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长生转化措施

2020-03-03 12:26:1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谈特长生培养措施

作为班主任,不仅要了解“特长生”的优势,更要掌握影响他们成长的各种因素。这批学生思想活跃,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学习成绩是高人一筹„„他们往往受到老师的宠爱,同学们的拥护,家长的娇惯;他们自我意识很强烈,常常流露出明显的优越感;他们惯以盛气凌人的派头对人,却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因此,在班级建设工作中,就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培养与教育,帮助他们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人。

(一)严格——规范行为

古有“教不严,师之惰”之说;今有“严是爱,松是害”之言。这充分说明爱学生与严格要求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特长生”在班集体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不仅严格要求他们在各方面规范自己的行为、作出表率,而且对他们的过失更不能姑息迁就。否则,即不利于“特长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甚至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引起连锁反应。另外,在对“特长生”严格要求的同时,还要使他们体会到严格要求是老师对他们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只有“特长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护时,严格要求才能可能真正被接受并坚决执行。

(二)任用——发挥优势

“特长生”在班级中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因此,对他们要委以重任,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这样,不仅能减轻教师事必躬亲的负担,而且能更好地保证班级的管理,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等多种能力。

例如,“特长生”中管理能力强者可以当小干部,管理班级中的不同工作;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可以与后进生结成对,帮其学习,促其守纪,达到共同进步之目的。对“特长生”委以重任,让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受锻炼,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能力,而且能达到“百花盛开春满园”的时效。当然,在“特长生”的实践锻炼中,还要给以具体的指导和耐心的培养,教给他们工作方法,解决他们遇到的棘手问题,帮助他们总结、分析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利他们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更大的优势。

(三)暗示——诱导自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为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对特长生采取暗示教育尤为重要。

所谓暗示,就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者某种符号,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者的方式去活动。暗示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以无批评地接受为基础。“优等生”的自尊心往往比较强,因此暗示不失为优等群体学生中的有效教育方法,并能达到立竿见影之目的。

如:班干部与一般的学生发生矛盾时,老师有意提醒道:“班干部不应该这样!”那班干部立刻收敛,表现出了大度。再如:一特长生受到挫折情绪低落时,老师一方面对其情绪波动不公开化,以免挫伤其自尊心,使他一蹶不振;另一方面在学生面前大大表扬另一名受到挫折而照样积极进取的学生。用诱导的方法,暗示他要重新振作起来,改正缺点,加倍努力,定能获得成功。

总之,在“特长生”中,老师用爱心铸造的每一句话语、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微笑、每一个手势、每一次行动不仅能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是诱导他们自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四)冷落——启迪自省

冷落教育法是指用暂时撤消对学生的关爱,让学生知道老师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不满意、不高兴,从而间接地表明老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使学生中止不良行为的方法。“特长生”习惯于对自己宽容、原谅。所以,假如他们做了错事而没有受到惩罚,老师在情绪上也没有任何表示,就等于强化了他们的不良行为,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得肆无忌惮。因此,对“优越感”甚强者采取冷落教育法是很有必要的。

如:在他们自以为是、目无一切、又急于表现时,可以采取视而不见,少一点关注,少一定宠爱,保持一段距离的态度„„使用“冷落”教育法时,教师一定要态度明确而坚定,在一定的时间里对学生不理睬。使他们不仅感受到老师在“冷落”自己,而且明白老师为什么要“冷落”自己。当然,“冷落”教育并不是真的不爱学生了,而是要让学生在老师的冷落中懂得分清好坏、是非、善恶、美丑„„“冷落”教育是一种很大的惩罚。使用“冷落”教育要慎重,要本着极个别的原则,更要选择那些平时已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并能在精神上承受得住“冷落”的学生。如不然,会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总之,通过“冷落”教育,使受教育者体会到老师在对他的关注和情感投入上的“冷落”,自己有一种“失落”感。从而,使其在“冷落”和“失落”中进行自我反思,达到自省、自我教育之目的。

常言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优等群体中的学生,班主任要避免受“光环效应”的影响。在培养的同时,还要加强教育,使优等群体中的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均“出类拔萃”者。 数学美源于数学,是数学的本质属性.数学的美育价值也愈来愈被教育界所注目.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也是数学审美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而审美主体(学生)从审美对象(数学)中获得美感的“桥梁”就是数学教师.所以,在数学审美教育中充分认识和肯定数学教师的作用和明确对数学教师的需求是十分必要的.

一、数学审美教育中教师的重要作用

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既不在物,也不在心,而在心与物之间.数学本身的美只是美的条件,只有加上人的主观意识作用,才有美的实现.

在数学审美教育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的审美活动,端正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塑造完美人格,成为有数学素养的人.所以说,数学审美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是通过教师来实现从学生的感性的、直观的性质向社会的、理性的性质提升.

二、数学审美教育对数学教师美的要求 1.仪表、姿态美

这是由美的特征之一——美的形象性决定的.人们在欣赏美的事物时,通过感觉、知觉、直觉等一系列的审美心理活动,感觉到它的具体、生动的形象,这就是美的形象性.

身为教师,仪表要纯朴、清新、淡雅、自然,给人一种整洁、大方的美感.切忌不修边幅,消沉萎糜;站、立、行的姿态要端庄、文雅.步履蹒跚,动作迟钝都不能引起美感.这样从你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就在学生的心中唤起一种审美愉悦,最终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正所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2.创设美的情境

这是由美的第二个特征——美的感染性决定的.

表面上看,学生学习以追求事物的“真”为目的,似乎不需要情感、想象的直接参与,只是从感知到逻辑思维.而实际上,学生审美是投入自己主动心理功能的积极活动过程,是一种非自由美的创造.只有在学生的审美过程中,将其情感和理想与教师相调和而引起感情波动,才能具备美的感染性这一特征,从而产生美感.教师要能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美的意境,这样才能形成学生丰富的想象,所谓寓义于情,而义愈至;寓情于景,而景愈深. 3.语言美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语言之美是艺术美的外在表现,正如黑格尔所说:美的世界必须通过视觉和听觉,才有力量从人的心灵深处唤起反应和回响,而教师恰是运用语言这一载体来传播美的. 数学教师语言的准确、严谨、鲜明性自不待言,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的节奏性.语言的节奏能引起人的情绪变化,美感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随人的心境情绪不同而不同.美的节奏能调节人的良好情绪.人感受的最适度的节奏是70—90次/分,这样,能使人产生“悦目明心”之感.

(2)语言的形象性.教师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揭示抽象的数学内容,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欣赏数学美的同时留有积极创造的余地,以发挥想象力.

(3)语言的丰富性.学生的审美创造、审美欲望的强弱与产生的愉悦程度成正比.教师运用暗示、含蓄、幽默的语言及语调的抑扬变化,都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获得美的享受,并对前面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具有特殊的能动性的创想能力. 4.道德美

康德认为:美是道德的象征.教师的道德美应包括为人师表的品行美,执著追求的毅力美,甘为人梯的奉献美,教书育人的理想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自身的道德原则渗透到审美活动中去,使学生不仅在理智上认为正确该遵循,而且在情感上热爱追求,以达到启迪心智的目的,使学生的道德境界变得崇高. 5.才识美

荀子云:君子之美,以美其身.教师不仅要有健康的情感,高尚的品行,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出众的才能.这是引导学生认识、发现欣赏和创造美的有力保证. (1)学习审美理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美,美的标准是什么,科学的审美依据的原则有哪些.只有自身树立起科学的审美观,并应用于审美教育教学实践,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去欣赏、创造美.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如果你想欣赏艺术,必须成为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

(2)具有丰富的数学史、文学史的知识充实之谓美,一个表面平平的教师,刚开始时未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当听到他那学识丰富的谈吐,看到充满智慧的神情,心中的敬意便油然而生了.学习数学史,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增强理性认识,更深刻地揭示数学美的逻辑结构及相互联系.而读文学作品,接触好的艺术水平高的文学佳作,能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水平,有助于数学审美教育.

总之,数学教师只有成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体,才能适应数学审美教育的要求,才能使学生心向往之,情渴慕之,行仿效之,使学生不仅有一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而且有一颗感受美的心灵,成为具有数学素养的人

无数科学家的成功之路无不显示出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作了初步实践探索:

一、“兴趣”激发求知动机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事物发生兴趣,才会去探索、才会自学。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这就要求教师去引导和加强这种好奇心。

一门功课往往是学好了才喜欢,喜欢了会学得更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教师要利用这个过程,使学生从刚开始的喜欢,从而有了一点成绩,进而更喜欢它,最后学得更好。

二、“任务”养成自学习惯

让学生在学习后有成就感,使得他们有了再学习的动力,从而渐渐地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刚开始学习一种新内容时,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他们就会感到无聊,就想去接触更新的东西。

如在学习汉字的输入与文章的编辑这部分内容时,刚开始学生对字体、颜色、字号、图片插入等操作觉得很好玩,渐渐得等他们都“玩”遍了,这种热情也随之消失了。为了维持他们有再学习的动力,在接下来的课中,我每节课都布置一个新任务,如写一份邀请书、列一张“六一”节目表、作一份贺卡等,让学生每节课都能看到自己的学习作品。我再把学生的好作品收集起来让其他小朋友看,鼓励他们把自己作的贺卡用电子邮件的方式相互赠送,看谁收到的、发出的贺卡最多。这样不仅完成了任务,也维持了他们再学习的动力,同时还让他们不由自主的学习如何收、发电子邮件。

三、“争论”促使自觉学习

我发现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师生之间的讨论是有所不同的,后者学生是少说多听,而前者却时多想多说。在同学之间争论问题时,每个人都会毫无顾忌的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当意见发生冲突时,他们会求助老师或书本,甚至动手实际验证它的正确性。我经常有意制造一个问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最后把结果告诉我,而几乎每一次他们都会发生意见冲突,进而查找资料,遇到看不懂的会来问,最后通过实践证明后告诉我结论。但是每次当一个问题刚刚解决就马上产生新问题,因为这是他们在找资料时发现的,可是我并不马上让他们去求解,只有我觉得这个问题适合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去研究时才会交给他们,若我觉得不适合他们,我会直接用简单易懂的话解释给他们听。

四、“媒体”传授自学方法

学习方法是进行自学的关键,好的学习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计算机这门学科的特点在于它具有声音、图像、图形、文字、动画等多种媒体,正是由于这些媒体使得它更容易自学。

计算机的有关书籍光读是无法获得好的效果,只有先试再读再试才有效。如在学习WORD编辑时, 我先让学生自己熟悉其中的各个菜单,不作任何要求,只是让他们“玩”,等“玩”了一节课后再讲并且提出要求,这样就使得学生有目的有方法的进行操作了。有了这样尝试,在自己学习WINDOWS 界面下其它软件时就掌握了方法,他们会先无目的的操作熟悉一通后,再看书进行有目的的选读内容,最后进行有目的的操作。

同时我发现帮助信息的使用对学生的自学很有益。为能让他们习惯使用“帮助”功能,在他们学习纸牌游戏时,我先教他们如何使用帮助,然后并不教他们纸牌如何玩,只告诉他们“帮助”信息中有纸牌游戏的规则,因为想玩就迫使他们不得不去使用“帮助”,以后我和学生中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我可以解答学生所提出的任何问题,除了有关游戏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上所玩的也不“教”他们,如果他们想知道如何玩自己去看帮助。

我经常教给学生一些软件的学习共性,至于它们实际上如何使用就要求学生自己去学习操作。其实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已经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

五、“网络”培养自学能力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传统权威正在逐步丧失。网络时代大众媒体的多样化,知识、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如何引导学生非常方便地获得各种知识和信息,是现今教师应当努力的方向。

面对当今社会,教师的任务是要帮助学生适应、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教会他们如何在网络中查找资料、选择资料、整合资料。网络使知识的传授更加方便,如何把外部的信息变成内在的知识,这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加工。而这加工的方法就需要教师的组织和指导。教师要教会学生以批判、创新的态度去对待知识,教会学生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去加工各种信息,从而提高学生探索、实践的效率,进而达到提高自学能力的目的。如:在国庆前夕,我在课堂上提出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到网上查找国庆节的有关资料,等到国庆以后把这些内容进行讨论,如果在查找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用电子邮件与我联系。这样学生在这次活动中下载了很多有关庆国庆的图片,还找到了多年前庆国庆的资料。

自学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无论是刚学电脑的低年级学生,还是学了几年的高年级学生,教师要无时无刻的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21世纪的今天,只有学会学习的人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利用网络、书籍等各种学习渠道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之中,作为学生个人的认识活动与社会文化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了学生的知识建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学有所成。

主要参考文献:

[1] 钟启泉:《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学生数学探索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小为智力较好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将来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对数学特长生的培养,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冠军”,也不是造就“解题机器”,而是培养有数学头脑、掌握一定数学方法和有数学兴趣的“人”。数学特长生的培养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积淀,为数学专业的发展积累力量,基于这样的理解,我校选取了分层次教学,紧抓对数学特长生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和习惯,更注重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毅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平时对一些重点学校对数学特长生培养的已有经验,我们也加以借鉴,同时总结经验,为逐步形成具有双语学校特色的竞赛辅导模式打下基础。作为一名学校数学教学的管理者和长期从事优秀生培养的实践者,现就我们在数学特长生培养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和探讨。

一、让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关于数学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形象地描绘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月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可以说数学的应用正在向一切领域深入和渗透。数学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不仅在于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而且在于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用数学方法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拓展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在培养数学特长生的时候并不只是培养在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而是看学生的全面的数学素质和能力。如:对数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不仅了解数学自身的思维方法和应用,同时能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学生。

二、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探索欲望。

1、以课堂为载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注重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教育的基础性、均衡性、可发展性,这些新理念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牢固树立“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的思想,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辅导内容和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确实落实学校提出的“数学教学要与奥赛辅导相结合,教学设计要注重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敢于打破教材的束缚,超越教材,超越自己”的教学目标,课堂体现了“实、活、趣、新”的教学原则”而且每节课都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训练,除把课本中的“※”题和思考题列入必教的范围之外,还把与课本知识有关的部分辅导内容有选择地列入课堂教学的范畴,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创设浓郁氛围,感受数学文化。我们的数学学习与市教育局组织的“朝阳读书工程”有机的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数学方面的课外书籍和报刊,组织了《小学生数学报》读报比赛,先后参加了由江苏教育报刊社《小学生数学报》编辑部主办的第

一、二届“我们爱科学”少年数学文化传播系列活动,(包括读报知识通讯赛暨幸运大抽奖、数学科普小论文评比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开展和参加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注重了数学科普和数学文化的传播,创设浓郁的数学文化氛围,为学生搭建数学阅读的平台,让孩子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亲近并喜欢数学,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激发探索的欲望,注重个性培养,使优秀生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发现学生对数学的感悟、应用及兴趣存在很大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以能力为标准、以兴趣为动力,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的发展。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我们应保持数学学科特有的个性、本质和魅力,为使学生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对原题的改编,努力坚持求新、求活、求近的原则,以题型新、题材新的问题,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提高答题的趣味性。以方法活、思路活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促使思维呈现活化状态;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既贴近儿童情趣、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多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编题练习,并在编题解题的过程中表现自我,展现思维,迸发智慧,体验成功,获得心理满足的良好体验。

三、加强研究,构建辅导网络体系。

数学特长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站在课题研究的平台上,我们研究制订了从低到高的一系列培养措施,并摸索出一套适合我们学生的成功的辅导教学模式,(即选材——教材讲解——读报辅导——赛前强化)我们选取了“数学竞赛”这把双刃剑的有利面,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了解、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和习惯,更注重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勇气毅力,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的精神。

1、在数奥学习的启蒙阶段,我们着重于按照探索与应用的题目特点,帮助学生初步的学会数学的思考,初步构建数学思维的网络,一步一个脚印,奠定数学思维发展的基石,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灵活的解决规定的各个专题的竞赛题型。在这一阶段,我们把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作为主要的目标,这一方面需要依靠数学本身的生命魅力,一方面也依靠我们不断构建体验成功的平台。

2、到了高年级阶段,我们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数学方面的课外书籍和报刊。除了每人一份的《小学生数学报》以外,还有数学发展史、数学家的传记、一般的数学科普读物等等,在数奥班的孩子至少有三本以上的数学科普类书籍。如:《数学迷宫》、《数学中的美》、《数学的魅力》、《《探索数学思维》等。孩子们了解了灿烂的数学文化,增强了对数学深深的热爱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及兴趣。目前我们正利用学校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准备给学生们建立了一个“中新双语学生数学日记”网站,让学生能够得到互相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并且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研究,我们正确把握了近几年的数学竞赛的命题趋向,着力研究了①探索性问题(给出数学背景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归纳、猜想,探索其中有趣的规律。)②操作性问题(以模拟游戏或图示操作的形式,让学生发挥想象,手脑并用。)③表述性问题(让学生用简短、严谨的语言叙说一个数学现象,或进行正确的论述、论证。)④应用性问题(给出具有现实背景的应用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建立简易模型并求得结果。)⑤开放性问题:(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让学生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大胆求异求新。)这与最近几年搞得“小学生探索与应用能力竞赛”所倡导的目标是一致的。

4、在辅导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老师教、学生学已经不是主要的方式,更多的是采取学生自学、老师指导,老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同学提出问题、大家一起研讨等研究性很强的学习方式。坚持“淡化教的痕迹,突出学的过程”的训练原则,努力做到“三先三后”,即:先尝试后讲解,先猜想后验证,先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能不做讲解的,尽量不讲解;能让学生先说的,尽量让学生先阐述自己的见解;非讲不可的,尽量向学生呈现引导性材料,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尽可能的让学生自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时候的老师不是单纯的指导者,而是作为一名组织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做题,一起探讨,甚至向学生请教。这样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灵活应用数学的能力和扎实的基本功。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舞台。

我们在全体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基础上,我们为数学智力较好的学生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每个年级成立了数学奥林匹克兴趣班,形成了人才培养梯队。兴趣班的成员是经过一定的选拔程序而进入的。一般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向老师提出申请,然后学校征求个人和老师的意见,征求家长的意见,达成共识后才能确定,在兴趣班活动中,除了完成必要的学习内容之外,定期开展了数学竞赛(每学期安排一次)、数奥学习交流会、数学论坛、数学演讲比赛,自制数学小报、撰写数学小论文,开辟了数学沙龙、数学园地,开展数学游艺活动等,让学生不断增强数学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从参加数学特长班的同学所写的体会看,普遍认为参与这些活动对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提高自学能力都有较大的帮助,促进了课内知识的学习,虽然花在数学学习上的时间有所增加,但从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学习负担并没有因此而加重。有的同学还不满足所学知识,要求教师讲授更多的知识,到了六年级开始,部分学生已经自学初一的数学教材,并掌握了代数和几何的基础知识,从而能够在更高的高度理解数学问题,对数学学科有更多的、更深的了解。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初中数学自学,主要是小组讨论的形式,每次由一名同学讲授知识,学生讨论问题,老师进行必要的考察;第二,老师对于数学知识做必要的讲解,并且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和解决。

五、方法、思维、心理、应试能力辅导重于知识辅导。 优秀生的辅导不同于课堂教学,它不能对课本知识进行简单重复和讲述,因为学生都有扎实的知识功底,他们缺乏的是学科思维和自学能力,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思维、方法、心理的培养成为解决问题和提高成绩的关键。几年来,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了探索和努力,并在课后跟踪,有针对性的解决他们突出的问题,并要求他们相互交流,提出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一个融洽、互动、上进的氛围,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心理压力,激活了思维,提高了效率,增强了信心,激发了兴趣,减少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在数学竞赛中,我们还注意处理好下面的问题:

1、我们的数学竞赛定位于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不只重结果,更关注过程。

2、把数学竞赛作为学校的一个校本教研问题,在数学竞赛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提炼方法,整合各种资源,在实践中总结,在研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3、对数学优秀生的评价是多元化的。在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竞赛不是采用“挤、压、练”的方式,而是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通过数学竞赛准备的这一过程,使得自己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意志力、竞争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4、正确处理特长生与全体学生数学提高的问题。数学辅导的目的是通过特长生的学习,在班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氛围,让他们能把自身的魅力传递给其他同学,带动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

5、正确把握数学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的关系。我们在学生中提倡一种思想:各科学习发展必须均衡,语文基础知识扎实,此为重要的条件,要取得好的竞赛成绩,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语文表达、审题阅读能力、数学推力、分析计算能力。牢固的基础知识加上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加以辅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对于学科竞赛而言,我们积累丰富的竞赛资料有很重要的意义。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搜集了全国、省、市、区级数学竞赛的详细资料;老师还自费购买了大量有关数学竞赛和数学应用方面的书籍;建立了数学竞赛资源库;具有我们学校特色的有关数学竞赛的校本教材也在编写中,平时辅导老师反复钻研解题方法,并自学数学竞赛知识,同时还积累了丰富的辅导学生参加数学竞赛、辅导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的经验。所有的这些,都为参加以后的各类数学竞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总之,多年来我们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这块阵地,依托兴趣班的教学,对培养中学数学特长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和数学奥林匹克知识方面的专项训练,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拓宽了学生活动的舞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教学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潜能得到发挥。

特长生培养措施

学困生转化案例、特长生培养案例

小学特长生培养措施

后进生转化措施

学困生转化措施

后进生转化措施

后进生转化措施

后进生转化措施

后进生转化措施

转化后进生措施

《特长生转化措施.doc》
特长生转化措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