责,由此形成\"毕业生不符合社会需要\",是\"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的人才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脱节,以及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定位与新增职位结构需要错位、自我调适能力差的后果;(2)高校自我封闭、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竞争和淘汰机制,普遍有追求小而全、大而全的冲动,导致结构趋同、特色不明,毕业生专业结构与产业人才需求结构错位,部分专业供过于求,部分专业人才难求。此外,地方院校、专科学校向本科院校看齐,本科院校盲目地升级、升格,造成专业设置趋同,以及地区结构、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类型结构不合理。

3、专业与课程设置脱离社会需要。毕业生\"就业难\"不是没岗位,而是人才与岗位不匹配。由于现行教育体制下强调以学科基础为依据评估和设置专业,高校对市场需求信息反应迟钝,专业结构不合理,本、专科比例倒置,专业设置过细,毕业生知识面太窄,培养的人才门类不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课程内容空泛、讲授方式枯燥乏味,与职场中的实际需要脱节。学生急需的就业指导课、创业教育课开设不足或质量低下。此外,高校之间的专业结构严重趋同,特色优势不明,专业建设存在大量的低水平重复现象。

4、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师队伍缺乏优胜劣汰机制,忽视终身学习、自我提高,习惯于\"近课本、远市场\"、\"近理论、远操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的研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习惯于因循守旧、更新缓慢,主动面向社会需求、研究和传授管用的\"真功

夫\"方面动力不足,自己拥有的知识和技能都无法满足实践的需要,学生也无法学到真本领,当然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

5、教育质量保证机制匮乏。高校扩招后,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优质师资、办学经费等教育资源被摊薄,人才培养质量客观地出现了下降。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后,大多数高校质量意识淡薄,教师不对学生培养质量负责,学校对毕业生就业能力强弱、社会评价好坏反应迟钝,对落后的教育教学过程和教育质量均缺乏必要的监控手段和保障机制,导致毕业生培养质量的明显下降,无法有效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6、就业创业指导不力。一是多数高校没能建立相对完善的大学生职业能力和禀赋的评估体系,就业指导工作远未系统化、规范化、经常化,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未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大学生培养方案,在校期间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系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二是忽视历届毕业生在重新就业、二次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未对毕业生初次就业及时提供贴心的后续跟踪服务,毕业生和家长对高校提供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普遍不高;三是以研究生扩招或留校科研等方式来缓解就业压力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必将造成全社会就业压力积聚并向研究生群体\"转移\"。许多大学生将就业目标集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外资企业,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和条件艰苦的地区工作,就业期望值偏高,导致频频求职却多以失败而告终。

三、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学生自身素质根源

自身素质缺陷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主体根源。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失业与普通劳动者失业一样,属于正常现象。倘若我们进一步分析的话,为什么有些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有些毕业生不仅能够得到多家用人单位的欢迎,而且起薪还高得令人羡慕呢?任何人如果长期在市场上找不到工作,只能证明自身的素质有差距、能力有问题,甚至人格有缺陷。毫无疑问,存在严重的自身素质缺陷是绝大多数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们的共同特征。

1、认知偏差。例如:职业生涯定位模糊、职业意识淡薄,惯于自我中心,择业时盲目清高、过于乐观,利他志向缺失、精英意识过强,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或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对自身的综合素质缺陷没有客观的认识和对策,不了解人才市场行情,对市场上的某些用人需求信息缺乏对比和综合分析,就业期望偏离实际可能,对薪资和职位的要求过高,自我定位偏离社会需求,求职过程中倾向于盲目自卑、消极等待,必然降低求职成功的把握。

2、职业技能缺陷。多数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都存在严重的职业技能缺陷,远未为自己在目标岗位操业做好充分准备,出现诸如行业知识和经验不足,职业知识匮乏,职业技能不

过硬,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不懂求职技巧,职业意识、职业观念、职业道德修养不足等问题,他们在面试中很难对\"你干过什么?\"和\"你能干什么?\"之类的问题做出让面试官动心的回答,因为除了在校默默学习和应试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值得自豪的职业实践经历和过硬的职业技能。有的毕业生根本没有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甚至连\"你想干什么?\"之类的简单提问都回答不了,实在让用人单位失望。

四、对策思考--加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转型

1、办学理念转型。要坚定不移地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将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列为高校的中心任务,确定\"以就业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及\"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地位、以特色和优势求生存,以质量和效益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就业本位,一切服务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将毕业生就业作为评价高校业绩的核心要素,增强竞争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

2、办学模式转型。要尽快实现从\"封闭型\"向\"开放型\"的办学模式转轨。撤除围墙,加强校企合作,推行\"校企联合办学、校企联合办专业、校企联合开课程、企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创新举措,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训,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鼓励和支持企业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高校将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实训和社会服务的基地,鼓励企业直接参与课程设置和师资提供,构筑以人才需求带动人才培养的校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性循环。

3、专业与课程设置改革

(1)以市场需求、就业率变化为依据,以区域、行业及岗位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做好学科、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调整,停招或减招就业无门的专业,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型专业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计划的弹性和针对性,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确保专业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2)要淡化专业、强化课程,通过课程调整来适应市场变化,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将就业和创业指导课纳入必修课范围,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及诚信意识教育。

(3)增加课程资源,面向实际工作需要,不断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开设更多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高质量应用型精品课程,在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体系中加大职业教育的内涵,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举,鼓励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以便造就更多的应用型、复合型、创造型人才。

4、强化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1)建立就业辅导员队伍,选拔优秀骨干承担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推行就业导师制,加强在校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就业意识指导、职业观念和择业技巧的指导。做到集体指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堂指导与业余咨询相结合,学生指导与企业指导相结合,技巧指导与观念指导相结合,多渠道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2)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利用强大的营销网络来推荐毕业生,加强就业供求信息的搜集、发布,在各目标区域设立有专门的就业办事处(人才推荐网点),免费向对口地区和企业发布毕业生信息,吸引用人单位进高校招聘人才,促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沟通、面试和签约。

工作总结888

工作总结888

结婚保证书888

会议纪律888

消防演习通知888

888典型材料

888有限公司保安培训教材

教学检查通报888(推荐)

骆驼祥子 读后感 888

百万英镑观后感888

《就业888.doc》
就业888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