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2020-03-03 13:01:0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沁园春长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词中生词字音字形,典故的含义及其表达,并背诵全文。

2、初步把握意象、意境的内涵。

3、学习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学会以词的意象为切入点来鉴赏词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和情感朗读诗歌。

2、情感体悟法,加强情感体验,体悟词中所抒发的博大情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凌云壮志,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二、教学重点:

1、词中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掌握。

2、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

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

词中意象的理解与把握,明确意象意境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 播放歌曲《东方红》,大家熟悉这首歌吗?这是人民群众送给伟大领

袖毛泽东的颂歌,而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领袖,人民心中的红太阳,还

是一位独领风骚的大诗人。

2.师:毛泽东善于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 长沙》就反映了他青年时期的人生理想 。

二、整体感知,诵读理解。

1.介绍背景。

师:这首词的题目是《长沙》,作于1925年。当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

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和往日之事,不禁心潮滂湃,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师:中国传统诗词是用来干什么的?(言志,抒情),大家思考一下毛泽东在这种背景下写出的诗歌会有什么特色?抒豪情,言壮志。接下来我们来听一下录音,看看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是怎样抒豪情,言壮志的。

1、听录音

2.学生朗读,纠正字音。

师:大家现在有两分钟的时间看课文,然后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全词,注意要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的不错,有些容易读错的字词他(她),都读对了。(但有几个失误)我们一起看看哪些字词是容易出错的,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沁(qìn)百舸 (gě)怅(chàng)寥廓 (liáokuò)携 (xiã)遏(â)峥嵘(zhēng róng)遒(qiú)

3.集体朗读。

师:好,我们集体读一遍,然后学习它的内容。

三、具体内容分析鉴赏

1.师:《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

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首先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2.师:“立”在词的首句,我们看词的首句写了些什么。(课件展示)

(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独立寒秋图

3.师:“看”总领哪些内容?湘江秋景图

(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雄鹰敏捷矫健,在辽阔的蓝天里飞翔,鱼儿轻快自如,在明净的水底里时沉时浮,一切生物都在秋天里争求自由.)

师:根据诗歌提示,上阕主要交代什么?(眼前之景【由远及近,由仰

至俯,由静至动】及心中所思)

4.师:“怅、问”是作者由眼前之景所引发的思考与疑问。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 )

5.师:,学生齐读下阕诗词,思考下阕是怎样回答上阕的问题的。

“携、忆”这是对上阕所提问题的思考过程。

(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6.师:作者思考完后,得出了怎样的回答呢?“记”所点明的是什么? (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小船?)

 中流击水是中流击楫的转化,是对上阙“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突出词人和他的战友们要在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

 中流击楫zhōng liú jī jí :击:敲打;楫:桨。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四、艺术表现分析:

1.师: 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吗?

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而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是由意象创造出来的。

2.师:请你用一个最具有表现力的词来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万山(红遍):红之广阔

层林(尽染):红得深透

漫江(碧透):江水溢满 清澈之极

百舸(争流):千帆争发 充满生机

鹰击(长空):矫健有力

鱼翔(浅底):轻快自由

万类(竞自由):昂扬奋进

3.师:这些意象的特点表明了什么?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来自意象的表达 ,来自意象的组合

 壮丽的意象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抒发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 作者融情于景,看到了壮丽的图景,又借景抒情,以壮景抒豪情,完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4.师:壮景与豪情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呀?高远广阔,壮丽绚烂

五、课堂小结:

1.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阙描写今日独游,观橘子洲头秋景,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下阙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渡,承上启下,回忆起与战友们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不平凡岁月,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本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景到追忆往昔战斗,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很有层次性。

2.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六、迁移拓展

1.师: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2.师:古人描写秋天多“怨秋”、“悲秋”,把秋天写得萧杀凄凉、清冷惨淡,例如“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长做客”,“秋雨秋风愁煞人” 等等,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 ,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什么如此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致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人生态度,性格,志向

3.师:

1910年,外出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写了首励志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薄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经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等宏愿,都是他们在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

4.师:然而空有志向能行吗?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永不放弃的态度。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 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现实,人的生活并非只是一种无奈,而是可以由自身主观努力去把握和调控的,人生的方向是由“态度”来决定的,其好坏足以明确我们构筑的人生优劣。

心态决定着命运: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拥有一颗积极的心态,树立理想,掌控命运。

七、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词

八、板书设计

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doc》
沁园春长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