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2020-03-03 14:11:4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看了百家讲坛的“美女教授”于丹讲解的《论语心得》,我深深的被吸引了。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她所讲的内容,还有于丹教授讲课时的气概。真是一种大家风范,言谈举止,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气势,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怪不得连易中天老师都发出了这样得感慨: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诚可谓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也!

观看之后,我最为喜欢其中的处事之道,曾经拜读过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也提及了很多人生的哲理,做为有着极为丰厚物质国家的作者,其处事之道理却与两千五百前的孔子有着极为相似之处,如今应适用可见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丰富的财产,如果我们不懂得珍惜那却是让世人遗憾!于丹用其特有的魅力及丰富易懂的语言让子孙后代进行了理解了祖辈的文化也进行了心灵的洗礼。

如今物质生活丰富了,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空虚了!于丹教授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的确,我们每天都在想着自己的口袋,想着车子,票子,房子。但一旦这些你都拥有了,回首过来你就得到全世界的幸福与快乐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你会有更多的欲望,因为你只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而没有看到我们内心的感触,以至于我们有时得到的越多而失去的也将越多得到的快乐也就越少。片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人都希望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子《论语》中孔夫子以他天地人合一的宽广胸怀告诉他的学生们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而孔子的这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里的诗人于丹以陶渊明为例,讲诉其罢官归隐的事例,当然当今社会能做到这点的人为之甚少。但还是在人们心中唤醒了那片曾经都梦想中都曾有过的桃花园! 论语中虽然只是记录孔子的简略的语言,但其高度的概括与深奥的寓意还是让人叹为观止!孔子思想核心以两个字为主一“恕”一“仁”,此二字我们都可以理解为“爱”,“恕”是爱他人,于丹教授说圣人指的“恕”又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我们都听过,但也许都只是听说而已,有几人去做过呢,我们总是在抱怨别人,抱怨父母唠叨,抱怨朋友不够意气,抱怨孩子不听话,爱人不上进,可是在你百般抱怨时是否想过自己是否做的更好身为子女,身为父母,身为朋友,身为爱人,我们又做的怎样呢?其实和孔夫子很久以前就教给我们的不抱怨的办法,就是该放下时且放下。我们对别人宽容一点,其实就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仁”字也可说为爱,爱人!学会爱他人,你我会快乐!

孔子的思想还有很多称之为精华的,做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懂得学习,树立一名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不愧对于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遗产,也不亏对于教育事业的先行者!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群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身养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的问答。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谦逊也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 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 一生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 自己的儿女。

孔子先不去谈我们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是个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

这里满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之安”。

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一种美德叫孝敬,但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干的活多少是一种现象,而其本质不过是人贪占小便宜的一种表现罢了。但凡此类人都是数学较好的“人才”。在心中他会不时比较某种事情应不应该去做,这种便宜是否会占到,不肯让自己利益受一点点侵害的人,便会整日冥思苦想,忖度别人的意图,在大脑中不停的计算着自己的得与失。

没有得到,百般争扎的想得到,得到了又如数家珍的疲于思虑如何不失去。殊不知灵魂早已落入幽明边界。长此以往,浑然不知朋友远之,亲情疏之矣。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尺度,给予他人在自我内心设定的一种心理承受标准。丈量着他人,同时也度量着自己心胸明朗骀荡与阴霾狭隘。如果想得到别人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与人为善,首先在自己内心就应该将度衡他人尺度的标准提高。只有敬人一丈,才能己获一尺。曾经听过这样一则故事,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起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儿子说:“她没有骂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至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于丹在《心得》中这样说到:“学会宽容,宽容就是潇洒,宽容就是忘却,宽容就是忍耐。宽容意味着尊重、理解、信任和沟通,但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

宽容,生活中的一门技巧,宽容一点,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更加美好!”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怨恨让我们的心灵寄生于黑暗之中。而宽容,却能够让我们心灵得到放飞和身心愉悦。与人与己为快乐之事,理当为智者所奉行之道。宽容尤如心窗通达,面对看似不公的人世之事,何不如同于丹所讲淡定、从容处之呢。掬之一璨,对生命的理解或许在此刻早已升华。《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和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播出后,引起社会轰动效应,我个人为之倾倒,察看网络,赞扬的言辞几近用尽,我在此就不作第三个把姑娘比作花的愚人了。针对细节处有如下几点拙见,现提出供同仁们评议:

其一,讲坛风采胜于思想精髓。口若悬河,文采飞扬,大有杨雄东方朔之雄辩口才,魏晋南北朝之华丽词藻,人格魅力极高,令人观后无不拍手称快,但有文过饰非之嫌,难免会影响学术本身的精髓思想,正如苏东坡评价献诗者言:诗三分,吟七分。故而建议向新文学新文化改革者韩愈、鲁迅等前辈学习。

其二,引经据典过于形而上学。学术著作本有其产生的深层次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是时代 “不平则鸣”的产物,具有承前启后指导社会发展的功效,但并不意味着包罗万象,让古圣贤把我们今天的生活时代全部预言了,所以需要我们批判地继承,论语心得部分内容有牵强附会之嫌,如对孔夫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论述,是脱离历史背景的例证,要知道人性是具有很复杂的社会性课题,令古今中外诸多哲学家乐此不疲地研究思考却难以准确下结论,古往今来仍然争论不休,但有一点人性是要受社会化进程影响的,我们所处的时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与孔子时代及西方国家都有一定差别的,孔子的那句人生精辟概括是感悟自己并说给后人听的,但时过几千年,我们应用新观点理解或应运,而不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年龄段目标任务及所作所为让孔子言中了,真要是那样,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又多了一顶桂冠,成了“预言家”。

其三,初试锋芒未能炉火纯青。百家讲坛以学者风采唤醒了沉寂多年的国人精神恍惚状态,虽无新作推出,却不乏回味无穷,举国上下关注并为之喝彩,易中天、于丹等学者就个人而言取得了瞩目成就,对社会而言做出了巨大贡献。论语心得播出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终归而言,瑕不掩瑜,笔者认为于丹教授年轻有为,敢开先河,变自古权贵独享之作为大众应运文化,尽管有十博士联名疾首痛呼“祖宗之法不可变也”,毕竟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民众的支持就是是非功过最终定论。为促进学术发展,笔者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忠诚,阐述个人一个不成熟的建议,于丹教授十年砺剑,初出江湖,初试锋芒,天赋非凡,但不能醉享其成,要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学者修养和再接再厉,精益求精的进取之心,因为自古以来,做学问最忌讳昙花一现,急于求成。

学术学问的成败关键在于思想观点的独到之处,而思想认识是学习观察和实践积累的结果,于丹教授年轻阅历较少,更需静心研究,再来一个十年磨剑,必将取得非凡成就,届时将会比红极一时的网络效应更好,有可能成为千古知名人士。有一例可佐证,于丹论语心得与易中天先生品三国播出后,批评于丹多,批评易中天少,究其原因是易中天人生阅历丰富,几乎遍观三国所有正史野史,观点鲜明到位,论证论据充分,几乎达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了;论语心得恰恰缺少的就是这些,建议从论语本源出发,既要系统地研究其推行者和发展者(如董仲疏、朱熹、王阳明),还要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需求,要使该理论体系达到炉火纯青地步,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恒心、苦功。

天将大任于斯人也,于丹教授,我支持你。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于丹论语观后感

于丹《论语》观后感

过犹不及《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 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doc》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