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2020-03-03 11:32:2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宁都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我们宁都,每年春节期间也有许多非常有特色的风俗,可以说别具一格,在这里通过这个调查简单介绍一下几种宁都常见的春节风俗。

赣州宁都是早期的客家摇篮。大量的谱牒研究和田野调查证实,中原汉人唐宋时期南迁进入现在的客区,最早定居在宁都,现在宁都全县客家人口占总人口的98%。黄石中村客家傩、石上的桥梆灯、宁都采茶戏、宁都道情、洛口竹篙火龙已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所以,宁都有着浓郁独特的乡风民俗,尤其是在正月。

打年糕

打年糕(我们本地人叫打麻糍)是宁都客家人春节传统特有风俗之一,具有历史的悠久。麻糍是宁都客家人春节的必备小吃。为喜庆吉祥,一定要在麻糍中心点上一颗四星红点。 麻糍制作方法:以本地出产的糯米为原料,将洗净滤干的糯米盛入甑中蒸熟后,倒入石臼中,用木锤(用质地坚硬的黄檀木制成)将糯米饭舂烂,最后,撮成丸状如乒乓球大小。 麻糍食用方法:可用油炸、或在文火锅中油煎烤熟,还可切成薄片晒干随时用来油炸碾碎做擂茶、米糊的香料。当地人一般多以油炸、油煎粘红(白)糖为大众吃法。 如今人工打麻糍已经被机器取代,县城已难觅“打麻糍”的场面了

割鸡

宁都是一个纯客家聚居的县城,史籍记载及田野考察表明,这块古越之地在唐宋时期便有中原汉人移入。中原文化和古越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多样化的客家习俗,名目繁多的“神灵”按月分期地接受着乡民们的祭拜,尤其在传统农历节日,行走乡间不经意间就会撞上奇异的祭奠。我们是特意来看石上“割鸡”仪式的,这是石上村独有的传统祈子习俗,据说已延续了600余年。

李氏属石上村大姓,所谓“割鸡”,其实是这个大家族为庆贺添丁所举行的集体典仪。3000余人的村镇,李姓占有90%,即使是在人口控制的当今,每年的添丁家数依然不少,村民告诉我,今年算是少的,最多的一年,全村有40余户在同一年添丁。村民深信,新年里依祖训“割鸡”祭拜汉帝,家族必会昌盛。看到如此生发的李氏家族,杂姓人家自然不敢怠慢,跟着李氏家族一同祭拜,久而久之便发展为石上镇独有的民间习俗。

割鸡的时间是下午四点半,打三点起,整个村庄便是“炮火”连天。添丁户进祠堂的队形是约定俗成的,先由两人扛着长长的爆竹篙引路,户主一手举着大公鸡,一手拿着贴有红纸的利刀,另一人手捧烛台由两人护驾,随后是拎着祭品蓝和提着香烛蓝的亲友。我随着一户人家进入梅海翁祠,去年该支祠添丁7户,当属今年庆典最热闹的支系了。

街道、巷弄、祠堂门前挤满了观众,像我一样的外来者看的热闹,而本村的百姓丝毫没有游戏感。女人们更是在用耳目用心灵参与男人的活动,即使是新添丁的妈妈们也是把那份荣耀和喜悦藏在心里,静静地站在人群中,等待着男人们冲出祠堂去往汉帝庙割鸡祭典。

汉帝庙坐落在老街街头临江边,几株粗茂的榕树庇护着小小的庙宇。村民告诉我,此庙虽经数次修建,几百年从没迁移过。庙里虽没有塑像,但祀奉的是汉高祖刘邦。历史上,清代官府曾指示不宜祀奉汉高祖,但汉帝崇拜依然风行于赣南乡村,在这片客家聚居的丘陵山脉间,许多乡村至今都有汉帝庙,这大概是因为天高皇帝远吧。民间认为刘邦重农抑商、减轻刑法、轻徭薄赋、释放奴隶,深得人心,被尊为“米谷神”。石上人选择在汉帝庙里“割鸡”,祀奉的行为中恐怕不仅仅是求子的目的,想当年,这里是富甲一方的稻米、夏布之乡,也是商贾云集的水运码头。

下午四时许,添丁户从各家祠堂涌到老街上列队,准备依次“割鸡”。一声响铳,第一位汉子举鸡提刀疾步入庙,缠绕鞭炮的竹篙即刻被点燃紧随其后,只见汉子在神案前杀鸡,将鸡血揩于神案,便提着鸡由庙后跑回自家。紧接又一声响铳,第二个汉子冲入进来,祭拜、杀鸡,又由庙后跑回自家。……,就这样,接连的响铳震撼了山水田园和村庄,汉帝庙在明明灭灭的电光之中,在时浓时淡的硝烟云雾里。

桥帮灯

桥帮灯 ,是由一块块长木板连接而成,每块木板上面扎有10盏灯,由白纸或红纸糊墙,内插蜡烛,纸墙上贴有红红的剪纸图案,寓意幸福安康,吉祥如意。据介绍,在清朝乾隆年间,宁都曾坊村有人到苏州做生意,看见那里的灯特别好看,就把灯的制作方法详细记录下来带回村里,然后开始照样制作,以后慢慢地,就形成了现在这样的桥帮灯了。

宁都县文化馆负责人介绍:“每年灯的数量有点说法,就是说村子里面添丁,比如说找了老婆啊,或者生了孩子啊,他每个人出一帮灯。”

宁都民间艺人也告诉记者:“元宵的时候,围着村子里面转,祈祷我们全村风调雨顺,安居乐业。”

灯队先是舒缓地围广场走三圈,然后头灯开始追尾灯,整个灯队便连成一个大圆圈,就这样反反复复旋转着,意寓着人生的坎坷经历。在整个的追逐过程中,灯队时而舒缓转圈,时而急奔如飞,气氛异常热烈,但到最后,头灯终于追上了尾灯,这时整个灯队就成为一个大圆圈,圆圆满满地转着,也就是表示大团圆了。

最后,整个灯队围成了一个大大的五角星,向大家拜年。宁都县文化馆负责人介绍说:“五角星是这里村民为了表达对祖国的一种热爱,所以他们就造一个五角星这样的形。”

竹篙火龙

在南岭村,流传着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故事说,清朝光绪年间,有一年的农历八月,南岭村瘟疫流行,人畜大量死亡,人们万般无奈,只好祈求天神保佑。就在这个月的中秋之夜,明月当空,万籁俱寂。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两条赤色的火龙,它们在天上腾飞盘旋,与瘟神展开了激烈地搏斗,战至黎明,终于将瘟神击败。瘟神遍体鳞伤,狼狈而逃,火龙则融于东方绚丽多彩的朝霞之中。此后,瘟疫在南岭竟奇迹般地消失了。人们认为是这两条火龙保佑了他们,称它们为“火龙神福主”;并认为它们是两兄弟,弟弟叫火虎,哥哥叫火龙。为了表达对火龙神的感激和崇敬之情,南岭卢氏族人在村子里建起了“火龙神庙”,长年祀奉。而且于每年中秋节期间,都要举行隆重的禳神活动。

禳神分两阶段进行。前一阶段禳火虎。从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日,每天晚上有七支由儿童组成的“火虎”队(每队七人),他们每人手持一个毛竹编制的半圆形虎头,每个虎头上插上数十根点燃着的香,分别到各个村民小组的每一户人家送吉祥。在这期间,每个村民小组要赶制竹篙火龙。竹篙火龙是一根长约3丈,圆约一尺的巨长毛竹,毛竹上半段横扎着一层层的竹片,每层竹片又扎着许许多多的火把,这些火把全用山茶油、菜油等浸泡过,以易燃烧。扎好后的毛竹成飞龙状。

八月十五晚上,禳神进入第二阶段,亦即禳火龙阶段。晚8时左右,由8个村民小组组建成的7支火龙队依次来到火龙庙前的大坪上,他们将每根竹篙点燃,再将它们高高举起,共七七四十九根的竹篙火龙,把天空映得如同白昼。劲风吹动着火苗,犹如四十九条转动着的巨大火龙在与妖魔搏斗,100多年前的历史,仿佛在这一瞬间得到重现。然后,按照抽签结果规定的顺序,各支火龙队依次绕着村子游神。走在队伍前面的是由七名儿童组成的“火虎”队,它们生龙活虎,天真烂漫。火龙队伍的后面则是乐队,他们敲锣击鼓吹唢呐,金乐齐鸣,和着不停的鞭爆声,使得气氛既庄重,又热烈。火龙队伍快步前进,他们所到之处,带来一片光明。晚上,观看火龙节者人山人海,除本村男女老少外,尚有来自方圆十几里的邻村邻乡人。人们兴高采烈,整个南岭沉浸在一片忘我的热烈气氛之中。

竹篙火龙节期间,村里还放电影、演戏,并有土特产和小商品交易,热闹非常。这一古老的民俗活动,相沿不衰,除*期间外,从未中断过。如今,竹篙火龙节正吸引着愈来愈多的游人前往观光,它的娱乐和文化功能将进一步显现出来。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doc》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