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日记

2020-03-01 19:17:5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支教日记

唐建荣

9月17日

来安第一印象

来安中心小学的李晓红校长亲自到泗阳县教育局接我和李校。汽车离开县城向东行驶,一路上看到的是宽敞笔直的公路,两边的绿化也相当气派,丝毫不比江南差啊!我不禁纳闷,有这样好的市政建设,他们的学校按理不会差到什么地方去吧?

来安距县城不远,十多公里的路程,车行一刻钟,我们便来到了来安中心小学。这是一所乡中心小学,办学规模相当大。本部两幢四层教学楼、另有两层行政楼和一个中心幼儿园„„学校安排我住在行政楼上,最让人感动的是整个校园里只有我的房间安装了空调。主人如此热情叫人心不安哪!

放下行李后,李晓红校长陪我们看了学校的生活区。走出校门,过小桥右拐,三十米的泥石路的尽头便是学生的宿舍和食堂。一律是十分低矮的平房,十来个孩子挤在一个房间里,很多孩子没有蚊帐。“孩子们的衣服有人帮忙洗吗?”我随口一问,李晓红校长笑着回答:“一年级的孩子也得自己洗啊。”七八岁的孩子要完全独立生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形。由此,想到他们的老师平时的工作压力和强度该有多重啊!这么多的小学生吃住在学校,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听李晓红校长介绍,全乡共有小学生近千名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平时需要住宿。他们的父母亲常年在外打工,教育的责任全落在了学校和老师的身上。

9月18日

听课

在时校长和教务主任的陪同下,我听了一堂科学课。来安中心小学没有专职的科学教师,上课的老师是位五年级数学老师,兼上科学课。他给我们上的是《蚯蚓的选择》,老师从复习旧知入手,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内容。老师抓住两个实验进行深入地讨论,启发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分组讨论蚯蚓对环境的选择。学生讨论时,老师经常和学生一道讨论,所有的结论要求反复诵读。孩子们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他们生长在农村,熟悉蚯蚓、青蛙、菜青虫„„所举的事例能充分体现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没有挂图、没有标本、没有实验、没有多媒体课件,可敬的老师凭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积累,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

午餐

我赶到食堂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已经入座就餐了。狭小的空间挤满了人,4人一小组,8人一大组。饭盒里的饭装得满满的,菜却少得可怜。今天吃的是黄豆芽和冬瓜烧肉皮(肉皮是那种油炸的猪皮)。孩子们大口大口地吃着,没有吵闹声。很快,有的学生吃完了饭,喝一勺苏北特有的汤(米、花生、玉米等磨成粉末后熬成的汤)。吃饱喝足,自己洗好碗筷,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抹桌子,摆放餐具,所有的事情全部都是孩子们自己完成的。

吃过饭的孩子们,在宿舍区玩游戏。女孩子聚在一起聊天,踢毽子,男同学大多玩弹珠。

在时校长的热情招呼下,我也开始了在来小的第一顿午餐。老师们吃的菜跟学生是一样的,只是量多些。看着他们的饭菜,想着太小可口的饭菜,我的食欲一下子没有了,但又不好意思表露出来。于是,三下五除二,我就消灭了小半盆米饭。 9月19日

晨扫

连着两天啦,七点过一些,就有一拨孩子来行政楼打扫卫生。有掸灰尘的,有扫地的,还有用抹布擦门窗的。六七个孩子干得十分认真。

今天,我仔细地观察了他们的打扫过程。发现他们的分工相当明确,流程也十分合理。具体是这样的:一个同学拿长竿鸡毛掸掸高处的灰尘,另一个拿短的鸡毛掸掸低处的灰尘。紧随其后的是扫地的同学。而后,便是两个拿抹布的同学擦两边的门窗。最后,一个男同学用拖把拖地板。每个人都极其认真地做着自己的事情。短短几分钟,楼道经他们打扫后变得干净极了。

这样的劳动训练,值得我们苏南学校学习。天天坚持几分钟的打扫,责任落实到位,并给予“过程方法”的指导。长期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小组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也能很好地培养团队精神,体会劳动的乐趣。

因为风雨的缘故,校园的场地上有很多的落叶,每块场地上都有学生在扫落叶。尽管[飘着小雨,扫地的同学们依然不紧不慢,认真地清扫着每一片落叶。晨扫当属来安小学校园卫生管理的特色。

台风来袭

昨晚家里来电话告知,因为台风的缘故,19日学校放假。宿迁这边,从早上的细雨到傍晚时分的狂风暴雨,清晰地告诉我,家乡经历的台风经过四五百公里的奔袭,已然来到泗阳。所幸,台风到的时候已经放学,回家的学生大多由家长接回去了。

在风雨中,我看见老师们冒雨为乘车的学生打伞,而自己的身体任由雨水浸湿;在风雨中,我还看见一双双没有袜子的小脚,浸泡在积水中,该有多冷啊!

快18:00了,住宿的学生还在教室里自习。风雨越来越大,这顿晚餐够他们受的,三十多米的泥石路现在已经湿滑极了,真为他们捏一把汗啊!铃声响了,就餐的时间到了,我赶紧跑出去看,只见他们大多是两三个人挤一把雨伞,在狂风暴雨中一路小跑冲向食堂。很多没有伞的学生只能任由风雨侵犯,几十米的路程足于浇个透心凉。苦难的苏北留守儿童。我不禁怨恨起这场台风雨,虽然我明知它也有“带来充沛雨水”的好处的!

9月20日

早餐

戴校长,分管成教的副校长,人长得五大三粗,皮肤黝黑黝黑的。昨晚是他值班,在管好住宿生吃好早饭后,他来招呼我去镇上的饺子店吃早餐啦。这是我第三个早晨跨进这家小店。

三天来,同样的食物就是米汤和饺子。米汤的材料是花生、玉米和大米。大米很少,杂粮居多。碾碎后一锅煮,特别香。入口即化,直咽入肚。饺子的馅也很特别,居然是韭菜和豆腐,又香又嫩,爽口极了。只可惜我的饭量小,一碗米汤,几个饺子就已经相当满足了。

拍照

来得匆忙,居然忘了给相机准备电池。小镇的店里买不到好一点的电池,我的相机一直不能工作。今天,终于弄来了南孚电池,相机才得以重生,我便拿起它四处转悠,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尽可能地将来安小学的方方面面收进相机。

无意之间,一头母山羊领着几头小山羊,趁着门卫的疏忽,大摇大摆地走进校门。我赶紧拍下这难得一见的镜头。一头苏北的山羊妈妈,居然懂得带儿女进学堂。再想到两天前,几只大白鹅在校门口聚集高唱的情景,倒是十分有趣的事。

从我的镜头里可以清楚地看出,苏北的办学条件还是相当差的,落后苏南有十五年吧。但是在苏北的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利用有限的条件,做出了不凡的业绩。拿劳动这一项来说,本该娇生惯养的孩子,从小就培养成爱劳动,会劳动的人,这一点就足以引发苏南教育工作者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我们优越的条件,哺育出从小爱劳动,会劳动的苏南新一代? 9月20日

住宿生的早晨

今天一早,我的摄像机的镜头便锁定在来小住宿生。五点一刻,我下了行政楼走向校园里的两个临时宿舍。刚下楼,我便听到“唰—唰—”的扫地声。寻声过去,原来是管理宿舍的生活老师(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师)在扫落叶。宿舍外的场地上,两个孩子在刷牙,“不是五点三刻起床吗?”我问到。老师说:“这几个孩子念书特别刻苦,每天起得很早,刷牙洗脸后就去教室读书写字。”这个时间段,我的孩子一定还在甜美的梦乡里,而来小的孩子已经开始晨读啦!

我走进宿舍一看,发现好几个孩子正在叠被穿衣,怕吵醒熟睡中的伙伴,做这一切都是轻手轻脚的,尽量不发出声响。而后,也像前两个同学一样,洗漱完毕后拿着课本去了教室。

快六点了,我连忙走出校门,前往校外生活区。那里生活着三百多号人呢。那边的情景也差不多。早起的孩子在洗漱,完毕后,三个一堆,四个一组玩游戏。没有人大声喧哗。女孩子勤快些,有的在洗晾自己的衣物,有的在打扫院落。所有一切,只有两个生活老师在边上指导。

离吃早饭的时间还早,他们便在院子里静静地等候。只是对我这个陌生的老师很赶兴趣,围着我的摄像机转。于是,我干脆拿起相机,帮他们拍照片。这下,他们可乐坏了,几个一组,扎了堆让我拍。摁下快门时,看到他们露出的灿烂笑容,我也感到无比快乐。我认真地拍着,并不时地答应以后一定把照片印好给他们。我一定要信守诺言!

终于,到了早餐的时候了,他们的早餐十分简单,黄豆芽煮粥,白切馒头,今天多了一个鸡蛋。孩子们很高兴地吃着,很少有吃剩的。吃好后,自己洗干净盆和筷子,组里有人专门帮忙收拾整理洗好的盆和筷子,将桌上的物品摆放整齐。

最后,大家排队点名,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学校,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 9月25日

中秋之夜

今天是中秋节,很多住宿生的家长领孩子回家过节了。月上树梢,人们便放起了鞭炮、焰火。响彻夜空的声响,皎洁的月光,朋友的短信,让我知晓,我将在这里度过一个特别的中秋节。 电话里,妻儿甜美的声音让我开始想家啦。巧合的是时校长和几位领导竟然也是头一回不在家里过中秋节。我们便在食堂办公室一起喝酒欢度中秋。一箱啤酒,四盆菜,你敬一杯,我敬一碗,直喝得面红耳赤。聊着下午的三节公开课(我也上了一节科学课),听着他们对我中肯的评价,不禁让我汗颜,他们对教材的理解远甚于我啊!总务主任还为我们准备了月饼,吃着甜甜的月饼,看着圆圆的月亮,我突然觉得今年的中秋之夜或许成为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中秋夜。多年以后,我都会想起今天的这个夜晚:此景此人此情。 9月26日

住宿生的夜晚

下午5:30分,住宿生准时集合在校门口,值班校长通报前一天夜里的住宿情况。昨天是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有思家心切的男同学夜里爬墙跑回家去,幸亏值班老师及时发现,追过不远就将他请回宿舍。校长的语气十分严厉,他把处理情况向全体住宿生通报,希望大家以此为戒,再不可犯同样的错误。训话完毕,同学们排着队去食堂就餐。今天的伙食依旧是米汤、榨菜、白切馒头。

6:10分,晚自习开始了。低年级的孩子大多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写字,也有老师在给同学们讲故事。五六年级的几个班整班是住宿生,他们便要上正紧的课。我跟随胡校长走了一圈,看到老师和同学都是那么认真。这些老师的报酬只有

二、三块钱,却要坚守岗位,直到7:10分才能结束回家。个别老师的家离校十几里路,骑电动车回家怕是也要晚上8点多啦。

晚自习下课后,四百多号人便在值班校长、生活老师的看护下,迅速地洗漱睡觉。没有电视,没有父母跟前的撒娇,一天紧张的学习已使他们筋疲力尽,很快地进入梦乡„„

采访贫困生

按照计划,这次我要采访来小学习成绩优异,生活贫困的学生。在时校长的安排下,她们来到会议室,面对我的镜头,她们显得十分胆怯。但是叙述自己家庭的困境时,她们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她们讲父母的操劳,讲姐妹的不幸,讲自己对前途的担心。听老师介绍,这些孩子的共同点是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她们从不为自己生活在苦难家庭而悲观绝望,她们只是担心没钱继续念书,没有机会上大学。面对她们的苦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回到梅小,我要向学校领导认真汇报这个事情。希望能得到校行政领导的重视,把支助来小贫困学生作为支教的一种形式,使那些面临失学的儿童安心学习,感受人间的温暖。

支教小结

唐建荣

作为首批支教老师,我有机会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观察一所学校的日常运作。放下了日常的课务,一开始还很不习惯。整日里无所事事地闲逛,心里真不是滋味,真想早日结束这样的生活,回到吴江。可是,随着我对来安中心小学的观察,一步步深入,我开始喜欢这样的工作。“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平时,身处具体课务的教学工作,我哪有机会这样全面地观察一个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及其他方方面面。于是,我真诚地跟来小师生交流,用心地看,细致地记录我在来小的所见所闻,文字小节如下:

1、来小的领导、老师热情友善。这么多天来,来小的几位领导十分细心地安排我的生活。吃住行样样给予最周到的服务。每天,路遇来小教师时,都能看到真诚的笑脸,听到温暖的问候,让我倍感亲切,丝毫没有独在异乡的孤独感。

2、来小的教师工作十分兢业。来小有住宿生,相当一部分又是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全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工作压力可想而知。值班老师从天不亮投入工作,直到孩子们睡觉后才能休息,半夜还要起来查夜,确保每个住宿生的安全。苏北的孩子是不幸的,但他们又是万幸的,因为他们拥有最好的老师。

3、来小教师的教学水平高超。在来小的日子里,我听了各种学科老师的课,有语文、数学,有科学、艺术,让我领教了来小老师的高超的课堂教学技艺。跟苏南的相比,他们少的只是硬件的投入,他们的教学才能只是因为没有多媒体,没有实验器材而不能全面展示而已。

4、来小的学生大有希望。从一件小事说起,每天我都能看到学生晨扫的场面。学生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团队合作,认真地清扫校园的角角落落。扫抹掸擦,良好的劳动习惯足以说明来小孩子的勤劳朴实,也说明平时教师的精心教导。从工具的选择,人员的安排,方法的指导,日常的检查,无一不浸透了来小教师的心血。这样的习惯能力的培养,足以让孩子们受用一辈子。事情虽小,足以看出来小人对教育的全身心投入。因此,我认为来小的学生大有希望。

5、对“支教”形式的几点建议。

(1)针对两校实际情况,对口交流应长短期结合。短期以听课、开课、讲座等形式呈现,使两地教师在课堂教学技艺的切磋中互通有无,互相提高。

(2)设两校联络员,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协调双方需求,促进两地交流,能正常开展各项活动。

(3)以少先队、团支部为阵地,发动更多的教师,学生,以更好的方式进行交流。例如在少先队员开展“捐书” “通信交友”“支助贫困生”“建友谊班级”等活动,在教师之间开展“两地师徒结队”“课堂教学比武”等活动。

支教日记

支教日记

支教日记

支教日记

支教日记

支教日记

支教日记

支教日记

支教日记

支教日记

《支教日记.doc》
支教日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