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

2020-03-03 10:34:5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对联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

四川省凉山州民族中学 刘建国

对联,通常称对子,又叫楹联,它是由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的。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对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具有史学价值的对联(姑且称之为“历史对联”),探讨对联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历史课(特别是中国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本文拟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一、历史对联,是揭示近百年来中华民族惨遭外来侵略、宰割这一悲剧性画面,激发学生仇恨侵略者,发奋自强的好材料。

如有这样两联:

1、不言而喻;一目了然。

2、许多豪杰;如此江山。

第1联是揭示帝国主义瓜分狂潮的《时局图》题图联,联语将十九世纪末遭受列强瓜分,凌辱后中国社会图景简洁地反映了出来。第2联则以反语形式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之间混战连年,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作了讽刺性的描绘。课堂上,教师若能联系史实并辅以沉痛而有感染力的讲述,不难使学生有如临其境之感。

再看一联:

蚕食鲸吞,举国不胜今昔感; 鹰临虎视,惊心莫作画图看。

此联是对1935年《何梅协定》订立,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图谋灭亡中国,中华民族严重危机这一历史危局的形象刻画。运用此联讲述,能充分展示出这一危局,深刻理解北平学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一悲呼纳喊,痛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恶。

近百年以来的历史,是一部血迹斑斑的历史,是一部令人心酸的挨打史。标榜“文明”的西方资本主义强盗,在中国土地上干尽了践踏人间一切人道和文明的恶事。这部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素材,在教学中以历史对联来充分利用,有助于激起自强的信念,在刻骨铭心的记忆中倍加珍惜今天,倍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历史对联,是鞭笞投降卖国,讴歌自强爱国,使学生在美丑善恶的鉴别中陶冶爱国的好材料。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造成了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的危机。面对国家危亡,是卖国还是爱国,在近现代史舞台上,民族败类和民族英雄两种形象的对照十分鲜明,美丑善恶的对比极深入刻。

1、今日幸颐和,明日幸海子,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全枯,只顾一人庆有;五十割云南,六旬割台湾,此时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

2、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3、宁赠友邦;不与家奴。

这是慈禧太后奢侈腐朽,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放手卖国的罪恶史。

1、戊戌八月,戊申十月;

我佛今年,我公明年。

2、袁世凯千古;民国万岁。(意为“袁世凯”对不起“民国”) 这是国人对袁世凯出卖维新变法,窃取资产阶级革命果实,出卖民族利益以复辟帝制等罪恶行径的讽刺和揭露。

1、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2、自古未闻粪有税;如今只剩庇无捐。 头可断,身可杀,民族斗争不可屈; 将非骄,卒非惰,外交妥协岂非忧。 这是蒋介石对人民实行法西斯专制统治,苛捐杂税搞得民不堪命,社会贫困的罪恶和中国人民对蒋介石政府实行妥协外交,消极抗日的极度不满和忧虑。

昔有盖世(谐“该死”音)之德; 今有罕见(谐“汉奸”音)之才。

这是对叛国投敌,认贼作父的汪精卫大胆而巧妙的唾骂。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中国反动统治者的对内残酷剥削压迫,对外投降卖国,是将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两股反动势力。但是,富有顽强斗志和自强心理的中国人民并没有沦亡,而是毅然决然地肩负起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历史使命。

1、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不我河山。

2、诛杀胡虏开天国;斩尽妖魔定太平。

这是太平天国英雄儿女们“还我河山”的疾呼怒吼,是推翻封建统治,建立太平天国理想社会的信心、愿望。

视而梦梦,天胡此醉; 于是处处,人亦有言。 这是维新志士谭嗣同不忍祖国沉疴负身,甘以热血唤醒“醉梦”中的同胞的英雄气慨和凌云之志。

巍巍肝胆女儿,有志复仇能动石; 衮衮须眉男子,无人倡义敢排满。

这是巾帼英雄秋瑾“心比男儿烈”的自强意识,是这位女革命家“革命排满”,力挽乾坤的宏大抱负。

死;生。

这是“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寇加紧侵华,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中国人民“宁肯站着死;不愿倒着生”,不甘做亡国奴的自强不屈精神。

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威武不屈的人民。在近现代历史上,有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杀身成仁、报国捐躯。和反动统治者的投降卖国相比,这是何等美善,何等悲壮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教学中,运用对联帮助学生回顾历史,有助于使学生在强烈的对衬中生愤恨、生崇敬,在美丑善恶的鉴别中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感。

三、历史对联,是颂扬人民斗争业绩,赞美爱国主义者高尚的道德情操,鼓舞、激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刻苦攻读的好材料。

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无论是太平天国革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还是辛亥革命,最终都失败了。但是爱国先驱们在失败中求索,在长袒待旦的中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令人感奋的可贵的献身精神,而且创基立业,推动着历史车轮前进。请看反映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对联:

1、百折不挠,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

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

2、树弱小民族解放先声,列宁而还,公真健者;

与帝国主义奋斗救世,斯人已往,谁其嗣之。

第1联为黄兴所题。联语以一个革命者的亲身经历、体验,反映了辛亥革命艰苦曲折的道路,歌颂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一伟大历史功绩。第2联是柳亚子先生为孙中山所题挽联。联语中肯地对孙中山进行了评价,充分肯定了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历史上卓越的贡献和不可泯灭的功绩。

在中国革命史上, 爱国先驱者们之所以能为祖国奋斗一生,赤心报国,综观历史,不难看到,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正是这种爱国热诚,使他们奋起救亡,走向了革命。这颗爱国心,这种爱国主义热诚 ,已铸入我们民族的自强精神之中,成了民族的宝贵财富,成了中国的脊梁。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份财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感。

1、求通民情;愿闻己过。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博大的胸怀、刚直的气慨。 宁捐躯以殉国;不隐忍以偷生。

这是太平天国领袖之一洪仁玎被俘就义前宁死不屈的自白。

1、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偿。

2、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此两联皆出自孙中山先生之手。它反映了革命者那种百折不挠、斗争到底的顽强斗志,也体现了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者之间甘苦共偿、风雨同舟,相互支持、信任的优良品质和伟大情怀。

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这是青少年时代周恩来同志矢志报国的伟大抱负和跃马横刀的英雄气慨。

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

这是毛泽东同志早年作的一联。联语向我们展现了这位伟人青年时代伟大的气魄和必胜的信念。

乌申斯基讲:爱国主义“是人的一种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的优良品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课的一大任务。历史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包括运用对联教学),挖掘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充分发挥历史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对联与对联教学

音乐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

《对联》教学总结与反思

书法与爱国主义教育

对联与典故

对联与古诗词

对联与对联文学

传统节日与对联

对联与对联文学

数学与对联

《对联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doc》
对联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