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技法 (5000字)

2020-03-02 04:11:5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高一学生记叙文写作应具有的技法

一、谋篇布局的技法

曾国藩说:“谋篇布势,是一段最大功夫”,“布局须有千岩万壑,重峦复障之观,不可一览而尽”,由此可见谋篇布局之重要,而记叙文的结构安排尤为如此。

有不少刚步入高中大门的学生的记叙文结构,往往是三段“叙”,开始如何——经过如何——结果如何,呈松散状,千篇1律,令人倒味。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掌握以下几种技法(写人叙事),并自觉地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一)线索法。线索法,又叫“一线”串珠法。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构思方法。它要求我们在构思记叙文时设法找一条线索,把一些看上去零散的、彼此不相关的“珍珠”串联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线索可以用物品(《项链》)、事件(《水浒传》)来串联,也可以用情感(《记念刘和珍君》),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来串联,还可以用歌词、诗词、格言来串联的,更可以用“说故事人”来串联的。

写景记游的散文,均可用游踪为线索来构思全文。

(二)时空法。时空法,又叫纵横法。它可以是某一时段(纵)或某一范围(横),也可以是选取一个纵剖面,或截取一个横断面来架构全文,以达到结构精巧的效果。某一时段,如春、夏、秋、冬;童年、少年、青年;高

一、高

二、高三。某一范围,如前、后、左、右、东、西、南、北,家乡、学校。纵剖面,即将发生的事情集中在某一特定的时段内按时间顺序来叙写;横断面,即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在不同的场所或地域发生的事件,将之连续成文,如写运动会剪影或花絮,即可采用此法。

(三)倒叙法。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中间还可用插叙。这样,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祝福》《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四)日记法。即以日记体来构思一篇记叙文,从而表达主旨。

(五)小标题法。即为几个段落或部分拟写小标题,以使层次分明,结构整饬。小标题即可以以文字出之,亦可用数字出之。

(六)画龙点睛法。如若材料丰富,难以用以上诸法来架构全篇,即可用此法。即每描述或叙写一个或几个片断,就用抒情或议论来点睛,几次三番,串联全篇,反复强调,从而收到好的表达效果。

二、跌宕生姿的技法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清代文人袁牧说:“凡做人贵直,而作文贵曲。”若一篇记叙文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就会使人兴味索然,如同嚼蜡。要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激人阅读兴趣,就要讲究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曲折生动,使故事情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使观者蹙眉才舒,又屏息凝神,随情节的变化、人物的感受而惊惧、忧虑、欢欣、狂喜。记叙文可以用悬念、抑扬、误会、突转、张弛、巧合、虚实等艺术手法来尺水兴波,做到一波三折,腾挪跌宕,摇曳生姿,使文章新巧而特色独具。下面就简介几种常见的曲折之法。

(一)悬念法。悬念是引人入胜的磁石,是让读者步入故事情节的跳板。什么叫悬念?悬念是作者预先设置的一个疑问点或矛盾冲突以引起读者兴味、关切、焦虑并急欲知道底细的情境,俗称“扣子”、“关子”。运用悬念的手法来写文章的开头,让读者带着疑团,细看下去,以寻求答案,这是一种激发读者阅读的期待情绪和好奇心理的颇高明的写作手法。如《我的叔叔于勒》开头“父亲”的那句话就造成了悬念,使我们产生一种急于读下去的强烈的愿望。

悬念的设置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必须在正文或结尾处一一消释,基调要相合,要有新

奇性、隐约暗示性和诱饵性。

(二)抑扬法。为突出表现某个人物事事件,不直接表露思想感情,而是先将这一事件或人物粉饰贬斥一番,出现一个转机,顺利完成抑扬过渡,这样前后文形成跌宕起伏,在鲜明的对比中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意和深情。

抑扬法可先写错觉或成见,后写认识转变;也可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

(三)误会法。误会是作品中的人物无意中做出与事实相反或毫不相关的判断,通过误解和错觉来推动情节发展,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主题思想。如《三国演义》中曹操与陈宫误杀了吕伯奢全家,知道真相后又杀了吕伯奢。这个误会情节一笔锁定了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性格。

(四)意外法。意外就是让读者造成判断上的失误,一旦最后弄清了事情的真相,便会心头一震,印象格外深刻。例如莫泊桑的《项链》便是这一手法最好的明证。

(五)突转法。突转就是文章的结尾在读者预期的结局中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而这个结尾虽出人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波澜起伏无疑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阅读快感。所谓的欧·亨利笔法便是突转法的杰出代表。(《警察与赞美诗》)

(六)张弛法。张弛,有张有弛,有急有缓。即文章情节要时缓时急,张弛有致,使读者在阅读中“两股交战”与“安然兀坐”交替,“敛息屏息”与“谈笑风生”互生,从而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便是在有张有弛、曲折有致中完成了危机的解除与虚惊的平息,从而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的范例。

(七)巧合法。“无巧不成书”。为了恰当集中地反映生活,增强文章的戏剧效果,将偶然的两个情节、两件事情,或两个任务的活动汇聚在一个点上,这便是巧合。

巧合要合情合理,前有伏笔,以便对后面的巧合作必要的暗示。

(八)虚实法。何谓虚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梦想为虚,现实是实;想象为虚,所见为实??虚实相映,可使文章内涵丰富,曲折有致。

三、表达生动的技法

记叙文,叙述是其主打方式,但一叙到底,只会使文章平淡无味,只会令读者味同嚼蜡。故而,写作记叙文,一定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高一学生记叙文的写作主要弊病在于缺乏细腻的描写,使文章空有骨架,无血无肉,形象薄弱,立不起来。如何矫治呢?除注重外貌、心理、语言描写外,要把行动描写,细节描写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侧面描写,点面结合,也不容忽视。

(一)着力行动描写。行动描写是让人物在事件中直接出现,自己活动,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描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借助具体事件进行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有力手段。恩格斯在给斐迪南·拉莎尔的信中说:“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深刻成功的行动描写,不仅要写出他是怎样完成这个行动的。

(二)加强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记叙类文章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细枝末节,它往往只抓住人物的细小动作,简短话语,细致的表现来刻画人物,并不需要做过多的细致的描写。

细节描写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动态造型。即运用恰切的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以显示出人物的立体感,使形象显得真实、丰满。

2.简笔勾勒。即用寥寥几笔,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生动传神,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3.前后呼应。自然而巧妙地安排某个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一气贯串,首尾灵活,给读者留下一次比一次深的印象。

4.运用修辞。运用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段,也是细节描写的一种方法,可以使性格刻画入木三分,使内涵丰富深刻。

5.借用标点。巧妙地借用标点符号(主要是省略号),在对语言的细节中起着一般描写无可替代的作用,能够增添韵味,加深印象。

(三)注重侧面描写。所谓侧面描写就是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描写、刻画,而是描写与这有关的其他事物,或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评论,从侧面烘托、映衬,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来。侧面描写含蓄,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能丰富作者塑造的形象,能给读者以特殊的美感。

侧面描写可分为人物形象的侧面描写和环境的侧面描写。

人物形象的侧面描写,不是作者直接以叙述的身份对人物进行描写,而是借助作品中人物的眼睛或其他人物的眼睛,从自我观察,从旁观察,互相观察的角度来描绘和刻画人物肖像。《三国演义》中孔明初次用兵那段故事,作者除了正面描写他们预作准备、调兵遣将外,也成功地运用了侧面描写,关羽、张飞对孔明从怀疑、嘲笑到钦佩,夏侯惇从蔑视孔明到被孔明烧得落荒而逃。作者通过相关人物的侧面描写,成功塑造了孔明那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者形象。

环境描写的侧面描写是作者通过人物的眼睛、心灵、特征和情节的展开来显示出环境,常常能收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四)讲究点面结合。“点”是具体地描述情节事件,“面”是概括叙述。点面结合,既全面又具体,使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内容丰富。

记叙文写作训练三级跳

高考作文定哪种文体更易拿高分?高考作文权威指导专家、南京师大何永康教授指出,写记叙文更易拿高分。但许多同学记叙文写了无数,档次就是上不去。症结何在?如何突破?针对同学们作文中的典型问题,初步设计出一个线路清晰、实用高效的训练程序,名为“记叙文写作三级跳”,即写清、写细、写曲。

一级跳:写清。就是说,写人时,在需要的情况下,要把他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以及他的年龄、职业、家庭、喜好等方面写出来,使人物形象相对饱满;记事时,在需要的情况下,要把事件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写出来,使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形象相对饱满、情节相对完整,是记叙文创作成功的基础。当然,并不是要把与这个人、这件事的所有相关信息都写出来,这既不现实,也无必要,而是要把能表达和突出中心的信息有选择性地写出来,而且要写就写清楚、写清晰。无论写人还是记事,都要以“不使读者感到劳神费力、莫名其妙”为底线。

二级跳:写细。就是说,在需要的时候,要舍得泼墨如水,对能够突出中心的人物、事件、景物或场面的细微部分进行细腻的描摹刻画。写记叙文不能像电影电视“剧情简介”那样,只对人物和事件作概括陈述和抽象说明,那样只会让人感到干巴、空洞、索然无味。记叙文是要靠细节说话的,一个鲜活的细节描写,胜过笼统的万语千言。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往往是因几个活灵活现的细节描写而让人过目难忘。

有的同学虽有描写意识,但动手一写,又回到笼统概述的老路上了。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描写的技巧。这里介绍两个有用的技巧:分解和扩容。

“分解”就是无论写人、写事还是写物,都要善于化整为零,从细小的局部来写。写人可从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下笔;写事可比缘起、发展、高潮、结局等方面下笔;写物可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下笔。这样分还比较粗糙,还可以分解为更细微的部分,直至抓住了最能表现精神、最能反映本质的那么一两个“点”,艺术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扩容”就是说如果一个陈述句干巴巴的,那么可以在这个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前添加一些修饰成分,在这个句子的后面再添加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手法,或者再言他物,来侧面衬托和拓展这个句子的内容。句子容量扩大了,艺术形象自然就丰实挺立起来。如“她笑了”,这个句子只是笼统的陈述,干巴巴的,不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如果加上修饰语,加上比喻句,再加上侧面衬托,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她含着泪笑了,犹如一朵带雨的梨花,犹如一弯皎洁的新月,连台上的裁判都被她纯洁的笑容感动了,竟忘了宣布名次。”

三级跳:写曲。有的同学经过训练后,已能较清楚地交代记叙的要素,也能较细腻地刻画细节,但写出来的文章仍然寡淡无味,激不起读者的兴趣。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别人看了你的文章的开头,就想看下文,并在看完后拍案叫绝呢?有,这就是“写曲”,即写出事件的波澜。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呢?

1.悬念法。就是把令人感到意外的结局或正在发生的冲突提到前边叙述,简单叙述完这个结局或冲突后却不立即解释原因或给出答案,而是从事件的源头开始叙述,引得好奇心切、欲知原委的读者急切地往下阅读,直至读完全文才恍然大悟。悬念法,从记叙的顺序看,实际上就是倒叙,但并非所有的倒叙都有引人入胜的力量。要让倒叙成为悬念,关键在于开头的那个结局或冲突对读者要有足够的冲击力和吸引力。通常规律是,这个结局越是反常越是尖锐,就越吸引人。但是又不能为追求刺激而故意危言耸听,以致失去生活的真实,所以要把握好分寸。

2.误会法。就是利用由于信息沟通的不畅或认识理解的差异而造成的误解,来推动情节一步步向背离常理的轨道发展,当矛盾冲突发展到顶峰时突然揭开真相,让人惊诧之余豁然开朗。

如优秀作文《错觉》:“我”一下体育课更飞奔到食堂,从成排的饭盒中拿出那个方形的,跑到窗口买了份排骨,得意地吃了起来。此时“我”发现食堂门口有个女孩看着我笑,是隔壁班一个姓沈的漂亮女生。“我”被她看得不好意思,便端着饭盒到运动场吃。可是她也跟到运动场,坐在对面仍旧看着“我”笑。“我”有些呆了,不禁胡思乱想起来。等“我”吃完要走时,她跑了过来,笑着说:“我只是想问问你吃完没有,因为你错拿了我的饭盒!”

3.巧合法。就是利用生活中的偶然因素,来安排本该不相遇的人相遇,本该不相合的事相合,通过偶然的遇合来揭示生活表相背后的规律。有两类巧合很适合同学们借鉴:一是不约而同的巧合,如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二是不期而遇的巧合,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安排巧合要注意两点: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只有在意料之外,才能带来集中而强烈的冲突,才有戏剧效果;只有在情理之中,才符合逻辑和有真实感,才能启人深思。切不可单方面为追求而凭空臆造,脱离社会现实。

巧合与误会有时是因果相联的。如《三色圆珠笔》:爸爸给“我”买了一支三色圆珠笔。“我”把笔带到学校,马兰就像看见宝贝似的看起来。第二天“我”的圆珠笔不见了,恰巧马兰在用跟我“我”那支一样的圆珠笔做作业。“我”断定那支笔就是“我”的,问马兰为什么偷,马兰却说是她舅舅给她买的。“我”的相信有这么巧的事,很生气。回家后才弄清自己的笔原来是弟弟拿了,“我”错怪了马兰。文中的误会,是因为两人恰巧有一样的笔而起。这就是巧合引出了误会。

4.突转法。即在记叙事件时,有意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思想感情引得朝那个方向发展,在矛盾冲突欲见分晓的关键时刻,笔锋陡然一转,呈现出一个谁都没想到的结局,故事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

如2002年江苏卷满分作文《状元凉粉》:“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穷学生,可是前夜在小摊买书时被找回了20元假钞,于是想在“状元凉粉店”用掉这张假钞,但看到店主辛劳的样子,又于心不忍。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终于战胜了私心,掏出身上仅剩的5元

真币要付店主,店主却笑着说:“傻孩子,没看见墙上贴的‘高三学生免费’的字条吗?”羞愧的“我”一回学校,就把假币撕了。

运用巧合、误会和突转,一定要在前文作好铺垫或埋下伏笔。如《麦琪的礼物》前文写生活的窘困,《错觉》中“我”匆忙中拿了一个方形的饭盒,《状元凉粉》中写店主像“我”父母那样善良和辛劳,这些看似多余的闲笔,其实恰恰是后面巧合、误会和突转的起因和根据。如果没有前面的铺垫或伏笔,后面的内容就会让人感觉没道理、不可信,作品就不能够打动人心。

许多优秀作品常常是把悬念、巧合、误会和突转等搭配在一起使用,我们可以把这种搭配视为记叙文情节设计的一套最经典、最有效的“组合拳”。例如台湾作家林双不的《枪》,写我错过了深夜最后一班列车,不得不搭乘一辆恰巧路过的回头车,但一上车就意识到司机是“劫匪”,因为他始终不怀好意地从后视镜瞅“我”,用狠毒的眼神掠“我”,还趁夜色掩护伸手去摸方向盘下的凶器,“我”紧张得冷汗直冒,终于熬到了家,当“我”要付钱时,司机却一踩油门开车跑了。“我”莫名其妙地把钱放入旅行袋,才发现旅行袋的开口处突出一截枪管,那是“我”在台北特地为孩子买的玩具枪,枪管太长,无法全部塞进旅行袋。原来,司机把“我”当“劫匪”了。这个故事,因两个深夜归客的巧遇而起,巧遇引出误会,误会又引出悬念,篇末用不经意的一笑突转解悬,瞬间照亮全篇,令人叹为观止。

5.抑扬法。对人欲赞美而先贬低,贬低积蓄到一定程度,再通过一件小事全部推翻前面的思想认识,这叫“欲扬先抑”。如果反过来,就叫“欲抑先扬”。抑扬法能使文章前后造成强烈反差,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达到扣人心弦的目的。

如山药蛋派作家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县农建局的田副局长,平日总是衣衫不整,低头驼背,慢慢吞吞,疲疲沓沓,做什么事都无精打采,不像个领导的样子。可是当他听说三岔河发洪水时,就像中了电似的神气全变,满面红光,步伐有力,声如炸雷,沉着果断地指挥抢险直至胜利。

除此以外,起落法、对比法、衬托法、虚实法等也能制造波澜。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所有的写作技巧都必须建立在生活的真实之上,不能违背生活真实去刻意造假和故弄玄虚,否则会给人编造之嫌,使艺术感染力大打折扣。

拓宽记叙文写作选材的空间

一、紧扣主题拓展意义,挖掘出贴切题意的材料使之进入记叙文写作选材领域

有些同学在审题明旨时,不能进一步展开合理而深入的思考,让思维停滞在原始状态之下,自然就使得选择材料的空间变得狭小。如写作以“感恩”为主题的记叙文,如果只停留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恩,那么选材的路子自然就被堵死了,往往跳出选择诸如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的狭窄的材料圈子。

如果善于拓展“感恩”的意义,那么将会开阔看问题的视野,进一步拓宽选材的空间。从心理学角度看,感恩是一种认同心理,一种感激之情,是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萦绕在人心间的美好情感。由此,大而言之,感恩的意义可发散延伸到自然和社会。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对我们有恩情!对我们有恩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都要心怀“感恩”之情。这样看来,用来表现感恩主题的材料就不仅仅局限在人与人之间了,它还可以延伸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个广阔的时空里。

紧扣主题拓展意义,我们写作的思路就多元化了,写作材料的空间就广阔了。但是,这里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这种拓展主题的意义,必须建立在对事物准确而全面认识的基础之上。无论是上海市上高考作文题“他们”,还是江苏省高考作文题“好奇心”,我们都可以将其定位于记叙文写作。“好奇心”是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的一种心理。一说到好奇心,许多同学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好奇心与科学的联系,其实这是一种认识理解、

思维思路上的狭隘,会直接导致选材单调、“撞车”的局面。江苏省2008年高考满分作文中,有篇作文在选材上不落窠臼,值得借鉴:“我”怀着“好奇心”跟随一个独脚女生下楼梯,想看看她是怎样下楼梯的。这种“好奇心”却让“我”发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单翼天使”竟然单腿下跪,小心翼翼地捡起别人扔在楼道上的香蕉皮,扔进垃圾筒。“我”的“好奇心”完全被她的行为击碎!“将那颗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放进心中的角落,用她给我的充满爱的心温暖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准确且全面,就有可能突破定势思维和惯性思维的束缚,拓宽选材的路子。

二、珍爱现实生活,善于选择独特的角度来抓住材料

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永远是记叙文选材不竭的矿藏。选择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为文,固然是很有必要的,但问题是很多同学不会变换选材角度,不懂得选择独特的角度来抓取材料。比如,同样是写感恩母亲,有同学就另辟蹊径,选择了为生病的妈妈熬粥、喂粥的事情;同样是感恩亲情,有同学就变换选材角度,选择了父亲用来发家致富和接送“我”去学校的旧货车和母亲天天为“我”打豆浆的豆浆机。

正视现实热爱生活的人,就会从生活的矿藏中不断地找到珍贵的金子。而善于选择独特的角度巧妙地撷取材料,更能够写出让读者眼前一亮并为之感动的人和事。

善于选择独特的选材角度,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要选择能深度表现主题的材料。比如写以“感恩”为主题的记叙文,一般的同学或许只能选择感恩父母所给予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上关心教诲等事情写,很少有同学能拓展到父母所给予我们的更重要更深刻的东西——精神财富来写。如果能从感恩他人他物所给予的精神财富的层面上来选择材料,无疑是又开辟了选材的新途径,拓宽了选材的新空间。

三、合理的想象是拓宽记叙文写作选材空间不可或缺的表现技能

简单地说,想象之于记叙文写作有两点作用:一是合理想象用怎样的材料来表现主题;二是用来表现文章主题的材料如何合理想象得更加丰富、具体和形象、生动。

如何把用来表现文章主题的材料合理想象得更加丰富、具体和形象、生动,其实就是关于合理想象有利于对生活的真实进行艺术“深加工”的问题。那么,合理想象对生活的真实进行艺术“深加工”的功效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1.虚实相生,相映成趣。

有同学写了题为“感恩天地”的文章,内涵极其丰富,立意深远。由于作者选择了广阔空明的天空和浩瀚无垠的大地作为感恩的对象,如此寄托自己的情怀,抒发感恩天地之情,非想象而不能充实内容。文章用“人类就这样将自己的生存寄托于大地,让自己的梦想翱翔于天宇,用感恩的心接受这最根本的馈赠”这句话统摄全文,并为下文想象大地和天空作了铺垫。文章的第4和第5自然段,即想象出大地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写到大地给了人类生命的源泉和动力,让多少人心驰神往。作者想象辽阔沸腾的草原,想象绿烟万里的江南,想象人与大地的亲密关系,在心中自然涌起一股感恩之情;感恩生命,感恩大地上的万物。文章的第

7、第8自然段,即想象天空的纯明神秘,天空的明月、云彩以及人们遥望天空所完成的精神追求和寄托的飞跃。如第7自然段,把天空想象为“冰镜”,想象成“以星为棋,以云为盘的巨大棋盘”,更是“大鹏乘风而起的阔大背景”,是“嫦娥飘然升起的终极目标”。第8自然段,想象李白对高耸云霄的天姥山的神游,发出这样的感慨:“对天空的感恩,是一种内在的追求与反省,一种自身的完善与升华。”

运用合理充分而大胆奇特的想象,使得文章内容充实,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富有情味和理趣,从而更充分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2.放大细节,美化生活。

许多同学写作时选择的材料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的,但不懂、不敢也不会将源于真实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包装”和美化。诚然,现实生活中的有些事情,想想也不过是那么简单

的一瞬间。但是,写文章(记叙文)绝对不是对生活简单的刻录或“挎贝”。文章不是无情物,因为写文章必定要倾注作者对人物和事情的思想感情。唯有把那些简单的在一瞬间所发生的事情想象得生动、形象,才能凸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震撼读者的心灵,才能美妙地定格真实生活的一幕。如果对材料过于简单地叙述,怎能突出文章的主题呢?又怎能提升文章的主题呢?

合理想象是在生活(或事情)原型的基础上想象一下当时的环境,当时的氛围,当时的状态,当时的心情??以及那些超越当时的可能而合理、现实而理想、真实而浪漫的一切。这种想象是在表现主题和驱动情感之下完成的,因此想象就具有了明确的方向性、丰富的多面性、鲜明的个性和抒发感情表现主题的目的性等特征。

合理想象的奇效特别表现在能将所选择的材料放大,使之高于生活的真,形成文章中的美。记叙文写作中所谓的细节描写,其实是合理想象的功劳和结果。而这种想象最终是放大了关键和重要的细节。细节描写在记叙文中是浓墨重彩的感人肺腑的至关重要的文字。没有了想象,怎能完成?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屋后的荒坡上,零零散散地落户了一些三月莓树,它们在贫瘠中送走一个个春夏秋冬,又迎来一个个春夏秋冬。

母亲为我摘莓子时被刺破的手指,滴着血,凝成一团不褪的火红,永远燃烧在我记忆的深处。那些吃三月莓当饭的甜甜的日子,是母亲用手一分一分地扳来的。今年的三月,我想母亲还会在另外的世界里为我采摘三月莓。只是母亲已移居黄泉,即使我将膝盖埋进坟土,也无法缩短母子间的距离。

等到三月莓红透的时候,我该回趟老家,去荒坡上采摘一包三月莓,捧撒在母亲的坟头。母亲曾经为我寻找三月莓的目光,擦亮一串串累累的爱。

屋后的古枫树——鸟的天堂。孩提时,父亲总是架着长长的梯子,猫着腰一回又一回地爬上树去为我数鸟巢,样子很吃力,可父亲的脸上却从不滚落丝毫吃力的神情。

如今,鸟渐渐地少了,只剩下乱七八糟的鸟巢搁在树桠间,可年迈的父亲却像童年的我一样,在鸟归季节里一遍遍地数着鸟巢。又是鸟儿繁殖的季节,隐约中,我感觉父亲佝偻着身子站在古枫前学舌一般地重复着“

一、

二、

三、四??”那深深陷进了眼窝的眸子,专一地注视着通往山外的羊肠路。(摘自《家园如梦》)

母亲为“我”摘莓子和父亲架长梯了、数鸟巢的细节,在作者的想象中被无限放大、尽情放大。

想象并不等同于虚假(或虚构)。放大细节,也不是失实的夸大。有些同学在写作上存在着这样的误区,一说到想象,总是表示怀疑:事情原本不是这样的复杂也不会那样的生动呀?其实,想象在生活的真实(或是事情的真实)和文章的美感情韵理趣之间打通了一条通道。

“写作构思”到底“构思”什么?

——基于还原构思过程的作文策略

很多人经常提到“写作构思”,但不见得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到底构思什么内容,构思的内容有没有一个比较合理的顺序。构思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四点:审题立意,联想素材,选择文体,确定范式。这四点环环相扣,不能打乱顺序。

一、确立一个与命题导向相契合的观点

虽然现在高考作文审理难度有所降低,但每年仍有很大一部分考生因审题失误而无缘高分!那么如何审题立意才能有效保证不偏题不走题呢?审题立意的关键是,不应仅仅考虑“自己”想写什么,而应考虑“命题人”想让写什么,二者结合起来方为上策。特别应注意的是,宜先分析命题人的想法,然后才是自己的想法。如:

雪窦禅师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一见便生擒。可怜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

有人从诗中看出了高度,有了高度才能一扑必杀;有人看出了视野,视野开阔才能一览无余;有人看出了灵活,有了灵性才能举重若轻;也有人看出了执著,寻觅未必不是一种境界??

你从诗中看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将你的感悟写成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则以诗歌为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诗歌的基本内容为“苍鹰靠高度和视野开阔捕捉到了兔子,而猎犬虽执著但缺乏灵性而没有发现兔子”。诗中的“捕住兔子”可比喻为“参透禅机”或“获得成功”。就这个材料作文而言,其审题过程应是这样的:首先捕捉命题人的“提示立意”——“成功需要高度”“成功需要视野开阔”“成功需要灵性”“成功需要执著”,然后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甄别,剔除“成功需要执著”这一迷惑提示,最后根据自己对材料的认识选择“成功需要高度”“成功需要视野开阔”“成功需要灵性”中任意一个或几个来直接作为文章立意,不必去想新的立意,最好不要盯新旧“提示立意”后面的省略号再大做文章,舍易趋难、舍明趋晦不是明智的,也多不会成功;二是如果认为“提示立意”中没有正确的立意,那就可以考虑省略号中的内容了,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只要顺着正确的“提示立意”写作,就不会担心审题失误了。但也有人担心,这样立意过于趋同化,会造成立意“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局面。切记,审题最重要的不是求新,而是求准,不必担心和别人观点一样,因为即使是同题作文也会有上下高低之分。审题准确,立意正确,才能可能得高分;审题不准,立意偏颇,则一定得不了高分。

二、联想与观点相成或相反的系列素材

当论点确定之后,下一个任务就是联想与观点相成或相反的素材,素材越多,思路就越多,文体选择的范围也越广。应当说,围绕观点联想素材不应成为考生写作的“瓶颈”,素材的典型性、准确性,不至于让考生为难。然而,由于近几年“套话作文”的泛滥和某些“名师”“万能素材”的说教,高考中却往往会出现让“啼笑皆非”的现象。

摆脱“套话作文”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去联想与观点相关的典型、准确的素材。所谓典型、准确的素材,就是根本不用仔细考虑,就能一眼看出跟观点关联的素材。如:

一群学生向老师询问成功的诀窍,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宫本和柳生。宫本是柳生的师傅。柳生拜师学艺时,问宫本:“师傅,根据我的资质,要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的剑客?”宫本答道:“最少要十年。”柳生说:“假如我加倍苦练呢?”宫本答道:“那就要二十年。”柳生一脸狐疑,又问:“假如我晚上不睡觉,夜以继日地苦练呢?”宫本答道:“那你根本不可能成为一流剑客。”

说到这里,老师问他的学生:“你们知道师傅为什么这么说吗?”

有学生说:“欲速则不达嘛!”有学生说:“柳生如此急功近利,当然不能成功,因为成功需要待。”有学生说:“柳生只盯着成功,却不能留一只眼睛看自己,他当然不能成功。”有学生说:“柳生太看重结果了,不享受过程,一味苦练,怎么可能成功呢?”??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则以实现故事为素材的新材料作文题,其“提示立意”很多,比如以“不能急功近利,成功需要等待”为论点,可以想到很多素材,如酿酒,拔苗助长,蝴蝶破蛹,勾践十年复国,诸葛亮隐居于卧龙岗,刘翔奥运会上退出比赛,等等。这些素材与观点或相成,或相反,都非常典型。素材典型了,“套话”现象自然也就消失了。

三、慎重选择一个适合表达观点的文体

高考作文选择什么文体,受三个方面影响:一是文题适合或要求写什么文体,二是自身擅长写什么文体,三是素材影响写什么文体。

就文题适合或要求而言,以2009年高考作文为例,辽宁卷(明星代言引发争议)、江西卷(蔡铭超高价拍下兽首而拒绝付款)、宁琼卷(对乞讨者施舍引发的争议)、天津卷(我说90后)和广东卷(对“常识”的认识)就适合写议论文,而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重庆卷(我与故事)、山东卷(见证)、浙江卷(绿叶对根的情意)、湖北卷(站在——的门口)和四川卷(熟悉)就适合写记叙文。

就自身写作优势而言,如果能够把记叙和描写写得比较好,善于写感性的文字,就写记叙文或散文;如果自感缺乏描写的细胞,喜欢“我手写我心”的直率,就写议论文。但必须说明的是,了解自身的同时也必须清楚各种文体的亮点。一般而言,记叙文侧重情节曲折,议论文强调逻辑推理,散文注重语言优美。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有所斩获。

就素材影响而言,一般跟素材的多少和类型有关。素材可分为四类,分别为自然类(包括动物和植物)、领域类(比如军事、政治、商业、艺术、教育、科学、体育)、时空类(包括古今中外人物事件)和人物类(包括名人、普通人和特殊人)。一般而言,记叙文需要的素材较少,而议论文需要的素材则较多,素材的分类对议论文写作很有益处。

四、灵活挑选一个符合考情的写作范式

在这里谈写作范式,未免有束人手脚之嫌。但想解释两点:一是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对一名考生而言,了解一些写作的范式总比随意写效果要好得多;二是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文体推荐一些既容易写又容易获取高分的写作范式,并不代表全部。在选择文体之后,应根据掌握素材的情况和自己状态,灵活选择一个写作范式。

1.以时为序,脉络分明。

这类作文的构思是这样的:主体部分往往有三到四个场景,然后按时间顺序,让时间串起这些场景。这类作文的特点就是场景细致,线索分明,层次清晰。2005年福建卷高考满分作文《八·十八·二十八》就是这种范式的典型例文。文章主要写了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写八岁时自己被老师批评;第二个场景,写十八刚岁时自己看见有人作弊,内心想举报而实际没有举报;第三个场景,写二十八岁时自己对朋友和老板说违心话,而自己内心却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文章就是通过这三个场景表达了自身成长从“棱角分明”转变为“圆滑世故”这一主旨。

2.借景显情,细节传神。

这类作文的构思是这样的:主体上往往分为三个部分,即描写现在、回忆去过、回到现在,而串起这些内容的,就是一个物件。这类作文的特点是以回忆过去为写作重点,通过对物件与人物的一个个细节描写,表达一种细腻的情感。2007年山东卷满分作文《母亲手中的稻草绳》一文就是这一种范式的典型例文。文章通过写昨晚还摸了摸枕头下的稻草绳起笔,开始回忆过去的故事——母亲病了,父亲让“我”去买些母亲爱吃的菜,而这时“我”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母亲爱吃什么菜,而浮现在眼前的却是母亲一遍又一遍编织稻草绳的画面;最后是回到现实,写自己时刻不忘把稻草绳带在身边、放于枕下。整个故事以“稻草绳”为线索,深情赞颂了伟大的母爱。

3.由物及人,分层论证。

这类作文的构思是这样的:主体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物”(动物和植物),第二部分写“人”,“物”所占篇幅小,“人”所占篇幅大。在“人”的部分再分两到三层,可从不同领域(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不同时空(从古到今或从国外到国内)和不同人物(从名人到普通人,或从特殊人到普通人)节入。这类作文的特点就是层清晰,结构完整,材料也较为丰富。2007年全国卷ⅰ满分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文就是这种范式的典型例文。文章先写了“物”——老鹰,然后以一句“物尤如此,人亦然”过渡写“人”。

在写“人”部分,又分别写了孔子、卓别林和比尔·盖茨三个素材。文章整体上层次清晰地表达了无论是“物”还是“人”都应寻找到自己正确位置的主旨。

附:

第三周作文训练题目——牵挂

牵挂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珍贵的情感,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深深的惦记,牵挂是一封远道而来的家书。牵挂是灵魂的絮语,牵挂是亲情的问候,牵挂是心灵对话。牵挂别人和被人牵挂都是幸福的。牵挂是一份亲情,牵挂是一缕相思,牵挂是一种幸福。

请以“牵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第三周随笔题目——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名家名句,璨若星汉。历代句文以其醇厚的艺术魅力,超而不凡的想象,新奇的构思,蕴含睿智,富有情趣,饱融哲理,耐人寻味,是诗人对现实的、历史的、生命本体的精微洞察和关注,是诗人对宇宙、对人生、对社会深刻体验和思考,是诗人生活阅历的结晶,是诗人智慧的闪光,是净化心灵的灵丹,是激励精神的妙药。

吟咏品味名家名句,可以怡养性灵,可以激活思维,可以增强文采,可以促进思辨。 请选择下列诗句中的一句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体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 ①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戏为六绝句》)

别:区别。裁:裁汰,抛弃。伪体:临摹形式而无实在内容的作品。亲:亲近。风雅:风、雅是《诗经》中的大部分,古人以风雅作为诗歌的最高标准。

要区别那些描摹因袭、华而不实的作品并加以裁汰,而多接触、多学习真正的优秀作品的创作手法;多方面地学习,广泛地获取教益,你可以引此为师。这两句诗谓学习前代作品要弃伪存真,博采众长。

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咏史》)

纵观历史上的君主治国,往往是成于节俭,败于奢侈。《韩非子·十过》记载,秦穆公问由余:“古代明主得国与庸君失国是什么原因?”由余回答说:“我曾经听人说过,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李诗即化用其意。

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伶官传序》)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衰亡。后唐庄宗李存勖起初励精图治,国家振兴,后来却宠幸伶官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结果朝政败坏,身死国灭。欧阳修总结这一历史教训,告诫宋统治者以史为鉴,力戒奢欲。明人茅坤誉欧阳修此文为“千古绝唱”。

④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少壮时下功夫,到老年才能有所成就。两句古诗说明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企求一蹴而就,终身努力,方能成才。

⑤须知三绝韦编者,不是寻行数墨人。 (朱熹《朱文公集·易诗之一》)

要知道熟读《易经》,多次磨断竹书中牛皮绳的人,肯定不是死记硬背、浅尝辄止的读书人。相传孔子晚年酷爱钻研《易经》,手不释卷,反复阅读,以致牛皮绳多次磨断。朱熹引用这一典故激励学人要勤钻善思,不要心浮气躁。

⑥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明·朱柏庐《治家格言》)

要在天还没下雨时,先修缮房屋,关好门窗;不要渴得没水喝时,才想起来去掘井。这两句劝戒人们做事要有预见性,要做好准备工作。

⑦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曹雪芹《红楼梦》)

要想成为有用之才,有所作为,就不能贪图安闲舒适;贪图安闲舒适,就不能有所作为,不可能成为有用之才。此俗语说明任何成就的取得,都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⑧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

记叙文写作技法指引

记叙文写作文章结构技法1

写作技法—叙述

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写作技法 (5000字).doc》
记叙文写作技法 (5000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