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

2020-03-02 23:38:3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马说》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2009年9月第1版 内容来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主题:马说 课时: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设计者: 张坤娟 审核:八年级语文组 目标确定依据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教材分析

《马说》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是古诗文单元,《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托物寓意的议论性文章。作者借物喻人,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寄寓自己怀才不遇之感,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讽刺和控诉。学习本文,不应只局限于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也应当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 3.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学习文言文的经验,为这一课的学习奠定了相当的基础,基本能够根据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大致读懂文意。但是,本文有一些一词多义,同一个字在不同意义时读音不同在以往的学习中不是很多见,还是需要特别指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认识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要理解作者托物寓意的手法及寄寓的感情还是一个难点。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写作背景,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感情,知道托物寓意的写法。

3.能联系现实谈谈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从而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

3.通过反复朗读,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先自读课文,然后找学生在班上读,教师纠正读音,最后达到全班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目标。

2.针对目标2,设计两组题目,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释重点词语以及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让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3.针对目标3,设计二个活动和一组题目。活动一是让学生和同伴互助疏通文意;再用一组题目检测学生重点语句理解程度;活动二让学生比赛背诵课文。通过活动完成疏通文意和背诵的目标。

教学过程: 环节一:

(一).自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找中等程度及以下的几个学生读课文,教师正音。

3.再找中等以下程度的学生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全班齐读。

环节二:学生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义。

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衹辱于奴隶人之手 其真无马邪? ..执策而临之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之不能尽其才 食不饱 ...一食或尽粟一石 .才美不外见 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 ...

环节三:小组合作

同桌二人或前后桌四人为一组,再读课文,在理解词义基础上,疏通文章大意。 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环节四: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写作背景,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感情,知道托物寓意的写法。

2.能联系现实谈谈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从而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活动一,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独立思考之后讨论交流三个问题。活动二,是通过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进一步探究两个问题,让明白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感情,知道托物寓意的写法。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联系现实谈谈看法,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分享伯乐相马的故事。

回顾复习第一课时重点词、句。

环节二:

活动一:小组合作,思考讨论

在理解文意基础上再反复读课文,思考问题并用原句回答:

1.千里马的遭遇是怎样的? 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3.食马者是如何对待千里马的?

活动二:借助写作背景,质疑探究以下问题:

写作背景: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七岁起发奋苦学,十九岁参加考试,二十五岁中进士,本渴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然而初入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均无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三被拒之门外。只好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这种坎坷遭遇,正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写作基础。

1.作者在这里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感情?

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教师小结

本文运用( 托物寓意 )的手法,借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人才不得重用的处境,寄托了作者( 怀才不遇 )的愤慨,也讽刺和控诉了统治者( 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的愚妄无知。

环节三:学习启示

以下两个问题请任选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1.如果你是“千里马”,目前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2.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 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doc》
《马说》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