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教案

2020-03-03 01:58:4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语文教学论》教案

语文教学论教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贯彻校训、院训,增强团队与合作意识,树立责任意识,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具有科研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与生活习惯,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本学科的性质特征与研究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学好本学科。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性质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建设的沿革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高师院校中文专业一门重要的教育专业必修课。明确本学科的性质、任务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理指导下认真学好本课程,对于师范类大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古代语文教学法

我国古代学校没有单独设科,但它是以语文学习为基础,包括政、史、哲、经于一炉的社会科学教育。古代语文教学先集中识字,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启蒙教材,然后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以诗文选读为补充教材和写作范本,如《千家诗》、《昭明文选》、《古文观止》等。它的基本特征是带有浓重的政治伦理色彩,教学内容是千年不变的儒家经典,教学方法是师传生受,模仿经典;学习目的是“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跻身仕途,做官食禄,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

二、近代语文教学法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生剧变。1989年戊戌变法后,废科举,兴学堂。1900年爆发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清政府为缓和矛盾,开始改良,于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改私塾为学堂,引进自然科学,增设外语,实行分科教学,但因故没有实施。l903年(癸卯年)颁布了由张之洞等人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才正式开

语文教学论教案

始实行语文单独设科,揭开了语文教学史新的一页。

三、现代语文教学法

“五四”运动以后教育改革浪潮不断高涨,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白话文运动推动下,当时的教育部通令全国,将国民学校的国文科改为国语科,现代文正式进入教材,这在教育史上是第一次。黎锦熙在《改学校国文科为国语科》一文中引用胡适的话说:“这个命令是几十年来第一件大事,他的影响和结果,我们现在很难计算,但我们可以说,这一道命令,把中国教育的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①小学课程名称改为“国语”,中学仍为“国文”。而中学的国语、国文教材也不统一,但都编进了一些现代文。解放区的“国语”、“国文”课本均以现代文为主。总之,现代文正式编入语文教材,并逐步取得重要地位,在语文教育史上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

四、当代语文教学法

新中国成立以后,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改经验,接受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不再用“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而统称“语文”,并以现代文为主,组织编写中小学语文教材。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制定了《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其中规定中文系要开设“中学语文(言)教学法”和“文学教学法”两门教学法课,但是因为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这次实验仅两年左右而中断,加上师资水平等原因,实际各校开全的不多。值得一提的是1953年,北京师大叶苍岑教授接受苏联教育家普希金的建议,在师大女附中指导实习生试教《红领巾》(小说),注重用谈话法启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指出朗读、复述、分析课文是语文课的主要因素,不能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这对改进语文教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称之为“《红领巾》教学法”。

1958年的冒进,出现了三年困难时期,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法受到严重干扰。自1963年起,语文教学恢复生机,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计划(草案)》又将教学法课程定名为“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受到严重破坏。l978 ① 黎锦熙.黎锦熙论语文教育.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20

2

语文教学论教案

年,经拨乱反正,语文教学逐步走上正确轨道;教育部委托武汉师院等十二所院校编写“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至今各地编写的教材和专著近百部,取名有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学(育)原理等。自八十年代起,改名“语文教育学”的呼声日高,论著迭出。其原因是要从广度、深度上进一步拓展语文教学法学科建设,要更好地适应语文教改的需要,便于与世界各国学科教育发展接轨。

总之,新时期以来,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本教材这次修订,在内容和理论层次上作了全新的拓展,但因为是“修订”,所以仍用原来的书名。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性质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和规律的科学。它既要研究语文,又要研究教育,是一门运用教育理论来研究语文教学的应用理论学科,或者说是一门以研究语文教学为对象的应用教育理论学科。

一、教学法正名

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第六章开头指出:“‘教学法’这一术语,既用来表示有关某一门学科的教学实践的规则,也用来表示从某门学科与教学的一般规律性的相互关系中研究该学科教学的一门教育科学,”并且还指出,“当我们谈到教学法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作为一种反映教育学本质的现象来厅待它的特征和属性的。”所以中学语文教学法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更多地属于教育学科,部分地属于语文学科。它是研究语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实践和规律的科学。

二、学科性质的特点

作为应用理论学科的中学语文教学法,它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一)理论性

它的理论性表现在,把语文教学一切现象作为研究的客体,揭示其内在规律,获得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普遍法则。它不是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局部研究,而是把语文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现象来考察,并上升为一种理论体系。

语文教学论教案

(二)实践性

它的实践性,表现在要从生动丰富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探源真理,进行科学抽象,作出理论的概括,同时把科学抽象出来的理论又用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并受其验证。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通过实践而发展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和发展真理。”语文教学法理论就是在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得以深化和提升的。

(三)综合性

它的综合性,表现在研究的对象与多种学科有着血缘关系,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美学、哲学都是相关的基础学科,它拥有广泛而深厚的科学基础,但它们都只统摄于本学科研究对象之中,而不是简单的相加。

第三节 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地位和任务

中学语文教学法在高师院校中文系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任务。

一、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地位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世界已进入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新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一系列新技术、新产业的诞生,对语文教学将产生愈来愈重大的影响。科技革命、教育竞争的年代,人才培养是关键,科教兴国已定为国策,这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和有力的措施。语文是最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未来的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语文教学法学科在高师院校中文系是有着重要地位的一门专业课,对于培养合格语文教师、提高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中学语文教学法的任务

中学语文教学法的任务是:

(一)指引学生学习语文教学理论

首先是帮助高师中文系学生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出发,总结或吸收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外的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去武装学生的头脑。

语文教学论教案

(二)培养学生语文创新教学的实践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为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语文创新教育的实践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改变传统教育“教师讲学生听”,“述而不作”的弊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培养综合能力,最终形成语文创新教育的实践能力,能不断推出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新信息、新方法。21世纪教育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求造就创新型、高素质的教师。语文教学法学科教育在这方面任重道远。

(三)激励学生献身语文教育事业的光荣感和责任心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反映和指导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热爱语文教学的事业心,肩负着重要任务。使学生通过语文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不断认识到语文教学在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的人伟大事业中的重要意义,尤其是通过语文教育见习和实习等活动,使他们亲自受到优秀语文教师的影响,也使他们在与求知欲旺盛的中学生的实际交往中,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意义进行更真切的体会。中学语文教师是塑造21世纪“四有”新人的灵魂工程师,他们工作的好坏事关系民族的兴衰和祖国的命运。语文教学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多、困难大,全国各地语文教育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少慢差费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许多优秀语文教师已作出了光辉的榜样,他们不断探索,不断革新,深受广大人民的爱戴。这些都会激励学生认真学好语文教学理论,增强语文教学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立志投身语文教学改革洪流,不断探索语文教学科学化、艺术化的道路,树立起终生奉献语文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引申魏书生等教育家)

第四节 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明确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是建立和发展本学科的必要前提。

一、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

语文教学论教案

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中学语文教学法以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现象为学科研究对象,揭示语文教学规律,发展语文教学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一)研究语文教学思想、观念和理论

语文教学法要批判地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的思想和观念,要大胆引进国外先进的语文教学思想和观念,确立语文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才能促进语文教学理论的健康发展,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才有明确的目标,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才有正确的方向,所以,语文教学思想、观念和理论的研究是语文教学法首要研究的对象。

(二)研究语文教学的内容、过程和方法

中学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的基础学科,内容极为丰富,在培养“四有”新人过程中担负着特殊的重要使命。语文教学法要研究语文教材、研究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听说教学的内容、过程和方法,研究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家庭、社会语文教学的关系和规律,还要研究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和现代化语文教学媒体,从而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和方法,丰富语文教学传递的信息,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增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推动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学法作为应用理论学科,这些方面是主要研究对象。

(三)研究语文教学的主体

语文学科的科学管理除了语文学科课程计划、语文教学大纲和其他教育法规的管理外,更多的也是由语文教师来具体实施的,所以,本教材学生的主体性部分:针对“学习法指导”一章中进行研究,而语文教师部分则立专章,作为本学科科学主体进行重点研究。

思考与练习:

1.举例说明学科教学论(语文)的研究方法。 2.简要概括现代、当代语文教学法的发展历程。

3.举例说明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是如何进行中学语文教学的? 4.小组讨论:我们学习中学语文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阅读资料:

1.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语文教学论教案

2.王松泉、王相文、韩雪屏:《语文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宋利清:《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法》,《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4.汪秀艳:《理论研究与应用训练在中的运用》,《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第9期。

语文教学论教案

第一章

语文学科的性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准确、科学地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地位与功能;同时让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语文教学的各项目的及素质教育的关系,从而更自觉地进行语文教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问法、讲授法、对话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文学科性质概述

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极为重要,但是又极为复杂,而且众说纷纭。

一、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

从语文学科单独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门课程以来,将近一个世纪,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解放前,有文字与文学、国语与国文、技术训练与精神训练等等之争。解放后的争论也十分激烈,主要观点有:①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②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思想性兼具的学科;③语文学科是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等综合性学科。近年来有的学者主张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学科,有的则偏重在工具性,有的则偏重在人文性,有的学者回避学科性质的论述,有的则提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基础性、教育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等。

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说明: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多质性的极为复杂的人文学科;同时也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二、语文学科的特征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显著的征象和标志,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别显著的征象,一是符号性,二是民族性。

语文教学论教案

第二节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语言是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又是文化传递的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固有的本质属性。

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劳动中产生的。语言,它就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承载的工具和思维活动运行的工具。语言和思维是一股道上跑的车,它们的目的功能全都是相同的。相异之处仅在于思维是内在的、隐性的,语言是外在的、显性的。

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历来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各不相同的东西,各有自己的结构原理和发展规律,甚至说语言是对思维的一种干扰,思维可以脱离。

第二种观点认为思维先于语言。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最早提出先有思维,后有语言的观点,

第三种观点认为语言与思维是辩证的关系。思维必须以语言作为工具,但思维不等于语言。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①

二、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第一,要明确语言的产生是为了人类交际的需要。人类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要认识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首先是神经生理基础不同,人类健全完整的发音器官和灵敏的指挥系统神经中枢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动物所没有的。其次,“需要”基础不同,人类语言是一种社会需要,而动物“语言”只是本能的需要。再次,人类有抽象思维能力,使语言有一种置换作用,能用语言来表达人、事、景、物,动物“语言”无这种置换能力。

第三,要充分认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的交际工具除了语言以外,还有旗语、图示、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以及手势、表情等语言。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5

9

语文教学论教案

三、语文是传递文化的工具

第一、语文是记载文化最重要的工具。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人类在发展进化过程中创造了文字,开始有了文献记录,语文是记载文化最重要的工具。

第二、语文是传播文化最重要的工具。语文是各个国家和民族交流、传播科学文化最重要的工具。

第三、语文是学习文化最重要的工具。

第三节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

语言与思想情感,语言与民族精神,语言与文化教育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语文学科不仅有工具性,而且有人文性。

一、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提出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在20世纪90年代重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中提出来的,并且有深广的国际背景。语文教学正在跳出科学主义和应试教育的怪圈,逐渐实现文与道统一,语言与文化相融,科学与人文整合,教文与育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和理想境界。语文教学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

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语文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现代语文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成为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具有主体意识、民主思想和创新精神的人。语文教育起源于人类语言的产生和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传递经验的需要。

三、语文教育与民族精神

语文学科教育是祖国语言的教育,即民族通用语的教育。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汉语是汉民族的共同语,反映了汉民族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心理素质的重要特征。

语文教学论教案

第四节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一、克服对“工具性”的片面理解,重塑语文学科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核心因素之一,语文教育需要重塑当代科学精神。应充分认识以下几点:

1.掌握语文这门工具性学科是学生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最重要的基础工具,是学习生活和将来工作最重要的工具。

2.读、写、听、说、语、修、逻、文等语文科学知识都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中特殊的子系统,对于学习其他科学知识具有基础性和指导性的作用。

3.语文学科需要进一步构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4.语文教学过程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求知和探索的科学活动过程,从不知到知,从假知到真知,从略知到详知,开拓学生科学认识的广度、深度和真度。

5.语文教学要讲求方法的科学性,应当采用实验的、实践的、逻辑的种种手段,来证实语文知识的真理性、科学性、合理性。

6.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和检测系统要科学,要具有科学信念和服从科学规律,要以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为标尺。

二、克服对“人文性”的偏见和误解,重建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

倡导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颇,对人文精神作了片面的理解。

1.有的过分强化非理性精神,以之取代人文精神。 2.有的把人文精神曲解为伦理精神。 3.有的以为人文精神就是文人精神。

三、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融合的要求

我们要认识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具有内在的相通性。在表达层面上,语文教材中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听说读写实践层面上,工具文化和人文文化,都是相互渗透和统一建构的,只是在具体形态功能和作用方面有所差异,如科技

语文教学论教案

说明文与文学作品就有明显区别。

(引申于漪等人的观点) 思考与练习:

1.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

2.为什么说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3.举例说明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情况。

阅读资料:

1.饶杰滕:《语文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3.顾黄初:《语文学科性质之我见》,《语文学习》,1997年第1期。 4.朱绍禹:《从语文科目标看语文科性质》,《语文学习》,1997年第4期。

第二章

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与要求: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和任务,使语文教学变为清晰而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减少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问法、讲授法、对话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文教学目标概述

语文教学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只有置于一定的目标之下,才能变为清晰而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才能使教学过程具有可控性和可测性,同时为教师在实施和评价阶段保持洞察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因此,研究语文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语文教学目标及作用

教学目标是贯彻和落实教育目的的一些具体要求,是对教育目的的进一步阐述。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受制于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具体、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语文教学论教案

制定和确立语文教学目标,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有关要求,为语文教学确立指针与方向。

第二,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同时对教学过程的组织亦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有助于教学效果的评价。

二、制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一)社会发展与语文教学目标

(二)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目标

(三)语文学科性质与语文教学目标

(四)学生身心发展与语文教学目标

第二节 语文教学目标的构造

一、教学目标理论和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一)运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确立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二)依据语文学科任务及知能体系编制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从语文学科内在结构看,它包括知识、技能、智力及思想道德诸方面,按照这一结构编制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语文知识:即知识因素,包括语言知识,非语言的语言知识(即与语言相关的社会文化、生活知识)等。

2.语文技能:即技能、操作因素,包括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技能,具体地主要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等。

3.语文智力:即智力因素,包括三种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五种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力、综合力)。

4.语文人格:即非智力因素,或称情意因素,包括四观七因素:世界观、

语文教学论教案

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个性、行为等。

这种目标体系的特点是以语文学科的知能体系构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显然,编制者尽力以语文学科的概念和特点来诠释和编制目标,它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和陶冶学生的个性等等,具有积极作用,但问题也还存在,有些目标仍然是教育目标,像世界观、价值观、个性等人格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具有操作性。

(三)依据素质教育理论构建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及健康的人格为核心的教育。这种教学目标体系包括思想情操因素、智力发展因素和语文能力因素三维。

思想情操因素主要指在语文学科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及审美教育,简言之,是语文德育目标,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人格。

智力发展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思维或一般的智力发展,这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关键因素,简言之,是一般智力目标,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评价鉴赏和创造。

语文能力因素主要是指语文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简言之,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目标。包括:

1.阅读能力: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速读与听读等。 2.写作能力: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修改。 3.听话能力:辨音,会意,记住要点。

4.说话能力:说普通话,语音清晰,语意连贯,文明得体。

这种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特点是,注意把语文教学目标建立在整个素质教育目标的背景之上,既使思想道德素质和智力素质服从于整个素质教育目标,同时,又突出语文学科目标特点,尤其是有关情意方面的目标更多表现为表现性目标。所谓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因此,它更为适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但是,这种目标的操作难度较大。另外,在智力发展因素和语文能力因素之间又存在着重复性,以阅读能力为例,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速读与听读等等,主要是从形式上作区分的,如果从层级上看,也可

语文教学论教案

分解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因此,评价中要增加一定的难度。

二、大陆、港台语文教学目标比较及评析

由于汉语本身的一些共同特点和规律,大陆、台湾、香港在编制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时,表现出了诸多相似性,同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存在着较大差异,它们在制定语文教学目标时,亦各有侧重,形成了不同特色。

现以大陆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台湾的《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和香港《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为例,比较和分析三地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之异同。

(一)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均由初中及高中两段组成,表述明确,层级分明,但分级教学目标阐述详略不一

大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和1990年颁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台湾的中学国文课程教学标准目标分《国民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前者为初中国文教学的目标.后者是高中国文教学目标。香港的《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也包括前后两个阶段,即第一个阶段(中学

一、

二、三年级)和第二阶段(中学

四、五年级),每一阶段语文教学目标又分主要目标和辅助目标。大陆、台湾、香港对于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阐述都比较明确,在每一阶段教学要求上,大陆、台湾、香港都提出了几项具体明确的目标,其中大陆在各项要求提出之前,还集中阐述初、高中阶段语文教学要求,这些要求就成为两段语文教学的标志性目标。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为例,它提出初中阶段语文教学标志性目标是,在小学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进一步提高运用现代语文的能力。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能理解思想内容,分清层次,领会词句的含义,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熟读、背诵基本课文的一些篇或段。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清晰,格式正确,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会使用常用的字典和词典。能用普通话发言和交谈。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句通畅。

香港在中学两段语文教学目标中虽标出主要目标和辅助目标,其实辅助目标 15

语文教学论教案

只是一种弹性要求,缺少对初中与高中阶段教学目标的总体阐述,由此可见,大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不但对语文教学目标体系阐述完整,而且要求较为具体。

(二)语文教学目标体系较为相似,大致分语文知识、基本技能、智力和思想道德四个方面,但大陆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相对完备

大陆、台湾、香港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基本上由语文知识、基本技能、智力和思想道德四个方面构成,其中尤以大陆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最为清晰、完备。它包括语文知识目标、语文能力目标、智力目标和思想道德目标,其中传授语文知识是基础目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是主要目标,发展智力是深化目标,而进行思想道德目标则居于核心地位。相比之下,台湾和香港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虽列出有关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智力及思想文化目标,但其间关系却较为分散。

(三)听、说、读、写构成了语文能力目标基础,但重点和要求不尽一致

大陆提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着重在现代语文,其中读、写为其核心。读的目标提出了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写的能力则提出了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的能力;虽然也提出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仅限于“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台湾的国文课程标准中,培养语体文的读、写能力是其中重要部分,除此之外,还提出了较高的文言文的读、写要求,尤其是写的要求目标。突出有关“书写”要求,这是大陆和香港课程标准中所没有的。以台湾《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为例,它提出读、写的目标有两项:“指导学生研读语体文,提高其阅读及写作语体文之能力”;“指导学生精读文言文,培养其阅读浅近古籍之兴趣及写作明易文言文之能力。”香港的《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提出的读、写目标,主要侧重培养学生语体文的读、写能力。与大陆、台湾有关目标的不同在于,它提出了运用语体文进行创作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阅读、欣赏文言文的能力。其中第一阶段语文教学目标涉及读、写能力的是:“培养学生阅读语体文和浅易文言书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训练学生运用语体文表达思想感情,使他们在日常应用的讲述和写作上能有条理,不犯语法上的错误”;“培养学生欣赏语体文和浅易文言作品的能力和兴趣”。第二阶段语文教学目标涉及读、写的是:“训练所有学生能

语文教学论教案

阅读普通文言书籍的能力”;“训练所有学生能作通顺语体文,部分学生能运用语体文创作文艺作品”。这些要求比大陆和台湾都高。

(四)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中,思想道德目标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内涵差异较大

大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如提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台湾的思想道德教育侧重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如国中提出“养成伦理观念,激发爱国思想,并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而香港较为重视社会公德教育,如中学第一阶段国文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独立而有条理的思考、分析、推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并增进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进一步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其他方面的认识,例如哲学思想、术、道德价值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陆、台湾、香港三地意识形态不同,造成思想道德目标存在着显著差异。

第三节 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美国行为主义课程专家泰勒认为,教学目标是用可见的行为来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所应该达到的目标,因而具有可见性和可测量性。

语文教学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内容与自然学科内容线性排列有着根本区别。同样一篇文章,往往既可以作为课文编进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也可以编入高中语文教材,因此,语文教材内容编排常常表现出无序性和随意性。但是这并不是说语文教学目标无须编排,相反,它恰恰说明了语文教学目标编排的复杂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制定计划,明确要求

从语文教学整个目标体系建立看,只有在对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学内容等进行全局把握的基础上,制定计划,明确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控制,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首先,要按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语文教学论教案

建立语文教学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做到整体和局部的统一。中学语文教学总体目标,是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体系的总纲与指导思想所在。总体目标应规定得明确、具体、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阶段目标则分为初、高中两个阶段。从初、高中每一阶段人手,又依次可划分为学年的、学期的、单元的,直到课时的教学目标。总体目标统摄各阶段目标,各阶段目标指向总体目标。其中,每篇课文、每个单元及每册之间的语文教学目标应该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总之,只有在对整个教学目标作出通盘规划的基础上,才能使各级教学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使语文教学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科学性和序列性的统一。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教学,检测学习的作用。教学目标要明确,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目标要确实起到组织教学、指导教学、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以及供师生操作的作用,还必须使之做到科学性和序列性的统一。目标的科学性是指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必须准确、严密,能充分反映每一学习阶段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其分布情况;目标的序列性是指把语文看作一个教学整体,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训练需要分成若干教学阶段,每个阶段集中突破教学一个方面,阶段之间又环环相扣,形成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目标及训练序列。如果说目标的科学性主要是就知识、能力及智力价值而言,那么,目标的序列性则强调其分布及操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确立目标时,只有做到了目标的系统性和序列性的统一,才能正确地把握和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矛盾关系,明确要求,使教学过程趋于合理和优化,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正因为教学中那些没有被预料到的、没有辨认出来的潜在目标的存在,才使教学充满了丰富性、创造性和艺术性。这一事实表明,一方面,我们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同时,又决不能死抱住目标教学的模式,否则,不但束缚和压抑了师生的抱负水平,也会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负面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及自己的特长、经验,对预定的教学目标作适时的补充、调整,使教学目标不断完善,同时,在制定语文教学目标时,适当留有余地,使目标保持一定的伸缩性,从而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及志向,不断拓宽知识面,否则,就会制约学生语文技能及智力的发展。

语文教学论教案

二、分类分级,科学安排

根据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体系可以划分为认知目标、情意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类。确立语文教学目标,划分出以上三类显然是不够的,还需更进一步,在每一领域内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需要及教学要求,对教学目标分级安排,才可能使语文教学目标体系趋于科学化和合理化。

首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我们在确立语文教学目标时应该统筹兼顾,既要考虑认知、技能、情感的目标;同时,又要突出重点,从语文学科目标的实际看,更要突出认知目标的作用。前面说过,教学目标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制定目标不是为了理想化,而是为了付诸实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因此,我们在制定目标时不但要考虑其全面、合理,还要充分考虑其可行性。语文教学是整个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它必须服从于教育方针及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协调地发展。它要求我们在制定语文教学目标时,必须将目标指向教育方针。比如,在制订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时,就应该考虑三部分内容:(1)认知目标,包括初中六册语文教材知识与语文教材以外的语文知识两大方面的目标;(2)能力目标,包括语文基本技能及自学能力等方面的目标;(3)情意及道德目标,包括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良好的心理品质等方面。这些目标,就其表现形式看,既有识记、理解、运用、综合等层次上的显性认知目标,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测性,又有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等方面隐性的情意目标。显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前者应该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主要方面,是教学的重点;而对于后者,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创设良好的情境,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因素、审美因素和道德因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从而使学生语文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其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不同形式的目标。陈述课程及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种不同形式,即行为主义目标、展开性目的和表现性目标。行为主义目标主要是“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①展开性目的不以事先规定的目标(或结果)为中心,而以过程为中心,即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展开,②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 ①②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7 同上.87

19

语文教学论教案

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①三种目标取向各有优点,也各有缺陷。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然而,有关思想情感道德等目标,则很难用外显行为来表述。展开性目的考虑到学生兴趣的变化、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等方面,但同样很难用外显的行为使之落实;表现性目标顾及到学生的独特性和首创性,却难保证使所有的学生都达到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学内容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领域的内容,教学过程更是千变万化,因此,仅仅以行为主义目标来陈述和组织语文教学过程,存在着一些无法避免的缺陷,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确立行为主义目标为主要方式时,把展开性目的和表现性目标作为行为目标的补充形式,这样使语文教学的目标确立更趋于完善,对教学更富有指导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当侧重于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时,运用行为主义目标的形式;当教学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时,运用展开性目的的形式;而当阅读及写作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时,则施以表现性目标。通过三种目标的实施,使语文教学的诸多方面都得到训练。值得注意的是,在确立语文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使教学目标呈现出从识记、了解、理解,到掌握、运用等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层级体系特点,同时,又要注意使各类教学目标表述准确具体,使目标保持在适当的密度和程度上。

三、求质定量,具体落实

明确的目标是编制教学程序的前提。语文教学必须置于一定的科学目标之下,提高教学质量才有保障。有了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还必须付诸实施。制定语文教学目标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推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促进其心智、情感、思想道德全面发展。语文教学目标经过分级分类,合理安排之后,要使其发挥应有的功效,还需求质定量,具体落实。

第一,要具体、准确地设定语文教学目标。目标来自于对语文知识及语文能力等科学准确的认识。它应该符合年级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反映某一学程内语文教学内容的主体等等。事实上,目标与教学内容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目标应该是反映教学内容的纲目,抓住语文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就能纲举目张。

第二,对一些语文教学目标应加以量化。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出发,根据课文的知识点分解出知识、能力及智力等各项具体目标。为使目标便于检验 ① 同上.88

20

语文教学论教案

和测试,对于思想道德情感等目标应提出较为具体的定性要求,但无需人为的、量化规定;而对有关语文知识性及能力性目标则应该提出严格的质量要求,诸如目标的数量及目标呈现的顺序等,均应精确性的量化要求,使之在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使语文教学目标的实施与评定落到实处。

第三,对目标实施控制及检测。首先,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作定向、定度及定量控制,要将教学活动规定在既定目标所界定的范围之内。其次,当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有较大差距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及学生的行为变化,随时获取有关目标的反馈信息,并根据目标,修正教学方案,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对教学活动相应的反馈指导或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有时还需对目标实施检测,以便使教学更符合实际,更有实效。

确立语文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但并非越细越好,也绝不能千篇1律地固守行为主义目标模式。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等认知目标组织实施是可行的,但对于文章中的思想、情感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在意蕴则要通过让学生反复吟诵、感受、领悟、揣摩等方式实现,以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事实上,这些都很难用行为主义目标模式来测定。

建立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但应该看到,在确立语文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接受水平,不能贪多求全。为达到教学预期效果,应该使教学目标保持适当的密度,并使语文教学目标控制在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

(引申:《语文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等) 思考与练习:

1.目前较有影响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主要有哪几种? 2.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的重要性是什么?

3.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雨巷》的教学目的 阅读资料:

1.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张哲以:《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年第2期。

3.范会中:《谈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 21

语文教学论教案

年第11期。

第三章

语文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地位与作用,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过程;掌握语文教材的作用及使用原则,重新认识当代语文教材的特点,也要掌握钻研语文教材的要领。 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教材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比法、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文教学大纲

新中国建立之前,语文学科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呈无计划的状态。建国至今,语文课程标准先后制订过多次,发行过多套语文教材,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历程。

一、语文教学大纲概述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又称语文课程标准,是由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用以指导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中学语文教材的依据,是实施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南,是评估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标准。

大纲执行国家的教育计划,反映教育方针对本学科的要求,体现出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

大纲应反映当代科学的成就,并根据学科特点,对中学语文科的性质、目的、任务、内容和方法,作出整体解说。

大纲应注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与继承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语文学科科研的纵深发展,大纲应主动适应形势的需要,不断提高其科学性。

二、语文教学大纲的沿革(引申语文课程标准的沿革)

(一)建国以前语文教学大纲演变简介

22

语文教学论教案

从先秦到晚清,私塾蒙馆没有严格的学段划分,文史哲综合教学熔于一炉。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制订了《奏定学堂章程》,这一年可以说是语文学科诞生的一年。该章程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与方法,可以说是课程纲要的前身。

《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中规定:“其中国文学一科,并宜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词、文法,以资官私实用。但取理明辞达而止,以能多引经史为贵,不以雕琢藻丽为工。篇幅亦不取繁冗。由浅入深,由短而长,勿令学生苦其艰难。中小学堂于中国文辞,止贵明通。”这可以说,国文科的教学大纲的雏形。

1912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校令施行细则》,其中规定:“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话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国文首宜授以近世文,渐及于近古文,并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之大概,使作实用简易之文,兼课习字。”1913年公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l916年又公布了《国学校令施行细则》。

1923年开始实行新学制,公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由叶绍钧(叶圣陶)起草的“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包含了目的、内容和方法、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等条目,附有“略读书目举例”。高中国文科的教学要求概括起来是:①培养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②提高使用古书的能力;③继续发展语体文的技术;④继续练习用文言作文。

以后有1929年国民政府大学院(以后的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国语暂行课程标准》、l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制订的《初级中学国文科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国文科课程标准》、1936年修订的《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以及叶圣陶拟定的《实践国语课程纲要》、穆济波拟定的《高中必修本科国文学科课程纲要》,主旨大体相近,只在原基础上增减一点。

在解放区,1946年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审室曾拟订了一个《实践国文课程标准草案》。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叶圣陶在1948年草拟了一份《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草稿》,对中学语文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了两项目标:

其一,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从感性的认识出发,在学生的情操和意志方面,培养他们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无限忠诚、随时准备去克服困难战 23

语文教学论教案

胜敌人的决心和勇气、服从公共纪律爱护公共财物的集体主义精神。

其二,顺应学生身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他们用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智能。

此草稿总结了一些传统教学经验,提出的语文教学目的任务很明确,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二)建国以来中学语文课程计划的沿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出版了第一套《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在《编辑大意》中,对语言教学的目的任务、选材标准作了说明,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项,不可偏轻偏重”,“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这虽然不是大纲,但已为后来的大纲所肯定和继承。

1951年3月,中央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讨论各科教学大纲。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强调各级学校要有内容完备的语言课程,要重视语文的学习,提高语文实际运用的能力。l953年,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给党中央写了《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明确提出了“应当把中小学语文一门课程分为语言和文学两门独立的学科进行教学”。

1956年,《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相继制订公布,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这套大纲,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如文学课本和文学史知识编排按照历史朝代的顺序,文学理论也按系统传授;强调了教学的思想性,而且知识覆盖面广。从此语文教学结束了无格、无序、无计划的状态,纠正了重道轻文。但过分强调了文学与汉语的系统,偏重纯文学教学,忽视了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政治的教育,严重脱离了当时师生的实际水平。用了三个学期,1958年秋即停止使用。l958年3月,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召开座谈会,决定汉语和文学还是合并为语文。确定语文教学的目的是:1.使学生学会正确地理解和熟练地运用祖国的现代语文,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2.讲授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和道德修养。l959年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举行了中学语文通用教材编写问题讨论会,提出了“独特”、“统一”、“通过”三个概念。语文学科“独特”的任务是

24

语文教学论教案

向学生进行关于语文的知识、技能、技巧的教学,语文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是“统一”的,要坚持“通过”语文教学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1963年5月,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指出语文科的性质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出“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教学要求是:“实践阶段,在小学的基础上使学生继续认识生字,掌握较丰富的词汇,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基本上掌握现代语文,作文能够段落分明,语意清晰,用词得当,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字写得端正,不写错别字;并且为获得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打下必要的基础。高中阶段,使学生继续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文,作文能够思路畅达,文理通顺,用词确切;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大纲使用了三年,到了“文化大革命”十年*,语文教学无纲可循,无本可依,语文课实际上被取消了。

1978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在1980年修改的基础上,l986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这个大纲是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的总结,从根本上弥补了过去的主要欠缺,并考虑到今后一个时期的要求。大纲前言阐明了语文科的基础工具性,强调语文教学必须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服务。指出:“语文学科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听说能力”的要求,德育目标中加上了“发展智力”的要求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内容。大纲去掉了“语文知识短文在各年级的安排”的“附录”,将其中有关内容分别列人大纲的第六部分——各年级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

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开始修订,调整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二是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把“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段话放在开头,指出“语文教 25

语文教学论教案

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学目的”的末尾加上了“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中,把“思想教育”改为“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内容。降低要求是调整的重点,教材篇目减少了,在写作能力上,初中用“简单”限制了各种文体的写作,高中以“一般的”代替了“比较复杂的”。阅读文言文和听说能力的要求也降低了。这个大纲仍然是一个过渡性的大纲,嗣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新的高中语文教育大纲相继问世。

三、语文教学大纲

(一)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早在80年代,国家教委就着手编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最近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大纲于2000年秋季使用,主要变化有:

1.注重语文素质的培养

大纲对语文性质、语文教育作用和语文教育的指导方针等内容进行了修改,注重语文素质教育,转变教育理念,防止“纯工具性”的偏向。新大纲强调,初中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道德修养、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调整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系统

大纲把原来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合并成“教学内容和要求”。原有48条“能力训练”和l9条“基础知识”形成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网络,过于纷繁复杂,实践证明利少弊多。现在按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常识的顺序排列,简化为22条,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训练系统作了调整。同时,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增加了培养语感与语文相关的知识素养的内容。

3.增设“教学评估”与“教学设备”的内容

大纲力图矫正时弊,走出题海战术、获得分数第一等应试教育的困境,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了“教学评估”和“教学设备”的

26

语文教学论教案

内容。新大纲提出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考评,不能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唯一的评估依据。语文考试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鼓励学生有创见,语文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注重语文教育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弱化了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教学设备”增加了对电视机、电子计算机、网络设备等“硬件”的要求和对教师开发制作教学课件的要求。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日新月异的新形势的需要。

4.取消基本篇目,规定古诗文背诵篇目和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原大纲规定有基本课文篇目l08篇,此大纲取消了这一内容,以附录的形式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其中包括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规定了供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10部中外文学名著。(*高考背诵50篇)

(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于1997年起在局部地区试验,2000年秋正式实施。新大纲包括前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教学评估、教学设备及附录。大纲不再列出基本篇目,但附录中有:“古诗文背诵篇目”和“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新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第一次提出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要求。对语文能力提出了量化的要求,如默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600字;课外自读文学名著l0部以上;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恰当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一般实用文;45分钟要能写600字;作文每学期不少于5次;三年中其他各类练笔不少于3万字。新大纲规定,课程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学科类课程又分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必修课是各类高中生共同学习的,在高

一、高二开设;限定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宽、应用,供预备升学、就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选修,在高三开设;任意选修课是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培养特长、提高语文能力,而设置的,学生自主选修。活动课程包括阅读活动、写作活动、听说活动等,如组织读书报告会、演讲会、文学社团等。

大纲增加了“教学评估”,指出:“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估依据。”“对学生的评估要着重

27

语文教学论教案

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指出考试“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

大纲增加了“教学设备”,指出:“要配备充足的工具书、教学辅导用书”,“配备一定数量的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声像资料”,“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装备视听教室、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

大纲提出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是对语文教学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当前语文教学将产生重大影响。必须认真研究,落实在行动上。

1.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4.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发展学生个性。

5.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辩论会、专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等形式,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还可以组织各种文学社团,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大纲的学习和贯彻,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冲出应试教育怪圈,要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原则,注重语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大纲在实践过程中将会不断发展和完善。

引申:

四、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略,见油印《语文课程标准》相关材料)

五、港台语文课程标准

(一)台湾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在台湾,小学为“国语”,中学为“国文”。中学课程标准经历了1952年、l955年、l962年、l968年、l972年、l983年、l985年7次修订。

28

语文教学论教案

台湾自1968年开始实行九年一贯制的国民教育,六年国民小学,三年国民中学。国民中学的课程标准强调国文以培养学生表达及欣赏、应用能力为主,同时也规定了文言文及语体文所占比例,并在三年级加授《论语》浅近部分。

中学的语文教学大纲名为《国文课程标准》,教学总目标50年代列十条,80年代列五条。l983年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有两大特点:一是在原有“四育”的基础上,增设了“美育”,以培养德、智、体、群、美五育;二是课程设计富有弹性,不迁就学科的系统知识和“升学准备”,并形成了“基本科目”与“活动科目”结合的课程结构。

国民中学的国文教学目标有五项:

1.指导学生在国文学习中,继续国民小学教育,增进生活经验,启发思辨能力,养成伦理观念,激发爱国思想,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2.指导学生继续学习标准国语,培养听话与说话的能力与态度;

3.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明了中国语文的特质,培养阅读能力及写作技巧; 4.指导学生阅读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读物,培养其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及能力;

5.指导学生明了汉字的结构,以正确的执笔姿势及运笔方法使用毛笔写楷书与行书。

高中的教学目标为六条:

1.指导学生研读语体文,提高其阅读及写作语体文的能力;

2.指导学生研读文言文,培养其阅读浅近古籍的兴趣及写作明易文言文的能力;

3.教导学生研读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培养其伦理道德观念和爱国淑世之精神;

4.辅导学生阅读纯正优美的文艺作品,增进其文艺欣赏与创作能力; 5.辅导学生阅读有关思想及励志的课外读物,培养其思考判断能力与恢宏坚忍的意志;

6.辅导学生临摹楷书及行书等碑帖,增进其书法鉴赏及书写能力。 《国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极为概括,既无学段目标,也无年级目标。另行编辑的《国文教师手册》,其中列出每单元的教学要旨和课文的教学目标。 29

语文教学论教案

《国文课程标准》重视口语,几十年坚持将国语列入总目标,初中每两周安排口语练习课。同时强调练习毛笔字,规定每两周或三周开一节书法课,要求学生每天课外写楷书,每周交阅一次。定为国文成绩。

(二)香港中学语文课程纲要

香港于1975年公布并于1976年实施新课程,第一次把中文科分成中国语文科和中国文学科,同时也把中文中学与英文中学的中国语文课程统一起来。

香港课程发展委员会编了《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1990年公布,l991年实施。纲要确定了两大教学目标规范:

1.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聆听、说话和思维等语文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学生有继续进修语文的自学能力。

2.借助语文教学启发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品德,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以前纲要分第一阶段(中学

一、

二、三年级)和第二阶段(中学

四、五年级),并在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下设主要目标和辅助目标。新纲要仅在总目标下分设阅读、写作、聆听、说话、思维、自学方面的具体目标,并按初、高中阶段列出要求。

这纲要强调了培养自学能力,如“能使用书籍附录的索引和图书馆的目录”,“懂得汇集和整理资料(如剪辑资料、做札记、编制资料卡片等)”。重视培养思维能力,语文基础知识非常具体。目标要求形成一条线:目标水平——专文指导——教学项目。

学校如果实行五日星期制,周一至周五,每周教课不少于六节,每节40分钟;如果实行六日循环周制,则周二至周五每,每周教课不少于七节,每周安排一次写作教学。中国语文科为周一至周五的必修科,中国文学科为周

四、周五的选修科,周

六、周七设中国语文及文学科,属选修科,是高等程度入学试的必考科目。

第二节 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系统而集中的反映,是由教育部门审核的教学用书,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从狭义上说,语

30

语文教学论教案

文教材就是语文教科书,它对语文教学至关重要,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改革语文教材。

教师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本为凭借。学生凭借课本获得学习语文的门径,达到学习语文的目标。

一、语文教材的沿革

(一)古代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自古至今历经漫长的历史阶段,教材从不完备到逐步完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古代语文教材主要由四书五经、蒙学读物、文选读本组成。“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著作包括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部分。

1945年5月,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了《中等国文》,共六册,每册30课,每五课为一组,前三课或四课是读文,后两课或一课是语文规律的说明。1948年3月和l949年3月,解放区重新编出全套《初中国文》和《高中国文》。

(二)当代语文教材

1951年的语文课本,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初高中各六册。初中课本《编辑大意》对教学内容有如下提示:

1.课本不再使用“国文”或“国语”,改称“语文”。 2.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语文科中更显得重要。

3.选文要内容充实,思想正确,同时也要注意文字跟口语一致,真实而生动。

4.利用课本进行听、说、读、写四项作业训练,课后要有注释和提要,语法、作法相机进行。

1953年对语文课本进行修订,改写了一些注解、提示,包括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和诃汇辨析等。

1954年开始编辑文学和汉语教材,1956年秋全国中学实行文学和汉语分科教学。初中文学教材的内容,包括文学作品及结合文学作品讲授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常识。古典文学作品占三分之一,现代文学作品占三分之二。六册共编“文 31

语文教学论教案

学常识”二十课。高中文学课,有文学作品、中国文学史基本知识、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文学作品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是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二学期是唐宋文学。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从元、明、清到五四文学,第二学期是五四以来文学。第三学年学外国文学,第一学期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第二学期学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后因为分科教材只实行三个学期,高三两册没有编出来),内容按文学史系统编排,加上这一时代的“文学史概述”。

这套课本文学教材分量过重,汉语教材内容繁多,文学课本从古到今编排,脱离了师生的实际。但在教材上应视为重大改革。

1958年重编了语文课本,1959年修订,l960年再修订。由于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大跃进的浮夸风,语文教材也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大量选用报刊“时文”,内容“假、大、空”,文字粗糙拙劣。

1961年——196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试用本),初中六册,高中四册。这套课本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注意培养读写能力,增加了文言文分量,但也选入一些艰深的课文,没编入应用文。

1963年新编的十二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根据大纲的精神,吸取了语文教学中盲目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忽视语文教学规律的教训,重视了语文的工具性,选材面广,共360篇,选文文质兼美,且十分注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以培养读写能力为线索组织编排。但教学目的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听说能力培养,缺少严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l964年以后,教育方面强调结合三大革命运动精简课程,这套教材被认为是宣扬“工具论”而受到批评。教育部于1965年通知初三以上年级仍旧使用1960年的修订本。

在十年*期间(至1976年),中学成了“重灾区”,语文教材恶性发展了极“左”的政治思想体系,各省自编课本,选人大量时文,大讲“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什么《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一个小学生的日记》、《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文充斥课本,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反动论调下,根本谈不上语文教学。

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从1977年9月到1979年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完了《全日制学校语文课本》(试用本)。这套课本用到1982年秋,它与1963年课本一脉相承,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顺序为主 32

语文教学论教案

线,训练顺序较清楚,项目较全面。l982年秋,这套教材经过较大修订成为定型本。随着中学学制由五年改为六年,又增编了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册,于l983年秋发行。这套修订本增加了课文的篇数(每册30篇,全套360篇),抽掉了38篇。属于综合型课本,即把阅读、写作、语文知识等内容综合编入。各种文体比例是:初一重点是记叙,记叙文占80%;初二重点是记叙和说明,记叙文占60%,说明文占30%;初三重点是记叙和议论,记叙文占60%,议论文占30%;高一和高二比较复杂,记叙文占70%,议论文占20%。文言文90篇,约占总篇数的30%。选文章,组单元,作注释,配练习,附短文,是基本编写方式。

这时期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还编了分科型课本,有《阅读》与《写作》,l982年秋在部分重点中学试教,至1988年为一个试验周期。

198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是经过再次修订而成的,l988年使用。初中语文课本,除此之外,编排大纲规定的110篇基本课文外,保留原课本47篇(未列入基本篇目),增选了83篇,共有课文240篇,分6册,每册40篇。课文分为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类,讲读课文120篇,课内外自读课文各60篇。高中200篇。这套教材以能力训练为序编排,体系较严整。从纵向看,初中的阅读训练与作文训练、听说训练和基础知识一起贯穿六册;高中的读写知识及能力训练是与听说知识及能力训练文学鉴赏知识及能力训练、文言文阅读知识及能力训练、现代汉语的重点知识及能力训练等几条线索贯穿全套六册。从横向说,每个年级的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就是一个层次,六个年级就是六个层次。纵横交叉,构成结构网络。

二、现行语文教材评价

(一)初中语文教材

从1990年开始,国家教委直接组织了义务教育初中的多套语文教材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六三”制、“五四”制各一套,北京师大“五四”制一套,广东、四川师范院校“六三”制各一套,上海、江苏、北师大实验中学、四川颜振遥的“六三”制各一套。其中九套已经1992年审查通过并试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编初中课本,其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

33

语文教学论教案

这套教材有如下特点:

1.多样化与阶段性。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学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第二阶段(第

二、

三、四学期),联系生活,训练重点为三种表达方式;第三阶段(第

五、六学期),培养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

2.练习分为三个层次:①“理解·分析”;②“揣摩·运用”;③“积累·联想”。从理解到运用,从知识到能力。

3.具有较大的弹性。课文分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类,练习题分必做和选做两种。

这套教材适合全国各地区不同条件的学校。据悉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依据修订后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对人教版三年制、四年制初中语文教材进行修订,于2000年秋季开始试用。

(二)高中语文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从l996年开始,组织编写新一轮高中语文教材,l997年秋开始在江西、山西、天津两省一市试用。后又在上海、广东、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市部分学校试用。l999年7月这套教材全部编写完成,到2000年,第一轮试验将结束。修订后于2000年秋将在全国使用。这套新教材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立足人的发展,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选文的思想品位和文化内涵,以及是否适合教学的需要。如《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阿Q正传》、《荷塘月色》等传统名篇,也新选了不少“至性”、“至情”的素有定评之作如《诗经》中的《氓》、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一滴水,一滴泪》,卡夫卡的《变形记》等。这些课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文化底蕴丰厚,能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与共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突出文学教育,调整课文比例。沿袭20年的高中语文教材将退役,新一轮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新旧课文比例各占50%,改动幅度20年来最大。全套教材编入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占课文总数的60%以上。古代作品包括文言文和诗词曲、古代白话小说等,占课文总数的50%以上。还有介绍世界最新科技成就的作品。如钱钟书的《论中国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宝玉挨打》、

34

语文教学论教案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马丁·路德金的《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讲》、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等。这些名篇佳作,突出了文学语言教学,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对于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感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自学能力。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非单纯传授语文知识。课文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鼓励学生把课内所得运用于课外,课本还专门安排了迁移运用、质疑问难等能力训练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4.更加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新教材的使用在语文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和评估制度改革诸方面都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素质提高了,使用新教材,才能出现语文教学新面貌。《教师教学用书》也改变了以往详细讲解课文的做法,现在只提供一些解读思路的资料,甚至有不同的理解,不提供结论性的意见,便于教师更好地发挥创造性。

总之,这套高中语文新教材总结了以往教材编写的经验教训,吸收了语文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反映了我国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在教材建设方面的新水平,是建国以来编写得最好的一套高中语文教材。

三、港台语文教材评述

(一)台湾省的中学语文教材

台湾课程标准提出:“课文之选材,必须同时具有语文训练、精神陶冶及文艺欣赏三种价值(应用文注重实际应用价值),并切合学生心理发展及学习动力。”所谓精神陶冶的价值,即选文的思想内容标准,即“思想纯正,足以启导人生真义,培养国民道德者”,“旨趣明确,足以唤起民族意识,配合国家政策者”,“情意真切,足以启发思路者”等等。

文体配置为:初一以记叙文为主,占45%,论说文占30%,抒情文占20%,应用文占5%;初二以记叙文、论说文为主,各占35%,抒情文占20%,应用文占l0%;初三以论说文为主,占45%,记叙文与抒情文各占20%,应用文占l5%;其文言文比重是:初中占33.3%,高中占70%。他们主张:“编选课文

35

语文教学论教案

时,应将三学年六学期所选用之教材,作通盘计划,按内容性质、文体比例、文字深浅,作有系统之编排”。国文教材的内容全是选文。选文的内容为:传统的名家名篇:有关台湾人文地理风俗民情的乡土教材;有关劝学、立志、修身、处世的文章。每册选文为国中20篇左右,高中15篇左右。国中的课文分必读与选读,必读占3/4。但80年代后,由国立编译馆主编的国中《国文》,每册20篇课文中只有2篇属于选读。高中课文分精读与略读,两者比例为3:2。

在课外阅读方面,教材大纲规定:初一每月至少阅读一本本国名人传记或其他中外名著;初二每月至少阅读一本中外名人传记,或古今名人书信,或其他文艺作品,或科学论著;初三每月至少阅读一本科学家传记,或工商企业家传记,或古今名人书信,或其他文艺作品,或科学论著;高一每月至少阅读一本本国名人传记或短篇小说名著:高二每月至少阅读一本国通俗小说名著,或外国名人传记,或本国历史小说名著,或名人札记,或励志性论著,或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高三每月至少阅读一本古今名人书信,或学术思想性论著,或社会学科、自然学科论著。

高中除《国文》外,还有《中国文化基本教材》,1984年以前以《论语》、《孟子》的选本为内容,l984年以后,由陈立夫所著《四书道贯》一书改写的新教材为教材。可见,这是文言文为主的选文,以儒家思想为主流,选材面太窄,偏重知识灌输、道德教训,且教材也缺乏整体系统性。

(二)香港的中学语文教材

香港中学前三年为初中,后两年为高中。中学语文教材实行审查制,由出版社组织人员根据教育司署颁布的课程纲要编写,上报审查批准后印行,提供中学选用。

初中每年级选34篇,共102篇,教师每年可选教2014篇,其中语体文不少于一半,文言文则少于l/4。中

四、中五共选26篇课文作为会考指定篇目。

以张志和总编的《中国语文》为例,由福州宋光中、陈健、戴永寿编写。属于合编型,白话文与文言文合编,课文与知识、作业合编,语文基本知识、语文基本技能与思维能力、思想教育合编。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综合性。初中每册依文体分六个单元,即抒情文、叙述文、写景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单元前有提纲,列举课文与重点,单元后有小结。高中不分单元,每册之后,各附一

36

语文教学论教案

篇《语文专论》。每课均有9项设计:学习重点、预习、作者、题解、课文、注释、讨论、活动建议、练习。除课文外,文字量在3千到5千字。

这套教材l6开本,既是“教本”,更是“学本”、“练本”。

对课外阅读提出了“配合读文教学”、“养成阅读习惯”、“分量应有节制”、“经常保持兴趣”四条指导原则及“适合程度”、“适合兴趣”、“选取适当的片段”三条选择标准。对“必读书籍”与“趣味性阅读的书籍”分别作了详细规定。

由于编者仅数人,教材是先印行,未经试用,所以教学质量很难提高。这套教材编者均有中学教学经验,所以有一定市场。这种编排要求使学生具有进修这一科目的自学能力,这是最大的优点。

四、语文教材的改革与发展

从中学语文教材的发展看,长期实行“一纲一本”的统编教材,在改革开放后有所改变。l986年的教学大纲要求实行编审分开,一纲多本,引入竞争机制。l992年后又出现中央制订的教学大纲与地方制订的大纲并存,多套教材共处的“多纲多本”。但“无论是中央教材还是地方教材,无论是正式教材还是实验教材,基本上都是以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文选型教材。”这种编排有其优点,但并没给学生系统知识,能力总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在运用知识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和发展的。语文教学应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规律可言。教材的知识结构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50年代以来,教材编写强调知识结构和以理论知识为主线。美国的布鲁纳提出了知识结构和学科结构的理论。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和发展的实验教学法也制定了“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前联邦德国的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也主张既“重视学习主体的问题意识”’,也“重视把握知识的结构”。因此语文教材的建设如以理论知识为主线,将是一大改革与突破。

建国以来的几套全国通用教材,大体可分为综合型与分科型。从语文教学的实践看,这两种教材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分科型教材系统性较强,综合型教材听说读写结合较紧密。如果在编写教材时,进行了总体设计,确定了阶段的纵向与横向目标,使语文教材序列合称,后来成为封建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长期作为蒙学阶段之后的重要教科书。

37

语文教学论教案

蒙学读物流行广泛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编,但历代有增补。《百家姓》北宋时人编,集姓氏四言韵语,通行本472字。《千字文》为南北朝梁武帝时周兴嗣著,约成书于公元535—543年。

文选课本影响较大的有梁·萧统的《昭明文选》、清·吴乘权、吴调侯的《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等。

(二)近现代语文教材

1904年,商务印书馆首先编辑出版了《最新国文教科书》。l907年,又另编了《简明国文教科书》。l908年,吴曾祺编《中学国文教科书》五册,共选文709篇,作者206人,从清明上溯秦汉;林纾编《中学国文读本》十册。

从国语教材看,文言文和语体文并存,文学作品开始占较大比重,按文体选文,分为记叙、抒情、说明、议论。废除了对课文的评语圈点,使用了新式标点和注音字母。主要有顾颉刚、叶绍钧的《初中国语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沈星一的《初级中学用新中学国语读本》(中华书局l924年版)、穆济波的《高级国语读本》和《高级古文读本》各三册(中华书局l925年版)。

从国文教材看,谢无量编的《国文教本评注》四册(中华书局1915年初版),1924年二十版,共选文319篇,作者l46人,全是文言文,按文体编排。还有傅东华编复兴初、高级中学《国文》各六册(商务印书馆l933年9月版),叶楚伧主编的高中《国文》共六册(正中书局1935年版),夏丐尊、叶绍钧合编初中《国文百八课》(开明书店1932年版),叶圣陶编《开明国语课本》(开明书店l932年版),宋文翰新编《初中国文》六册,新编《高中国文》六册(中华书局l935年版)。

这时期国文科,文言文与语体文兼授。副本高中229篇,宋本253篇,这两套选文,仅有少数几篇是当代人用语体文写的学术论著。宋本按从古到今顺序编排,副本按由近及远的逆序编排。《国文百八课》虽是教学自修用书,但阅读与习作教材混编,每单元为一课,化、系统化,在分量、难度上适应广大教师与学生,并有一套科学的训练能力练习设计,重视了知识结构的分布与延展,再与现代化教学设备“软件”结合起来,语文教材的建设就能摆脱困境,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符合“三个面向”的需要,步入科学化进程。

(引申:现行人教版与语文版教材的编排体例与背诵篇目)

38

语文教学论教案

思考与练习:

1.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2.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3.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材编写建议。 阅读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巢宗祺、雷实、陆志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4.崔峦:《学习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下)》,《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4期。

39

语文教学论教案

第四章 语文教学原则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其确立的依据,掌握处理语文教学诸多矛盾是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比法、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言与思维关系密切,语文教学最贴近思维这个智力核心,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具有全程性和全息性的特点,是语文教学的固有规律和首要原则(以下简称语思结合的原则)。

一、语思结合原则的依据

(一)培养语文能力,首先要发展思维能力

语言和思维不是同

一、却也是统一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和工具;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是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两者是相互依存、紧密相联的。虽然不断有人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提出新的不同的见解,如形象思维有时可以离开语言,不用语言(如用体态)也可表达思想等等,但总体上都承认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为用的关系。思维的结果要用语言来定型、交流,语言的发展有活化思维的功能,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叶圣陶说:“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极关重要。”又说:“多年来人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这是当然之理,语文课是教育的一部分,怎么能不顾到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端重要。”①乌申斯基说得好:“谁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① 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北京:语文出版社,l997.91

40

语文教学论教案

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心理语言学认为语言与思维:“从两者发展的起源说,总是先有认知而后有语言。认知是个体的和种系的语言发展基础,没有通过感知动作对事物特性和事物关系的认识,不可能有表达这些特性和关系的语句。”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思维的中介而对包括思维在内的整个认知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之,认知是获得语言的基础,语言又促进认知的发展。

(二)语文知识、能力和智力需要协调发展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智力与知识、能力的关系极为密切。提高语文教学的全面质量,需要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三位一体,协调发展。这里有必要了解知识、智力、能力等不同的概念,一般说,知识是客观世界的现象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系统反映;智力是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特点的有机结合;能力是指成功地完成一定活动的方法及其所必须的心理特征,语文能力指听说读写活动。知识与智力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它们的区别是:

1.内涵不同。知识是智力的物化,属于学问的范畴;智力主要指认知反映的特性,属于心理品质范畴。

2.生理基础不同。知识是大脑皮层中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完全是后天获得的;智力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及教育的合金。

3.发展规律不同。知识由少到多,由简到繁,不断学习不断丰富,活到老学到老,积累进程长;智力受生理素质,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成熟、衰退等影响,所以智力发展有最佳期。

它们的联系是:

1.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为知识是智力的主要因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字词句篇等语文基础知识就不可能很好理解课文,写好作文。

2.智力是学习知识的条件。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掌握语文知识的速度、数量和质量。

语文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经过反复训练后在个体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和智力等,知识、技能和智力与非智力都是能力的要素和基础。如写作能力,要具有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知识,要有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活动参与其中,还要有熟练的写作技能技巧。因此,语文教学要把学习语文知识与发展智力

41

语文教学论教案

(以思维力为核心)和训练能力结合起来,要从学习语文知识入手,注重智力开发,落实语文能力的培养。以英国教育家洛克为代表的形式教育派强调教学主要任务智力与语文知识、能力关系图是训练思维形式,轻视基本知识的传授,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实质教育派,否认发展学生智力的可能性,强调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传授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知识。他们把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与智力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历史证明这是错误的。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把知识、能力、智力有机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语文教学应当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三)语文教学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是指运用新观念、新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思维过程。人们在思维的时候,总是运用词和语法规律。由于人有了词、言语、第二信号系统,才能依靠第一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人脑才能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形成各种不同等级的概念水平,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教育心理学家把教与学概括为记忆、理解和思考三个不同水平,认为只有在积极的智力运动中去探求未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称为创新教育,达到最高的教学境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文教学要加强素质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必须加强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力度。培养创新思维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必要前提,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最具挑战性的历史重任。当前语文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缺少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的问题,教材、教法和测试都强求统一,“一刀切”,“齐步走”,求异思维、批判精神受到重压,与高学历、高竞争、多层次、多变化的人才要求和时代脉搏不合拍。创造学认为:“人人皆有创造力,创造力的水平可经训练提高。”美国学者哈里特‘朱克曼在他《科学界的精英》一书中,对l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分析的结论是:完善的智力和人格结构是这些人的共同的心理特征,包括渊博的知识、超人的记忆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极强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精湛的实验技巧等。①语文教学对发展学生的这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极为有利,对聚敛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批判思维、隐喻联想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都可以在语文教学过 ① 转引自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研究. l999年.第10期

42

语文教学论教案

程中得到经常的有效的训练。语文教材应当是作者创新思维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思维经验,语文教学应当努力实施创新教育,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语文学习的思维方法,改善思维品质和优化思维结构,善于把旧知迁移到新知中去,在读写听说活动中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发创造潜能,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语文教育工作者完全有条件有责任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工程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做一名光荣的奠基者。

二、语思结合原则的实施

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原则的实施要遵循思维规律和语言规律,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寻找最佳结合点。

(一)利用思维特点和规律,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人的思维具有问题性、概括性、间接性的特点。思维的问题性,要求善于提出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思维。思维的概括性,要求引导学生研究各种语文知识的共同的本质特征,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思维的间接性,要求运用已知来推断未知,不断地扩大新知。

思维过程的基本规律是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分析是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把事物的个别属性等分解出来;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部分或个别属性联合起来。如把一篇课文分解为段落句子和词,把词、句子组成段落,把段落联结成文章。抽象是提取事物的本质属性(肯定抽象),舍弃非本质属性(否定抽象)的过程;概括是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联结起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分析与综合是抽象与概括的基础,抽象和概括是分析与综合的发展。例如教学曹禺的《雷雨》,先要分析第一部分是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相见的矛盾:第一层写侍萍以叙述别人口吻诉说自己的悲剧遭遇,第二层写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恶劣态度。第二部分是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和侍萍与周萍母子相见的矛盾。然后综合起来看是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接着要进行理性的抽象,从侍萍身上看到了周朴园的冷酷、伪善,从工人代表大海身上看出周朴园的残忍、贪婪,同时从侍萍、大海等形象身上也预示了人们在觉醒、在斗争、在批判中具有无比强大的威力。最后进行概括,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即将崩溃,大雷雨已经来临,社会将发生巨大的变革。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思维

43

语文教学论教案

训练过程。

(二)遵循思维发展规律,培养思维品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1.遵循思维发展规律

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①动作思维(直觉行动思维),三岁以前的儿童最多能说800—1000个词,主要是常见的人与物的名称。甚至会看图听故事,特点是情景性强,连贯性差。

②形象思维,三岁左右开始发展。它是凭借事物的形象(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三至六岁能说2500--3000个词,口语初步具有顺序性、完整性和逻辑性的特点。

③形式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小学生逐步开始发展。它是依靠概念,通过判断、推理来反映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思想。小学生能掌握3700个常用字,读写听说能力,内部言语能力得到初步发展。

④辩证思维(辩证逻辑思维),初中生开始过渡,高中生逐步形成。它是凭借辩证概念,按照辩证逻辑规律进行的思维。因而中学生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都在迅速发展。并且形象思维也处于优势发展阶段,中学生作文时,能通过想象将已有表象分解、组合,创造审美新形象。同时能与辩证思维互补,会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法。

2.培养思维的智力品质

①思维的敏捷性:据统计,中学生一般要求每分钟阅读200—300个词以上,写20字以上,说150个字以上。古人说“好古敏求”,“敏求”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②思维的灵活性:语文教学中思维方向灵活的训练,一词多义。一字多组,一题多作,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44

语文教学论教案

③思维的深刻性:阅读教学由语言入手,研究内容,揭示思想,即“循文——析象——悟道”,开展系统的理性思维活动,培养分析概括事物本质的能力。

④思维的独创性:一般说,初中作文模仿多于创造,高中作文创造多于模仿。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独创性品质的发现和培养。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思维发展规律,重视培养思维品质,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三)培育创造性思维品质,增进语文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主动独创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形式。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给创造性教学以必要性和可能性准备了优越的条件。

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增进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这包括如下几点:

1.培养独立性品质

要敢于突破名流大家之说,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利用自变性因子,虚心求教,长善救失。课文要深入研讨,有独特感受;作文要反复修改,具有独创性精神。

45

语文教学论教案

2.培养连动性品质

发现一个问题后进行横向、纵向、逆向思维活动,分析探究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如分析都德的《最后一课》主人公是谁时,先要横向思维,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作比较研讨;接着又要纵向思维,对他们在上课前后的具体表现、经过和变化作一番考察;比较中还要进行逆向思维,研究韩麦尔先生为什么是主人公的缘由。

3.培养多向性品质

要广辟蹊径,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找寻最佳答案。如教《故乡》,讨论杨二嫂是好人,还是坏人,还是中间人物,还是“多余人”?提出多种设想(发散思维),研究杨二嫂好与坏的具体表现(换元思维),认识到简单地说她是好是坏是不客观的(转向思维),最后认识到杨二嫂是封建社会的小市民典型,是病态社会扭曲的形象(创优思维)。

4.培养跨越性品质

要求思维速度快,功率高,覆盖面广。电影《青春之歌》中卢嘉川就义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紧接着林道静张贴“中国共产党万岁”标语(前进跨度),从这两个对列感性形象的结合(联想跨度),认识共产党是不可战胜的,一个人倒下,千万个人站起来(转换跨度)。

5.培养综合性品质

求异创新要综合利用多种思维形式。阅读、作文需要读写知识、语言、文学知识和其他各种知识的杂交能力;研究文题、立意、谋篇、布局需要思维统摄能力;具体记叙、说明、议论需要辩证分析能力等。语文教学在进行思维训练时,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要共同培育,协调发展。同时要重视学生兴趣、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得到和谐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创新能力。

第二节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与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与语文基本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以下简称语文双基教学原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实践证明,加强双基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

46

语文教学论教案

一、语文双基教学的内容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音、字形、字义等文字基础知识,词汇、句法、修辞等语言基础知识,记叙、说明、议论等实用文的读写知识以及文学常识等。

语文基本能力包括听话能力、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 语文教学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内部涉及语文知识、思想内容、语文能力和智力等;这个系统的外部关系到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多方面环境的影响,必须有效地控制才能科学地确定语文双基内容的质量的规定性、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和有序性。特别是文体型教材,具有内容丰富性和辐射性,给教学要求带来了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同样的内容,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在小学、中学、大学都可以选作教材。这就是明显的例证,语文能力的要求模糊性更大。因此,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双基教学,从制订教学计划,确定课文教学要求到教学方法设计都要认真推敲,仔细斟酌,以便使语文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最优化。

二、语文双基的特点

列宁说:“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力。”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是语文的基本功,它具有稳定性、普遍性和迁移性等特点。加强双基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语文双基具有稳定性

最常用的字词、语法、篇章结构等知识,最基本的概念、基本的原理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语文能力的轴心。.例如,据统计,中小学语文课本共52万多字中,64%以上是用733个汉字组成的,词汇量也只有1万8千多个。《毛泽东选集》四卷本66万字,常用汉字2975个字。老舍的《骆驼祥子》只用2413个汉字。如果掌握3000个汉字,组成的词汇量可达5万个左右。实际上文化素质较高的才用一万词条左右,最多是3万词条。所以拿字词教学来说,切实掌握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生字新词,学生一生受用不尽。

(二)语文双基具有普遍性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科学,“一开始是学习普遍观念”,“然后这个普遍观 47

语文教学论教案

念可以用来„„不断地扩大和加深知识”,①因为这种知识的共性愈强,覆盖面愈大,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愈强,例如记叙文具有人、地、时、事等要素,说明文具有科学性、客观性、说明性等特点,议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牢固地熟练地掌握这些具有共同性、普遍性的知识,就能提高实用文的读写能力。所以,布鲁纳认为,学生“对他所研究的现象的普遍本质4必须心中有数。他学到的观念越是基本,几乎归纳为定义,则它对新的问题的适用性越宽广”。②

(三)语文双基具有迁移性

布鲁纳认为“基本”这个词,含有“普遍而强有力的适应性之意,因为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所谓“举一反三”,“以一当十”,就是由“一”的基本知识为因子,获得了三倍至十倍的智慧之果。学会了汉语拼音知识,就能拼读所有的汉字,学习了汉字的构造,就能更好地认读理解汉字音、形、义,学习了词法知识就能较快地学习语法知识等。布鲁纳课程结构论,很重视“基本结构”,认为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是通向“训练迁移”大道的桥梁。

三、语文双基之间的关系

(一)两者的统一性

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文能力促进语文知识的提高。学习语文知识,有助于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训练读写听说能力。有助于活化语文知识,掌握语言规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好地提高言语能力。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无知即无能,有能必有知。只有掌握一定程度的语文知识,才能进行独立的读写活动。如果学生缺乏字词句篇的基本知识,要学习有一定难度的课文,理解上会发生困难,要写出有一定质量的作文,表达上也难以做到。相反,语文能力较强,善读善写,能听会说的学生,语文知识往往学得活,钻得深,在运用中能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学得较扎实,语文水平提高快。总之,学好语文知识有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二)两者的差异性

①② 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l2 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l2

48

语文教学论教案

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还存在着不统一的差异性的一面。两者之间既同步又不同步。多数情况下,知识多、能力强,知识与能力成正比,同步发展,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出现知识与能力不平衡,不同步的情况。如不采用启发式教学,填鸭式地硬塞死记的知识,会束缚学生的头脑,阻碍语文能力的发展。就叶圣陶批评的,这种“旧式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①相反,有的基础知识薄弱一些,但他能积极地自觉参加智力性训练,语文能力很快提高,有时会超越比他知识多的学生。唐代十二三岁时的王勃当众挥毫写出脍炙人口名作《滕王阁序》。当代作家刘绍棠,十佘岁写出题为《青枝绿叶》的小说,被选作语文教材。他们年龄小,知识当然不能说很丰富,但他们的语文能力超过了比他们知识多的许多人。知识要日积月累,能力非一日之功。能力要在反复运用中养成,但决非任何训练都能发展能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题海战术,缺乏增进性的大运动量的技能训练是无效劳动,不仅妨碍语文能力的发展,还会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所谓“高分低能”就是对双基差异性的生动概括。

四、语文双基教学的途径

语文教学不能追求花拳绣腿的形式,而要返朴归真,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听说读写和精讲多练中去提高双基教学的质量。

(一)要组织最优的读写听说训练过程

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教学生学好课文”。课文的学习是读写听说交替进行的言语活动,是学习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的综合的智力训练。大纲要求以阅读教学为中心,组织作文教学和课外语文学习,使读写听说结合起来,才能最优地促进学生语文智能的全面发展。

从形式上讲,听和说以口头语言传递信息,读和写是以书面语言交流思想;从功能上讲,听和读是吸收和理解,说和写是表达和运用。它们之间是相互交替、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语言的吸收和理解主要是学习语文知识,语言的表达和运用主要是培养语文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读写听说活动,是把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相结合的最佳途径。如学习《谈骨气》一文,学生通过读和听的活劫,学到了“骨气”、“不食嗟来之食”、“人生自古谁无死, ①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l980.87

49

《学科教学论》(语文)教案

语文教学论

语文教学论

语文教学论

小学语文教学论

小学语文教学论

小学语文教学论

小学语文教学论

小学语文教学论

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

《《语文教学论》教案.doc》
《语文教学论》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